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爆花

    梁刚

    ①儿子成了众人眼中的差生,这是王莉没料到的。都说儿子遗传妈,但王莉是个学霸,名牌大学的硕士。即便基因遗传出现错误,也不该走得太远。

    ②但儿子偏偏就偷工减料了,就少了好学、勤奋的染色体。从小学到中学,儿子一直与王莉对峙着,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全班第一,只是王莉在这头,儿子在另一头。这种极端,仿佛太极的阴阳,让王莉喟然长叹。

    ③真是奇迹!——这是王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又是不及格。这道题目已教你N遍了,怎么还是错?或者说;复习时,看你都懂了,怎么一到考试又都忘了。你这个脑子是不是设置了删除程序?

    ④王莉常对同事说:说他笨吧,他三岁就能背几十首唐诗,学前就识五百来个汉字。但读书后,他突然就一泻千里,啥都不会了。小时候沉迷在自己设想的“恐龙战队”里,大了就偷偷玩游戏。

    ⑤眼看就要中考了,王莉非常认真地对儿子说:“你读书不是为了我,是为你自己,读书好了,你的人生就能多一次选择,这是给自己机会。”

    ⑥儿子抬头看一眼王莉,说:看你认真的分上,我也认真地对你说,我不需要这种选择。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⑦王莉顿时紧张起来,问:你想怎么选?

    儿子从妈手里拿过手机,非常熟练地在屏幕上划拉了几下,选出一段抖音视频,说:看看这段。

    ⑨王莉接过看了一下。抖音录制了一名地铁流浪汉,他自称自己也是一名大学生,还是媒体记者,但他厌倦了职场,便选择四处流浪。按他的话,只要不偷不抢,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虚度,恰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

    ⑩王莉看了尚在发呆,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不用担心我,我也可以像他一样,做个自由的乞丐,浪漫而刺激。”

    ⑪王莉顿时警觉起来,说:“这完全是哗众取宠的制作。对,虚度也许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每个人都在虚度中生活,那这个民族离灭种就不远了。强大,才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法则。”

    ⑫儿子扭过头,鼻子哼了一声说:“我不管什么民族,我是个小人物,我只为自己活着。”

    ⑬那一次谈话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⑭之后的一天,王莉买来四盆三角梅。儿子见了就说:“我来帮你搬。”

    ⑮“好。”王莉应道,她抬眼看一眼儿子蹿高的背影,心想:儿子干活很勤快,以后做点体力活也能养活自己。但她还是希望儿子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就问:“养花喜欢吗,儿子?”

    ⑯儿子放下花盆说:“喜欢。”

    ⑰王莉说:“那这四盆花,我们各养两盆。明年春季,看谁的花开得好。”

    ⑱“好。”儿子爽快地答应了。他喜欢做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

    ⑲然后,他们就各自打理自己的花了。

    ⑳儿子查了电脑,知道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不耐寒,其他并没什么特别。

    ㉑但第二年春季,王莉打理的两盆三角梅,爆花了。而儿子养的三角梅,却郁郁葱葱,长满了叶子,花却少得可怜。

    ㉒儿子奇怪了,就问王莉,同在一个院里养花,为什么我长叶子,你爆花?

    ㉓王莉笑说:“为什么?想知道答案吗?”

    ㉔“当然想”,儿子说,“肥料我没少加,光照也充足,又没干到它,但它就是懒花。”

    ㉕王莉说:“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但水分充足了,它就会‘懒’在成长期,形成懒花,在这个舒适区里,它拼命长叶子,把自己茂盛得一塌糊涂。逍遥够了,才稀稀拉拉开几朵花。在舒适区虚度时光,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三角梅的。但我给它控水,让它干到叶子凋零,生存面临危机,它便迅速进入生殖期,以大量开花的方式来谋求再生。这时如果施肥得当,加水适中,再加上阳光充足,便会爆花。另外,还要给它修枝,除了木本部分,其他统统剪掉。”

    ㉖儿子听得很仔细,问得也仔细:“什么是木本部分?”

    ㉗“就是主干部分,已经老了的那部分,就像你在校学习,其他的电脑游戏等统统必须修剪掉。”

    ㉘“妈!”儿子打断道,“讲养花就围绕主题,别旁敲侧击行吗?”

