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诫子书》,回答以下各题。

    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宁静无以

    ②年与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1937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问世,立即轰动世界。从此,西方人才开始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三作家》等。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C、《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一则新闻可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其中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今的互联网药品交易市场,也是一块阵地,如果没有权威声音,就不能传递正能量,虚假药品宣传、制假售假的歪风邪气就会抬头,公众健康权益就会受到危害。 B、大溪地位于南太平洋。这里的夏天,阳光明媚,气候宜人,一派绮丽的热带风光,被誉为“太平洋上的明珠“和“世界乐园“。 C、全校师生无论是老师、毕业班的学生、非毕业班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场义卖活动,体现了自己对灾区人民的关心。 D、如果没有臭氧的保护,阳光中的紫外线就会畅通无阻地直射到地面,足以杀死很多生物,让动物失明,破坏生物的免疫系统。
  •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长江好像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 B、秋天的九寨沟色彩斑斓 , 别有一番情趣。 C、学校足球队自从加入国手级选手后,真是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D、喋喋不休的演讲,让大家领略到了浓郁的学者气息和大家风采。
  •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味(xīng)       齿(jiù)          肠(máng)          洗(dí) B、微(bēi)         风(jù)           临(pín)           俯(kà) C、(nàn)        深(yuān)       孤(jì)              讽(chá) D、(xiè)        谢(diāo)        舒(chàng)          牛(dú)
  • 6、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请以《这才是青春》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明确写作内容;②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内心真实感受;③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④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人名、校名等信息。

  • 7、弘宇同学在贵阳市云岩街社区的好人墙上,看到了“贵州好人”林科忠的感人事迹,大概内容如下。请你阅读后,完成下列任务。

    ①为了帮助村里乡亲们脱贫致富,2014年,在外经商多年的林科忠回到家乡发扬民宿产业。②他先后投入大约600余万元,流转500余亩土地,打造集餐饮、观光、采摘、住宿于一体的精品民宿,带领村民以合作协办、自主创办等形式发展民宿和农家乐。③为了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处理,指导他们安装污水处理系统,组建农民环保协会,吸纳120余名会员,致力红枫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④截至2021年底,协会累计开展活动超过千次,林科忠带领村民们走上“绿色”致富之路。

    (1)、上面的事迹内容有两处不妥,请指出并修改。

    ⑴第处(填序号),修改:

    ⑵第处(填序号),修改:

    (2)、弘宇同学作为学校“蔓草”报社的记者,准备去采访林科忠叔叔,请你帮他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 8、诗歌鉴赏

    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释】①天地: 一作“天下”。

    (1)、下列诗作表达的情感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
    A、《贾生》 B、《竹里馆》 C、《黄鹤楼》 D、《送友人》
    (2)、有人说这首诗第一联中“尚”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 9、古代诗文阅读

    贵州通志(节选)

    贵州,山川形胜,则复岭密箐 , 迅流急湍,非有平原广泽之沃衍也。虽僻在西南一隅,然东楚、西滇、南粤、北蜀,不与外夷接壤,因居然腹里之地也。前代皆羁縻勿绝,至明始置郡县。大约山势峭削,少平原广野之观,水流急湍,无舟楫灌注之利。师旅官吏之经费,多仰给于邻境,然大定、南笼扼云南之咽喉,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思南、遵义为四川之辅车 , 都匀、黎平处粤西之肘腋,少有不靖 , 不免有震邻之虞 , 则物力虽瘠薄,而形势固居要害矣。

    自有明隆庆时,易程番府为贵阳,遂为省会之首郡。南南笼,西安顺,北遵义,东连平越、都匀,地处十三郡之中。而贵山北峙,南明东环,灵秀亦甲于诸郡。

    【注释】①选自《乾隆贵州通志》。志,是一种史书。②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③衍:平坦之地。④羁縻(mí):古代朝廷对地方的笼络控制。⑤辅车:辅为颊骨,车为牙床。⑥粤西:即广西。⑦靖:安宁。⑧虞:忧患。

    (1)、请摘录选文中概述贵州地理位置优势的两处文句。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岭密箐    未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B、前代皆羁縻勿      巘多生怪柏(郦道元《三峡》) C、程番府为贵阳        寒暑节,始一反焉(《列子·愚公移山》) D、地处十三郡中       一老河兵闻 , 又笑曰(纪昀《河中石兽》)
  • 10、阅读理解

    弘扬北京冬奥精神

    王尘子

    ①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②胸怀大局,就是坚持心系祖国、志存高远。冬奥建设者倾力打造巧夺天工、世界一流的场馆设施,办赛人员严谨专业完成赛事组织工作,医疗防疫人员守护参赛各方健康,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暖心服务。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冬奥赛场上勇夺冬奥会9枚金牌、15枚奖牌和冬残奥会18枚金牌、61枚奖牌,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广大冬奥参与者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的使命担当。

