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校组织古诗文朗诵会,小语和小文被选为主持人,请你帮他们将开场词中的古诗文补充完整。

    小语: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在这片肥沃而灵秀的土地上,古诗文的光华熠熠生辉。

    小文:“① , ②”(《渔家傲·秋思》)是戍守边疆的征人们思家念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心绪;“③ , 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词人身处困境而依然不灭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小语:边疆的酷寒,在诗人眼中化作了春的浪漫,“⑤ , 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破碎的山河,也无法阻挡文天祥以死明志的呐喊:“⑦?⑧。”

    小文:中华诗文的光辉照亮未来前行的路,我们无惧风雨,阔步向前!

  • 2、[人物模拟送祝福]下面是模拟《水浒传》中的人物送上的新年祝福。请你选择其中一则祝福,推测送祝福的人是备选人物中的哪一位,结合人物的相关情节和形象特点阐述理由。

    祝福一:新年快乐!我祝大家天天好运。谁若欺负了咱朋友,看我不用戒刀,只用双手,也要保你们平安!

    祝福二:诸位好友,新的一年,愿你们与天机星相伴,福慧双增,步步谋略!面对挑战,智珠在握,从容书写智者华章!

    备选人物:武松   鲁智深     晁盖     李逵     吴用

    我选择祝福(填序号),送祝福的人是(填人名)理由:

  • 3、[矛盾聚焦论英雄]矛盾使小说人物更加丰富、立体、深刻。请你结合《水浒传》中情节及卡片提示,选出你认为最矛盾的水浒英雄,并说明理由。

    (林冲:忍——狠) (鲁智深:粗——细) (杨志:起——落) (宋江:忠——义)

  • 4、春节快到了,小语想为自己家里选择一副春联。请你帮他从下列对联中选择合适的一副(     )
    A、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       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 B、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       下联:财源茂盛达三江 C、上联:接天瑞雪千家乐       下联:献岁梅花万朵香 D、上联:中天皓月明世界       下联:遍地笙歌乐团圆
  • 5、小文收集到了天津梁启超故居“饮冰室”中的一副对联,但顺序被打乱了,请你根据对联内容和对联知识,帮他选出对法正确的一项(     )

    ①万矢的②献身③百世师④求为⑤甘作⑥著论

    A、上联:②⑤③下联:⑥④① B、上联:②⑥③下联:④⑥① C、上联:②⑤①下联:⑥④③ D、上联:④⑥①下联:②⑤③
  • 6、小语从资料库中找到了一副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他认为这副挽联写得很巧妙。你能说说这一副挽联妙在何处吗?

    上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 7、小文同学为自己喜欢的4个节气各写了一段“爱的感言”,其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这一“立”可谓妙手回春 , 宣告严寒的冬天过去了,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天到来了。 B、【小满】小满小满,江河渐满。雨水丰盈的“小满”,麦穗饱满的“小满”,是无声无息的滋润,是孕育希望的喜悦,没有哗众取宠的喧嚣,没有希望即将实现的呼告。 C、【白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看到“白露”,心中便升起一股诗情画意来,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望穿秋水的人站在芦苇苍苍的河岸边。 D、【冬至】“冬至饺子,夏至面。”热腾腾的饺子,是这冬天里的温暖传递。无需珍馐美味之食,无需雕梁画栋之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冬至寒来,亦暖意融融。
  • 8、小语同学为本班刊物设立的专栏“节气里的中国”写了一段刊首语。

    每个节气流转的瞬间,让我们以笔墨纸为伴,挥洒自如,怡情于一年四季的风景中,虽也有时浮光(略 掠)影,但总能找寻到那份与自然的合。节气之美,不仅在于节气里的智慧与文化,更在于时光的流转,生发,生长,积淀,我们这个民族拥有了二十四节气,这是我们的祖先赐予我们后世子孙的一份无与(轮 伦)比的礼物。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yàn   略   qiè   伦 B、jiàn   掠   qiè   轮 C、yàn     掠   qì     伦 D、jiàn   略   qì     轮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
  • 9、结合下列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向东而去。

  • 10、下面有关《西游记》《朝花夕拾》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热情赞颂了其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B、《西游记》描述了师徒四人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结局,作者通过孙悟空的形象特点告诉人们要有个人英雄主义的单打独斗精神。 C、《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叙事性散文集,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生活经历。 D、《藤野先生》中写“讲义事件”和“幻灯片事件”,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 11、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哒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儿,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一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好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给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⑫一次欠,我用打老枣树的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⑭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1)、阅读第⑥~⑪段,照示例用四字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

    示例: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

    第三次:

    (2)、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3)、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4)、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⑨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是写母亲,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释   ①掘株:掘起而放倒在一旁的树。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螳螂方欲蝉(吃) B、啄而食之也(想要) C、不知有深坑(前面) D、迎而欲之(弹弓)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3)、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欲 饮 清 露 不 知 螳 螂 之 在 后 曲 其 颈 欲 攫 而 食 之 也

