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①自然与历史,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往往会交织在一起。
②向自然的山峰前行,道路蜿蜒曲折,美不胜收。却从不枯躁——山风掠过林涛,发出振耳欲聋的轰鸣,仿佛是自然在诉说岁月的故事。在山间雾霭层层中,让我们远离了烦躁与喧嚣,携带着满腔的欣喜,拾(shí)级而上。不时朓望云雾中龟(gūn)裂的岩石,满地的砂砾、土块,我们寻觅时间的脚印,感叹万物的变幻。一路上,秋天的美景A纷至沓来 , 让人目不暇接。B草长莺飞 , 野菊开放,各种不知名的花朵挨挨挤挤,推推搡搡。停留山口,一股清风迎面扑来,我们仿佛处在C风口浪尖 , 让人神清气爽。终于到达山顶,站在巅峰,瞭望四周,D目空一切。一霎(sà)时,美景让人震撼,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③向历史的隧洞挖掘,英雄人物辈出,群星璀璨。时间的隧洞里,有忧国忧民的演说家,面对黑暗的旧世界,面对蛮横无理的奸邪小人,面对拙劣斑斑的无耻政客,他们怒不可遏(è),拍案而起,慷慨陈词;有笔锋犀利的文学家,他们洞察人情世故,洞察世间万物,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有满腔爱国热忱的科学家,他们面对物质的诱惑不以为然,他们在人生的重要关头总能做出正确的抉择,把爱国精神和智慧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1)、文段中加点字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龟(gūn)裂 B、拾级(shí) C、一霎时(sà) D、怒不可遏(è)(2)、文段中加波浪线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枯躁 B、振耳欲聋 C、朓望 D、推推搡搡(3)、文段中画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纷至沓来 B、草长莺飞 C、风口浪尖 D、目空一切(4)、文段中的下列语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寻觅时间的脚印,感叹万物的变幻。 B、在山间雾霭层层中,让我们远离了烦躁与喧嚣,携带着满腔的欣喜,拾级而上。 C、他们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慷慨陈词。 D、笔锋犀利的文学家,他们洞察世间万物,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积极思考,写一篇面向全校同学的演讲稿。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600 字。
-
3、名著阅读
阅读《经典常谈》,完成下列下列题目。
(1)、在读书分享会上,有四位同学就《经典常谈》前五章的内容进行了发言,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说法有误,请你找出来并纠正。小语:《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小文: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著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小诗:《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小华: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说法错误的同学是 , 我的修改意见是:
(2)、班长对《说文解字》特别感兴趣,她找来了几张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写出他们对应的汉字。(3)、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为何将《说文解字》视为“经典的经典”?请结合书中内容,从文字学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两方面简要分析。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宁戚①欲干②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③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爝火④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⑤。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卫之去齐不远,君不若使人问之。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
(选自汉·刘向《淮南子· 道应训(节选)》)
【注】①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贤才。②干:求见。③任车:载货物的车。④爝(jué)火:火炬。⑤商歌:古五音中的商调,其音悲凉。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中的“策”是“用马鞭驱赶”的意思,与成语“策马扬鞭”中的“策”意思相同。 B、“固”有“坚固、固执、本来、坚持”等义项,“而固贤者也”中的“固”是“本来”的意思。 C、“食之不能尽其材”与“而授之以为卿”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代词。 D、“卫之去齐不远”与《北冥有鱼》中“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去”意思相同,都表示“距离”。(2)、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甲】【乙】两文都围绕“人才”展开,但观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4)、少年强,则国强。你如何才能成为一匹“千里马”为国家做出贡献? -
5、阅读下面两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两首诗是描写洞庭湖的经典诗作,但在写景手法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两首诗在写景手法和诗人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
6、文学性文本阅读
父亲和树
陈宝全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标题《父亲和树》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 B、“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 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 D、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2)、 联系上下文,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
