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节选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注】①群季:诸弟。②惠连:谢惠连,南朝诗人,早慧。这里以惠连来称赞诸弟的文才。③琼筵(yán):华美的宴席。④羽觞(shāng):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B、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C、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D、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2)、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四时

    联系成语法

    五味俱全。

    A俱:

    夕日欲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颓:①坠落。②衰微。③倾斜。④水向下流。

    (《汉语大词典》

    B颓:(填写序号)

    天伦之乐事

    触类旁通法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同“缺”,空隙、缺口。

    C序:

    (3)、翻译句子。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4)、世间最美好的感受,就是发现自己的心在笑。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陶弘景、李白的愉快之感分别来自哪里?
  • 2、同学们在收集“和文化”资料时,发现传统对联常以“和”为主题。北京孔庙大成殿有一副对联,下联赞颂的就是“和”的宝贵价值。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恰当的一项是(  )

    齐家治国____,信斯言也,布在方策

    率性修道致中和,____,譬之宫墙

    注:①布在方策:意思是一切都展示在典籍之上。②譬之宫墙:此处引用典故,意思是找到了正确的入口,就进入了宫墙之内。

    A、天下平  得其门者 B、平天下  得其门者 C、天下平  各行其道 D、平天下  各行其道
  •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执行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样品采集任务,相关采样工作持续大约两天时间。 B、四川省妇女儿童中心在“六一”儿童节正式对外开放,推出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亲子游泳馆、亲子阅读馆。 C、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左右的人死于因饮用不干净水而产生的腹泻,超过2亿人因为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鲜食而患病。 D、5月10日至14日,围绕以“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国货潮牌,品筑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举办,中国品牌集体亮相,新品首秀精彩纷呈。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常照耀温暖着你,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B、杨利伟坐在飞船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C、他在语文课上答错一道题,结果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D、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欺侮  暖融融  花香鸟语  草长鹰飞 B、静穆  熙熙然  周而覆始  销声匿迹 C、晦暗  马前卒  叹为观止  北雁南飞 D、辐射  口头蝉  人情世故  冰雪消融
  •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谷(chōng)  狗(dǒu)干(lán)    门(yuán) B、海(hàn)  锦(jīn)  饭(gēng )   兜(móu) C、累(léi)  干(gē)   宫(quē) 落(liáo) D、(chú) 笛( qiāng) 关(tóng)     狐(qiú)
  • 7、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鲁迅先生收藏了藤野先生的讲义,讲义上留存了许多温暖而又感动的回忆; 居里夫人和丈夫静静地望向镭,这小小的蓝色荧光留存了许多艰辛而又美好的回忆; 苏轼记录了那晚月光下的“藻、荇交横”,如梦似幻的竹柏倒影也留存了许多悲凉而又豁达的回忆……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留存下了满载回忆的事物呢?

    请以“那    ▲     , 满是回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补全题目,内容具体,情感真实;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600字;不得透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 8、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各题。
    (1)、你们小组围绕“电子阅读”做了一个微调查。下图是我国国民阅读形式数据统计图,请仔细分析,说说你的发现。  (3分)

    (2)、你所在的小组搜集到一些有趣的资料,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不超过12个字。

    ①2024年 12 月 12 日, “city/ city 不 city”入选《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正式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

    ②“city 不 city”实际上是名词作形容词的用法,因为 city 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在高频使用中衍生出“现代化、进步、洋气、新颖”甚至是“刺激”的意义。

    ③自中国实施 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来,大量外国游客涌入中国,  “city 不 city”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④该流行语最早来源于美国博主保保熊的一则短视频,视频中他和妹妹边走边对话:“上海 city 不 city啊?”  “好 city 啊! ”这段对话因语调独特、魔性洗脑而快速走红网络,大量博主争相模仿。

