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阳光中学开展了以写书信,承传统”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
    (1)、下面是阳光中学“四月“文学社拟定的一条征稿启事,其中有两处错误,请你按要求修改。

    征稿启事

    为了弘扬和维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 我社现以“写书信,承传统”为主题向各班发起征稿活动。稿件要求书信格式,内容紧扣生活,富有真情实感。将完成的纸质稿件交到文学社。截稿日期至2024年3月31日。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

    2024年3月11日

    “四月”文学社

    ①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②征稿启事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写出修改意见。

    (2)、“书”即书信,古代书信又叫“尺牍”,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找出下列诗句中不含书信别称的句子(     )
    A、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B、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3)、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来往中谦辞的使用必不可少。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正确的谦辞。

    ①对别人谦称自己的见解:

    ②对别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4)、如今,现代通讯基本取代了纸笔书信,手指一按,你的表述瞬间就可以送达,大大省去了书来信往的等待时间。发微信作为一种独特的情感交流形式,受到人们的喜欢,而写信在互联网时代成了“奢侈品”。某学校老师向同学们布置了写一封信给远方亲友的任务,有的同学对这项任务不理解,请你劝他拿起纸笔传情达意。(不少于50字)
  • 2、默写古诗文。

    (1) ,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商女不知亡国恨,。(杜 牧《泊秦淮》)

    (3)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 ,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5)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民俗节日热闹景象和民风淳朴的两句是“。 ”

  •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运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可以精准地感知、处理、获取温室内环境的各种数据。 B、为避免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教育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整治行动,取得良好效果。 C、伴随着茶业的兴盛,使成都出现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茶器茶具。 D、大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以来,报名人数持续增长,报名者多是青年学生。
  •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公众场合的言行细节是一个人素养的真实反映。对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偶讲脏话的行为,有的同学不以为意 , 认为这些细节微不足道。殊不知,这样的言行真正令人不可捉摸。所以,我们倡导同学们在公众场合注重雅言雅行,做文明懂礼的中学生。

    A、大庭广众 B、不以为意 C、微不足道 D、不可捉摸
  • 5、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   
    A、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蠕皆知的人物了。 B、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 C、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退尽了。 D、我睡眼蒙龙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到外面后发现月亮真的升起来了。
  •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zhuì)        抖(chàn)          告(qìn)          人不倦(huì) B、佩(qīn)        悔(chàn)          怍(kuì)            忧心忡(zhōng) C、起(dié)        酒(sì)             育(bǔ)             仙露浆(qióng) D、热(chì)          负(hè)            弱(léi)             乎不同(jǒng)
  • 7、《哪吒2》里哪吒因魔丸身份受尽偏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偏见。对于“偏见”,你有哪些经历,或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或讲述故事,或发表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包含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 8、谐音梗,可别念“邪”了!

    【百度百科】

    谐音梗,网络流行语,指利用字词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追本溯源】

    早在宋朝,百姓过年把柏树枝、甜柿和橘子当供品,分别取其中一个字“柏”“柿”“橘”,寓意“百事吉”。古人的诗歌、对联、歇后语等文学形式,或为了押韵,或暗含其他意思,也都出现过“谐音双关”的表达。

    【现象回放】

    谐音梗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已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打碎东西,念一句“碎碎(岁岁)平安”,求个好彩头;网络社交中的“886(拜拜啦)”“520(我爱你)”等数字谐音,简洁明了;“禁止蕉(焦)绿(虑)”等一语N关的工位摆件,勾勒出打工人的日常,让人发出“懂的都懂”的感慨。

    【多维视角】

    谐音梗之所以兴起并盛行,源于它和网络传播规律、网民表达需求的适配。

    言此意彼,多一点含蓄。中国人追求的情感表达往往是内蕴委婉的,用同音字替代原本直白的话语,映衬出国人内敛的文化审美和处世原则。唐代诗人温庭筠写下“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借此传递女子对情郎的眷恋;明朝民歌“梭子里无丝(思)空来往,有针无线枉相缝(逢)”,含蓄透露“空相思”的失落;李商隐《无题》中            

