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某校正组织开展“川东古院,文化长卷”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在大巴山深处,川东北古院落如一部镌刻着时光年轮的典【jí】,记录着千百年农耕文明的兴衰更。这些古院落不仅是大巴山农耕文明的实物见证,更是大巴山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与人文特点,勾勒出一幅幅精彩绝伦的文化长卷。

    若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江县梨园坝村首屈一指。村落依山势层叠而建,吊脚楼群如悬空之笔,以穿斗梁枋勾连起陡峭坡地。木柱空而立,既承托起生活的重量,又以雕花斗拱点【zhuì】山居的诗意。远【tiào】村落,青瓦连绵铺展,河水汩流淌,两侧山岭交错纵横,共同演绎着“天人合一”的居智慧。这般成片聚居,在巴蜀独户散居的民居传统中尤显珍贵,让人____。

    川东北院落的多元性,映射着传统社会的阶层图景。平民之家如梨园坝三合院,本着以实用为原则修建;富豪之家如蔡家大院,十二院落雕梁画栋,以青石板相串联,恢宏大气;官宦之家则以“三李故居”为极致,三重四合院落的青砖黛瓦间仍可【kuī】见士大夫“修身齐家”的庄严气度。

    这些古院落更是移民文化与宗族精神的见证。【A】

    而今,这些古院落静立于时光长河之畔,既是历史的陈列,亦是未来的启示。

    (1)、文段中给加点字注音和填入【    】中的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典籍  更(diē)  空(líng)  点辍 B、典藉  更(dié)  空(níng)  点缀 C、远眺  汩(mì)  居(xī)  睽见 D、远眺  汩(gǔ)  居(qī)  窥见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彻大悟 B、目空一切 C、叹为观止 D、历历在目
    (3)、下列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古院落不仅是大巴山农耕文明的实物见证”句中“不仅”“是”“文明”分别是连词、动词、名词。 B、“悬空之笔”“精彩绝伦”“青砖黛瓦”分别是偏正短语、补充短语、并列短语。 C、“若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江县梨园坝村首屈一指。”此句是陈述语气。 D、“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语言与人文特点,勾勒出一幅幅精彩绝伦的文化长卷。”此句主干是“它们勾勒文化。”
    (4)、文中画线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民之家如梨园坝三合院,本着以实用为原则。 B、平民之家如梨园坝三合院,以实用为原则修建。 C、平民之家如梨园坝三合院,本着以实用为原则修撰。 D、平民之家如梨园坝三合院,本着以实用为原则的理念修建。
    (5)、下列填入文中【A】处的语句(不考虑句末标点),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杜氏、王氏等家族携异乡风土扎根巴山

    ②祠堂既是共同信仰的表现,也凝聚了家族认同

    ③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浪潮席卷而来

    ④他们以祠堂为纽带联系族人,靠族谱延续血脉,在川东北发展壮大

    ⑤这里的砖瓦梁柱都记录着生存和文化融合的故事

    A、③①④②⑤ B、 C、②④①⑤C. ⑤③④①② D、⑤④②③①
  • 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⒈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首歌这样唱道: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照着白色的山茶花微微开。若是晨风还没来,晚风也可吹入怀,吹着那一地树影温柔摇摆。

    生命中的缺席有时就像未拆的礼物,当我们学会用路灯照亮窗台,让晚风轻抚心怀,或许就能发现:那些未曾赴约的月光,正在教我们读懂星空的另一种语言。

    请以《当缺席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⒉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壶口瀑布奔腾不息的怒涛,让我们震颤于自然的伟力;勃朗峰刺破苍穹的尖顶,让我们仰望于天地的壮阔;各拉丹冬亘古不化的冰雪,让我们俯首于造物的神圣。

    请以“震撼我的奇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紧扣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 3、某电视台准备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拍成电视剧,展现保尔的传奇人生。电视剧将分三部分拍摄,请结合原著,补写表格内容。

    人生不同阶段

    青少年时期

    参加革命时期

    病后创作时期

    转变过程

    叛逆到觉醒

    战士到榜样

    关键转折事件

    修筑铁路,差点牺牲

    失明后决定写作

    特写镜头(50—100字)