    ㉙王莉说:“这两者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爆花,美丽的是自己。儿子,给自己一次美丽的机会吧,人这一辈子不长,美丽更不多。”

    ㉚“好吧,我想想。”儿子道。

    ㉛那一年的夏季,儿子给王莉发来一条微信:“妈,我爆花了,我没想到自己也能考上好高中。”

    ㉜王莉看了嗓子突然一堵,眼泪顿时“暴”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下面对文章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一位母亲借与儿子不同的养花过程和结果,成功引导儿子转变观念的故事。 B、文章中王莉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儿子努力读书,是因为她认为唯有好好读书才有出路。 C、文章第⑧段划线处运用了动作描写,“非常熟练”“划拉”“选出”,生动形象地写出儿子找视频的动作熟练,侧面写出了儿子平时玩手机的水平高。 D、文中多处以王莉与儿子对话来写,塑造了一个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却对游戏和流浪生活充满向往的儿子。可见王莉缺乏教育方法。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
    (3)、文章详细写了“栽种三角梅”情节,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谈“爆花”带给你的启示。你有过类似“爆花”的经历吗?请写写你的故事。
  • 2、年初,一首《上春山》火遍全网,上春山,上的是春日诗词堆成的诗意之山。优美的诗情,动人的诗韵,也感染了八年级的同学们,大家掀起了一波学习古诗词的热潮。年级组特此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辑古诗】班级准备编辑一本诗集,主题为“古诗中的传统节日”。请你选出符合诗集主题的诗句,并按照节日的先后顺序补全填空。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   →

    (2)、【悟古诗】活动中,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富有诗意的古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阐释一下你的诗句座右铭。

    示例:

    我的座右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它出自李白的诗《行路难(其一)》。它勉励我不要被生活中的困难吓到,要不断克服困难,永远积极向上。

  •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湖南的山川大地,处处让人想起先贤的佳句名篇,请帮助来湖南旅游的小书同学完成填空。

    来到常德,走进桃花林,你能欣赏到陶渊明笔下“(1)”的草木繁茂、落花纷纷的美丽景色;静立湘江边,看着远方的蒹葭,不觉吟诵运用比兴手法的千古名句(2)“蒹葭苍苍,。所谓伊人, , ”感叹古人绵远悠长的思念;来到岳阳,游览湖水激荡、气势宏大的洞庭湖,不禁想起孟浩然笔下的经典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3) , ”赞叹古人雄浑壮阔的胸襟气魄。

  • 4、下面是小田同学做的字音字形梳理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撺掇”的“撺”读“cuān”,“追溯”的“溯”读“shù”。 B、大部分形近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如脑畔(pàn),两栖(xī)。 C、注意形近字在书写时的细微区别,如“震憾”要写成“震撼”,“迁徒”要写成“迁徙”。 D、注意成语中音同义不同的字,例如:“眼花缭乱”应改为“眼花嘹乱”,“草长鹰飞”应改成“草长莺飞”。
  • 5、请以“藏在岁月里的温暖”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按照指定文体写作;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不少于600字。

  •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勃朗宁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按照指定文体写作;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不少于600字。

  • 7、为开阔同学们的眼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九年级(1)班决定于2025年1月3日下午三点,在多媒体教室开展以“行万里路,悟人生理”为主题的交流活动,请你作为班委拟写一则通知,告知全班同学按时参加活动。
  • 8、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当下宋江看视A,虽然不死,已成废人。A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宋江见说:“任从你心。”A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

    语段中A是《水浒传》中哪位人物?语段表现了该人物的哪些思想品质?请你再写出一例原著中与该人物有关的情节。

  • 9、赏析古诗,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请分析尾联中“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2)、本诗和《春望》中都写到了“泪”,试分析两诗中的“泪”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岳阳楼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堤之后有古寺,寺之后有敞亭,亭之栋有小额曰“晋刘伶先生墓”。

    亭中央供泥像二,左伯伦,右杜康 , 二君时地不同,萍藻一室,其殆以酒作合乎!伯伦衣绿衣,著晋人巾,手执酒杯,侧视杜微笑,若有品论其术之妙者然。嗟夫!古今来多怪先生以酒死,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盖魏晋之际,达人君子,无方寸容身之地……而建威之罢 , 人始指之曰无用,曰无实。惟无用无实而遂得以自全。予故曰:“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

    (选自阮晋《刘伶台记》,有删改)

    【注】①刘伶:西晋名士,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②杜康:善酿酒,后世尊其为酒神。③建威之罢:刘伶曾任建威参军,追求无为而治,被人视为无用无实而被罢免。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至若春和       (2)予尝古仁人之心

    (3)伯伦绿衣             (4)古今来多先生以酒死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春和景明                           有品论其术之妙者然 B、予尝求古仁人心                    堤后有古寺 C、物喜                                 古今来多怪先生酒死 D、居庙堂之高忧其民                    先生非酒一日不能生
    (3)、翻译下列句子。

