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活动二:感悟人生】

    小雅最近学习遇到了难题有些自甘堕落,下列哪一句诗你不会推荐给她?(   )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B、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C、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D、少年当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
  • 2、【活动一:体悟人生】

            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征途,唯有以踊跃的姿态迎击风浪,方能将困局淬炼成勋章,其璀璨令人叹为观止。那些与理想共生的jī①____绊,或许会在周而复始的挫败中黯淡,但当我们追sù ②____初心时便会发现:真正的勇者从不在质疑声中销声匿迹 , 而是如磐石般在潮汐冲刷中打磨锋芒。纵使时光流转,历经几年的海枯石烂 , 【A】那些凿刻命运的印记,终将在时光长河里闪耀成永恒的诗行。

            人生是一场没有回程的征途,它的逻辑始于认清两个真相:其一,起点并不决定终点,荒漠中也能走出绿洲,【B】但每一次驻足观望都在消耗抵达绿洲的资本;其二,负重是必然的修行,有人任由抱怨压垮背囊,有人却将挫折锻造成攀登钢索。

            【C】通过这场没有标准路线的征途,让他们明白因果铁律:所有绕开的陡崖都会化作更高的屏障。真正的行者会在风暴中校准罗盘——当他人困于“为什么是我”的诘问时,他们已在思考“如何借势突围”,驰chěnɡ③____ “战场”。【D】当群体陷入依赖的泥潭,他们正用试错成本兑换认知升维的密钥。而那些主动选择的陡崖,终将铺成眺望星空的瞭望台。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②             ③

    (2)、文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叹为观止 B、周而复始 C、销声匿迹 D、海枯石烂
    (3)、文中画波浪线的四个句子中,找出有语病的一句,并给出修改建议。
    (4)、第三段句子顺序被打乱,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通过这场没有标准路线的征途,让他们明白因果铁律:所有绕开的陡崖都会化作更高的屏障。  
    ②真正的行者会在风暴中校准罗盘——当他人困于“为什么是我”的诘问时,他们已在思考“如何借势突围”。  
    ③当群体陷入依赖的泥潭,他们正用试错成本兑换认知升维的密钥。  
    ④而那些主动选择的陡崖,终将铺成眺望星空的瞭望台。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 3、以下是《故事里的事》歌词一部分,请你认真品读,按要求作文。

    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 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 / 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源自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片尾曲)

    根据歌词,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题目自拟,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等。

  • 4、名著阅读
    (1)、晶晶学习完《<诗经>二首》后,想进一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于是阅读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下面是他的阅读任务单,请你帮他根据阅读目的与内容完成阅读批注。

    教材篇目

    《诗经·关雎》

    阅读《经典常谈》篇目

    《<诗经>第四》

    篇目所属类别

    汉字( )经(√)  史( )  子( )  集( )

    阅读目的

    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阅读内容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汉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阅读批注

     
    (2)、请你认真阅读下段文字,结合名著内容,说说该段文字描述保尔琴声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保尔非常喜欢他的手风琴。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夜晚,一群年轻人聚集在保尔家旁边的木料堆上说笑弹唱。那一次,保尔为他们献上了精彩的演奏。他那灵活的手指刚触着键盘,便自上而下地迅速飞舞起来。低音一声鸣响,随即奏出欢快的旋律。但现在他的演奏跟以前不同了。没有浮躁而飘忽的曲调,没有狂放不羁的音调,也没有曾经使他闻名全城的那种令人如醉如狂的奔放旋律。如今,他的琴声沉稳流畅,它依然有力量,但是比过去深沉多了。这新鲜的音调使母亲感到十分惊讶。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第三章)

