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水之行】“山水之行,始于足下。”为邀四方宾客共品山川之美,学校拟做一份导游手册,请你根据下面的诗文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甲】题台州隐静寺/[唐]王建
隐静灵仙寺天凿,杯度①飞来建岩壑。五峰直上插银河,一涧当空泻寥廓。
崆峒黯淡碧琉璃,白云吞吐红莲阁。不知势压天几重,钟声常闻月中落。
【乙】
淳熙十五年,南至②后一日,与二三友访吕兄仲平之庐。
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缓步出北郭五里许,山光野色,渐与人相应接,而晴光亦时着人。又二里许,至季氏之庐。所居依山,茂林清池相映带。季氏兄弟与其知友陈岩夫,亦赍袱被,欲共宿山中。又北行十里,至小石桥。望赤松山,积霭横翠,蔚然深明。复行三里许,入山门。长松偃蹇③道旁,若不肯与世士为伍。至桥亭,坐于老木之上。与涧横石,激为清湍,澎湃汹涌。人籁俱息,心目为之醒然。复曳杖入“桃源”,瞑色已满岩谷矣。徙倚“枕流”,四际溟蒙,天水一色,泉声松韵,殆若暴风急雨之骤至。徐行察之,又若车马卒奔而未有所止也。云间时有疏星,点缀林杪,与水影相照,清澈无底。坐而假寐,神清如游钧天,而不自知,夜将半,始就寝。梦魂所历,盖亦非人间世也。
(选自吕祖谦《游赤松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杯度:南朝宋高僧。②南至:冬至。③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1)、【文本梳理】参考方法,解释表格中加点词语。加点词句
释义方法
解 释
亦赍袱被
[查阅词典法]①把东西送给别人;②携带;③怀抱
⑴ (填序号)
又北行十里
[词类活用]其一犬坐于前(《狼》)
⑵
人籁俱息
[成语推测法]万籁俱寂
⑶
徙倚“枕流”
[课内迁移法]徙倚欲何依(《野望》)
⑷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后二日呼儿觅藜杖命友戒行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复曳杖入“桃源”,瞑色已满岩谷矣。
(4)、班里同学分组设计了导游手册的封面,并对设计理由进行阐述,请一起参与。小语:我们组选择甲诗。甲诗之美,美在语言。诗歌颔联中用语凝练,表现力强。用 “①”一字写出了耸峙的山峰直上银河,突出了山之巍峨;用“②”一字写出涧水从天而降,给人以空旷深远之感。甲诗之美,还美在手法。诗人运用恰当的手法,描摹出古寺美景,巧妙地体现了隐静寺的景色特点,如诗歌的尾联③。
小文:我们组选择乙文,因为乙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作者在描写赤松山美景时,用语凝练准确。如“蔚然”一词写出了赤松山④的特点。
小信:但是我认为乙文有一处用语值得商榷。文中作者徙倚“枕流”,听泉声松韵如暴风疾雨骤至时“徐行察之”,我认为不太妥当,应该将“徐”字改为“疾”字才更为贴切。
小达:对小信的说法,我谈谈自己的看法:⑤
老师:你们的理解都很有道理。优美的山水诗文,常得益于美的语言与巧妙的手法,从而使所写景物的特征更为突出。
(5)、【游览路线】小雅按乙文作者的游览路线来设计手册上的路线,介绍赤松山的景物及其特征。请你一起完成下图。
(6)、【意见征集】导游手册中还设计了“意见征集栏”,收到隔壁班同学的反馈:吕祖谦游览了风景优美的赤松山后,应是欣然入睡,怎会是“夜将半,始就寝”呢?请结合乙文解答这位同学的疑惑。 -
2、班级围绕“纪实作品的阅读”这一主题开展名著阅读卡片制作活动,请结合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完成下表。
阅读方法
具体阅读内容
首先,获取整体印象
如读《红星照耀中国》,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我们发现作品是按“探寻红色中国”的① 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其次,梳理事实线索
读《红星照耀中国》,要把握两个重点内容:一是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二是② ,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再次,辨别作者立场
作者在采访结束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预言③
最后,获得启迪
读《红星照耀中国》,一要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红军的历史事实中汲取精神营养,二要学习作者探求真相的可贵精神,三要④。
-
3、 针对课外阅读,学校广播站推出系列活动:新闻采编、海报宣传、演讲比赛……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的公共图书馆,省图书馆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省图书馆将联合社科联、高校等组成专家团,举办线上与线下的日常讲座和专题讲座;依托该馆品牌活动“趣缘读书会”“七色花少儿读书会”,以“走出去”或线上直播、阅读打卡等多种形式,引领读者参与经典诵读;开展线上线下主题书展、画展、摄影展等活动。