    (4)、请谈谈乙文的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5)、甲、乙两文所揭示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 13、学校开展“我们的动物邻居”主题学习活动,探讨动物与城市的关系。初一某班同学在研究了北京雨燕后,着手制作宣传手册。请你协助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本次学习活动的主题,请从下面两幅图案中选择一幅作为宣传手册的封面配图,并说明理由。

    我选择图作为宣传手册封面,理由是:

    (2)、同学们跟随老师去往古建较多的什刹海地区,对北京雨燕的栖息地进行实地探访。他们发现一户大门上贴着一副与“燕”有关的残损对联,下列填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长空____,身姿轻盈穿翠柳

    下联:天上月明,光色柔和____

    A、①舞燕 ②笼楼宇 B、①燕舞 ②照琼楼 C、①舞燕 ②照琼楼 D、①燕舞 ②笼楼宇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闲暇时光,我总会坐在窗前,捧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要是遇着难懂的问题,我会             , 直到解决为止;要是碰到一本好书,我就          地读下去。这是我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读郑振铎的《猫》,我们为那只小猫的悲惨经历而心生chànɡ rán;读陈忠实的《我的白鸽》,我们仿佛亲眼见证两只白鸽的tuì biàn            与成长,看着它们为fēnɡ zhú cán nián            的老房子平添了生机;翻开《再塑生命的人》,我们遇见了与不幸命运抗争的海伦·凯勒,她百折不挠,使黑暗的世界变得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阅读吧,让我们增加阅读面,扩大阅读量。人生何尝不是一本               的书呢?

    (1)、请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chànɡ rán   (2)tuì biàn   (3)fēnɡ zhú cán nián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 通宵达旦 神采奕奕 美不胜收 B、不求甚解 翻来覆去 花团锦簇 美轮美奂 C、刨根问底 通宵达旦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 D、刨根问底 翻来覆去 神采奕奕 美轮美奂
    (3)、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 15、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子夏曰:“。”(《〈论语〉十二章》)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3)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描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诗句是:

    (4) , 尚思为国戍轮台。 ,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5)《潼关》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黄河秦岭,突出黄河咆哮的气势及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的诗句是:。(谭嗣同《潼关》)

    (6)《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病相怜的感慨的诗句是:

  • 16、汉字“道”在字典中有几个义项:①道路。②水流通行的途径。③方向;方法;道理。④道德。⑤技艺;技术。⑤用语言表示(情意)。请选择其中一个义项,拟一个含有“道”字的标题,写一篇文章,记叙你的成长故事。

    要求: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②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③不少于600字。

  • 17、观看了学校的演讲比赛后,班上同学对参加演讲比赛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小明认为参加演讲比赛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但更多的同学认为参加演讲比赛有积极的意义。请你围绕“参加演讲比赛的意义”发表看法,反驳小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观点、理由、结论,80字以内。
  • 18、学校将举办以“以和为贵”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下面是小邕同学准备的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演讲稿开头设计】

    以和为贵

    是《论语》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和善待人;

    是《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①

    是《大道之行也》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和平安宁。

    【演讲稿论据准备】

    下面是“以和为贵”演讲稿提纲,有三则材料作为分论点的论据,请把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徐祯稷《耻言》)

    C.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与鲍春霆》)

    中心论点:以和为贵,“和”是修身之道,是兴家之本,是强国之根。

    分论点一:“和”体现修身正己、推己及人的道德观。(C)

    分论点二:“和”体现和睦孝顺、融洽和美的家庭观。(②

    分论点三:“和”体现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理想观。(③

  • 19、阅读以下名著选段,填空。

    【选段一】

    朱自清有这样的评价:“【A】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

    【A】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和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节选自《经典常谈》)

    【选段二】

    当他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刀割开他的颈子,切除一侧的副甲状腺时,死神的黑色翅膀曾经三次触及他。然而他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丧失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他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 , 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①请写出选段一中提及的唐代诗人【A】的姓名:

    ②选段二写保尔·柯察金接受手术的情景,体现了他的性格。“一条道路”指的是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七年 , (岳飞)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①七年:指绍兴七年(1137)。②刍豆:草和豆,指牛马的饲料。③褫(chǐ):这里是脱下、解下之意。④秣:喂马的饲料,这里用作动词,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之不以其道   执而临之 B、才美不外 (岳飞)入 C、真无马邪   此受大而不苟取 D、伯乐不常有   鸣之不能通其意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议论类文体。 B、乙文中岳飞识马全面,反映出岳飞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在识物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食马者”愚昧专横的形象。 D、乙文中岳飞向宋高宗讲述他对良马的见解,实则是借马喻人。岳飞的话,宋高宗认为有失偏颇。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4)、乙文中,岳飞讲述了两种马,一种马吃得多且挑食,力气充沛,即使跑几百里也“”;另一种马吃得少且不挑食,喜欢逞能,然而跑了上百里就“”。(用原文语句填空)
    (5)、两文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两文的写作目的。
上一页 640 641 642 643 64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