  • 5、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江上望渌罗山,如削成,颓岚峭绿,疑将压焉。从此一带山皆飞舞生动,映江而出,水缥绿见底。至白马江,山益夹,水益束,云奔石怒,一江皆飞沫,是为浪光之天。山南即避秦处。上桃花溪百步,从间道出后岭,玄武宫其巅。……趋而出,见道傍古松,偃蹇有异态,为了却行。又数折,得桃花观,从左腋道入,竹路幽绝。……观周遭,皆层峰,淡冶入绘。观前为驰道 , 车尘马足,略无歇时。截驰道而南,入桃花洞,无所有,惟石磴百级,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节选自袁宏道《游桃花源记》)

    【注释】①偃蹇(yǎn jiǎn):形容树木繁盛、曲展、高耸的样子。②却行:倒退而行。③驰道:指供车辆通行的大道。④石磴:石级,石台阶。

    (1)、结合卡片资料包,依次选出下面三个文言语句中加点“绝”的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资料包】“绝”字义项:①断,断绝;②停止,消失;③隔绝的;④到极点的;⑤很,极
    语句: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竹路幽
    佛印类弥勒(《核舟记》)
    A、①④⑤ B、③①④ C、③④⑤ D、②①④
    (2)、请将乙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苍寒高古,若有人焉,而不可即。
    (3)、假如你准备到甲文所描述的桃花源去旅游,那你最想去感受的是什么呢?并请结合甲文内容说明理由。
    (4)、乙文作者简单地描述了人们游桃花源的情景“观前为驰道,车尘马足,略无歇时”。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 6、阅读下面古诗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吾曹:我们。

    同样写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那么本首诗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 7、现代文阅读Ⅱ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二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故乡的元宵晚上各家屋里的灯都会点起来,营造出明亮温柔的氛围,以示吉祥。 B、文中对走马灯、兔子灯的描述及“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的细节描写让人有如见此物、如临其境的感觉。 C、文章开头“故乡的元宵节是并不热闹的”对后文描述看走马灯、围屏及放花等内容起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D、文章末尾语句“年,就这样过去了”既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也隐含着作者薄薄的凄凉。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①处画线语句。

    语句: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3)、有人说:文中第②处画横线语句“一天快过去了”可以去掉。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4)、下面两段文字都有对声音的描述,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甲】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乙】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节选自鲁迅《社戏》)

  • 8、现代文阅读Ⅰ

    不容忽视的笔石

    李丙霞

    笔石,乍看这个名字,也许有人会想,是不是与笔有关系呢?实际上,笔石的命名确实与笔有关。

    笔石指笔石动物的化石。①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笔石动物被压扁成了薄膜,很像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而且笔石的形状也类似西方的羽毛笔,因此得名

    笔石动物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笔石动物是地质历史时期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类群体动物,始于五亿年前的中寒武世,在奥陶纪及志留纪最繁盛,泥盆纪晚期开始衰退,到了三亿年前的早石炭世,笔石动物就销声匿迹了。很遗憾,今天的人们无法见到它们鲜活的身影了。但是,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人们,它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并留下了各种记录,那就是化石,它们用化石来展现它们曾经的存在,给人们一种神秘感。

    笔石动物长什么样呢?笔石动物的身体由胎管和胞管组成,胎管是一个圆锥体,为笔石虫从卵孵出时的原始房室,然后从胎管芽生出胞管,作为笔石虫的住室,并发育成群体,保存成化石的—般是胞管的几丁质外壳。我们所看到的笔石是笔石虫体所分泌的骨骼,被称为笔石体。笔石体一般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已知最大的笔石体长达1.45米。

    其实,笔石动物本身是立体的,它们有着有机质组成的软体和硬体。由于笔石动物早已灭绝,其软体部分已经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分解殆尽,而硬体部分得以保存下来。笔石动物死亡以后,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埋藏在沉积物里,压扁后留下的痕迹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笔石的样貌。

    古生物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除了被压扁成薄膜保存,笔石可能还有其他两种常见的保存方式——黄铁矿化半立体保存和三维立体孤立保存,这两种方式能够将笔石的结构更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让古生物学家对笔石动物进行更准确的研究。