【材料二】各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变化调查表
学 段
读书计划情况(%)
读书笔记情况(%)
有计划
有时有计划
没有计划
每读必做
凭兴趣做
从不做
小学
11.6
15.3
73.1
0
7.1
92.9
初中
20.1
16.6
63.3
8.3
28.7
63.0
高中
30.3
19.4
50.3
13.8
33.4
52.8
(1)、【新闻拟写】请你根据材料一,为广播站拟写一则一句话新闻。(25字以内)(2)、【畅谈启示】(跨学科·数学)宣传栏张贴了以上调查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表格内容概述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
4、古诗文名句默写。
自然山水是文人安顿心灵的居所。陶弘景与友人共赏“① , 沉鳞竞跃”的夕照之美;而苏轼则与好友在承天寺共品“② , 水中藻、荇交横”的月夜空明。
面对有限的生命,诗人们唱响了不朽的志士之歌。曹操以“③ , 志在千里”表达老当益壮的进取;刘桢则以“④?松柏有本性”赞颂坚贞不屈的节操。
深切的感情往往欲说还休。《庭中有奇树》中的女子“⑤ , 路远莫致之”,将思念化作了无声的叹息;而曹植在《梁甫行》中则以“⑥ , 寄身于草野”的白描,道尽了人间深重的苦难。
四季轮转为诗文提供了无尽的素材。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春冬是“⑦ , 回清倒影”的清幽秀美;而苏轼则在秋夜找到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⑧”的旷达哲理。
-
5、第一单元新闻专题的学习,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使航天员长期在轨zhù留太空成为可能;为舰载战斗机上舰,多少人dān精竭虑,苍颜变白发,这是不懈的追求;国家公祭日长鸣警钟,振聋发kuì,这是沉痛的哀悼。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我们感受到锐不可当的气势;在“飞天”凌空中,我们翘首而望,见证吕伟的夺魁瞬间。
(1)、文段中加点的“翘”的读音是 ( )A、qiào B、qiáo(2)、根据拼音写汉字。zhù 留
dān 精竭虑
振聋发kuì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
6、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艾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甲】
湖上晚归
宋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①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② , 鸡犬林萝隐隐声。
【乙】
《水经注》曰:“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故曰孤也。是地水望澄明,缴③焉冲照,亭观绣峙,两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山麓多梅,为林和靖④放鹤之地。林逋隐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常畜双鹤,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⑤归 , 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临终留绝句曰:“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孤山)
【丙】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泱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⑥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节选自《宋史•林逋传)
【注释】①红蕖,红莲。②诛茅地:源自屈原“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指隐逸之地。③缴:同“皎”,明亮。④林和靖: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下文的林处士是其别称。⑤遄:疾速。⑥晦迹:隐居。
(1)、林逋的《长相思》词中写道:“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这与《湖上晚归》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何异曲同工之妙?(2)、根据学习方法,解释句中加点词。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范例或义项
释义
宋真宗征之不就
义项释义法
①接近,靠近。②就职,就任。③归于,趋向。④成,成功。(《古代汉语词典》)
A.
(填序号)
何不录以示后世
词语释义法
昭示天下
B.
既就稿,随辄弃之
课内迁移法
既出,得其船。
C.
且不欲以诗名一时
词类活用法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D.