(3)、结合本文谈谈你在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4)、文章结尾处写到:“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有哪些感悟? -
7、非文学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什么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在生活中尽力减少所消耗的能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这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践行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减少浪费等理念。例如,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代替开私家车,能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随手关闭电器电源、使用节能灯具,可降低电力消耗;自带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能减少垃圾产生和资源浪费。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有助于实现低碳生活的目标。
【材料二】:家庭中的低碳生活实践
李阿姨一家是践行低碳生活的典型。在日常出行方面,除特殊情况外,一家人尽量选择乘坐地铁或公交。周末郊游时,他们还会骑自行车前往公园。在家庭用电上,李阿姨养成了随手关灯的习惯,家中全部使用节能灯泡,空调温度也设置在合理区间。此外,他们对生活用水进行循环利用:洗菜水用来浇花,洗衣水用来拖地或冲厕所。李阿姨说:“践行低碳生活,不仅能为环保出一份力,还能节省家庭开支,一举两得。”
【材料三】:专家谈低碳生活的意义
环境科学专家王教授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极端天气频发,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践行低碳生活,能有效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趋势。从长远来看,低碳生活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广低碳生活理念,能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的模式,推动经济向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生活旨在减少能量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以保护生态环境。 B、自带购物袋、使用一次性餐具都是践行低碳生活的具体方式。 C、李阿姨一家通过绿色出行、节约用电、循环用水践行低碳生活。 D、践行低碳生活对缓解气候变暖、推动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2)、下列对材料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界定了低碳生活的概念。 B、材料二以李阿姨一家为例,运用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低碳生活的好处。 C、材料三引用王教授的话,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低碳生活的意义。 D、三则材料都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低碳生活的作用。(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践行低碳生活的具体做法,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
8、【实践创新】(1)、小文所在的班级将举办以“墨染乡关韵,诗吟故国情”为主题的朗诵比赛,请你帮助他完善朗诵比赛活动环节。
赛前准备
①个人确定朗诵主题,搜集整理诗文;
②小组比赛,推荐选手;
③
现场比赛
①选手依序上场,进行朗诵;
②
③获奖选手发表感言。
(2)、朗诵比赛前,黑板上准备贴一副对联,小诗拟了上联“品古诗韵味”,请从下列选项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A、听精彩朗诵 B、展朗诵豪情 C、看龙争虎斗 D、抒赤子幽怀 -
9、【诗文传情】
小语积累了一些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语境,将其补充完整。
心怀天下,情系苍生,是先贤为我们树立的精神丰碑。先秦时期,百姓深受统治者压迫,有家不得归,人们发出“ , ”(《诗经·邶风·式微》)的怨言,抗争不公;东晋时期政治黑暗,百姓罹难,陶渊明虚构“ , ”(《桃花源记》)的精神桃源,寄寓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安史之乱时,杜甫身居茅屋,仍怀揣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情怀。这些跨越时空的诗文,以怨愤、憧憬、担当,诉说着对苍生的牵挂,彰显先贤“心怀天下”的精神,照亮后世追光之路 。
-
10、【科技之路】
科技前沿,创新引领。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近日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大模型在多项国际评测中名列前茅。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彰显了团队____(①闻鸡起舞 ②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更标志着我国在Al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技术研发之路绝非 (①一帆风顺 ②一蹴而就)。DeepSeek 成员曾面临数据kuì乏、算法瓶颈等挑战,他们以“千卧万击还坚劲”的韧劲,最终冲破黑暗,迎来曙光。如今,这项成果因为正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等顿域 , 所以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5年1月20日,有改动)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跻身 kuì乏(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成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文中调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A、刪去“领域” B、在“广泛”后加“大量” C、去掉“因为”“所以” D、将“强劲”改为“强大” -