    笔石动物是怎么生活的呢?根据化石保存的状态、共生动物的类别以及笔石动物自身的骨骼构造,科学家推测笔石动物有两种生活方式,一部分笔石动物在海底底栖固着生活,固着种类由一根细长的茎连接到海藻或者礁岩上,茎末端有根状结构,可以抓牢这些附着物;另一部分笔石动物漂浮生活,漂浮种类会聚生在充满气体的浮胞上,像现存的僧帽水母一样,浮在海面。漂浮生活的笔石动物仅与极少的浮游生物伴生,在一些特定的环境里只有漂浮的笔石动物而没有其他生物。

    笔石动物的家族成员多吗?笔石动物种类多样,最早登场的是树形笔石目,之后管形笔石目、腔笔石目、茎笔石目、甲壳笔石目、正笔石目相继出现。笔石动物群在我国的分布很广,种类也很多。笔石动物从寒武纪就出现了,经历了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一直到石炭纪灭绝。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很多笔石动物群的记录,特别是奥陶纪和志留纪,数量尤为庞大,在我国华南地区至少有十几个笔石动物群,如贵州遵义、乌当等地区的中奥陶系湄潭组笔石动物群,不但种类特别多,而且很有特点。

    笔石有什么作用呢?不要小瞧了这小小的笔石,在穿越几亿年后,它们已经成了人类的好帮手。

    首先,笔石是判断地层年代的黄金卡尺。在古生物学家对笔石动物的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笔石动物的演化过程。古生物学家发现,笔石动物的演化速度很快,这是非常少见的。②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细菌,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笔石动物却相反,它的演化速度特别快。尤其是在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也正因如此,笔石可以被当作判断地层年代的依据。用笔石来判定地层年代是非常精确的,尤其是对于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地层,其精确度远远高于同位素定年。目前国际上奥陶纪和志留纪的地层划分,主要就是靠笔石。

    其次,笔石可以用来判断其所在年代的地质环境。前文中提到,笔石动物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固着在海底,一种是漂浮在海面。固着在海底的底栖笔石动物一般会生活在浅水环境里,因为它多少需要一些氧气,水太深就无法生存。而在海面浮游的笔石动物可以在更加开阔的海水里生活,甚至可以在深水环境中生存。借助笔石动物的这种生存特性,古生物学家就可以判断其所在年代的古环境。如今,这种鉴定可以做到非常精细,可以依据笔石动物的类型将海水划分成五六个深度带,每个深度带中都有笔石动物的特定组合。

    再次,笔石在能源资源勘探上也可以一展身手。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与开发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开采页岩气不但需要高端的钻井技术,而且需要精准的黑色页岩地层层位标定,其中生物地层标定是钻井现场最快速和精准的方法,可以直接指导打钻至精准的页岩气层位。笔石通常保存于黑色页岩中,在砂岩、灰岩中偶尔也有保存。我国最主要的页岩气资源正好处在含笔石的地层中,这是我国页岩气资源的一大特点。在我国的涪陵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所在的层位就是奥陶纪晚期到志留纪早期,这一段时期的黑色页岩里含有大量的笔石。

    小小笔石在判断地层年代、地质环境和国家能源资源勘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容我们忽视。然而,历经两亿多年,笔石动物最终还是灭绝了,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灭绝事件对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生物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1)、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请将其补充完整。

    笔石的得名→笔石的生活年代→笔 石①(③的说明顺序)→笔石的生活方式→判断地层年代→笔石的种类→判断地质环境→笔石的作用→②

    (2)、下面对原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今天看到的笔石样貌就是笔石动物有机质组成软体和硬体压扁后留下的痕迹。 B、为了说明语言的简洁,“笔石体一般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中的“一般”可以去掉。 C、本文对笔石三个方面作用的说明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 D、本文除了说明笔石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外,还警示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3)、下面①②两小题,请任选一个小题作答。依据提示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笔石动物被压扁成了薄膜,很像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或者涂鸦的痕迹,而且笔石的形状也类似西方的羽毛笔,因此得名。(请从说明文语言角度分析该语句表达效果。)

