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你和小陶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阅读了一篇有关国庆的优秀诗篇《我爱你,中国》,节选并分享给大家。
今天(10月1日)是国庆节
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旦 诞)
天安门广场举行
2024年国庆升旗仪式
日出东方
叩启苍穹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人们翘首以盼
期待着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铿锵有力的步伐中
国旗护卫队员们
神态威严
眼神刚毅
一切的一切
都是那么庄严肃(幕 穆)
伴随着雄壮而嘹亮的歌声
鲜艳的五星红旗
冉冉升起
和平鸽展翅高飞
彩色气球腾空而起
人们的心情
也随之高涨
此时此刻
在亿万中华儿女心中澎湃
万众一心的豪情
在山河间升腾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旦 qiónɡ 幕 bài B、诞 qiónɡ 穆 pài C、诞 ɡōnɡ 穆 bài D、旦 ɡōnɡ 幕 pài(2)、小陶在分享时漏了一句话,请你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写完整。 -
2、请以“我与秋天撞个满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萌芽
赵 丰
⑴春天,是被一个叫作萌芽的词唤醒的。奉着天意的使者,为自然界的生灵们启开了春之大门。
⑵童年时,最先看到的,是我家老屋门前的柳树萌芽。清晨,我还在被窝里做梦,母亲急急地摇醒我,说太阳快要晒屁股了,你还赖在被窝里,快起来看柳树吐芽芽。芽芽,她把那个词重叠起来,叫得是那样顺畅,那样亲切。
⑶在母亲的熏陶下,我开始对植物的萌芽上心。天气渐暖,我守候在院子的泥土旁,等待某个小草的萌芽。这样的过程不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草芽从土缝里蹦出来。我注意到,小草出芽时,总是带着鲜嫩的鹅黄色,像刚孵出的小鸡那样的色彩,惹人疼爱。
⑷萌芽,写意的是初春的朦胧之相。芽后的草木,总是绿着面孔,照应着风和日丽,万物复苏。唐代李咸用的《庭竹》诗里有“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的句子,一直不解“老碧”是什么意思,“碧”是碧绿,而“老”呢?细细琢磨,方才领悟出是老竹发新叶之态。与此对应,这“嫩绿”应当是刚刚长出的竹笋啊。
⑸万物吐芽的早春,是诗人内心世界至善至美的境界。
⑹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成为诗人爱春惜春的情感寄托。韩愈作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春雨之后这“近却无”的草色,正是早春时节草木的嫩芽。“最是一年春好处”,袒露出对立春之相的极尽赞美。
⑺古人描绘新芽,用词极考究。与他的性格一样,辛弃疾用词极为豪放,那句“陌上柔桑破嫩芽”的“破”字极为传神,幼芽逐渐萌发的姿态和膨胀的力量,如爆竹般脆响,炸裂开凝冻的空气。
⑻注目新芽,自是阵阵欣喜。杜牧诗亦云,“看著白芽欲吐”,春芽欲吐,心灵复苏,蕴含着朦胧、含蓄之后的舒适与写意,这是绝佳的审美气象。
⑼草木之萌芽,可以生佳气。古人以为,佳气者,美好的云气也,是吉祥、兴隆的象征。草木之相,是宇宙间的物象。
⑽春芽,收藏的是光阴。“一寸光阴,一寸萌芽。”这是清代收藏家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里的句子。寸,言极少,极小。从萌芽的身上看到光阴的是将生命分分秒秒计算的人。韩泰华是大智之人。一个收藏家,如果懂得收藏光阴,那绝不是一般的思想境界。
⑾常常,我会走进不远处的秦岭。那些熬过了寒冬仍挺拔着的乔木、灌木,那些匍匐于地的草木,初春节气里无不竞相探出新芽,远看仿佛连成一片,彰显出内在力量的强大。
⑿秦岭之深邃宽广,完全可以为萌芽这样的词找到适宜的安身之地。鸟儿在山涧飞翔,牛羊在山坡上啃草,白云在山壁上缭绕,虫子在泥土下鸣叫,为点点嫩芽营造出生命的意境。我可能不是一个惜时之人,但自从晓得了韩泰华,我就不会忽略这面面山坡的绿芽,守着一寸光阴,看着一寸萌芽,将自己的生命时光仔细拉长。
⒀无论心境如何,身子陷于一片萌芽的环境里,总会感觉到舒心。我钟情于秦岭,不仅是为了吸纳新鲜的空气,更在于寻找时光如金的那种感觉。草感地恩,方得其郁葱。那么人呢?对于这滋养了我们身心和精神的春芽,用什么去感恩它?人生一路走来,我惊喜地发现,几十个春天的时光,总是被收藏在一个叫萌芽的词汇之中。
⒁萌芽,是春天出生的词。就像母亲怀抱里的幼童,需要人和大自然的精心呵护,才能长大。
(选自《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本文围绕“春之萌芽”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请把三叶萌芽图补充完整。(2)、通读全文,梳理出文章的情感线索。A→疼爱→B→舒心→ C
(3)、说说第⑶段中加点词“蹦”的表达效果。这样的过程不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草芽从土缝里蹦出来。
(4)、学校广播站要选拔播音员,让选手们朗读《萌芽》一文,评委们认为下面这句话中至少有两个词需要重读。你觉得重读哪几个词?请简述理由。几十个春天的时光,总是被收藏在一个叫萌芽的词汇之中。
(5)、“萌芽”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
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把车停远一点
草予
①那年深冬,我开车到哈尔滨出差。路上寻常得无话可说,狂风卷叶,冷飕飕的。黄昏时抵达宾馆,总台一个笑得轻轻甜甜的姑娘,为我办理入住,利利落落。楼层、餐券、进出停车、总台电话,一一嘱咐。
②我的车停在宾馆的露天停车场。看天气预报,夜里将有大到暴雪,再想到自己饱满的日程,心里好不忐忑。
③晚上,房间电话响起,是总台姑娘的声音:“请问您车牌号多少?”虽不知她是何用意,也并未多想,相告后便挂了电话。
④第二天一早,窗外冰天雪地,银装素裹,我打算尽早下楼用餐。经过总台,姑娘叫住我:“这么早呀!请问今天需要用车吗?我先让工作人员给您的车清雪!”
⑤这显然出乎我的意料。她含着笑,等我答复。
⑥“哦,谢谢!请问方便吗?车就停在……”
⑦还没等我说清位置,姑娘已先开了口。
⑧“方便!我知道的!”
⑨原来,那通电话,用意在此!
⑩早餐后,匆匆走向停车场。一夜大雪,让停车场里尽是高高低低的雪丘。车辆已被深雪覆盖,车牌分毫不见。大概方位,一个人正在车头除雪,车身半露,近处看时,正是自己的车。
⑪过去一看,硬纸板被折成三角形,支在车顶,上面粗粗重重地写着我的车牌号。四下环顾,其他车顶也都立着这样的硬纸板。积雪覆盖下的车,一下就有名有姓、有头有主了。
⑫除雪的工作人员点破:“都是总台姑娘写的,忙活到半夜呢!”
⑬那个天寒地冻的早晨,身为远乡异客的我站在“热烘烘”的停车场,这里的善意好客深深抚慰了我的心,我不禁感慨万分:手栽玫瑰,尚有余香,何况赠人呢!天色微明,我坐上车,打开车灯,灯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⑭出差回来,早晨开车上班。因为到得早,公司总部偌大的停车场里,停的车辆还很少,那么多的车位都在眼巴巴地期待着我驻车。我对离办公楼近处的车位“视若无睹”,却把车停在一个偏远的位置。从车上下来,从从容容,穿过停车场,走向办公楼。
⑮几位同事刚把车停在楼前近处车位,见我从远处车位走来,不解的问:“有那么多车位,你为何舍近求远?”
⑯我说:“到得早的人,有时间多走些路。到得晚的人,眼见就要迟到,会很着急,近的车位,留给他们吧!”
⑰听了我的话,他们诧异地望着我,迈向办公楼的脚步迟缓了,相互点点头,转回身上车,他们也把车停到了远处车位。
⑱一天、两天……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渐渐的,公司总部的停车场有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较偏远位置的车位总是最先被停满。
