-
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
中国汉服有许多别称,如华服、汉衣冠、华夏衣裳,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汉服早已成为东方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发展,汉服很难成为大众的日常服装,但因其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材料一:
从总体上看,汉服形式主要遵循两大形制,一种为上下分体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如冕服、襦裙等;另一种为衣裳连制: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如深衣、袍等。汉服除了形式特点鲜明外,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如“上衣下裳”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交领右衽”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右为尊的思想观念;“中缝垂带”“宽袍大袖”等体现出中国人正直和谐的思想观念。因此,汉服不仅仅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体现。
(整理自赵文静《“汉服热”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
材料二:

交领右衽(rèn):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指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

材料三: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一部汉服史等于半部中华文化史。汉服诸多特点,都可以在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说明其是根据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创新变化的。
各朝代汉服变化特点
朝代
思想文化
汉服变化特点
汉朝时期
儒家思想为正统,兼收西域民族文化
以深衣为服饰主流,服饰质料乃至图文融入多民族的文化,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
魏晋时期
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发展
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衣式为大袖翩翩,饰带层叠,表现出飘然若仙的风格。
唐朝时期
多元文化共存
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出现了大袖衫、圆领澜衫、翻领对襟等多种装款。服饰图案也趋于丰满、华美。
宋朝时期
推行“程朱理学”禁锢人性
延续唐朝的款式特点,但变得简洁质朴。女装更是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明朝时期
重塑汉族礼仪
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去除元朝服制,全面恢复汉族服饰。特点是宽大简洁,后期出现使用钮扣代替带结等新款式。
(整理自曹革蕾的《各朝代文化特点与汉服形制的关系》)
材料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汉服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近年来,随着“汉服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关注汉服,喜欢汉服。汉服文化能逐渐突破圈层,部分得益于汉服爱好者的不懈推广。他们会参与一些汉服讲座、汉服游园等活动,向公众介绍推广汉服文化。此外,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也成为汉服推广的有利工具。贴吧、论坛发展到抖音等视频软件,让汉服进一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汉服甚至火到海外,成为西方年轻人追捧的新时尚。据观察,TikTok(抖音国际版)上仅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观看总量就已经突破了3亿次。
汉服何以愈受欢迎?“汉服最吸引我的地方肯定就是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汉服爱好者王一帆说,接触汉服后,她对戏曲、古画等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兴趣,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穿上汉服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穿越之感,仿佛在心中对话古今。”同是汉服爱好者的关嘉美说。汉服在面料、剪裁、色彩等方面都表达着传统文化的形意之美,而汉服对身材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对当代服装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服饰是生活美学的展示载体,也是流行文化的承载主体。汉服再次受到热捧,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宁夏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冯蛟分析称。
(整理自中国新闻网《汉服“出圈”:于传统文化中发现美》)
(1)、以下关于汉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总体看,汉服的形式主要遵循两大形制:上下分体制、衣裳连制。 B、汉服蕴含着天人合一、以右为尊、正直和谐等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C、魏晋时期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汉服样式简洁质朴,拘谨保守。 D、明朝吸收了周汉和唐宋的汉服特点,恢复汉族服饰,重塑汉族礼仪。(2)、下面关于“汉服热”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服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B、汉服文化能够突破圈层,皆因为汉服爱好者不懈地向公众介绍推广汉服文化。 C、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贴吧、论坛、抖音等让汉服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D、TikTok上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观看总量大,说明汉服已火到了海外。(3)、下列以“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为主题设计的活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举办各朝代汉服展览活动,介绍汉服蕴含的各朝代思想文化。 B、举办汉服缝制活动,在设计师与缝纫师指导下学习缝制汉服。 C、举办汉服体验活动,穿上汉服画画、吟诗诵词,弹奏古琴等。 D、举办汉服“日常化”活动,让人们日常都穿上汉服,推广汉服。(4)、汉服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哪些呢?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归纳。 -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充满着自然理趣,请加以赏析。 -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乙】