    社交货币,拉近点距离。Z世代网络原住民喜欢用独特的语言展现个性,在互联网圈层中,谐音梗不知不觉成为一种“社交货币”,构成了身份识别的“暗号”。即便双方素不相识,只要拥有对某个谐音梗的相同解读,就会获得“确认过眼神,我们都是对的人”的情感认同。好比贴上“程序猿”“研究僧”等身份标签,便能于茫茫人海中先一步精准识别出对方。

    谐音梗的产生、传播有着较强的随意性,在“进化”过程中也容易陷入误区。

    不同社会群体在对谐音梗的解读和使用上,展现出不同程度的包容性、接受性以及认可度。对于不熟悉这种语言表达的人而言,使用谐音梗沟通便容易筑厚交流壁垒。比如面对“雨我无瓜(与我无关)”“杯具(悲剧)”之类的词汇,父母长辈容易感到一头雾水,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和谐音理解力;无法准确把握其含义,从而加深代际鸿沟与信息分化。

    庸俗的谐音烂梗不仅削弱了语言的表达力和准确性,还可能引起公众的审美疲劳。谐音梗中常用的错字别字,异化了语言的结构形式,弱化了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给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比如,“自抱自泣(自暴自弃)”“Duck不必(大可不必)”等词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言文字规范。

    不健康的谐音梗还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青少年群体处于价值观形塑阶段,倘若频繁接触烂梗劣词,容易模糊他们对于道德伦理的判断。比如,“泰裤辣(太酷了)”“枸杞(狗急)跳墙”等。此外,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隐匿性和多元性,一些谐音词包含粗俗低级内容,与暴力、歧视等不当行为相关联。诸如“伞兵”一词,因其拼音缩写被部分网友当作吐槽谩骂的谐音梗,殊不知狠狠中伤了该词的本意。

    【各方声音】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邓川林:谐音梗,就是多词同音现象。它有时会造成生活中的误解,会带来学习上的困难,因为很多字的发音相同意思也很接近,使用的时候就很容易犯错。许多同学在使用成语时常因谐音而写错字,如甘败下风、陈词烂调、迫不急待等

    网友酱香小排骨:当某一谐音梗走红于网络,网友为迎合流行趋势,会进行大量同质化表达。长此以往,个体思维模式固化,个性化的想象力、表达力就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导致人们降低对汉字、词语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

    网友WLY^:一个恰到好处的谐音梗,能调味生活,使生活多一些乐趣。它能起到活跃气氛、消解沉闷的作用。比如在聚会场合,有程序员介绍自己“每天就是‘码’不停蹄地工作”,这个“码”字既指代了编程中的代码,又巧妙地与“马不停蹄”相呼应。广告宣传里,谐音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轻松诙谐、吸引注意力的效果,比如“骑”乐无穷、无“胃”不治等。

    (1)、文中横线处列举了因谐音写错的三个成语,请改正加点的错别字。

    (1)甘下风       (2)陈词       (3)迫不

    (2)、将划线空白处的论据补充完整。
    (3)、根据材料内容,谈谈谐音梗有哪些魅力。
    (4)、小文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时时处处使用谐音梗,造成了许多误解与矛盾。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劝说他适当使用谐音梗。
    (5)、下面是生活中使用谐音梗的例子,请任选一项,结合谐音,简析其内涵。

    A.海南省便民小程序:码上办事 B.理发店店名:一剪梅 C.门窗雕刻:“蝙蝠”图案

    我选______,______

  • 9、《过年的断想》中回忆了童年诸多苦难,文学名著中也常写苦难。
    (1)、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个,简述人物与苦难抗争的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

    A.《西游记》孙悟空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              C.《红星照耀中国》彭德怀

    (2)、《骆驼祥子》中祥子因买车梦想破灭而无望,造成他人生苦难的原因有哪些?
  • 10、过年的断想

    梁晓声

    ①我曾问儿子:“是不是经常盼着自己快快长大?”

    ②他摇头断然地回答:“不!”