    (1)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吾谓先生非酒则一日不能生。

    (4)、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进亦忧,退亦忧”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2)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中的“嗟夫!”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但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求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都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因为那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可是,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用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说就是去“批判”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儿。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得用上孔夫子的一句话,叫“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还会出现无声的微笑。

    (有删改)

    (1)、文章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文中介绍读书的三种姿势的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躺着读书虽然是一种消遣,但是依然可以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 B、坐着读书是一种只适合大中小学的学生的读书方法,是他们阅读的基本方法。 C、坐着读书相对于躺着读书对我们更有作用,但是比不上站着读书。 D、在站着读书时,我们要能做到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算成功。
    (4)、结合下面材料和选文,简要分析戴震是用哪一种姿势读书的?

    【链接材料】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8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本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这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

    (有删改)

    (1)、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和周有光先生之间的哪些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请简要说明,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
    (3)、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
    (4)、小语认为,本文的标题可以直接改为“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你同意她的看法吗?请表明理由。
  • 13、填写古诗文名句。

    (1)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2)《行路难》中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仕途的艰难,寓含无限悲慨的诗句是“”。

    (3)《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4)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的诗句是“鸟下绿芜秦苑夕,”。

  • 14、班级准备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完成下列要求。
    (1)、小语同学担任“君子自强不息”演讲比赛的主持人,请你帮她设计一则开场白。(100字左右)
    (2)、我国古诗文中有不少体现自强不息精神和风骨的作品,同学们课外搜集了一些诗文名句,这些诗文名句体现不同的精神风骨。请将下列精神风骨与诗文名句相对应。

    A.不屈不挠                                  B.乐观自信                           C.持之以恒

    诗文名句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精神风骨




    (3)、活动结束后,文文同学想用一副对联来激励同学们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请你帮她判断下面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并说明理由。

    断齑画粥铸就辉煌                    闻鸡起舞磨砺意志

    上联:                    下联:

    理由:

  • 15、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的社会化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则。

    ①诚信是人之为人的道德规定。

    ②人是通过“社会化”完成从生命体的自然人到具有社会角色的社会人转化的。

    ③诚信是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原则”。

    ④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 16、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节制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节制不是è zhì、shù fù个性。相反,只有懂节制、能节制,才能使个性在社会准则许可的范围内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

    有节制,才有分寸。保持节制,可以藏 , 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精通熟;保持节制,可以藏锋,以免不要刺伤他人乃至累及自身。

    有节制,才会在喜悦时保持平静,避免                 、无所顾忌。有节制,才会在愤怒时保持克制,在克制中                 。有节制,才会在遇到顺境时保持平和,思之世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有节制,才会在遭遇逆境时保持信心,思之物极必反,                       

    (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è     zhì                 shù     fù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得意忘形     反躬自省     否极泰来 B、兴高采烈     反躬自省     否极泰来 C、得意忘形     吹毛求疵     否极泰来 D、得意忘形     反躬自省     乐极生悲
    (3)、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17、作文

    杨绛遇见老王,懂得了人际的尊重;“小先生”遇见拐脚男孩,懂得了教育的呵护……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一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而他们也总会让我们懂得许多道理。

    请翻开你的回忆,为大家简述这样一个有温度的人物。

    以“记忆中的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得抄袭、套作。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 18、作文

    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犹如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会先折回来,然后再伸向前去,走这条路的人需要坚持和毅力。累了就放弃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

    请以“坚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得抄袭、套作。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 19、【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幡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梦溪笔谈·活板》)

    【乙】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 , 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裛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 , 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木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盖未知石烟之利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石油》)

    【注释】①鄜延:鄜州、延州,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缓慢涌流的样子。④雉尾裛(yì):雉,野鸡。裛,此处指蘸取。⑤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类的器具。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zhì)文:标上名称。

    (1)、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持火炀之       (2)则第二板已

    (3)烟甚浓       (4)造煤人未知石烟之利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活板       自以大有所益 B、纸帖之       我酌油知之 C、惘惘出       自钱孔入,钱不湿 D、造煤人盖未知石烟利也       水陆草木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5)、沈括的《梦溪笔谈》广泛地记载了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活板”解决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①”的优势:在沈括看来,如果“石油”能广泛使用,就能改变“②”被砍伐殆尽的命运。无论是发明“活板”,还是发现“石油”,我们都可以在阅读文章后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③。(第①②空用原文中的字词回答,第③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 20、梅花不急