    ②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细菌,几亿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笔石动物却相反,它的演化速度特别快。尤其是在奥陶纪和志留纪,每隔几十万年就会产生一大批新种。(请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该语句表达效果。)

  • 9、诗句整理。请在下列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1)、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孤鸿”抒写了自己高洁志趣的语句是“”。
    (2)、《虽有嘉肴》中“”揭示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理。
    (3)、人生虽然常有“ , 道阻且长”(《诗经·蒹葭》)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但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 10、班级开展“书香,伴我成长”的演讲竞赛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下面是玲玲设计的演讲稿评价量表:

    评价角度

    评价细则

    演讲对象

    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听众”,充分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心理需求等。

    演讲思路

    明确表达观点,把思路展现出来,尤其要注意用提示性词语、关联词语和过渡性语句来提示自己的思路,将其更直接、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演讲语言

    着力锤炼语言,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应尽可能体现口语化、大众化;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精心选用词语和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有意识锤炼金句,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

    开头结语

    注意写好开头,吸引听众的关注。可以从问候或感谢语开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可以由演讲的缘起、现场的氛围等引入正题;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精心设计结语,提升演讲的效果。可以重申观点,加深印象;也可以提出号召,鼓舞人心;还可以幽默调侃,逗大家一笑。

    材料二

    以下是芳芳的演讲稿《书香伴我成长》节选文字: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学习和生活中,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我经常吮吸着它那知识的甘霖,用它来充实我的闲暇时光。伴随着书香,我在这片天地中成长。

    在书中,我和唐僧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取得真经;我被刘备的求贤若渴所感动;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所折服;被关羽的忠义所感动。在书中,我见证了霍金的身残志坚,不屈不挠;见证了爱迪生的坚持不懈;见证了钱学森的赤子之心。在书中,我领略了泰山的巍峨雄壮;领略了黄河的波涛汹涌;我又欣赏到了漓江的风景如画;欣赏到了黄山的奇异秀美。在书中,我体会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悲;体会了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我们在人生彷徨时的一盏明灯,他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书,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与我们并肩作战的良师益友,他与我们同甘共苦;书,是我们在苦闷、烦躁时的一缕清风,他为我们抚平伤疤、洗尽躁动、扫除阴霾。

    亲爱的同学们,让阅读丰盈我们的生活,让书香伴我们成长!

    (1)、以下是结合材料一四个角度对材料二中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请你选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演讲稿的主题、内容及语言风格主要是针对同学们的,做到了“心中有观众”。 B、演讲稿观点明确,列举了读书收获的事例,具体阐明了“书香伴我成长”的主题。 C、演讲稿从演讲现场氛围的描述引入正题,又以提出号召设计结语,结构完整。 D、演讲稿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使之语言生动形象,内容充实。
    (2)、在演讲竞赛活动过程中的互动环节,主持人请你即席讲话,说说感受。你会说:“。” 
  • 11、下面是华华摘抄的纪录片《话说长江》第1集《源远流长》解说词片段。

    长江已经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几千万年是何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啊!正是这有着悠久而漫长历史的长江,与古老的黄河一起,共同孕育了我们文明的祖国。

    A、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 B、您滔滔东去的江水,浇灌着神州华夏;甘甜纯美的乳汁,养育着炎黄子孙。赫赫功绩,无比辉煌! C、在您的两岸,有着数不尽的绮丽风光,江山如画!在您的两岸,有讲不完的历史陈迹,传说神话!古往今来,有多少著名的诗人,为您的魅力,巡游名胜、昂首歌唱啊! D、数千年间,有多少杰出的文豪,为您的风姿,写出了优美的篇章