⑲把车停得远一点,多走几步,一桩细小得不得了的事,却有着一群人的温情与气度。这与宾馆总台姑娘传递给我的善意是一样的:即便素不相识,也有将心比心的体贴。虽然大家把车停得远了,但是心贴得更近了,我们的社会也更和谐美好了。
(有删改)
(1)、宾馆总台姑娘为“我”做了好多事,请按时间顺序梳理出来。(1)黄昏,姑娘为“我”办理入住。
(2)晚上,。
(3)半夜,。
(4)第二天一早,。
(2)、天寒地冻的早晨且远在他乡,“我”为什么却感觉停车场“热烘烘”的?(3)、怎样理解第⒀段中加点语句的含义?(4)、第⒄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5)、为什么“较偏远位置的车位总是最先被停满”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6)、《爱的奉献》里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请结合自身经历,说说你献出的“爱”与“善意”。(40字以上) -
5、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节选自《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太丘舍去 (2)下车引之
(3)目似瞑,意暇甚 (4)狼亦黠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元方时年七岁 ②学而时习之 B、①下车引之 ②久之 C、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①而顷刻两毙 ②学而不思则罔(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元方两次尊称友人为“君”,可以推测元方具有良好的家庭教养。 B、乙文描述了屠夫从惧狼到杀狼的全过程,启示我们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C、甲乙两文都注重了对人物的描写,甲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乙文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5)、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屠夫都在故事中展现出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请任选一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6、七年级举行“少年正是读书时”读书活动,请你参与。(1)、【任务一】领略书籍魅力
小语、小文正探讨书籍的魅力。
小语说:书是船只,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
小文说:书是 , 。
(2)、【任务二】设计读书活动老师设计了一个读书活动,请你再设计两个,让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
活动一:“好书大家读”,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读过的好书。
活动二:
活动三:
(3)、【任务三】讨论读书方法小方搜集到关于读书方法的一段材料,根据材料内容,选出最恰当的诗句填写在横线处。( )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 ”,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7、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边塞诗,其表达含蓄,将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B、“沙似雪”“月如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C、本诗中的“回乐烽”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夜郎西”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这首诗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2)、小语读了这首诗后,认为“吹芦管”是理解诗歌情感的关键,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
8、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花枝招展”“人声鼎沸”“油然而生”“花团锦簇”四个词语的短语结构一致。 B、“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C、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双腿瘫痪后”在句中的成分是定语,“暴怒无常”在句中的成分是补语。) D、常见的敬辞有“尊君”“家慈”“贤弟”“赐教”“劳驾”等,“令堂”是指对别人父亲的敬称。
-
9、根据提示填空。
(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3)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纳兰性德《浣溪沙》)
(4)品读古诗文,感悟古人的智慧与情怀。《论语》中,孔子以“ , 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诫我们与朋友相处要取长补短;谭嗣同路过潼关时,吟诵着“ , 山入潼关不解平”表达勇往直前的风发意气;陆游在风雨之夜,以“ , 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渴望为国征战的报国之志;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以明丽之景“晴空一鹤排云上”引发豪迈之情“”。
-
10、阅读下列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正确汉字。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我们被文质兼美的文章熏陶、感染。在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闻到了酝酿(1)在空气中的泥土气息,想在春雨中欣赏贮(2)蓄着生命力的繁花嫩叶;在史铁生秋天的菊花中,我们怀念着爱(shì)(3)弄花草并鼓励他“好好儿活”的母亲,想在秋风中与瘫(4)痪的史铁生一起看看开得烂(màn)(5)的菊花;在鲁迅的童年里,我们尝到了像小珊瑚攒(6)成小球的覆盆子的酸甜味,看到寿镜吾老先生仰起头摇着向后面(ǎo)(7)过去的读书姿态,想在一片静(mì)(8)的五彩梦中追忆我们的童年……同学们,去阅读吧!
-
11、请以“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字数在600字以上;(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
1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公里高
王铮
①空间站又称太空站、航天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并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一般来说,空间站大都在约4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运行,比如,我国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目前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还有我们正在建造的中国空间站等。