    ⑤一句句“好 city 啊! ”真实地呈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情况。

    (3)、电子阅读催生了网络热词,同学们围绕“网络热词是否应该提倡”展开讨论,请帮助小文和小嘉补全对话。 

    小语:网络热词新奇生动,引人注目,透过它们可以窥见当下社会热点,当然应该提倡。

    小文:虽然网络热词生动有趣,但是网络热词的使用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 

    小嘉:是啊,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应该

    。  

  • 9、 阅读名著,要有明确的关注点。参照《朝花夕拾》的示例,从所给的两部著作中任选其一进行分析。 

    【示例】阅读《朝花夕拾》的关注点是作者以“回忆中的我”和“写作时的我”两种叙述视角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对阿长的称呼, “回忆中的我”称她为“阿长”,表达“我”对她的厌烦; “写作时的我”称她为“长妈妈”,表达“我”对她的感激和怀念。

    ①《昆虫记》            ②《红星照耀中国》

  • 10、 小语同学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被神奇的昆虫世界所吸引,为其中四种昆虫创作了一首小诗。请你根据他的描绘选出与各序号对应的昆虫选项。 

    走进昆虫世界,我遇见了你——

    ①____,你是雍容华贵的禁食主义者,传宗接代就是你活着的全部意义;

    ②____,你是多么细心又挑剔,为了孩子的第一口食物,不辞辛劳地用长嘴开凿着深井;

    ③____,你年轻时辛勤采蜜,年老时甘当看门人,一生都在为家庭尽心尽力;

    ④____,你若为雄是搬运工,你若为雌是面包师,你们齐心协力,是昆虫界的模范夫妻。感谢遇见! 你们,让我读懂了一首生命的诗篇!

    A、①大孔雀蝶  ②隧蜂  ③象态橡栗象  ④米诺多蒂菲 B、①象态橡栗象  ②隧蜂  ③米诺多蒂菲  ④大孔雀蝶 C、①大孔雀蝶  ②象态橡栗象  ③隧蜂  ④米诺多蒂菲 D、①象态橡栗象  ②米诺多蒂菲  ③隧蜂  ④大孔雀蝶
  • 11、文学类文本阅读, 完成各题。 

    水乡寻梦

    申琳

    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卷水墨,耳边是摇橹咿呀,身处其中的人们不禁有点恍惚, 自己是在一幅中国画里吗? 这不正是梦里水乡的美丽图景吗?

    ②随着春风吹绿杨柳,同里、木渎……江南的水乡古镇总是游客盈门,人们都想把自己融入这令人如痴如醉的美丽画面。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我的脚步还是不由自主踏入水乡的画框,我知道, 自己和那么多远道而来的游客一样,是来寻梦。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

    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儿时课本里的这两句古诗,让多少人梦到这样的水乡:小楼、深巷、杏花、春雨……这是美,这是一个清秀的、风姿绰约的江南。 自从读到这美好的诗句,水乡的杏花春雨,便时时打湿少年斑斓的梦。

    ⑤水乡的诗意,在水乡深处的粉墙黛瓦间,在高高的马头墙上,在一处处隔出来的幽静空间里。一树桂花,几株老梅,数块湖石……庭院也罢,天井也罢,水乡人家的院落无论大小,多有几处寄情自然的所在,抬眼处便有几许生机。至于其中寄寓的主人生活的情致,也“妙处难与君说”了。

    ⑥水乡的宁静让人感受真切。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一墙之隔就是游人如织的山塘街,跨入院内,那纷杂的市声仿佛一下子被过滤掉了,连推开一扇窗户的“吱呀”声都听得格外分明。习惯了市井喧嚣的都市人,一脚跨进水乡小院,心头会突然一静,有一种回到少年时的故乡老屋,趴在板凳上一笔一画做作业的沉静。 白天,一束阳光明亮地射进门里; 晚上,一盏煤油灯照亮眼前的方桌,门外是白云悠悠,月光如水。在水乡的梦里,有多少人青春年少时的身影,有多少人夜深思念的故乡……