    长江,您硕大无比,即使是在遥远的太空,也能清晰地见到您雄伟矫健、跳跃奔腾、永往直前的身影。

    啊!长江,您是东方的巨龙,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您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华华因一时大意,在ABCD四处画线语句中某处漏掉了一个词语,导致其所在语句成分残缺。他漏掉的词语是在(    )句。

  • 12、阅读下段文字,完成各题。

    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入溶出;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____(摇撼/震撼)松树,如龙如凤,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____(仰视/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____(仰视/俯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____(风云变幻/千姿万态),令人眼花liáo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停住、散去了。

    (节选自徐迟《黄山记》)

    (1)、请给选段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眼花liáo
    (2)、请根据语境,在选段括号内分别选出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对应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摇撼   仰视   俯视   风云变幻 B、震撼   俯视   仰视   风云变幻 C、摇撼   俯视   仰视   千姿万态 D、震撼   仰视   俯视   千姿万态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鲁迅

    以上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 1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1)、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以下对保尔一次次做出“选择”的情节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保尔依然选择坚强面对,并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进行《暴风雨所诞生的》一书的撰写,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投身革命。

    ②保尔看到朱赫来被匪兵押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扑上去和匪兵决斗,解救了朱赫来,即使被捕后,他受尽严刑拷打之苦,也没有说出朱赫来的下落。

    ③保尔和其他共青团员被调去参与修筑铁路,无论筑路队的工作条件如何艰苦,遭受武装土匪袭击时如何危险,每次在换工时,保尔都选择留下。

    ④当保尔意识到恋人冬妮娅和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并不相同,她是不会和自己一起投身革命时,保尔毅然选择与冬妮娅分手。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2)、 以下是小月的读书摘抄卡,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和她分享交流,完成表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摘抄卡

    “他人日记”主题摘抄

    概括所对应的原著情节

    阅读思考

    摘抄一:陆军医院青年医生尼娜弗拉基米罗夫娜的日记:8月27日今天检查了柯察金的伤。伤口很深,颅骨穿透了,所以整个头的右部都麻痹了,右眼发肿,眼内溢血。

    保尔在骑兵部队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炸响,头部受了重伤。

    小说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却多处穿插其他人物的日记内容,请结合整本书内容,分析有何作用?

    摘抄二:丽达的日记:12月22日匪徒在离博亚尔卡十七公里的地方把一列运粮火车弄出轨。

    奥尔利克匪帮袭击筑路工作地。

    摘抄三:丽达的日记:1月9日为什么正在这时候我会感到悲痛呢?我们胜利了,但是已经有两个人为它献出了生命:克拉维切克和保尔·柯察金。

    阅读方法总结分享

    摘抄和笔记可以帮我们重温作品内容,提升阅读质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可以分类摘抄,按精彩片段、保尔名言、③等不同方面专题摘抄探究。

  • 1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 , 贤如墨、杨 , 求诸物议 , 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其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出自《陆贽论人才》)

    【注释】①伊、周:指伊尹、周公。②墨、杨:指墨翟、杨朱。③求诸物议:从众人的议论去要求他们。④审:详细,引申为“慎重”。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的“辱”是“受屈辱”的意思,突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B、“才美不外见”中的“见”同“现”,是“表现”的意思,这句话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C、“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是“吃”的意思,突出了食马者不能让千里马吃饱的无知。 D、“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中的“盖”与“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盖”用法相同。
    (2)、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画一处)

    其真无马邪?