11、写作
蝉,要先在地下暗无天日的生活三年(有一种美国的蝉,要在地下生活17年),忍受各种寂寞和孤独,依靠树根的汁一点点长大,然后在夏天的一个晚上,悄悄爬到树枝上,一夜之间蜕变成知了。期待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它就飞向天空、冲向自由。这就叫金蝉定律。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煎熬,才能厚积薄发。
请你写一篇文章,讲一讲在你的生活和学习中,达成“蜕变”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想,让同学们读了你的文章以后受到启发。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或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声弇弇①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 , 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③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戴名世《鸟说》)
【注释】①弇弇:拟声词,二鸟相合之声。②掬:捧。③鷇:初生的小鸟儿。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文本中加点的“见”字意思不同,但从“不外见”和“见辱于”可分别看出千里马和小鸟命运的悲惨。 B、“茂林之栖”正常语序为“栖茂林”,“深山之适”也应为“适深山”;参考语境,可推出“适”为“去、往”之意。 C、汉语中很多词语由同(近)义词构成,如“巨大”“道路”等,上面两文中的“奴隶”“槽枥”“覆翼”也是如此。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中“好”意思相同,都用来形容鸟儿美丽。(2)、虚词很少有完整的意义,但在文中却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请结合语境,品味《马说》中“也”的表达效果,参考示例填写下表。文中语句
表达效果
“不以千里称也。”
陈述语气,表达出作者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痛惜和愤愤不平之意。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
感叹语气,
(3)、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限三处)余 从 外 来 见 巢 坠 于 地 觅 二 鸟 及 鷇 无 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5)、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别简要分析。 -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感遇十二首(其一)①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 ,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③。
谁知林栖者④ , 闻风坐相悦⑤。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①本诗为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②自尔为佳节:兰、桂各自适应季节的特性。③林栖者:隐居者。④闻风坐相悦:闻风,借用典故。指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对兰、桂产生了爱慕之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自比林栖者,表现了诗人孤芳自赏的高尚情操。 B、本诗前四句中所描写意象的共同特点是清雅高洁,生机勃勃,顺应美好的季节。 C、本诗运用典故,写隐居者爱慕兰、桂,表达诗人对兰、桂的赞美之情。 D、诗人将人生志趣寄寓在对“兰叶”“桂华”等草木的赞美中。(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两句。 -
14、非连续性文本阅读II
【材料一】
山水资源
“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新华社加拿大蒙特利尔 12月13日电(记者郭爽 林小春)联合国13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宣布,践行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即中国山水工程(以下简称“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会同多家国际组织共同评选,经“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执行委员会最终审定。首批入选的十个旗舰项目致力于恢复总面积超过6800万公顷的区域,并创造近1500万个就业机会。入选后,这些项目将有资格获得联合国的宣传推广、建议和资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当天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山水工程”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十三五”以来,这一项目已在“三区四带”重要生态屏障区域部署实施44个山水工程项目,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50多万公顷,目标在2030年恢复1000万公顷自然生态。这一项目入选“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表明,中国正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方案和智慧。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有删改)
【材料二】
旅游资源“挤兑”严重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被‘挤死’在真江南。”春季旅游火爆的同时,多地旅游资源也出现了严重“挤兑”,随之而来的是游客体验感的下降和本地居民不适感的上升。“何园的玉兰花是美,但游人太多了,拍个照都不方便。”宋颖向记者抱怨道。