    ③自信开放,就是坚持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颁奖时刻,穿戴“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的礼仪人员托起宛如同心圆玉璧的冬奥奖牌,古老文明与奥林匹克交相辉映。从服饰到配乐,从竞技到领奖,文化之美与运动之美在冬奥赛场竞相绽放。从可爱憨厚的“冰墩墩”“雪容融”,到大街小巷处处装点的中国结、红灯笼,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折射出中国人民的自信,诠释着中华文化雍容大度、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

    ④迎难而上,就是坚持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既面临疫情的严峻挑战,也面对国际格局演变带来的体育政治化逆流以及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广大参与者始终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为了胜利勇往直前。

    ⑤追求卓越,就是坚持执着专注、一丝不苟。从申办、筹办再到成功举办,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在冬奥会中落地,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进现实。冬奥建设者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精心规划设计,精心雕琢打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用中国智慧、中国速度打造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精品工程。

    ⑥共创未来,就是坚持协同联动、紧密携手。世界各国绝不是孤立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同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加强合作、同舟共济是唯一正确出路。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更是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心声。

    ⑦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激励下,全国各族人民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努力奋斗。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A、我们要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B、广大冬奥参与者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的使命担当。 C、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 D、在北京冬奥精神的激励下,全国各族人民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努力奋斗。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11、现代文阅读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意?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会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我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第①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末冬初,地点是天坛。 B、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秋末冬初凋零的紫藤萝形成对比,写出时间对花和人的影响。 C、运用景物描写,表现作者伤时、悲秋的感情基调。 D、引出下文在天坛画画,偶遇老太太的描写。
    (2)、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 12、名著阅读;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所写书信的片段,此信是保尔写给谁的(    )

    告诉你,我还活着,虽然不是很健康。一颗子弹打中了我的大腿,不过医生说没伤着骨头,会好起来的。我可能会放假,所以我出院后就回家一趟。……现在我是科托夫斯基骑兵旅的一名战士。我们旅长科托夫斯基的英雄事迹你们一定听到过。像他那样的人,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我对他是十分敬佩的。……

    A、哥哥阿尔焦姆 B、妻子达雅 C、好朋友冬妮娅 D、导师朱赫来
  • 1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与现代杂文相似。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B、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合称“大李杜”。 C、《马说》的作者是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他是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D、我国古代对话时有很多敬称,例如“赐教”指请求对方给予指教。“垂青”指对方对自己的爱护、赏识。
  • 1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 , 亲山亲水有亲人。 (贺敬之《回延安》)
    (2)、气蒸云梦泽,。(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水击三千里,。(庄子《北冥有鱼》)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有博大的胸怀、有济世情怀,有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旷达的胸襟的诗句是:
  •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邻里间有了纠纷,她经常主动去斡旋 , 所以大家都喜欢她。 B、我们要常常检讨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否则,这些缺点就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C、又一个春至,爷爷当年在院子里埋下的种子不觉间已经绿意盎然,行将就木 D、无数人默默奉献于探索宇宙奥秘的工作之中,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英雄。
  • 16、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从黔灵山下来,我们到了黔灵湖。黔灵湖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湖,从来都是微波粼粼,两岸山树都倒映在湖面上,yǎn rán①成就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我们漫步在小道上,看到远处的凉亭里有一群老人zài gē zài wǔ② , 周围透过斑驳的阳光,看得人心里也是暖暖的。

  • 17、听力题
    (1)、“时空伴随”的规则是,在方圆(   )的范围内,与风险人员的手机信令共同停留大约10分钟时间,就会判定可能会有接触。
    A、800米 B、500米 C、600米 D、1 000米
    (2)、健康状态经由哪些数据判定?
  •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灯笼》中摇曳的暖光守护着夜里的归途,《安塞腰鼓》中震天的鼓声守护着生生不息的地域文化……

    请以“守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主题健康,积极向上;③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如涉及真实的县(市、区)名、校名、人名等,请用××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19、文学类文本阅读

    记忆中的鼓点

    黄咏梅

    ①对住在西江边的南方人来说,端午节看龙舟大概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了。进入5月,端午节前,冷暖气流激烈交锋,雷声大作,大雨瓢泼。人们纷纷指着天上的“热闹“说——“龙舟水“来啦!人们将这段日子的雨水统称为“龙舟水“,仿佛这一场场澎湃的雨是赛龙舟的排练,阵仗大得很。