    ③我也曾郑重地问过其他的小朋友们同样的话,他们都摇头断然地回答并不盼着自己快快长大,说长大了多没意思哇。现在才是小学生,每天上学就够累了。长大了每天上班岂不更累了?连过年过节都会变成一件累事儿。多没劲啊!瞧你们大人,年节前忙忙碌碌的。年节还没过完往往就开始抱怨——仿佛是为别人忙碌为别人过的……

    ④是的,生活在无忧无虑环境之中的孩子是不会盼着自己快快长大的。他们本能地推迟对任何一种责任感的承担。而一个穷人家庭里的孩子,却会像盼着穿上一件新衣服似的,盼着自己早一天长大。他们或她们,本能地企望能早一天为家庭承担起某种责任。《红灯记》里的李玉和,不是曾这么夸奖过女儿么——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⑤我从童年起,就是一个早当家的穷人的孩子。

    ⑥有时我瞧着自己的儿子,在心里默默地问我自己:我十二岁的时候,真的每天要和比我小两岁的弟弟到很远的地方去抬水么?真的每天要做两顿饭么?真的每个月要拉着小板车买一次煤和烧柴么?那加在一起可是五六百斤啊!在做饭时,真的能将北方熬粥的直径两尺的大铁锅端起来么?在买了粮后,真的能扛着二三十斤重的粮袋子,走一站多路回到家里么……

    ⑦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残存在记忆之中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情形都是真的。而又当然是真的,不是梦……

    ⑧由于家里穷,我小时候顶不愿过年过节。因为年节一定要过,总得有过年过节的一份儿钱。不管多少,不比平时的月份多点儿钱,那年那节可怎么个过法呢?但远在万里之外的四川工作的父亲,每个月寄回家里的钱,仅够维持最贫寒的生活。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体恤父亲。他是一名建筑工人。他这位父亲活得太累太累,一个人挣钱,要养活包括他自己在内一大家子七口人。他何尝不愿每年都让我们——他的子女,过年过节时都穿上新衣裳,吃上年节的饭菜呢?我们的身体年年长,他的工资却并不年年涨。他总不能将自己的肉割下来,血灌起来,逢年过节寄回家呵。如果他是可以那样的,我想他一定会那样。而实际上,我们也等于是靠他的血汗哺养着……

    ⑨穷孩子们的母亲,逢年过节时是尤其令人怜悯的。这时候,人与鸟兽相比,便显出了人的无奈。鸟兽的生活是无年节之分的,故它们的母亲也就无须在某些日子将来临时,惶惶不安地日夜想着自己格外应尽什么义务似的。

    ⑩我讨厌过年过节完全是因为看不得母亲不得不向邻居借钱时必须鼓起勇气又实在鼓不起多大勇气的样子。那时母亲的样子最使我心里暗暗难过,我们的邻居也都是些穷人家。穷人家向穷人家借钱,尤其逢年过节,大概是最不情愿的事之一。但年节客观地横现在日子里,不借钱则打发不过去。当然,不将年节当成年节,也是可以的。但那样一来,母亲又会觉得太对不起她的儿女们。借钱之前也是愁,借钱之后仍是愁,借了总得还的。总不能等我们都长大了,都挣钱了再还。母亲不敢多借。即或是过春节,一般总借二十元。有时邻居们会善良地问够不够,母亲总说:“够!够……”许多年的春节,我们家都是靠母亲借的二十元过的。二十元过春节,在今天看来仿佛是不可思议之事。当年也真难为了母亲……

    ⑪记得有一年过春节,大约是我上初中一年级十四岁那一年,我坚决地对母亲说:“妈,今年春节,你不要再向邻居们借钱了!”

    ⑫母亲叹口气说:“不借可怎么过呢?”

    ⑬我说:“像平常日子一样过呗!”

    ⑭母亲说:“那怎么行?你想得开,还有你弟弟妹妹们呢!”

    ⑮我将家中环视一遍,又说:“那就把咱家这对破箱子卖了吧!”

    ⑯那是母亲和父亲结婚时买的一对箱子。

    ⑰见母亲犹豫,我又补充了一句:“等我长大了,能挣钱了,买更新的,更好的!”