(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归
(4)、下面句子中的虚词“乎”有什么表达效果?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5)、结合甲、乙、丙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林逋的认识。 -
8、 “长期主义”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之一,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相关材料,请研读后一起完成学习任务。
【材料一】

①长期主义指在决策和行动中优先考虑长期利益和可持续性,而不是短期得失。当然,长期主义不是否定“着眼当下”,而是更强调,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哪怕当下无利可图,慢一点、难一点也值得。
②对长期主义,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自己的表达——【甲】。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向来相信时间的馈赠。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也承载着这一价值观,让人相信连神力都会眷顾长期主义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些金句,早已穿越时空,成为一代代国人的座右铭。
(节选自京报网,有删改)
【材料二】
①热点一:据网络平台数据,今晚(3月3日),《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含预售)超148.10亿,进入全球票房榜前7.《哪吒2》耗时5年半,超4000人参与制作,特效镜头接近2000个。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岩浆流体”场景,需模拟8层不同材质、不同速度的流体效果,团队反复打磨六七十遍才通过。海浪中鱼群流动、山间飘着的云雾、天上飞着的鸟群,来自一家动画公司160人次长达26个月的日夜奋战。出现在《哪吒2》片尾字幕的近140家中国动画公司,共同努力“托举”了“吒儿”。《哪吒之魔童闹海》证明了“认真做事”的意义,彰显了坚持长期主义的价值。
②热点二:2018年,梁文峰创立DeepSeek时,AI赛道已经挤满了巨头和资本宠儿。但他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不做短期变现,专注底层技术突破。第一年,团队亏损3000万;第二年,核心成员出走;第三年,产品仍未商业化。但梁文峰坚持了下来。2022年,DeepSeek的开源模型引爆全球开发者社区,成为AI领域的一匹黑马。2024年年底,DeepSeek横空出世,风靡全球。连大洋彼岸的AI创业者们也竖起了大拇指,啧啧称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长期主义的坚持才能穿越周期。
(节选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有删改)
【材料三】
(1)、【材料一】插图中第几象限最有可能代表“长期主义”?请选择。(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2)、请根据画线句,补全【甲】处观点(不多于10个字)(3)、下面哪一图示适合表示坚持长期主义的实践过程?请结合【材料二】阐明理由。A.
B.
C.
(4)、作为中学生,我们是否应该做一个长期主义者?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你的学习生活说明理由。 -
9、阅读文章,完成梳理探究。
墙下短记
史铁生
①几年前,有一天傍晚“散步”,我摇着轮椅走进童年时常于其间玩耍的一片胡同。那条小巷依旧,或者是更旧了。忽然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 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泌恐怖。
②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那个下午母亲要出长差。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 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母亲领我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然可疑,但看看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的路,牵着母亲的长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惟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
③三年前我搬了家,隔窗相望就是一所幼儿园,常在清晨的懒睡中就听见孩子进园前的 嘶嚎。我特意去那园门前看过,抗拒进园的孩子其壮烈都像宁死不屈,但一落入园墙便立刻 吞下哭声,恐惧变成冤屈,泪眼望天,抱紧着对晚霞的期待。不见得有谁比我更能理解他们, 但早早地对墙有一点儿感受,不是坏事。我最记得母亲消失在那面青灰色高墙里的情景。她 当然是绕过那面墙走上了远途的,但在我的印象里,她是走进那面墙里去了。
④坐在窗前,看远近峭壁一般林立的高墙和矮墙。我现在有很多时间看它们。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墙。我们都在墙里。
⑤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但要接受墙。
⑥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跟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 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我转而祈求墙,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的腿……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
⑦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 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①。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背壁盘腿端坐在石凳上,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曲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的吐纳之声亦可悉闻。我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谕或是神来引领 。
⑧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乎用不着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 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我常常去跟那墙谈话,对,说出声,默想不能逃离它时就出声地责问,也出声地请求、商量,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
(选自《我与地坛》,有删减)
【注释】①苏武牧羊:西汉使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期间宁死不降,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最终归汉。