王子献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1)、解释加点词语四望皎然 人问其故
(2)、甲乙两文都写了大雪,各有什么作用? -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驹过隙 B、撒盐空中差可拟/海阔天空 C、俄而雪骤/报仇雪恨 D、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写下雪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孤寂的气氛。 B、《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和愉快的家庭气氛。 C、"俄而雪骤"一句中"骤"字生动传神,表现了雪的非凡气势,为咏雪作铺垫。 D、"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
5、古诗文默写(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 ,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⑤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⑥海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
(2)、小明热爱写作,想引用古诗文名句来丰富内容。请你根据积累,帮忙补全古诗文名句。主题词
诗句
出处
游子思乡
① ,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借月寄情
② ,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6、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你所在的班级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任务一:拟写宣传语】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提示:不可用活动主题语。
(2)、【任务二:设计具体活动】成功的活动离不开设计合理的具体活动项目。班委会集思广益,设计了下面一个具体活动项目,请你紧扣本次综合性学习帮他们再设计两个具体活动项目。活动项目一:古今友谊诗词录;
活动项目二:;
活动项目三:。
(3)、【任务三:交流交友启示】探究下列材料,说说你获得的交友启示。【材料一】示例:君子之交淡如水,应多交品德高尚的朋友;不与势利小人交往。
习主席在演讲时,引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以金相交,金耗则忘;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材料二】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往来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失败,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粗心马虎原来是成功路上最大的障碍。 B、校运会在即,能否精心筹备,科学训练、团结协作,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在天高气爽的十月份,广州云台花园风景秀丽,成为人们感受秋天的绝佳之地。 D、电影《长津湖》自上映以来,一路强势领跑,并掀起了一场全民致敬“最可爱的人”。
-
8、下列词语的运用,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典籍里的中国》卷土重来 , 再度引领读者跨越时空走进典籍里的故事。 B、书卷气来自孜孜不倦地阅读,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下,浊俗之气或许可以变为清雅。 C、倘若一个人读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 那他就没办法吸收书中的精髓、提升自我。 D、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我们泛舟风光旖旎的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啊!
-
9、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决别 轻婕 酝酿 水波粼粼 B、瘫痪 荫蔽 絮叨 冥思遐想 C、耸峙 徘徊 感概 翻来复去 D、和蔼 洪托 匿笑 个得其所
-
10、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应和(hè) 酝酿(niànɡ) 搓捻(cuō) 咄咄逼人(duó) B、抖擞(sǒu) 粗犷(kuànɡ) 静默(jìn) 水何澹澹(dàn) C、倜傥(tì) 贮蓄(zhù) 确凿(záo) 混为一谈(hùn) D、黄晕(yùn) 棱镜(línɡ) 着落(zháo) 呼朋引伴(pàn)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难免有错过。错过一部电影、一次旅行;错过与朋友的团聚,与家人的沟通……有些错过就是过错,甚至成为永久的遗憾;有些错过或许是一种幸运;有些错过或许能铸就我们的改变与成长……
请以“错过”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轻衣稳马梅林下
付秀宏
①某年春节,作家毕淑敏到江南去看梅花。走了很远的路,爬了许久的山,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梅树。只是,没有一棵梅花开放。因为天气冷,往年此间恰是梅花怒放时,如今枝头只有饱胀的花骨朵。怎么办呢?只有打道回府了。看着毕淑敏失望的样子,主人突然说,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梅花瞬间开放。
②“真的吗?梅花宁死不开,你又怎样呢?”主人笑笑,从枝头折了几朵各色的蓓蕾,放在手心,用热气暖着、哈着,轻轻地揉搓起来……奇迹在掌心缓缓地出现了:每一朵蓓蕾,好似被魔掌点穴,竟在严寒中,一瓣瓣地绽开来,如同少女睁开惺忪睡眼一般吐出如丝的花蕊,舒展身姿,在寒风中盛开了。
③主人把绽开的花递到毕淑敏手里,说好好欣赏吧。但还没等她欣赏够,在她手中绽开的花朵就开始合拢凋谢。细碎小花的绝美花姿,犹如电光石火般陨落了。
④倘若是古人,遇到寻梅不遇的情况,不会像今人这般折枝催开,而是以天地为屋宇,居住在那幽清僻静的化外之境,闲来炼药煮酒,品茶待开。这是慢生活的大境界。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梅林下,轻雪看梅悟禅意,踏遍群山心染香。
⑤访梅不遇不催梅,而是悄悄住下来,变成不期而遇的情怀。在这个意义上,文人寻访的只是梅,更是一种暂离俗世的情境。元代杂剧家乔吉流寓杭州,曾写下“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的小令,他寻梅不遇,则自初冬绵延春初,经冬不辍,自此地逡巡彼处,步步丈量,行程漫漫,志而弥坚,足见其爱梅之深。
⑥梅花,是中国文人的心灵写照,色泽艳丽而不妖,香气清幽而淡雅,姿态苍古而清秀。无论梅花绽放与否,总是那么有姿态,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晶莹透亮,发出淡淡的清香,像一张张笑脸,躲在幽香的巷陌里轻吟、浅唱。不要说那些凄风苦雨,星光点点的梅苞,时时眼望月亮的清晖,路途弥艰,挨过冷风,尝遍低温,可她心甘情愿,不然不配叫“一枝寒梅”,更不配在乍暖还寒时挑出一帘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⑦梅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文人冬日的浪漫。踏雪寻梅,未近其树,不见其花,只为了嗅一嗅行程中那浮动的暗香。在冰封雪飘时节,移步至万籁俱寂的自然中,去寻觅梅花,感悟梅花仙子隐匿在雪中的冰清玉洁,喟叹上苍的造物之美,这是多么风雅的事情啊!访梅,是要不断到现场去的,不断去寻觅,才可能遇到。这与诗歌创作一样,要屡屡入境,才会有好诗。看啊,天稍暖后,忽降瑞雪,那小小梅花似乎在用力地向上,顶着比它体积还大的雪丝、雪块。雪丝、雪块黏结不动,牢牢扣在那鼓鼓的花苞上。那花苞却似乎安心守命,与雪丝、雪块抱合在一起......