    保尔看到他那双安详的灰眼睛正在仔细观察他,那坚定的凝视的目光使保尔有点儿不好意思。这人的脖子跟牛脖子一样粗,整个人就像一棵粗壮的老柞树,浑身充满力量。

    保尔失明的双眼微微低垂,双手颤抖地摸索着特制的有格的硬纸板。在这样的纸板上写作,铅笔就不会出格了。他缓慢地写了一行又一行……

  •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树梢味道

    葛小明

    ①槐花是一道美食。

    ②此刻,它们离开了树梢,安静地躺在老人的篮子里,等待着从植物到美食的蜕变。

    ③首先是脱梗,这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粗鲁的过程。无需戴手套,他右手执槐花梗的底部,左手自下而上用力一撸,那些柔嫩的、甜甜的花就掉了下来。下面是一个不锈钢盆,洗得非常干净,使得槐花与不锈钢接触的瞬间,产生了光滑的声响。十几秒后,香气沿着金属的边缘,幽幽地向四面散开、上升、飘浮,沁入房间的每个角落。

    ④做槐花包子的第一步就这样开始了。槐花全部跳进盆中,香气溢出屋外,让路过的邻居总在这家门口多停留几秒,鼻子伸得有点长。他们知道,春天来了,这个邻居家里一定有美好的事情在发生。

    ⑤几轮浣洗后,槐花被置入滚烫的开水锅中,随即褪去一身白,变成明亮的绿色。这时候的槐花真正成年了,它们释放掉多余的香,不再张扬,不再叛逆,回归到最初的状态,羞涩且温和地收起花苞。它们散发的香气隐秘而稳定,与之前的状态截然不同。这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美,更是一种厚积薄发的酝酿。

    ⑥碎碎的五花肉,铺之以五香粉、花椒水、葱姜末、花生油。简单的组合,在一团发酵好的面粉中拥抱在了一起,初次相识便亲密无间。水汽和热量从锅底不断传来,花香夹杂着肉香,弥漫在整个屋子里。一些水汽裹挟着香气飞到天花板上,凝聚在高处,就像槐花以前高高地挂在枝头。

    ⑦十来分钟之后,灶上的火停了,接下来有三五分钟是需要等待的,槐花包子还需要闷一会儿。但是,大家都有点迫不及待了,包括制作者和等候享用美食者,也包括准备上阵的盘子和蘸料。

    ⑧那个老人,也就是我的爷爷,终于将包子端了出来。开始的时候,大家会斯文地用筷子夹食。但很快,就变成了手抓,管他手上沾不沾到油,管他什么细嚼慢咽。一些油水滴落,油花跟绽放的槐花一样,从落地处辐射开来,浅浅的香气随即徐徐四散而去。

    ⑨一小盆包子很快就没了。一双双手伸出又缩回,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爷爷。他再次走进厨房,端出第二盆包子。这一端就是几十年,直到他离开人世,离开这片每年槐花都会盛开的地方。

    ⑩难忘那些乡野和树梢的味道,就像难忘一位老人对后辈无尽的爱,久久不散,总会在某个瞬间跃然出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将槐花包子的制作过程补充完整。

    脱梗→①→焯水→②→蒸煮→③

    (2)、联系上下文,按照括号内的要求,品味下列语句。

    ①无需戴手套,他右手执槐花梗的底部,左手自下而上用力一撸,那些柔嫩的、甜甜的花就掉了下来。(从描写的角度)

    ②一些水汽裹挟着香气飞到天花板上,凝聚在高处,就像槐花以前高高地挂在枝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3)、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 5、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在中国的石器时代,或许是一次偶然,火与石的融合让中国人认知了金属铜。因其闪耀着金黄色,古人亲切地叫它“吉金“。在悠长的时光里,其所制成的器物逐渐被岁月氧化成青绿色,今天我们称它为“青铜器“。青铜文化在中国绵延了千余载,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个独特而辉煌的阶段。

    ②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美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仅从纹饰上看,不同的纹饰所代表的社会意义不同,故而青铜器的收藏价值也要依据这些纹饰。先秦时期常见的纹饰就有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

    ③保护青铜文化不仅有助于研究和传承古代文明,还能促进艺术欣赏和教育,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CCTV科教频道)

    材料二:

    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4月6日,“吉金万里“巴蜀青铜文明特展在徐州举行。西南11家文博单位139件精品文物参展。凉山州博物馆参展文物12件套,包括蛇蛙铜俎和三女背水铜杖首等文物,生动展示了盐源地区古代先民独特的精神世界、艺术审美及丧葬习俗,呈现了盐源青铜文化的灿烂篇章。盐源青铜是四川地区继三星堆、金沙遗址后第三大青铜王国,此次展出的文物是盐源青铜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摘编自凉山文旅官网)