    (3)、 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也”常表示某种语气,也暗含情感。请结合甲文第一段的内容分析“不以千里称也”的“也”字。
    (5)、 甲、乙两文都谈到人才问题,请结合两个文段内容分析两文对于人才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小语读这两首诗感到极富有音韵美,请你结合两首诗句,举例说明它们的音韵特点。
    (2)、小语发现《蒹葭》开头和《黄鹤楼》结尾描写的景物都很凄清,但作用并不相同。请你帮他说明这两处写景句作用有何不同?
  •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夜在云观台

    贾平凹

    ①我从学校毕业,莽撞入了社会,经了好多世事,心便快恹起来,只一心恋那山水。听得山阳县鲁羊河有一处胜地,便借着休假日期,一路寻着逍遥去了。

    ②到了鲁羊河,我逆河而上,端端的往前走,进入了一片林子,时有风吹过,瑟瑟作响,犹如音乐从天而降。眼见天色晚下来,心想有胜地必有人家,便满心期待地走去觅宿。

    ③林子过去,便到一座石山梁,山梁赤裸,不长一棵树,也没一片草皮,沿山梁脊背凿着一带石阶。阶宽六寸,刚好放下脚面,阶距却一尺,步登一阶有余,跨两阶不足,需是款款慢上,不敢回头下看。这么上不到一半,便气喘吁吁,哆嗦害怕得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④好不容易登到最后一阶,前面竟是一大潭渊。潭上一架大拱桥、走上桥去,立即看见水里有了黑影,愈往上走,那黑影愈拉得长,风动波起,那桥那人就在潭底晃动,自觉脚下的桥面也在动了,我大惊失色。

    ⑤慌忙跑过拱桥,随一条小路往前去,突见一座大坝,尽是大块青石砌起,两边又是杨柳青竹,只有风声竹声树声。我站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悔不该一个人到了这里!

    奔来拐去,终于发现了一点光亮,跑近一看,才发现是一处院落。门掩着,后屋的台阶上,一老者在灯下剖鱼。

    ⑦“老伯!”我站在他的面前问,“这是什么地方?”

    ⑧老者抬头看看,大声说:“云观台啊!”

    ⑨一问一答中,总算弄明白,原来这里是云观台水库,五年前建成,守库人一共四个,有三个今早到县上办事去了,留下老者看守。老者安顿我住下,又沏了一壶茶,说:“这是山上产的雀舌茶,煮的是这水库的水,尝尝,味儿不错呢。喝完,好生睡吧。明日尝尝我们水库里的鱼。”

    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干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细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心中就又几分庆幸,觉得这山水不负盛名,合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

    ⑪我没了睡意,挑帘儿出来,夸这地方绝妙,恨不能长住这里,看雾聚雾散,观花开花落,浪迹山水,乐得悠悠。老者先是含笑,再是不语,末了狐疑起来说:“照你这等心绪,这山水也会使你厌烦的哩!”

    ⑫“哪里,住在这里,就不用开会了。”

    ⑬“还有什么好处?”

    ⑭“起码不多和人打交道吧。”

    ⑮老者突然呵呵大笑起来:“年轻人,你要知道,人是合群的,是鱼就应该到海里去,是虎就应该到林里去,要不,虎也要成了犬呢!”

    ⑯老者端了灯,进房里去,又说道:“去看看大坝里的水吧,上百万个立方的水,静得落个树叶也能听见。可水蓄在这里,为的就是流下山去,水都恋着山下的田地庄稼,更何况人呢?你要寻什么,又要想摆脱些什么,你走到哪儿,不是脚下都带着影子吗?你走了一路,哪一夜月亮不相随着你吗?

    ⑰我蓦然有些醒悟了,刹那间感觉到了我的幼稚、我的浅薄、我的可笑。我真想走过去握住老者的手,叫他一声“老师”,脚下却挪不开来,一股热辣辣的东西涌上脸面,只见那身后的竹帘影儿,静静地垂在新月里,那老者的笑声徐徐地浮动着,悠悠远去了……

    (有删改)

    (1)、 请你结合文章,整理作者的所至、所见(所闻)、所感。

    所至

    所见(所闻)

    所感

    沿着鲁羊河逆河而上,进入一片林子

    犹如音乐的风瑟瑟作响

    满心期待

    林子过去,①

    赤裸的山梁,又陡又窄的石阶

    哆嗦害怕

    走过大潭渊,潭上一架大拱桥

       