    ②在我的记忆中,端午看龙舟,是在父亲的脖子上开始的。赛龙舟那天,找一个离家最近的江岸,父亲早早就带着我们去占据有利地势。渐渐地,岸边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有利“的位置最终都因拥挤而失去优势。父亲将我举起来,让我跨坐到他的脖子上。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有利“位置。周围有好些个像我这样“坐“着的小孩子,我们很快就“扎堆“了,在上边交换口袋里的零食,耐心地等着龙舟的身影。

    ③人群里有耳朵尖的人,听到了隐隐的锣鼓声,大声喊“来了,来了“,于是,人们屏住呼吸,朝江水拐弯的地方看去。果然,没过一会儿,江面浮出几个彩色小点,像被水推着挪动过来。锣鼓声仿佛是从水底升上来的,“咚锵、咚锵、咚锵“……那些彩色小点逐渐变粗,变成一条条长梭朝我们飞过来。锣鼓声越来越响,人们开始骚动,纷纷辨认最前头的到底是哪个队伍。龙舟队靠近之后,人们才惊讶于船的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龙舟上的两排划手,按着鼓点的节奏,喊着号子,整齐地将船桨插入水中,又整齐地抽出,水花四溅,船破浪前行。每条龙舟的颜色都不一样,但都很醒目,红黄蓝绿黑,船头上昂起的龙头,气势磅礴,仿佛吐出了浪花。目送龙舟队消失在这片水域,直到声音渐渐地沉入水底。在那些激越的鼓点声中,我的双脚也随着节奏凌空踏步。据父亲后来说,龙舟离我们最近的时候,他用两只手拼命扯着我的两条腿,我才不至于从他肩膀上掉下来。

    ④过去,我们那里赛龙舟的水路都是固定的,起点到终点,约莫10公里的水程。那些不满足站在河岸边看比赛片段的人,骑着自行车,沿着河岸追赶龙舟。陆路往往要比水路长,骑车到达终点的人们,如同夺得龙舟赛冠军一样骄傲。有一年,我父亲心血来潮,骑上家里那辆唯一的自行车,加入到了追赶龙舟的队伍当中。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两手紧紧箍着父亲的腰。为了避开河岸密集的人群,我们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土路。河水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始终被龙舟队甩得远远的,父亲只追着前方传来的锣鼓声一路朝前赶。那一次,如果不是我因为屁股被颠簸得太疼,半途嚷着要下车,父亲应该会坚持骑到终点,在那里美美地吃上一碗烧猪肉。

    ⑤去年,我回乡探亲,恰逢端午。在西江岸边的一家茶楼,我早早地预订了二楼靠窗的桌子。我们一边饮茶,一边等龙舟。装修现代的茶楼,窗口像取景器般框住了江面的风景。我让父亲和母亲坐在临窗的椅子上,在这个观龙舟的“有利“位置,我们举着手机,等待龙舟队伍闯入我们的窗口,定格那些激动的瞬间。比龙舟提前到达的是“咚锵、咚锵、咚锵“的锣鼓声,一如过去每次听到的一样,正是这种节奏指挥着划手划桨前进。十余条五颜六色的龙舟陆续经过我们窗前,很快又划向了下一个窗口。龙舟队消失在我们视野中,水面恢复了平静。我忽然想到,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龙舟冲过终点线 , 那些从小到大所观看的龙舟赛,都只是片段。而正是这些节日片段,使得时间不再是一串转瞬即逝的时刻,它们在我的记忆中敲响熟悉又有力的鼓点,如同西江深处传来的心跳声……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划手们按照鼓点的节奏,故意大声“喊着号子“。 B、运用两个“整齐“,突出划手动作高度一致,反映了他们的齐心协力。 C、运用短句,节奏急促有力,表现了龙舟赛的激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D、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对龙舟赛进行描写,生动还原了当时比赛的场景。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坐“在父亲的脖子上看赛龙舟,和小伙伴交换零食,这些细节充满童趣。 B、文中写父亲要“拼命扯着我的两条腿“,侧面表现了“我“看龙舟时的投入。 C、在龙舟赛上,先于龙舟出现的“咚锵“锣鼓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龙舟冲过终点线“,从中可以看出“我“的失落与感伤。
    (3)、作者通过回忆看赛龙舟的经历,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0、古代诗歌阅读

    吕从庆

    最爱横溪曲,横流一树梅。藏根惟爱石,落瓣不沾埃。

    腊里孤清节,春间创辟材。调羹还有藉 , 青子百千枚。

    【注】①藉:凭借。②青子:梅树的果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联写梅树喜欢将根扎于石间,飘落的花瓣不会沾上尘埃。 B、第三联写梅花在寒冬孤独地开放,诗人为其没有同伴而遗憾。 C、第四联写梅树的果实可用于调制羹汤,表明梅具有实用价值。 D、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
    (2)、诗人以“最爱“一词开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