    材料三:

    ①热播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结界兽“的形象设计,就是取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元素。导演独具匠心,将庄严的文物形象进行大胆创新,把高瘦身形改为矮胖圆润,配上小圆脸和卷曲象鼻,让结界兽瞬间变得憨态可掬,成为影片的“笑点担当“。不仅如此,结界兽身上的云雷纹和夔龙纹,直接取材于三星堆青铜器的经典纹样,金属材质的碰撞声也复刻了青铜器的清脆质感,在细节之处尽显对古蜀文明的致敬。

    ②这种将古老文物与现代动画相结合的创意,让年轻观众对三星堆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成功地让古老的三星堆文明借助动画这一现代艺术形式,走进了大众视野。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不难发现,在文化传承工作中,运用现代科技与艺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能够激活文化基因,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重焕生机。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讲了我国青铜器的起源、名称变化、分布范围及保护情况。 B、材料二主要介绍了2024年“吉金万里“巴蜀青铜文明特展在徐州举行的概况。 C、材料三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说明了现代科技与艺术手段的运用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D、三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青铜器的历史价值、技艺精湛和创新表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铜器有青绿和金黄两种颜色,所以古人叫它“吉金“,我们称它为“青铜器“。 B、因为青铜器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所以它的器形、纹饰、铭文可以反映出古代工艺与文化。 C、盐源青铜器展示了盐源地区独特的精神世界、艺术审美及丧葬习俗,是四川地区唯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文化。 D、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结界兽“身上的云雷纹和夔龙纹直接取材于三星堆青铜器的纹样。
    (3)、材料一强调了保护青铜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请结合三则材料与生活实际,提出两条推广青铜文化的可行性建议。
  •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春雨为何“润物细无声“?

    黄琬婷

    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笔下的一场春雨,穿越千年时光,仍带着画意,沁着诗意,留在人们的心间。

    ②春雨为何“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春天来临后,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成为冷空气和暖湿气流频繁交锋的主阵地。暖湿气流从海洋带来充沛水汽,与南下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当暖湿气流势力相对较弱、冷空气推进缓慢时,便容易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势通常较为轻柔,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绵绵春雨“。3月多阴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之一,一个月有近半个月时间都在下雨,且降雨多淅淅沥沥、细密绵长。

    ③北方的春雨则有所不同。比如,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3—5月平均降水量仅50—100毫米。春季前期暖湿空气柔弱,难以占据华北地区,强劲而干冷的西北风快速掠过,天气现象常表现为大风、降温。仅在大气中水汽较充足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时,才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因此,北方的春雨更多时候是“小雨润如酥“,降水量级不大,强度也不强。