    ⑦小河蜿蜒,一条青砖铺地的小街,就傍在河边,小吃店、文具店、杂货店沿街依次排开。水乡小街的节奏是慢的,在清晨的薄雾中醒来,一块块门板拆下来,烧饼、馄饨的香味飘开去,街上开始晃动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身影,清脆的笑声在空气中荡漾。太阳一点点升高,街上行人多起来,人们走走停停,向熟人打个招呼,在店前驻足观看。小街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样的亲切、悠然。闲暇时,倚在河边柳树上发一下呆,凝神看一条摇橹船“吱吱呀呀”地驶过,等回过神来,船也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波荡漾。

    ⑧徜徉在水乡,远道而来的都市人仿佛回到了往昔的岁月。上学的路,是那长满青草的乡间小路,是那洒落一串自行车铃声的林荫道;放学后,是小伙伴一路追逐着奔跑过的田野,是远远看到的村庄林梢飘起的袅袅炊烟,是一路有着各种色彩、香味、声响的长长的街道。那是遥远而温馨的记忆。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把脚步放慢,从容地看看身边的风景,陪孩子慢慢长大,伴父母慢慢变老。

           ⑨在水乡静静的夜里,我渐渐懂了,这么多寻常人为何要来水乡寻梦……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连用三个四字词语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图,再用两个问句,突出眼前水乡的美丽与梦幻。 B、第④段引用诗句,写出了江南水乡充满诗意的美景,引发了人们对水乡的想象与憧憬,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蕴。 C、第⑥段“过滤”既写出小院对声音的隔绝,又表现了水乡小院对心灵的净化。一声“吱呀”反衬出水乡的宁静。 D、这篇抒情散文以“寻梦”为线索,描述了江南水乡古镇迷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忧虑之情。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 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闲暇时,倚在河边柳树上发一下呆,凝神看一条摇橹船“吱吱呀呀”地驶过,等回过神来,船也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波荡漾。
    (4)、 为什么这么多寻常人要来水乡寻梦,请结合全文分析。 
  • 1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完成各题。

    亲近历史文物,我们仿佛穿越千年时光,畅游在中华文明多彩画卷上。请你参与“逃出大英博物馆”主题探究活动。

    材料一:新闻回放

    人民网8月29日讯 8月 28 日, “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了热搜。 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乔治·奥斯本在 8月26 日证实,该博物馆约有2000 件藏品“失踪”,只有部分被找回。随着被盗事件频繁发生,多国声讨大英博物馆,要求其归还劫掠自他国的文物。

    据统计,在大英博物馆里有约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约2000件长期展示。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乾隆皇帝“挚爱”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此外还有敦煌的壁画以及上万件敦煌经书书稿。大英博物馆一定没有想到,大批文物在自己馆中丢失,却在全球引发连锁反应。一波又一波浩大的声讨从全球各地席卷而来,文物原籍国纷纷加紧步伐,对流失文物进行追索。

    材料二:专题报道

    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网络热度

    材料三:时评品读

    《逃出大英博物馆》播出后, “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话题冲上热搜,媒体纷纷评论点赞。

    @央视网: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所说: “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宿是回到故土。只有文物回家了,才谈得上文物保护。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漂泊在外的文物,就像无家可归的游子,他们渴望吹一吹故土的晚风,哪怕静静地等待故土的尘埃一颗一颗落下来也好。

    @文汇报: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知音无限、共鸣无限,证明了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流淌的,就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不变的最深沉的文化自觉的基因、家国情怀的血脉。

    @网友云:这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争口气”的意念。自媒体创作者被时代赋予了更多自由创作的可能,但同时也肩负起更多传播有益于社会的声音的责任。

    @北京日报:这就是视频的意义吧,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希望像这样的用心之作多一些,去唤醒共同记忆,去引起足够关注,让我们继续齐心协力去弥补历史的遗失。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大英博物馆董事会主席证实,该博物馆约有 2000 件来自中国的藏品“失踪”,仅部分找回。 B、《逃出大英博物馆》短剧每一集在网络平台上的总点赞量都超过了500万,引发了全网热议。 C、大部分网友认为话题有深度且制作精细化是《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最主要的两个原因。 D、《逃出大英博物馆》为自媒体树立了良好典范,启示自媒体创作者要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2)、小语为材料一拟写标题时,想到两个标题,请你围绕两个标题帮助小文补全对话。 

    A文物频繁丢失,多国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

    B 大英博物馆文物频繁被盗,多国呼吁让文物“回家”

    小语:这两个标题你更喜欢哪一个?