(1)、上图是同学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请补充完整。(2)、本文能否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请结合上图进行分析。(3)、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 ( 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4)、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 ( 是否可以将前三个句号改成逗号?为什么?)(5)、第⑦段中的箫声为何能引发作者深刻共鸣?请简要分析。(6)、于史铁生而言,“墙”扮演着什么角色?请任选一项,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A.见证者 B. 对话者 C.启示者 D.其他(7)、特定的物象往往承载着人物的成长或蜕变。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名著中人物的经历进行分析。
A.紧箍(孙悟空)
B.《暴风雨所诞生的》(保尔)C.鹦鹉螺号(尼摩)
D.五星红旗(江姐)
E.其他 -
10、班级准备邀请家长到校参加研学总结活动。下列拟用于邀请函中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诚邀各位莅临我校,共话研学收获。 B、家校协同工作,务必准时参加。 C、活动丰富多彩,恳请不吝赐教。
-
11、根据表格提示整理诗文名句,领会诗意理趣。
诗歌之美
诗文名句
情感美
刘长卿的诗句“ ,”把自己与贾谊屈原两位先哲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深化了咏叹的主题。《长沙过贾谊宅》
艾青用热血书写对苦难祖国的深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
意境美
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的诗句“ , 人迹板桥霜”,意象叠加,让我们在霜月中体悟游子羁旅的艰辛。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 ,”,诗句寓情于景,浸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人格美
范仲淹吟唱“ ,”,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岳阳楼记》)
韩愈“ , ”,足见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忠君之志弥坚。(《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打江南走过,于烟雨中漫行:看堤岸桃红柳绿,闻古寺晨钟暮鼓,____。指尖掠过汝窑天青的温润,眼前闪现勾栏瓦舍的热闹。瘦金体的锋芒在宣纸上流tǎng ____,交子的墨香诉说着商贸的辉huáng____。文化记忆源远流长,正等待着我们细细珍藏——在青绿山水间读懂江南风韵,在诗词歌赋中____千年回响。
(1)、从下列选项中为①处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句子。( )A、描绘浓墨重彩远山 B、赏深巷杏花微雨 C、访小桥流水人家(2)、根据拼音写汉字。流tǎng 辉huáng
(3)、语段④处应填入哪个词语?请从下列选择正确的一项并说明理由。A.聆听 B.抚摸
-
13、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中总有一些人,他们的光芒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大人物犹如灯塔,为迷途之人指引方向;小人物好似萤火,为独行之人援以慰藉。他们总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能量,也许是短暂一面,也许是深入交往,也许……
以上文字唤起了你的哪些记忆?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助手:①叙述事件应条理清晰,不必面面俱到,要有侧重地写作。②描绘人物时,可通过细节捕捉,抓住人物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个性展开描摹。③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使用合适的抒情方式突出情感体验。④不少于600字,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
14、八年级某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根据要求回答以下问题。(1)、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书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本书是一部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 C、本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D、本书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2)、《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一群“红小鬼”的形象。请结合对该作品的阅读,简要评述这一群体的形象特点。(3)、班级打算根据《红星照耀中国》来制作微纪录片《周恩来》。有同学看了下面的部分剧本选材,不明白为什么介绍周恩来要拍摄他的家庭背景。请你结合作品帮助释疑。
周恩来是一个世家子弟,祖父是清代高官,父亲是声望卓著的学者,母亲也非常奇特(她读书很多,实际上还喜欢现代文学)。他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文学天才,所以周恩来似乎是注定了要做一个学者。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近年来,一些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屡屡引发舆论关注。 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困难”和医生所说的“学习困难”,并不是一回事。 前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大抵指向学习不专心、喜欢开小差等现象,是学习习惯和教育方式等存在问题。 而医院开设的“学习困难门诊”,则是将之当成一个医学问题。
②学习困难常见于学龄期的孩子,小学阶段比较突出。 国内外研究报告显示,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20%左右,男生比女生的数量更多一些。 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可以做到早期预防和诊断这类疾病,从而尽量减少疾病对孩子包括学习成绩在内的各种不良影响。
③需要提醒的是,医疗手段也有局限性,“学习困难”门诊并非万能,应当理性看待,而不能产生依赖思想,不能把这个门诊当作提高成绩的“终南捷径”。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2023年8月 15 日)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数学学习研究团队按照国际标准化研究方法对全国7182名学龄儿童进行了抽样施测和学习困难问题专项研究,结果如下:
中国儿童学习困难发生率及主要分类(摘编自澎湃新闻 2023年6月27 日)
材料三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困难以成绩低下或者不理想为主要表现,但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儿童的家庭不和睦、矛盾冲突多,父母对儿童或过于骄纵溺爱,或过于严苛,都有可能会导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这些环境因素尤其影响儿童语言发育。二是心理因素。国内有调查显示,导致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其占比高达87.8%,包括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精神心理疾病以及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和策略问题。三是素质因素,包括遗传、智力结构和神经心理功能的缺陷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 年 8月 17 日)