②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公里高?
③大家都知道,航天发射是非常昂贵的。空间站飞往更高的轨道需要消耗运载火箭更多的能量,对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要把成吨的设备携带到较高的高度,成本过于高昂。
④太空实验的观测需求也是因素之一。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在满足特定观测需求情况下进行太空实验。大气是随着海拔增加而逐渐变薄的,太空和地球大气层之间没有明确、清晣的边界。国际航空联合会将100公里的高度定义为大气层与太空的界线,即“卡门线”,卡门线之外的部分称为太空。一般太空实验所需要的接近真空的环境、无云层遮挡的望远镜观测优势、近乎无重力的实验条件等,在400公里高度都可以满足。
⑤设置这个高度,还考虑了航天员和空间站本身的安全问题。
⑥在地球周围有一个名为“范艾伦辐射带”的空间区域,它大致分成1500~5000公里和13000~20000公里的高度范围,在空间大气扰动的时候还会向上、向下扩张。这一区域有能量非常高、密度也非常大的带电粒子,对在其中飞行的飞行器伤害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地磁场本身不是对称的,在南大西洋上方的地磁场形态导致这里的辐射带高度比较低,在有扰动的时候可能只有1000公里高度左右,空间站飞高了就很容易进入辐射带,受到带电粒子的伤害。
⑦然而,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并不是永久固定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空间站的轨道高度是一直处在变化之中的,当然不是朝着高处飞,而是向下坠。因此,如何保持空间站的稳定,保持其运行轨道是很重要的。太阳磁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会让空间站轨道的下降速度变快。以2004年时太阳磁暴对国际空间站的影响来看,从前下降的幅度大概是每天150米到200米,磁暴发生之后平均下降高度达到了300米。
⑧综上所述,空间站轨道高度的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家把空间站飞行的高度,设定在400公里附近的位置飞行算是比较合适的方案,虽然空间站的轨道高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保持空间站的稳定还是非常关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选文原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逻辑顺序,解释了空间站只“飞”400公里高的原因。 B、太空和地球大气层之间没有明确、清晣的边界,国际航空联合会就定义了一条边界线——卡门线。 C、“范艾伦辐射带”是地球周围的一个空间区域,这个区域有能量非常高、密度非常大的带电粒子,会伤害区域内的飞行器。 D、如果没有太阳磁暴,400公里的空间站轨道高度是能够永久固定的。(2)、以“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公里高”为题,有何妙处?(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⑴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比如,我国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目前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还有我们正在建造的中国空间站等。
(4)、分析第⑷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在满足特定观测需求情况下进行太空实验。
(5)、根据全文内容推测哪些情况下人类会建造不止400公里高的空间站?(6)、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思路。 -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的老师齐白石
李可染
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提起长短不一、粗细各异的羊毫毛笔,“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
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
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干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
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儿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⑨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有删改)
(1)、读了本文,小文设计了“齐白石主题馆”陈列表,请通读全文帮他补全表格。“齐白石主题馆”的陈列表
典型情节
对应陈列物
A
羊毫毛笔
B
C
D
砚台
(2)、分别说说你对第①②段中两个加点词“凭空”的理解。(3)、试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
(4)、文末说:“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将“齐白石主题馆”命名为“一挥先生主题馆”好不好?请依据文章内容说说理由。(5)、1951年,八十九岁的齐白石老先生被周总理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对老人而言是极大的肯定,也激发了老人更大的创作热情。同年,老先生创作了《松鹰图》(见右图)。“齐白石主题馆”拟陈列白石先生的这幅画,请结合本文第⑤—⑧段鉴赏画作的方法为此画写一段鉴赏词。(50字左右) -
1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一百许里 (2)互相轩邈
(3)蝉则千转不穷 (4)疏条交映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①天下独绝 ②沿溯阻绝 B、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②自康乐以来 C、①经纶世务者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①辍耕之垄上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小语读了《三峡》后,为三峡美景拟写了一则宣传语,请你以此为例,根据本文内容,为富阳一带的山拟写一则宣传语。小语为“三峡”拟写的宣传语:奔流千里,木秀林密,三峡美景,天下无双!
我为“富阳一带的山”拟写的宣传语:
-
15、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颈联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堪称千古绝句,体现出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2)、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的“千古壮观”。 -
