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阅百卷而走四方。①本学期,我们走进书海,畅游天下 , 探讨真理与正义的价值,感受别样的民俗风情,饱览祖国大好河山。
②《最后一次讲演》这篇演讲词,让我们学会如何提高演讲的感染力;逻辑性和知识性强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我们可以学到如何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人类并非生而就平和自信。还在襁____褓中的婴儿,就已开始担惊受怕。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kuì____”《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让我们可以学到如何从高视角、大格局去思考问题,培育思想的深刻性。
此外,书中一道道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水风景也纷至沓来:晋陕边境的壶口瀑布轰然而下,怒不可遏;藏北高原的各拉丹冬,汩汩流水从坚冰之下漫溢出来;③玉龙雪山的一片雪花转化成一滴清水,穿越了妩媚的丽江古城。
有一副对联说得好:若知天地事,____。我以为,④读书不仅是精神的满足,更是知识的获取。在此,我只想虔诚地说:作为一名学生,我终于以读古今书、行万里路的方式走过了这一学期。
(1)、阅读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襁褓 ②崩kuì
(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行将就木: 漫溢:
(3)、以上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有语病,请指出病句类型并修改。序号:病句类型:修改:。
(4)、下列语句中能填入文中横线处,并与前文构成对联的一项是( )A、读书破万卷 B、须读古今书 C、读遍万卷书 D、要行万里路 -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壶口瀑布飞泻而下、涛声如雷,这是自然之美;安塞腰鼓热情如火、舞动似风,这是民俗之美;《经典常谈》内涵丰富、引人入胜,这是书籍之美;温暖怀抱、真诚鼓励、执着追求,这是情感之美……让我们用心去寻找美,感受美。
请以“我心中的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 600 字;行文中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
3、整本书阅读 ;班级开展“走进经典,读以致用”为主题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海浪在他脚下拍打着零乱的石堆,从遥远的土耳其刮来的干燥海风吹拂着他的脸。公园里空寂无人,保尔在海边找了张长凳坐下,把脸对着阳光。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慢慢地掏出了枪。 “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保尔把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 “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1)、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中,保尔在(地点)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最后他凭借(精神品质)战胜了自我 ,打消了这个念头,体现出他(对保尔形象的概括)的人物形象。(2)、选段中保尔在生死抉择面前,最终选择坚强地活下去。请你以“困境与选择”为话题,结合选段内容,写一段不超过 80 字的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
4、文言文阅读
【甲】
庄子·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庄子·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①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②向若③而叹曰:“野语④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注释】①河伯:河神。②望洋:仰望的样子。③若:海神。④野语:俗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志怪者也 处处志之B.去以六月息者也 乃记之而去C.顺流而东行 任意东西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下面对【甲】 【乙】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写了大海广阔浩渺的特征,【乙】文还写了黄河雄伟壮观的浩大景象。 B、【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充满了雄奇的想象,洋溢着浪漫主义的风格。 C、【甲】文通过鲲鹏展翅于大海、野马奔驰于原野的形象,阐发了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D、【乙】文写了河伯观海的典故,河神在海神面前,心态从原先的洋洋自得变成了自惭形秽。(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听说过成百上千的道理,便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从这句话中你领悟到怎样的生活哲理?