    ④从历史统计数据看,春雨在地域分布上,南方多于北方;在时空分布上,春季前期降水相对较少,后期随着暖湿气流增强逐渐增多;在强度上,整体偏弱,但南方偶有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⑤“春雨贵如油“。在北方,春季承接着秋、冬两个少雨季节,气温回升快,大风天多,蒸发强烈,易形成连续干旱。此时,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水多,玉米、棉花等播种成苗也要求充足水分。此时如有雨水降临,特别是出现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土壤得以补充水分,有利于夏粮生产。在南方,春雨为早稻播种育秧、谷类作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水分条件。因此民间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⑥但南方地区的连续阴雨会造成农田渍涝,引发赤霉病等病虫害。对此,在春雨绵绵时,需注意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适当改善田地通风透光条件,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⑦“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春分过后,天气渐暖,可气温却经常起伏,乍暖还寒,尤其春雨来临时更感湿冷。此时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冷暖空气频繁交替。在这一时节,公众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外出时根据天气情况携带雨具,注意保暖防潮,避免因气温变化引发感冒等疾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以下对文本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方春雨降水量级不大,强度不强的特点。 B、文章语言平实准确,虽引用了杜甫诗句,但主要还是通过客观数据和事实来介绍春雨。 C、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先概括春雨特点,再分述南北差异,最后总结防护建议。 D、选文将南方春雨和北方春雨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两种春雨在形成原因、特点等方面的不同。
    (2)、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春分后公众需特别注意的事项是(   )
    A、防范台风等极端天气 B、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 C、加强农作物防冻处理 D、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地质灾害
    (3)、文章中提到“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请分析这句谚语在文中的作用,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在类似乍暖还寒时节的生活感受和应对措施。
  • 7、名篇名句默写
    (1)、蒹葭萋萋,。(《蒹葭》)
    (2)、 , 悠悠我心。(《子衿》)
    (3)、城阙辅三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地写出溪水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诗句是:
    (6)、《卖炭翁》中““两句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描绘了梅花所处的恶劣环境,“驿外““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B、“寂寞“一词写出梅花无人欣赏、孤独开放的状态。 C、“无意苦争春“表明梅花不想在春天与百花争奇斗艳,是因为它害怕群芳的嫉妒。 D、这首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历经坎坷但依然坚守高洁品质的心境。
    (2)、“零落成泥碾作尘“里的“碾“字精炼传神,有人提出用“碎“字替代也能表现出梅花被摧残的状态。你认为“碾“和“碎“哪一个字更妙?请从诗歌意境角度,说说你的看法。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宋人有取道者,马不进,刭而投之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到而投溪水,如此者三。造父之所以威马 , 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人主之不肖者,有似于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威愈多,民愈不用。亡国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故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取道:赶路。②刭(jǐng):用刀割颈,斩杀。③造父:古代善于御马的人。④威马:对马树立自己的威严。⑤不肖:不才,不贤。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一食尽粟一石(或者) B、而临之(鞭子) C、造父之所以威马(即使) D、不得造父之(方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B、溪水(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D、马不进(代词,他的)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用千里马象征人才,用伯乐象征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B、【乙】文由驭马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提出了“威不可无有,而不足专恃“的观点。 C、【甲】文先从反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正面展开议论。 D、【乙】文通过驭马与治国的类比,揭示统治者若只知滥用权威而不知治民之道,终将导致国家败亡的深刻道理。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亡国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

  • 10、在凉山旅游推介会上,琳琅满目的特色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请从下列凉山代表性美食中任选一种,模仿示例,以第一人称为其撰写自荐语。要求:突出食材特点、制作工艺或文化内涵(至少包含两方面);语言生动活泼,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字以内,避免与示例重复。

    凉山代表性美食:坨坨肉    火盆烧烤    酸菜土豆汤    鸡火丝饵块

    示例:我是建昌板鸭,凉山风味的“时光雕刻师“!百年盐卤入骨,松木烟熏诉说岁月,古法晾晒封存阳光。脂如琥珀透亮,肉似云絮酥香。自茶马古道至今日,烟霞封存凉山旧事,撕开一角,细品时光醇厚!

  • 11、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孔子晚年修订《春秋》,以精微笔法寄寓微言大义,创立了编年体史书范式。

    ②商代甲骨文中镌刻的占卜辞文,构成了现存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

    ③秦代焚书造成典籍严重散佚,汉代儒生通过口述传承与发掘壁中书等途径重新整理经典,最终使儒家文献体系得以重建。

    ④周代存在的采诗传统,通过官方渠道系统采集民间歌谣与庙堂乐章。

    ⑤这些珍贵文献经孔子师徒系统地编纂整理,最终形成传世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A、②④⑤①③ B、②④①③⑤ C、④⑤②①③ D、④⑤①②③
  •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遇见挫折时,痛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勇敢面对困难是十分重要的。 B、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漆器技艺,当地政府开展了举办培训班、设立传承人等措施。 C、通过这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凉山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D、近年来,研学游已成为中小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 13、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漫步在建昌古城的青石板路上,行人川流不息 , 南方丝绸之路的往事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这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虽历经沧桑,却依旧在风云变幻中焕发新生,成为凉山文旅的耀眼名片。

    A、川流不息 B、历历在目 C、名副其实 D、风云变幻
  • 14、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B、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徒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C、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D、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治知“。就是说,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
  •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子(mí)  日(yì)  打(gé)  风雪途(zài) B、暗(huì)  颠(bó)  水(fú)  相辅相(chéng) C、实(dūn)  山(lù)  然(mò)  手旁观(xiù) D、然(wǎng)  推(sǎng)  旋(wò)  装作样(mó)
  • 16、旅行,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总有许多未知的景、人、事、物在等着你,人生有许多的“特别”旅行,每一次都让你印象深刻,心旷神怡。“特别”,意思是与众不同,不普通。备好行囊,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你还记得那次特别的旅行吗?这次,有不一样的景色,发生了不一样的事,也出现了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物……都令人回味,感怀。