    ⑱母亲同意了。

    ⑲第二天,母亲帮我将那一对破箱子捆在一只小爬犁上,拉到街市去卖。从下午等到天黑,没人买。我浑身冻透了,双脚冻僵了。后来终于冻哭了,哭着喊:“谁买这对儿箱子啊……”

    ⑳我将两只没人买的破箱子又拖回了家。一进家门,我扑入母亲怀中,失声大哭……

    ㉑母亲也落泪了。母亲安慰我:“没人买更好,妈还舍不得卖呢……”

    ㉒母亲告诉我,她估计我卖不掉,已借了十元钱。不过不是向同院的邻居借的。而是从城市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向从前的老邻居借的,向我出生以前的一家老邻居借的……

    ㉓如今,我真想哪一年的春节,和父母弟弟妹妹聚在一起,过一次春节,而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牙全掉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也咬不动了,只有看着的份儿。弟弟妹妹们已都成家了,做了父母了。往往针对我的想法说:“哥你又何必分什么年节呢!你什么时候高兴团聚,什么时候便当是咱们的年节呗!”

    ㉔是啊,毕竟,生活都好过些,年节的意义,对大人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㉕所以,我现在也就不太把年当年,把节当节了,正如从来不为自己过生日。便是有所准备地过年过节,多半也是为了儿女高兴……

    (1)、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年节”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时期

    对“年节”的情感

    原因

    童年

    讨厌,顶不愿

    (2)

    成年

    (1)

    生活改善后淡化形式

    (2)、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题目。

    (1)从下午等到天黑,没人买。我浑身冻透了,双脚冻僵了。后来终于冻哭了,哭着喊:“谁买这对儿箱子啊……”(请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母亲不敢多借。即或是过春节,一般总借二十元。有时邻居们会善良地问够不够?母亲总说:“……”(母亲为什么反复回答“够”?)

    (3)、文章开头叙述“我”与儿子及其他小朋友的对话,有何作用?
    (4)、《过年的断想》内涵丰富,涉及贫困、亲情、责任、尊严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11、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与梵才大师帖

    [宋]林逋

    累日前,辱惠长韵一章 , 并出示古律诗一集,共百余篇。某累年弃去笔墨,忽忽惟省,心腑间如未知有诗雅之趣。一得上人高句之辱,良用叹服。虽病且慵,读之三四过而不欲已。然殊喜见古调者,岂仆向之所尚,或泥于古耶?且天台不独甲于东南实为天下之胜千峰万壑山水重深 , 云霞猿鸟之清绝,高木秀草之瑰奇,复居其间作高僧,能用声诗写状其融结之精妙,以内适我真常之性,其为乐可量耶?风霜摇落,园卉加芜,独坐虚斋,颇觉岑寂。然不饮酒茹荤,亦复罕睡,庶时接清谈,啜佳茗,以为慰慕也。

    【注释】①梵才:北宋名僧,天台山高僧。②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归隐结庐于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人称“梅妻鹤子”,真宗赐号“和靖处士”。③长韵:长诗。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用叹服             此皆实(良:都为“很”之意) B、内适我真常之性             中有足乐者(以:都为“因为”之意) C、殊喜见古调者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都为“然而”之意) D、上人高句之辱             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都为“得到”之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虽病且慵,读之三四过而不欲已。

    (3)、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且天台不独甲于东南实为天下之胜千峰万壑山水重深

    (4)、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梵才大师帖》中的“帖”是古代一种应用文体,指与朋友、亲人往来沟通的书信。 B、“辱惠”是谦辞,此处指梵才大师主动赠诗给作者,林逋以谦辞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C、文章表达了对大师诗歌中古风的赞赏,对其能在天台美景中创作的羡慕,对与大师交流清谈的期待。 D、“不饮酒茹荤,亦复罕睡”中,“饮酒茹荤”代指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罕睡”代指世俗欲望,通过简练的否定句式,突出林逋沉醉于诗文创作的境界。
    (5)、从《与梵才大师帖》可知,林逋身处山水之间,与高僧谈诗品茗。有人认为林逋的生活方式在当今社会是不合时宜的,不可取;有人则认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智慧。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生活体验简要分析。
  • 12、“洗儿诗”中见自我。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