-
5、古代诗歌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歌行体古诗。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写大雨将至前的景色,渲染了暗淡愁惨的压抑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愁苦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的窘迫处境,以及对孩子在此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无奈。 D、全诗先叙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抒情升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
6、现代文阅读
行思双西湖
高昌
①之前去江苏省东海县采风。东海,名字中虽然有个海字,辖区却没有大海的影子。不过这里不缺水,因为有一个著名的双西湖。
②双西湖在东海县城西。相邻的一南一北两个小湖,像一双明亮的清眸,闪烁着澄澈的光。有了这双清眸,东海的山水就有了生机。大地就有了表情。
③分开两个小湖的,是一条气象非凡的十七孔桥。虹桥的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姿态的石狮子,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满脸喜色,有的不怒自威……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工匠巧手,把粗糙生硬的石头全部雕刻得如此生趣盎然。
④桥上驻足,留恋的是大桥两边的湖水。从桥上望北湖,有一个蓊蓊郁郁的小渚,据说上面栽满了一百多万株百合。试想花开时节,洁白的花朵映照在湖水里,清新的花香浮动在湖面上,该是一种多么迷人的情致啊。而从桥上望南湖,湖心有两个人工建造的太极图形状的花岛,盘绕在一起的阴阳鱼,静中有动,韵味十足。
⑤我沿着青石湖岸前行,去看著名的双西湖诗廊。诗廊是木结构搭起的高架子,架子的两边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中间悬着一幅幅当地诗人创作的吟咏双西湖的作品。有绝句,有律诗,也有精短小令……清丽亲切,应时应景。一路尽兴读来,令人愉悦。
⑥穿过诗廊,来到天光阁,阁内阁外,种满荷花。可惜来得晚,已经是枯荷。不过一个个黄圆的叶子,依然排得颇为气派,像小旗子挑在水面上,给予我许多关于花朵的想象,忽然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妙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我的心里有一道嫣红的闪电,迅捷地震颤了一下。荷花不见,而心底莲荷,依然摇曳多姿。朱自清先生就是在东海县出生的。他在《荷塘月色》的最后一段中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朱先生惦着的江南,应该也含着这东海的多情山水吧。这样想着,心里就有一片翠绿的丰硕叶子,哗哗地摇荡起来。
⑦沿湖大堤,美而坚固。两岸的菩提树,正值金秋,高大的树冠,耸入云霄。一片片金黄的叶子飞舞在清风之中,煞是美观。同行的王希光老人告诉我,东海的百姓们把这条大堤称作朱公堤。朱公,指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带领大家治水的老县长朱群。这条大堤,就是朱县长当年和大家一起修筑的,堤上的菩提树也是他和大家一起手植的。
⑧历史上东海人为水患所苦,民谣有“旱时白茫茫,涝时水汪汪”的叹息。老县长和东海人民分割圈圩,建站抽排,蓄山水,截坡水,引外水,排余水,几经努力,治住水患。又经东海人一代代接力赛跑般的奋斗,如今的堤岸已翩然成为风景。
⑨治水当然不是一人之功。东海的百姓把这条大堤称作朱公堤,也是为了表达对为民造福者们的由衷敬意。平地出新湖,双镜照东海,那明净的湖水,不正是奋斗者们的舒心笑容吗?双西湖的风景留给我许多美好记忆,然而踏上归程之时,我发现留在心里最深沉最难忘的风景,却是这条朱公堤。
⑩当年修堤人的脚印早已隐没于岁月风雨。但是那些奋斗过、奋斗着的人所留下的足迹,依然是一行行不凡的、不可磨灭的诗句,在我的心头熠熠生辉,永远滚烫。
(1)、阅读文章第③~⑥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景物
特点
十七孔桥
①
湖水
②
③
清丽亲切,令人愉悦
枯荷
④
(2)、结合语境,请从感官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试想花开时节,洁白的花朵映照在湖水里,清新的花香浮动在湖面上,该是一种多么迷人的情致啊。
(3)、读了文章后,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说朱公堤是心里“最深沉最难忘的风景”?(4)、游记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景物,采用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描写。本文和《壶口瀑布》在描写景物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7、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班级准备举办“共建绿水青山美好家园”主题活动,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浙江安吉余村,风景优美,远近闻名。看到眼前山峦叠翠、流水潺潺,来“打卡”的游客们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因为“靠山吃山”、开矿采石,长期山秃水臭、空气污浊。
16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这里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时,余村停掉了矿山、关掉了水泥厂,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子。
而今,余村风景好,吃上旅游饭。从村会议室里传播开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开花结果。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新时代10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率达到了87.5%,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一|川1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升了23.3个百分点,达到了84.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我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近20年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人民群众生态环境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材料三】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我国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不同的表达,传达出一致的理念:美丽的地球家园,需要我们一同守护。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无论是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还是大气污染、水污染成为全球性问题,相关案例告诉我们:“环球同此凉热”。面对生态环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成为风景独好的孤岛,没有哪个民族可以置身事外。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中国的“绿色奇迹”,本身就是全球“绿色行动”的重要部分。作为一个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领域做出的努力,其影响必将是世界性的。从贡献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到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再到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实实在在的成绩为美丽中国写下了生动注脚,更为美丽世界树立了“绿色样板”。