不仅“赏花”变成了“观人”,吃、住、行更是要靠“抢”。宋颖告诉记者,她因行程变化,需要在扬州多待一天,结果原房型已经被预订完了,只能降格到普通房,价格却比原来的贵了200元。同样来扬州游玩的上海游客代先生抱怨也颇多:“大明寺出来打个出租车根本打不到,最后顶着太阳走了十几分钟,好不容易碰到一家叫‘扬州宴’的饭店,结果告诉我号已取完,恕不接待。”而在约300公里外的上海,南京游客房先生也有苦说不出,周六一大早便赶去迪士尼,看着人山人海的入园队伍,不得不放弃游玩计划。
资源“挤兑”之下,抱怨的不只有游客,不少本地居民也是怨声载道。扬州市民高建华告诉记者:“最近周末游客太多了,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生活,想和朋友下个馆子都找不到地方,到处都在排队。而且你看看东关街旁边的解放路两边停了多少旅游大巴,我们扬州本来就堵,这下还怎么走。”不过高建华也坦言,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游客对扬州经济发展很重要,关键需要在两者之间达成平衡。
不少旅游业人士也指出,今年春季旅游大热对行业来讲是好事,但过度拥挤的旅游现状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对很多旅游景点也会产生很大破坏。有从业者跟记者打了个有趣的比方:“现在的旅游业像刚从ICU抢救过来又被送到游乐场玩过山车的病人,景区、旅游企业、消费者都还没准备好,出现种种不适是必然的。”旅游资源“挤兑”的本质还是资源的稀缺,如果消费者有更多差异化产品可选择,便能起到分流作用,缓解部分景区游客扎堆的压力。对此,北京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杨晓军曾建议,旅游企业应认真分析不同地域消费市场的特点特色,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优化旅游消费环境。
(有删改)
【材料三】
让山水是山水
当今时代,面临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永远不要只将自然当作工具来对待,而是要更加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根据自然内在价值观念,建立真正有深度,且符合自然自身利益的审美价值概念。只有这样,自然审美才能真正走出传统美学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
2021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23.04%,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在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原上造林112万亩,让荒漠披绿衣;在内蒙古大兴安岭,1.6万林业工人从“砍树人”转变 “看树人”,守护一方绿地;爱绿、植绿、护绿的全民行动,折射出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人类真正开始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时,绿水青山也开始反哺人类,变成了金山银山。
“让山水成山水”,尊重大自然独立的审美价值,将成为人类自然审美的共同追求。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4月23日,有删改]
(1)、阅读完以上媒体报道,小相有了自己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工程”成功入选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表明中国正在为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方案和智慧。 B、目前拥挤的旅游现状是不利于旅游行业长远发展的,但整体对很多旅游景点不会产生很大破坏。 C、面临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劣,人们不能将自然当作工具来对待,要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 D、“让山水成山水”应该成为人们自然审美的共同追求,只有人们开始重视自然本身,自然才会反哺人类。(2)、面对旅游资源“挤兑”严重的现象,请你结合材料二内容提出具体建议。(3)、小城认为,在自然中,我们总能找到精神寄托,因此我们要把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说理由。 -
15、现代文阅读I
我的中学时代
季羡林
①我幼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小学毕业时是1923年,我十二岁。当时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赫赫有名,为众人所艳羡追逐的地方,我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敢报考正谊中学,这所学校绰号不佳,“破正谊”与“烂育英”相映成双。
②可这个“破”学校入学考试居然敢考英文,我“瞎猫碰上死耗子”,居然把英文考卷答得颇好,因此,我被录取为不是一年级的新生,而是一年半级,只需念两年半初中即可毕业。
③“破正谊”确实有点“破”,首先是教员水平不高。有一个教生物的教员把“玫瑰”读为jiǔ kuài, 可见一斑。但也并非全破。校长鞠思敏先生是山东教育界的老前辈,人品道德,有口皆碑;民族气节,远近传扬。他生活极为俭朴,布衣粗食,不改其乐。他立下了一条规定:每周一早晨上课前,召集全校学生,集合在操场上,听他讲话。他讲的都是为人处世、爱国爱乡的大道理,从不间断。我认为,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有良好的影响。
④教员中间也有饱学之士。有一个姓杜的国文教员,年纪相当老了。由于肚子特大,同学们送他一个绰号“杜大肚子”,名字反隐而不彰了。他很有学问,对古文,甚至“选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我曾胆大妄为,写过一篇类似骈体文的作文。他用端正的蝇头小楷,把作文改了一遍,给的批语是“欲作花样文章,非多记古典不可”。可怜我当时只有十三四岁,读书不多,哪里记得多少古典!
⑤另外有一位英文教员,名叫郑又桥,是江浙一带的人,英文水平极高。他改学生的英文作文,往往不是根据学生的文章修改,而是自己另写一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英文水平高的学生作文簿中。他的用意大概是想给他们以简练揣摩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水平,用心亦良苦矣。
⑥我从小学到初中,不是一个勤奋用功的学生,考试从来没有得过甲等第一名,我也根本没有独占鳌头的欲望。到了正谊以后,此地的环境更给我提供了最佳游乐的场所。校址在大明湖南岸,校内清溪流贯,绿杨垂荫。校后就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岸边荷塘星罗棋布,芦苇青翠茂密,水中多鱼虾、青蛙,正是我戏乐的天堂。我家住南城,中午不回家吃饭,家里穷,每天只给铜元数枚,作为午餐费。我以一个铜板买锅饼一块,一个铜板买一碗炸丸子或豆腐后,站在担旁,仓促食之,然后飞奔到校后湖滨去钓虾,钓青蛙。虾是齐白石笔下的那一种,有两个长夹,但虾是水族的蠢材,我只需用苇秆挑逗,虾就张开一只夹,把苇秆夹住,任升提出水面,决不放松。钓青蛙也极容易,只需把做衣服用的针敲弯,抓一只苍蝇,穿在上面,向着蹲坐在荷叶上的青蛙,来回抖动,青蛙食性一起,跳起来猛吞针上的苍蝇,立即被我生擒活捉。我沉湎于这种游戏,其乐融融。至于考个甲等、乙等,则于我如浮云。