    大惊失色

    跑过拱桥,突见一座青石大坝

    风声竹声树声

    发现一点光亮,发现一处院落

    一幅空明的天然竹影图,老者富有哲理的话

    蓦然醒悟

    (2)、 有同学觉得第⑩节画线句有些啰嗦,删减为“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逼真一幅天然竹图”,这样更简洁。你不同意,请写出理由。
    (3)、有同学认为第⑥段画线的句子需要重读“终于”一词,并简述他这样重读的理由。
    (4)、 文章第⑯段画线句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理解。
  • 18、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例如,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民间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而霜降意味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此时人们会忙着收获庄稼,进行一些农作物的储存工作。

    【材料二】

    ①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还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②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不断提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有所减弱;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居民依旧依据节气规律指导和安排生产、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节气也处处可见。比如冬至时节,南北方关于吃饺子还是吃汤圆的讨论,就充分体现了节气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在这样的讨论中,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得以增强。同时,“二十四节气”所传达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现代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材料三】

    影响物候的因素主要有四个。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气温越低,物候来临得越晚。比如我国南方的广州,春天来得比北方的北京要早许多,广州的桃花盛开时,北京可能还在飘雪。其次是经度,在同一纬度上,经度不同,物候也会有所差异。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春天比内陆来得晚。如大连的春天比同纬度的北京要晚几天,因为大连靠海。第三是高下的差异,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物候也就越晚。最后是古今的差异,由于气候变化,现代的物候与古代相比也有所不同。例如,根据古代诗词记载,杏花在古代某些地区开放的时间比现在要早一些。

    【材料四】

    ①风雨及其所催生的自然景观的演变更替,是诗人笔下绝好的创作素材。

    ②先看这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春天的景致历历如绘,似在眼前。杏花盛开的时节,细雨如丝,仿佛要打湿衣裳,却又沾而不湿;春风轻柔,吹拂在脸上,没有一丝寒意。短短两句诗,将春天的温润、柔和展现得淋漓尽致。

    ③再如“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描绘出秋天的景象。秋风瑟瑟,吹拂着万里芙蓉盛开的国度;傍晚时分,细雨纷纷,笼罩着千家万户的薜荔村。诗中的秋风、暮雨、芙蓉、薜荔等物候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秋天独特的韵味。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能指导农耕,比如清明适合春耕春种,霜降时忙着收获庄稼。 B、“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只在农村地区有影响力。 C、影响物候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经度、高下和古今差异,如广州春天比北京早是受纬度影响。 D、诗人常以风雨等自然景观写诗,像“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就营造出秋的氛围。
    (2)、 请你用【材料三】中的知识分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所包含的物候知识。
    (3)、 “风雨及其所催生的自然景观的演变更替,是诗人笔下绝好的创作素材。”请你结合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中“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两句,仿照材料四的示例加以分析。
    (4)、 综合四则材料,你认为“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有哪些?
  • 19、 风景,点缀我们的生活,充盈我们的心灵。班级决定以“这边风景独好”为主题举办图片展,请你为展览出一份力,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任务一:助力常德文旅,推荐家乡风景,咱们常德不仅有世界级文化遗址城头山、文学圣地桃花源、城市山水柳叶湖、非遗民俗河街,还有许许多多独具魅力的风景。请推荐一处你熟悉的家乡风景参展,并为其写一段推荐语。(100字左右)
    (2)、任务二:从懵懂少年到蓬勃青年再到古稀老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自成风景。请发挥联想与想象,为中间的漫画配写2~4句小诗。

  • 20、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北冥有鱼》中描写大鹏拍打水面,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高空的句子是:“。”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 。”
    (3)、白居易在《卖炭翁》中“  , ”两句揭示了卖炭翁悲苦的处境和矛盾的心理。
    (4)、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  , ”抒发了真挚的友情可以打破空间的限制这一人生感悟。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