中国行动、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为世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点亮希望之光。近年来,推动建立“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积极兑现“双碳”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中国积极参与各领域国际合作,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生动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了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环境问题的信心。此外,中国还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宝贵经验。北京冬奥会采用的绿色技术,库布其治沙折射“绿富同兴”发展思路,无不为那些面临生态环境挑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方法和启示。
1972,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时下,这一提议不仅没有过时,还愈发紧迫。污染每年导致约900万人过早死亡,100多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风险,全球变暖将在2040年左右甚至更早上升1.5摄氏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与自然和平相处》报告中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生态环境保护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生态环境根本改善,需要各国付出长期努力,需要每个人都起而行之。在中国,植绿护绿、垃圾分类、“光盘”行动渐成风尚,绿色发展成为共识。由此可见,让绿色成为各国的生产方式,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才是生态环境保护1973,的根本出路所在。
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就气候变化问题复信英国弗朗西斯·霍兰德学校小学生并指出:“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从应对气候变化,到防治污染,再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地球播撒下一个绿色干净的未来。
(选自《人民网》)
(1)、读完三则材料后,有同学归纳出四条信息,请你选出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 )A、近年来,因为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 B、我国作为拥有 96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超过 14 亿人口的大国,在世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C、五十几年前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至今不仅未过时,甚至还愈发紧迫。 D、保护地球,低碳绿色,不仅是个别国家的责任,需要全人类通力合作,守望相助。(2)、【材料三】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960 多万平方公里”“14 亿多”等数据,突出中国地广人稀的特点。 B、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新增绿化面积”“清洁发电体系”等实例,具体展现中国在绿色发展领域的成果。 C、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中国的环保成绩比作“绿色样板”,生动说明中国环保行动的独特性。 D、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对比,强调中国在全球绿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3)、某同学在阅读四则材料后,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它们之间 的 内 在 联 系 。 -
8、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作者
题目
批注
相关诗句
李白
《送友人》
用徐徐而下的红日隐喻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① ,
②。
③
《卖炭翁》
通过看似反常的矛盾心理揭示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
④ ,
⑤。
陆 游
《卜算子·咏梅》
赞梅花纵使凋落精神犹在,表达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
⑥ ,
只有香如故。
-
9、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花山岩画不仅是壮族先民骆越人留下的艺术作品,还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B、壮锦的图案大都来源于生活和大自然,来源于壮族的图腾崇拜,壮锦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 C、岩画上的每一个图像无不彰显出骆越先人的勇毅与智慧。 D、透过花山岩画图像中的细节,使我们可深刻感受到骆越古人作画时的惊险与艰难。
-
10、学校将要拍摄《探寻骆越遗风,传承民族文化》的短视频,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文段,完成活动任务。
【探岩画之奇】摄制组来到崇左宁明县,探寻骆越遗风,花山岩画之神奇。花山岩画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我们沿着江边,拾级而上 , 只见岩壁上画有朱红色人物间有少量兽类和器具,内容十分丰富。画面经过反复重叠,形成了造型独特、风格简洁质朴、色彩鲜艳明丽、构图饱满的特点,给予人们以粗犷▲、勇猛激奋的艺术感染力。透过花山岩画图像中的细节,使我们可深刻感受到骆越古人作画时的惊险与艰难。岩画上的每一个图像无不彰显出骆越先人的勇毅与智慧。花山岩画不仅是壮族先民骆越人留下的艺术作品,还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寻壮锦之巧]摄制组来到百色靖西市,探寻骆越遗风,感受壮锦之精巧。壮锦的产生最早可追 sù▲至骆越古国,先民们创造了精巧绝伦的壮锦。壮锦质地坚韧厚实, 图案生动,结构严谨,五彩斑 lán▲ , 凝聚了壮乡人对和美生活的祈愿。壮锦的图案大都来源于生活和大自然,来源于壮族的图腾崇拜,壮锦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凤的图案在壮锦中独占鳌头, “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历经千年,壮锦早已成为了壮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尽管源于古老的骆越文化,但壮锦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点缀▲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我们相信这种独特的艺术必能万代传承。
(1)、阅读以上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粗犷②追 sù③五彩斑 lán④点缀
(2)、结合语境,解释【探岩画之奇】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①拾级而上:
② 瑰宝:
(3)、【寻壮锦之巧】语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与文段内容相关的对联,注意上下联顺序正确。(只填序号)①传统文化入眼中②精巧壮锦展绝伦 ③五彩壮锦千古颂
④骆越文化永相传 ⑤万年岩画左江畔 ⑥神奇岩画显智慧
上联: 下联:
-
11、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①央视乙巳蛇年春晚主题是“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主题承古拓今,饱含深意,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主题谐音“事事如意“饱含美好的祝福。很多网友看了2025年春晚主题、主标识,不仅感受到扑面的年味,还被中式美学狠狠惊艳。
②其中,春晚主标识的设计独具匠心。其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此造型富有灵动之美,生动地展现出蛇的独特形态与神韵。之后再对称反转拼合,形成“巳巳“并肩之态,且对应了“乙“字、“巳“字。这一设计既对应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干支组合,又契合中国传统如意纹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意义。
图12025年春晚主标识 图2中国古代器物:玉如意
③“巳“字的甲骨文在学界大部分被认为是“腹中胎儿“形象,“巳“字在古文里也有胎儿、后嗣等意思,代表着生长、繁衍。
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生,成文章,故已为蛇,象形。这段话描绘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已“字就像蛇一样,蜿蜒曲折,而灵蛇一次次的蜕皮重生,也象征生命的连续和永恒,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材料二】蛇,在中国被视为初民时代最强有力的图腾之一,并被认为是龙的前身。女娲、伏羲作为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纪者,其人首蛇身形象更是频繁出现。古人通过幻想与蛇有亲缘关系来获取勇气和力量,寻求心灵的依托,产生了蛇图腾崇拜。从古至今,蛇始终被视为一种神秘而充满力量的动物,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种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想象和灵感。
【材料三】①2025年央视春晚在喜庆氛围中落下帷幕,但其留下的文化况味却余音绕梁。这届春晚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秀,“含非遗量“极高,涉及百余项非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间,展现出丰富多元的文化价值。
②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浪潮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足够的展示空间与传播渠道,正面临着传承困境。春晚为这些瑰宝级非遗项目提供了一个亮相舞台,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非遗“活态博物馆“。开场视觉秀里,金如意、民俗剪纸、草木染等非遗元素如繁花绽放,纷至沓来。它们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承载着先辈们的无穷智慧和深厚情感,更是中华文化根脉的重要象征,串联起了民族的记忆与精神。以庆阳剪纸为例,非遗传承人凭借现代舞台技术的力量,将传统剪纸艺术巧妙融入民俗场景的构建当中。在灯光的映照下,细腻的剪纸线条被赋予了生命,灵动地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以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③本届春晚堪称非遗融合创新的前沿“试验田“,不断探索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小品《借伞》以经典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断桥借伞“情节为灵感源泉,大胆地融合了京剧、粤剧、川剧、越剧四大剧种,在充满趣味的“误会“情节中传递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福。其中的核心道具——西湖绸伞,由非遗传承师纯手工精心打造,每一个细节都蕴含非遗元素,尽显匠心独运。这种从内容到道具全方位的非遗融合,彻底打破了传统艺术之间的界限。戏曲不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存在,而是与现代小品激情碰撞,擦出了绚丽的火花;手工技艺也借助该广阔舞台,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们看到了非遗在现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节目《笔走龙蛇》更是别出心裁,将武术与书法文化跨界结合。武者们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与书法那飘逸灵动的意境相互映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形式。在舞台上,武者们的一招一式,仿佛是书法世界的一笔一划,刚柔并济,虚实相生。通过这种独特的演绎方式,让非遗在新时代找到了扎根的土壤,让更多人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春晚还担当起了非遗走向世界的“新使者“角色。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因春晚的非遗节目产生强烈文化共鸣。比如《潮起舞英歌》中,英歌舞传人节奏明快的舞步,让潮汕地区民众倍感亲切,勾起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深眷恋,也让其他地区观众得以领略潮汕文化的精髓,增进了地域间的文化认同。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将“北京中轴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搬上舞台,通过绝伦的镜头呈现和生动的舞台演绎,传递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积厚流光和悠长韵味,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⑤春晚的这场非遗盛宴,在传承中守正固本,在创新中开拓进取,在凝聚情感中筑牢民族根基,在文化传播中展现大国风采。希望未来有更多平台,深入挖掘非遗的多元价值,让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绚丽多姿,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材料来自光明网2025-02-07)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5年春晚主题“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谐音“事事如意“,饱含美好祝福,主标识设计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B、因为古人幻想与蛇有亲缘关系以获取力量,所以蛇在中国被视为初民时代最强有力的图腾之一。 C、2025年春晚“含非遗量“极高,涉及百余项非遗,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空间,成为非遗“活态博物馆“。 D、节目《笔走龙蛇》更是别出心裁,将武术与书法文化跨界结合。武者们刚劲有力的肢体语言,与书法那飘逸灵动的意境相互映衬,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形式。(2)、下列对春晚主标识“巳巳如意纹“以及部分节目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巳巳如意纹“在构图要素上,将甲骨文中的“巳“字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型并对称反转拼合,对应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干支组合,契合中国传统如意纹样。 B、主题上,“巳“字代表生长、繁衍,灵蛇蜕皮重生象征生命连续永恒,彰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饱含“事事如意“的美好祝福。 C、小品《借伞》融合四大剧种、核心道具蕴含非遗元素,具体有力地论证了2025年春晚不断探索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展现非遗在现代语境下无限可能的观点。 D、《潮起舞英歌》中,英歌舞传人节奏明快的舞步,让潮汕地区民众倍感亲切,勾起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深深眷恋,但由于文化差异、年龄段差异等,无法吸引外地人民的兴趣。(3)、请综合三则材料,阐述2025年春晚是如何从文化符号、文化传承载体以及文化传播交流等层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的。 -