材料四
0-师培养阶段,应该加入对学习困难甄别、帮助和指导的相应课程,学校在引进教师时,也要适当考察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 2月 11 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设“学习困难”门诊,可以做到早期预防和诊断,从而尽量减少疾病对孩子的各种不良影响。 B、对“学习困难”门诊不能产生依赖思想,不能把这个门诊当作提高成绩的“终南捷径”。 C、学习困难治疗时间可能比较长,父母要有耐心,积极配合医生,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D、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习困难的出现和治疗有直接影响,要提高父母和老师教育孩子的能力。(2)、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你得出的结论。(3)、学习困难儿童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 虽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湘水又北迳①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石囷,一名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② , 自远望之 , 苍苍隐天。故罗含③云:“望若阵云,非清霁④素朝⑤ , 不见其峰。”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注释】①迳:同“经”。②竦杰:高耸突出。③罗含:东晋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的创作先驱。④清霁:雨止雾散,天气晴朗。⑤素朝:早晨天亮的时光。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回清倒影/香远益清 B、属引凄异/友人惭,下车引之 C、不见其峰/见往事耳 D、自长沙至此/自钱孔入(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自远望之,苍苍隐天。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山 上 有 飞 泉 下 注 下 映 青 林 直 注 山 下 望 之 若 幅 练 在 山 矣
(4)、《秋词(其一)》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请简要分析【甲】文是如何表现秋天的“悲寂寥”的,并谈谈《秋词(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读完【甲】【乙】两文,小语同学写了如下两条随文笔记。请结合两文内容,任选一条进行阐述。笔记一:两文描写山高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笔记二:两文都引用了“渔歌”,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
-
17、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阅读下面关于杭州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家②。
红袖织绫夸柿蒂③ , 青旗④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释】①伍员: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②苏小家:此处代指歌楼舞榭。苏小,苏小小。③柿蒂:此处指绫的花纹。④青旗:酒招,此处代指酒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望”字,诗人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写景远近结合,有画面感。 B、颔联写景既气象雄浑又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联想。 C、颈联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也暗含对统治者追求奢侈浮华生活的批判。 D、诗歌以翠绿为主色,又用红袖、青旗、梨花等加以点染,散发着浓郁的春意。(2)、这首诗尾联写得极为巧妙,请你对其加以赏析。 -
18、综合性学习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人民日报酒泉6月17日电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左右。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创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1)、画横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经历了哪些过程,才实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请根据文章内容梳理。首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将 3 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接着:
然后:
最后:
(3)、假如你是校报记者,要对此次载人航天任务的总设计师进行采访,你会提哪两个问题?问题一:
问题二:
-
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看到路边那朵无名小花的 zhàn fàng了吗?你听到屋后那古槐的絮语了吗?你看到溪流前行中露出的一个个笑窝了吗?你听到雨点在为你前行而擂鼓zhù wēi了吗?走进生活吧,美就在你身边。
或许,此时你是一个无助者,也许是因老师无意的一句话而自尊受到伤害;也许是因同学间鸡毛蒜皮的小事而xīn qíng yù mèn;也许是因不得志而陷入____。我们的征程或许还未出现成功的鲜花,但你要知道,心香数朵,亦能芬芳整个人生!不要再因为生活的____而枯萎了身边的花朵,我们不求事事如愿,但求____呀!罗曼·罗兰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难道不应该仔细地细细地品味这句话的内涵吗?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zhàn fàng
②zhù wēi
③xīn qíng yù mèn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渺茫 疲惫 当之无愧 B、迷茫 疲劳 当之无愧 C、迷茫 疲惫 问心无愧 D、渺茫 疲劳 问心无愧(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难道应该细细地品味这句话的内涵吗? B、我们难道应该仔细地品味这句话的内涵吗? C、我们难道不应该细细地品味这句话的内涵吗? D、我们难道应该仔细地细细地品味这句话的内涵吗? -
20、默写古诗文。(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 。(曹操《龟虽寿》)(2)、 , 松枝一何劲! , 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3)、妻子象禽兽,。柴门何萧条,。(曹植《梁甫行》)(4)、馨香盈怀袖,。(《庭中有奇树》)(5)、【运用型默写】《感动中国》用“春蚕不老,夕阳正红”颁奖词致敬“银发知播”团队,小粤深有感触:致敬他们“ ,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的不老心态!(6)、【主题式默写】诗可抒情。《庭中有奇树》中思妇感慨花儿并非珍贵,只是借此表达相思之情的句子是:“?。”诗可言志。刘桢《赠从弟(其二)》中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