    洗儿诗

    [北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反东坡洗儿诗己巳九月九日

    [明末清初]钱谦益

    坡公养子怕聪明,

    我为痴呆误一生。

    还愿生儿獧且巧,

    钻天蓦地到公卿。

    【注释】①本诗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后,慨于自身遭遇,在黄州贬所而作。②本诗是钱谦益有感于明末官场之丑态而作。③獧(juàn):机灵。④钻天蓦地:指利用关系或手段以达到升高官的目的。

  • 13、《春兴》诗中见天地。颔联和颈联横线处填补正确的一项是(     )

    春兴

    [明]李东阳

    柳丝花片满芳洲,长为溪山感旧游。

                                                      

                                , 病脚难登百尺楼。

    老去不知春兴减,向来一月罢梳头。

    ①归帆欲挂三江水   ②惊风入树搅离愁   ③急雨过窗醒短梦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 14、文人们常在诗文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古诗文名句

    理解

    见天地

    鸡声茅店月,。(温庭筠《商山早行》)

    借鸡鸣、月和霜来表现早行之早

    ,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以苔草之绿绘陋室清新幽雅之境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形象新奇的比喻再现边地瑰丽的雪景

    见众生

    一日不见,。(《诗经·子衿》)

    以夸张的手法表达刻骨铭心的思恋

    可怜身上衣正单,。(白居易《卖炭翁》)

    借其矛盾心理表达对其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

    见自我

    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其五)》)

    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以勇登泰山表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范仲淹《岳阳楼记》)

    表达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

  • 1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见天地,行山访水,登亭台楼gé           , 观湖光山色,于自然之美中抒发忧乐情怀,寄寓远大抱负。见众生,芸芸众生,赏离奇故事,品精彩语言,于奇人异事中品味世间百态,窥见人情          。见自我,怀古伤今,忆幽幽古人,盼悠悠来者,于人生浮沉中反(A.shěng   B.xǐng)个人得失,咀jué          个中滋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楼gé             咀jué

    (2)、给文中加点字“省”选择正确的读音。(     )
    A、shěng B、xǐng
    (3)、给▲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
    A、世故 B、事故
  • 16、请根据要求作文。

    教室墙贴画上的话语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题目,分享你的故事或写出你的感受。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校名、地名,请用××代替。

  •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请以“最美的遇见”为题目完成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校名、地名,请用××代替。

  • 18、小作文

    最近,“甘肃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在各大社交平台登上热搜榜,被网友刷屏点赞并喊话“建议全国推广”。一碗麻辣烫带火了一座城,全国麻辣烫看甘肃,甘肃麻辣烫看天水。请你以家乡推介官的身份,写一段介绍性的文字,向大家推荐定西的特色(美食、建筑、历史文化等)。

    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简明连贯,注意说明顺序,不少于120字。

  • 19、名著中的人物往往屡遭苦难,而阅读名著可以让我们获取直面苦难的精神动力。请仿照示例,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探究报告。

    探究专题:读名著,从“苦难”中获取精神动力

    探究报告:《红星照耀中国》中,中国工农红军过草地、爬雪山、强渡大渡河,被围追堵截,陷入饥寒交迫的窘境。虽然历经苦难,但是最终仍然顺利会师,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贯彻了党的战略方针,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历史。这启示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终将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 20、《经典常谈》内容涉及面较广,为了提高阅读效率,一般推荐采用选择性阅读方法,请你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1

    《周易》第二……………………10

    《尚书》第三……………………18

    《诗经》第四……………………26

    “三礼”第五……………………36

    “春秋三传”第六………………42

    “四书”第七……………………49

    《战国策》第八…………………56

    《史记》《汉书》第九…………61

    诸子第十…………………………77

    辞赋第十一………………………90

    诗第十二…………………………99

    文第十三………………………113

    方法示例

    学完《关雎》《蒹葭》《式微》后,想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可以阅读①;学完《北冥有鱼》后,想要了解道家学派核心思想,可以阅读②;学完《马说》后,想了解朱自清如何评价唐宋八大家,可以阅读③

上一页 638 639 640 641 6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