⑧梅,那鲜活的绰约风姿,印在多少寻梅者的心底,即便携樽苦追寻,也从不言悔。“岁月相寻岂有穷,早梅唤醒醉眠翁。”在“万籁寂无声”“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天空停风,白云苍狗,正是寒梅隔岸开。“我念梅花花念我,起看清冰满玉瓶。”
⑨记得那年,我与朋友在丛林深处绵延的峡谷皱褶里,去寻访河谷两岸天然生长着的白梅。寒冬时节,长在岩壁下面的白梅开了,幽幽梅香浸淫整条峡谷清澈的河流。梅花树上爆出米粒大小的花苞,能嗅出一阵幽幽的梅香。零星开花的白梅卧在树茎上,展露出凌霜傲雪的气质。它有粉红色的花蕊,散发出沉郁的异香,仿佛来自某个遥远的记忆,又好似从早已浸淫的灵魂深处盈盈溢出。
⑩山路幽静,游人稀少,丝丝缕缕的梅花芳香远远飘来,感觉真好。“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梅花树下,我举头数着梅花,一朵、两朵、三朵……
⑪我发现,身旁朋友那一双望梅的眼睛湿润了。微寒的风,吹拂着她的脸,使她的脸颊落满烟霞,与梅的皎洁相映生辉。是啊,朋友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触入寻梅的意境之中。此时此刻,她的心是属于梅花的!
⑫辛丑冬月,雪后寻梅,最喜看老树着花了。梅树、梅花,从没有奢望让风把自己送回春天的故乡。在冬天的深处,无论老梅已经生长多少年了,她总是会踏雪而来。朴实而苍老的树干,却捧出难于阻隔的情感。迷恋在漫天梅香之中,十里梅树全都开了,雪一样丰盈的花瓣,云一般浮动的暗香,在纷纷扬扬的梅花中行走,寻梅者竟忘了归路……
明信片的设计素材主要包括图画和文案的设计。小新想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制作成明信片,留住美,请你参与。
(1)、请你帮助小新填写下表,整理明信片的素材。
(2)、小新想根据文章中的句子为明信片寻一张梅花的图片,请从用词的角度,品味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看啊,天稍暖后,忽降瑞雪,那小小梅花似乎在用力地向上,顶着比它体积还大的雪丝、雪块。
(3)、小新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可以作为明信片的文案,但有人认为改为“寻梅”更合适,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理由。①轻衣稳马梅林下
②梅
我选(填序号),理由是
(4)、一草一木皆有情。在帮助小新制作明信片的过程中,作者寻梅的过程给了你哪些收获?(至少2点)请你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⑤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⑥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⑦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⑧“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⑨×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 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⑩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⑪塔台起隆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⑫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⑬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⑭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⑮飞行员:“明白!”