12、学校组织研学旅行活动,李英同学认为这仅是一次旅行,怕耽误学习不愿意参加,你将如何劝说她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低于80字)
-
13、请仿照下列句子,补写两个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形成一组排比句。
梦想是沙漠中的绿洲,带给我们希望;梦想是成长中的阶梯,帮助我们攀登; , , , 。
-
14、请根据要求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必定有所坚守。坚守内心的宁静,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盈而富足;坚守思想的清纯,心灵的天空必将变得清明而澄澈。坚守诚实做人的原则,坚守认真做事的态度,必能收获友谊,收获真情,收获人生丰硕的成果。唯有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
请以“坚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②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套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
15、名著导读(1)、《经典常谈》共13篇,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进行编写。为深入认知某一方面的内容,请大家把下面列出的篇目按要求进行归类,以便更加高效的进行选择性阅读。
①经:②史:③子:④集:
A.《周亚夫军细柳》 B.柳宗元《小石潭记》
C.《礼记》二则 D.《庄子》二则
(2)、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有同学认为可将书名换为《保尔成长记》,你认可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
16、古代诗歌阅读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做铺垫。 C、“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D、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地中歇息。(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试赏析此句。 -
17、文言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①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屈:竭尽。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讲信修睦 修:培养 B、争则乱,乱则穷 穷:陷入困境 C、是礼之所以起也。 是:这 D、女有归 归:归家(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B、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C、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D、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各社会阶层都互相关爱、安居乐业、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B、甲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C、乙文荀子在追溯礼的起源时,认为礼是为满足人的欲望而制定的。 D、乙文则主要从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四个角度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②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
18、现代文阅读
访梅
贾平凹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外出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疑惑,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他去了。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吃惊,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汽,蒸汽是什么,蒸汽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狐疑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①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②→③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④→⑤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2)、品味语言,按要求回答问题。①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赏析这一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②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结合上下文,说说“笑“的含义。)
(3)、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 -
19、综合性学习。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渊源流长,丰富多彩。班级正在开展“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班级准备出一期以“生活中的‘和’“为主题的手抄报,手抄报有下列几个栏目,请你按照示例补充两个栏目。
①“和“之内涵
②“和“之典故
③
④
(2)、你所在小组在进行“和而不同“的讨论时,小组成员因观点不同而相持不下,有的同学还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请你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以小组长的身份拟写三条“小组讨论规则“。(3)、请用行楷书写下面的有关“和为贵“的标语。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亲仁善邻,社会和谐。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美人之美,自然和谐。
-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2)、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韩愈《马说》)(4)、 ,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5)、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