    ①出门回家,我路过一棵腊梅,正开花的腊梅。梅叶几乎凋尽,只余一树的腊梅花冷冷淡淡、漫不经心地开在嶙峋的枝干上。迎着那冷香,我走近折了一枝。回家后,插进淡绿色的细颈瓷瓶里。一下午,梅枝在书房里,幽幽地吐着香,像是低声吟唱,又带着点叙事长诗的味道,婉转,朴素。

    ②冬天,在这不紧不烈的梅花香里,才算是真正地开场了。

    ③记得我少年时,外婆家的后院有一棵大舅栽种的腊梅树。大舅他爱养花,蔷薇、大丽菊、美人蕉、君子兰……实在是多。那时的我一去外婆家,就爱去那些花草边转悠。但对腊梅,我心里哂笑大舅的审美。腊梅树看起来实在是貌不惊人,完全不像能演绎一段传奇的角色。

    ④外婆家的后院,春天里,桃花、杏花闹哄哄地开着,气场盛气逼人。我那时常常仰面在树下,等花瓣落到我脸上来,而腊梅树呢,只是在长叶子,叶子俗常得很,惹不起人的兴致。夏天,篱笆旁的木槿枝上眨巴眨巴地开起紫红色的花来。腊梅呢,叶子倒是和木槿的叶子长得一样厚,可依旧冷清模样,片花不着。秋天,桂树终于开花了,桂花的香充盈得一个村子都清甜起来,很有些五谷丰登的意味。我闻着空气里满溢的桂香,心想:腊梅啊,你怎么办呢!就这样什么都不交代吗?

    ⑤腊梅树依旧缄默着,静静地立在后院,人家长叶子,它也长叶子,人家落叶子,它也落叶子。它如何知道,一个小女孩已经在逼视它,逼视它生长的意义,怀疑它存在的价值。

    ⑥可是,腊梅不急。它依旧安然走着自己的时令。

    ⑦不记得是在哪一阵冷风里,我忽然闻到了花香。好奇地寻到后院,惊喜地看见落光叶子的腊梅树上,有黄色的花朵打开,一朵、两朵、三朵,像是各开各的,又像是呼应着开,更多的是花蕾,一粒粒的,像小拳头。梅花初绽芳华了!

    ⑧我站在腊梅树下,闻着冷香,觉得这香味沉实,若能把花香拿到秤盘上称称,梅花的香一定比桃花、杏花的香重得多。

    ⑨实在,梅花担得起这传说!初听平淡,细思感怀。

    ⑩有些人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段梅花的传说。

    ⑪它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遭遇过漠视,遭到过嘲笑,遭受过排挤。就像我对待外婆家后院的那棵腊梅,我无视过它的存在,哂笑它不会开花,我甚至建议舅舅砍掉它,好让芍药、海棠们喧哗地开。

    ⑫但是,梅花没有抱怨,它依旧静静地生长,笃定地伸展枝干。它只有一个信念:我要生长,生长,生长——长高,长粗,长得根脉深深扎进宽广的土地,长得枝叶可以涨满一座院子……

    ⑬直到长得所有的花都开过了,长得所有的叶都凋尽了,它才长舒一口气,开了。顶风冒雪,寂静盛开,一朵花一盏雪,一树花一树雪,即使开得肝胆欲裂,也是寂静盛开。

    ⑭苦难太深长了,所以,当最后一展芳华独自绽放的那一刻,它是静穆的。它已经习惯低调,已经懂得从容,已经能稳稳地沉住气。最后,当天地将一年的光阴交给它来压轴收梢时,它已无意哗众取宠,无意显摆炫耀。

    ⑮楼下的梅花,依旧在漫不经心地盛开,漫不经心地零落。进出小区,我常常会路过它,我默然走过,觉得自己心上也开着一枝冷梅。它也没有委屈,没有抱怨……只有不急。

    (1)、阅读第③~⑭段,补充完成表格内容。

    腊梅树给“我”的印象或生长变化

    貌不惊人

    初绽芳香

    一展芳华

    “我”的情感变化

    逼视、怀疑

    理解、赞美

    (2)、第④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桃花、杏花、木槿花和桂花?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原句:更多的是花蕾,一粒粒的,像小拳头。

    改句:更多的是花蕾,一粒粒的。

    (4)、作者说“梅花不急”,梅花的“不急”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析。
    (5)、文章写道:“有些人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段梅花的传说。”请结合亲身经历,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演绎自己的传说。
上一页 642 643 644 645 64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