16、八年级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①新华社武汉10月16日电 记者16日从2024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会场活动中了解到,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将全面贯彻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法,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以高水平法治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说,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政策更加成熟,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更加重视粮食安全。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的粮食安全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把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原则、重要制度、重要体制机制固定下来,对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应急、节约作出了规定,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法律支撑。
【材料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他的卓越成就( )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全社会在追念其卓越功勋和伟大人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粮食安全对国家以及世界的重要意义,更有网友表示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亦是对袁老的最好缅怀。
(1)、请为材料一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括号里填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3)、班级将办一期以“节约粮食”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设计两个栏目。 -
17、根据提示填空。
以诗绘景,处处皆有诗。杭州西湖有“(1) ,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颍州西湖有“(2) , 不觉船移”(欧阳修《采桑子》);黄鹤楼上题有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3)”;东皋原野留下王绩的“树树皆秋色,(4)”。
以诗传情,句句皆含情。《庭中有奇树》中的“(5) , ”抒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的愁苦;晏殊的《浣溪沙》中,以“(6) , ”抒发对繁华易逝的无奈及旧识重逢的欣喜。
-
18、阅读下列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正确汉字。
江河浩(hàn)奔腾,滋养八方水土,孕育璀璨文脉,镌刻锦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白手起家,多少人(dān)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如今,我们的祖国天堑变通途,(cāng)海变桑田,路上行人摩肩接踵 , 络绎不绝,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硕果累累。这一切,(zhāng)显出祖国之美,折射出祖国之兴。我们为生活在这样一片繁荣富强、宽广美丽的土地上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们由衷地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
-
19、题目:谈工匠精神
要求:(1)文体只写议论文;(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
2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郦波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甲】不仅如此,诗词节目也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诗词还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白茹云。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带着这份洒脱和豁达,白茹云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
③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乙】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我们的先贤,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 ”;改革开放中,先行者“ ”。抗疫过程中,不论是支援物资上大写的“ ”,还是医护工作者一句“ ”,都有唤起抗疫决心的无穷力量。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
④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丙】诗词有助于唤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母语感知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了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 , 延续好中华文脉。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请梳理文章结构,完成表格。提出问题: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问题
(1)
(2)
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解决问题:(3)
(2)、将下列四句诗依次填入第③段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②弄潮儿向涛头立
③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④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④②③① D、①②③④(3)、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下面语段放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经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
(5)、第④段中说青少年爱上古诗词能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你对哪一方面有较深的感触?联系个人实际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