……
⑯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⑰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⑱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⑲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⑳“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点燃了所有人内心的激情,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1)、下列是对这篇通讯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标题中“着”“惊”这两个动作以及“海天”这一处景象的描写,使得标题具有强烈的画面感,突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震撼。 B、第⑥⑰段中“刀尖上的舞蹈”“凌波海燕”等语言使作品具有更强的阅读美感和震撼力。 C、第⑧-⑯段中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之间时断时续的简单对话流露出他们内心的紧张畏惧心理。 D、第⑨段中“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一句,化用《钱塘观潮》中的句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和磅礴气势。(2)、第③段和第④段插入的两段新闻背景资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请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⑧段画线的句子。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
14、文言文阅读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 , 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完毕、结束,与【甲】文“沿溯阻绝”的“绝”意思相同。 B、“良”有甚、很,良好等义项,据语境推测,“公步行良苦”的“良”意为甚、很。 C、“引”,领、带领,与《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惭,下车引之”的“引”意思不相同 D、“至”,到、到达,与《木兰诗》“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的“至”意思相同。(2)、【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初A犹自强B至惫甚C乃缚D跨其背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4)、黄山处处皆有胜景,但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尽登。小语和小文结合【乙】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请你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小语:我认为这是因为黄山①的特点,【乙】文中提到“行至云巢,路绝矣”,需要攀登云梯而上,途中见“万峰刺天”,表现出黄山的难以攀登。
小文:的确如此,另外也是因为黄山②的特点,如【乙】文运用了③的手法,通过描写僧人“虽兜笼不能容”的劝告和④ , 体现出登黄山之艰难。
(5)、校报准备出一期“大好河山”专版,作为校报编辑,你负责收录专版栏目的文章,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判断两文分别适合选入哪一栏目,并简要阐述理由。栏目一:自然奇观实录 栏目二:个人旅行分享
-
15、【读名著·感魅力】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斯诺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 C、斯诺详细记录了他在延安采访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经历。 D、红军在井冈山运动时期采取的四个口号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2)、小语和同学一起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经典名著,大家决定结合名著内容,为其中卓越的领导人撰写小传。请你从下面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完成任务。要求:内容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少于50字。
备选人物: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彭德怀
-
16、【谈科技·展未来】班级开展了“北斗追梦 领航苍穹”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24年9月19日9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五十九颗、六十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的两颗卫星,将在确保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稳运行的基础上,开展下一代北斗系统新技术试验试用。
北斗系统工程自立项以来,已经走过波澜壮阔的30年,全体北斗人秉承“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发展理念,将北斗系统建成为靓丽的“国家名片”。下一步,我国将加快推动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发展,2035年前,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1)、请你为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5字。(2)、请根据材料续写句子,与例句形成一组排比句,突出北斗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品质。自主创新,是北斗人永恒的追求; , ;
, 。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英雄·悟精神】《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几年后,社会上已然形成了崇尚英雄、礼赞英雄的浓厚氛围。回顾新中国历史,有无数令人____的英雄。战场上,以 cuī kū lā xiǔ 之势击溃敌军,横渡长江、____的人民解放军是英雄;大漠深处,面对艰苦的科研条件,从未 xiè qì,坚持造出原子弹的科技工作者们是英雄;在雪山、高原上坚守边境 yào sài的士兵们是英雄;在抢险救灾的____时刻,无私奉献、积极帮助他人的普通人也是英雄!
了解英雄精神 , 弘扬英雄事迹 , 让英雄成为激励青年人奋勇前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cui kū lā xiǔ
②xiè qì
③yào sài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肃然起敬 锐不可当 关键 B、肃然起敬 不攻自破 要害 C、叹为观止 不攻自破 关键 D、叹为观止 锐不可当 要害(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18、默写古诗文(1)、《梁甫行》中描述边海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 , 。(2)、 , 水中藻、荇交横, 。(《记承天寺夜游》)(3)、《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4)、《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诗句是: , 。(5)、《赠从弟》(其二)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与陈毅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6)、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曹操《龟虽寿》中“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现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历久弥新。
-
19、 写作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越过坎坷,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过去了的事、和你相处的人、欣赏过的风景都成了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成了你的“亲切的怀恋”。孩子们,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吧?
请以“难忘的▲”为题目,写一篇习作。
要求:⑴把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500字。
⑵把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⑶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
-
20、品味阅读之美,根据问题完成练习。
【选段一】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选段二】
他越着急便越自苦,吃喝越没规则;他以为自己是铁打的,可是敢情他也会病。病了,他舍不得钱去买药,自己硬挺着;结果,病越来越重,不但得买药,而且得一气儿休息好几天。这些个困难,使他更咬牙努力,可是买车的钱数一点不因此而加快的凑足。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
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1)、以上两篇选文均节选自名著 , 作者是 , 原名(2)、选文中的“他”指的是:。【选段一】中主要运用了人物的描写。在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我们还学习到了《摔跤》(主人公:小嘎子和小胖墩)《两茎灯草》(严监生),请你选择课文中任意一个角色,结合描写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从【选段二】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4)、书的封面,或能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能呈现书中的人物形象,或能展示主题情感……,请从下列画中选择一幅适合的画做为小说的封面,并结合选文内容阐述理由。A
B.
C.
我选择图,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