⑦但是,叔父对我的要求却是很严格的。正谊有一位教高年级的教员,叫徐(或许)什么斋,对古文很有造诣。他在课余办了一个讲习班,专讲《左传》《战国策》《史记》一类的古籍,每月收几块钱的学费,学习时间是在下午4点下课以后。叔父要我也报了名。每天正课完毕以后,再上一两个小时的课,学习上面说的那一些古代典籍,现在已经记不清楚,究竟学习了多长的时间,好像时间不是太长。有多少收获,也说不清楚了。
⑧当时,济南有一位颇有名气的冯鹏展先生,老家广东,流寓北方。英文水平很高,白天在几个中学里教英文,晚上在自己创办的尚实英文学社授课。他住在按察司街南口一座两进院的大房子里,学社就设在前院几间屋子里,另外还请了两位教员,一位是陈鹤巢先生,一位是纽威如先生,他们白天都有工作,晚上7时至9时来学社上课。当时正流行 diagram(图解)式的英文教学法,我们学习英文也使用这种方法,觉得颇为新鲜。学社每月收学费大洋三元,学生有几十人之多。我在这里学习了两三年,收获相信是有的。
⑨就这样,虽然我自己在学习上并不勤奋,然而,为环境所迫,反正是够忙的。每天从正谊回到家中,匆匆吃过晚饭,又赶回城里学英文。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精力旺盛到超过需要。在一天奔波之余,每天晚9点下课后,还不赶紧回家,而是在灯火通明的十里长街上,看看商店的橱窗,慢腾腾地走回家。虽然囊中无钱,看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能过一过“眼瘾”,饱一饱眼福。
⑩叔父显然认为,这样对我的学习压力还不够大,必须再加点码。他亲自为我选了一些古文,讲宋明理学的居多,亲手用毛笔正楷抄成一本书,名之曰《课侄选文》,有空闲时,亲口给我讲授,他坐,我站,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要说我真感兴趣,那是谎话。这些文章对我来说,远远比不上好父称之为“闲书”的那一批《彭公案》《济公传》等有趣。我往往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来偷看这些书。
⑪我在正谊中学读了两年半书就毕业了。在这一段时间内,我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从来不想争上游,实际上却从未沦为下游。最后离开了我的大虾和青蛙,我毕业了。
⑫我告别了我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颇值得怀念的阶段,更上一层楼,走上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当时我15岁,时间是1926年。
(有删改)
(1)、文句: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钓青蛙也极容易,只需把做衣服用的针敲弯,抓一只苍蝇,穿在上面,向着蹲坐在荷叶上的青蛙,来回抖动,青蛙食性一起,跳起来猛吞针上的苍蝇,立即被我生擒活捉。
(2)、文意:文中写到“叔父对我的要求却是很严格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叔父对作者要求严格的事件。(3)、文意:正谊中学缔号不佳,“破正谊”与“烂育英”相映成双,然而学校的校长、教员却各具特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举出三例。(4)、文辞:季羡林先生善于通过浅近自然的文字、无华丽辞藻的篇章传递真挚情感,请根据文中划线句子体会其语言风格的表达效果。 -
16、【活动五:综合性学习】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在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了汲取人类文明的成果,让心灵的世界逐渐变得广阔。近日,班级开展了“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活动。
(1)、【任务一】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张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2)、【任务二】宣传委员准备策划一份读书活动方案,请你补充两项活动内容。活动一:绘制书籍手抄报
活动二:活动三:
活动四:举办“我的读书经验”交流会(3)、【任务三】经班委会讨论,决定由小李在班级进行一次鼓励大家读书的演讲,演讲时如果出现情绪紧张和表达生硬两种情况,你会怎么做?请将恰当选项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情绪紧张:、 表达生硬:、
A.做深呼吸,放松心情,环视全场,调整状态。
B.根据演讲内容,协调处理语调和节奏,并辅以合适的肢体语言。
C.用恰当的修辞。比如:比喻可使语言生动,排比可以增强节奏。
D.如果忘词了,可以放慢语速努力回忆,也可用自圆其说的方式进行下去。
-
1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誉为“理想主义的旗帜和人生的教科书”。请你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你的理解,并分享你的阅读感悟。
备选词语:信念 摧毁 成长
-
18、根据故事情节,补充下表内容
A.著书 B.退学 C.筑路 D.参军
① ② ③ ④
-
19、【活动四:名著遨游】
下面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人物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B、小说还描写了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其中少年保尔与冬妮娅纯真的初恋之情,青年保尔与达雅朦胧的恋情以及保尔与丽达真挚的夫妻之情的描写都非常引人入胜。 C、“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是保尔在烈士墓前的一段内心独白。 D、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
20、【活动三:诗文寄情】
让我们穿行经典诗文,体味百味人生。请结合文段完成默写任务。
常建在破山寺中以声写静“① , ②”;人生不易生活多艰,卖炭翁有着“可怜身上衣正单,③”的矛盾心理;诗仙李白描绘多种意象,借“④ , 萧萧班马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之情;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却有人心怀天下,我们感动于杜甫“⑤ , ”心系苍生、舍己为人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