    请以《一次特别的旅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力求表达自己真实独特的感受。②中心突出,详略得当。③综合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适当穿插议论、抒情。④卷面整洁,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 17、语言运用
    (1)、暑假,有同学约初中生小王去野外河里游泳。下面是小王拒绝对方的话语,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谢谢你约我!②天气确实很热,我也很想凉快凉快。③而且我们不能去野外河里游泳。④这是学校反复强调的。⑤那种地方,周围没有人,我们又不熟悉。⑥要是遇到危险,来不及喊人来救命呢!⑦老师也提醒我们,夏至过后常有阵雨或暴雨,河里容易涨水。⑧你不要命,我还要命呢!⑨想游泳,还是请个大人陪我们去正规泳池吧,你说呢?

    (2)、为了助力“强省会”,有人准备撰写下面的对联宣传“避暑之都”贵阳的旅游。对联的空白处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强省会,宏图大展”;第二种“大省会,水秀山明”。哪种更恰当?请简述两条理由。

    上联:致良知,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爽贵阳,魅力飞扬,爽透炎夏;

    下联:求卓越,强工强农强民强城强景强旅,                        , 强冠黔中。

  • 18、诗歌鉴赏

    少年游·早行

    [唐]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下列词作表达的情感与本词最接近的一首是(     )
    A、《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B、《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C、《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D、《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 19、古代诗文阅读

    桓南郡好猎

    桓南郡公玄好猎,每田狩,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所指,不避陵壑。或行陈不整,麏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颇敢直言。常自带绛绵着绳腰中,箸腰中。玄问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也。”自此小差。

    (《世说新语》)

    【注释】①隰(xí):低湿的地方,泛指原野。②双甄:军队的左右两翼。③麏(jūn):同“麇”,獐子。

    (1)、下面对桓南郡公打猎的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猎物常常逃走 B、速度快而小心 C、出行排场很大 D、以绑部下为乐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或行陈不整        或王命急宣(郦道元《三峡》) B、参佐无不被系束    军士吏被甲(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C、玄问此何为     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公猎好缚人士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钧《与朱元思书》)
  • 20、现代文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

    勤  廉

    ①打开一本书静心阅读,加入读书小组参与读书打卡活动,线上聆听一场读书讲座……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吸引人们踊跃参与,氤氲书香助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

    ②总书记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9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日益完善的全民阅读体系建设,为人们搭建起发现更好自我的阶梯。

    ③整合阅读资源,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更充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阅读研究相关支撑学科的发展以及阅读服务产业链的日益完备,传统阅读资源与新兴数字化阅读资源相互补充,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养料。红色经典和重大主题读物的出版发行,增进了读者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了解。“中国好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等活动,让更多人在阅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出版物过程中,爱上读书、读有所得、读有所乐。

    ④丰富阅读场景,多元方式让阅读更便捷。移动互联时代,阅读有了新的场景和表现形式。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超过三成的成年人有听书习惯,用耳朵“阅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读书新“姿态”。虚拟阅读设施与实体阅读设施相补充,个人阅读与群体阅读相交融,线下阅读与线上阅读相结合……不断拓展的载体和业态,让随时随地随心阅读成为可能,全民阅读加速成为现实。

    ⑤保障阅读权益,向阅读人群全覆盖不断迈进。阅读是一种行为习惯,也是一项具体权益。从为阅读障碍者提供盲文出版物、大字出版物、有声读物,到保障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的基本阅读需求,为特殊群体提供精细化阅读服务,让阅读蕴含的温度和人文关怀触达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保障不同群体阅读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各个群体的阅读门槛,推动阅读成为人人可享、人人均享、人人乐享的选择与习惯,也可为全民阅读注入更为扎实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⑥最是书香能致远。在阅读中传递书香、传承文明,关系着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从加强优质内容供给保障“有书读”,到夯实硬件基础、利用技术优势确保随时随地“读好书”,再到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爱读书”,推广全民阅读不仅要在“全”上做文章,更要在“细”上下功夫。将书香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一定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1日,有改动)

    (1)、下面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最是书香能致远。 B、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C、日益完善的全民阅读体系建设,为人们搭建起发现更好自我的阶梯。 D、将书香中国建设向纵深推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我们一定能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2)、阅读全文和【链接材料】,联系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是怎样读书的。

    【链接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