    小文:

    小语:你说得真好,有理有据!

    (3)、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 “回家”一定是它们共同的呼唤,文物的下一站一定是“瑰葭路”  (归家路) ,请根据材料三说明理由。 
  •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诗文绘景。  《使至塞上》中,王维描绘了“① , 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奇特壮美;《渡荆门送别》中,李白乘舟出蜀,描写了“月下飞天镜,②”的江上美景,澄澈明净。

    诗文传情。  《饮酒》  (其五) 中,陶渊明借“采菊东篱下,③”抒发恬淡高远的心境; 杜甫在《春望》中以花、鸟为主体,借“④ , ⑤”表达感时伤世的感情。

    诗文说理。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由个人到国家,提出“⑥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⑦、⑧”将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透露出某种生活的哲理。

  • 14、 诗词鉴赏, 完成各题。 

    长相思·雨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下列对诗词的理解分析与艺术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中无一处提及“雨”字,却处处是写雨。诗人融情于景,将雨声与听雨之人的心情巧妙融合。 B、前两句“一声声,一更更”,连用两个叠词描摹雨断断续续的声音,既生动形象又贴切自然。 C、第三句“窗外芭蕉窗里灯”,写听雨之人点着一盏灯,隔着窗棂,聆听雨打芭蕉的声音。 D、这首词运用明快绚丽、简洁利落的语言抒发情感,音韵和谐,吟咏起来很有音乐上的美感。
    (2)、 结合诗词内容,赏析“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中“空”字的妙处。 
  • 15、 文言文阅读, 完成各题。 

    【甲】愚公移山 (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 冀之南, 汉之阴, 无陇断焉。

    【乙】詹何钓鱼

    詹何独茧丝为纶 , 芒针为钩,荆葆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纶不 , 钩不伸,竿不挠。

    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 “曾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鸧于云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仿而学钓,五年始尽其。当臣临河持竿,心无杂虑,惟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汤问》,有改动)

    【注】①纶:钓鱼的丝绳。②弋:射箭。③连双鸧(cāng):一箭连射两只黄鹂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B、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C、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D、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河曲智叟亡以应”与乙文中“詹何以独茧丝为纶”与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B、联系“哀转久绝” (《三峡》) 的“绝”,可推知乙文中“纶不绝”中“绝”的意义为“消失”。 C、乙文中“五年始尽其道”与“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中的“道”意思不同。 D、甲文中“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与乙文中“当臣之临河持竿”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运用对话表现愚公大智若愚,乙文开头写詹何独特的钓鱼技术来表现超凡的技艺。 B、从愚公和詹何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精神品质:坚定的信念和长远的目光。 C、甲文运用对比来塑造愚公和智叟人物形象; 乙文类比说理,用钓鱼之术类比治国之道。 D、甲文以神话故事结尾,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乙文以楚王对詹何的肯定结束故事。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甲文)

    ②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乙文)

  • 16、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各题。

    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之一,①____。一是形态之美。篆书、汉隶、行草等各有千秋:篆书古朴端庄、行书潇洒飘逸、草书龙飞凤舞、楷书严整俊秀。② ____。汉字本源上便带着自然意蕴,连缀成文,成为诗化的意象,散发着诗意的清香。三是音韵之美。汉字发音字正腔圆,轻重有序,巧用双声叠韵,抑扬顿挫,仿佛跳动的音符,和谐悦耳。汉字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具有巨大的包容性,非凡的魅力。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英雄》,到衍生开来的《中国成语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与汉字书写、应用息息相关的文化题材节目日益红火。从中小学普及书法课,到书法艺术活动走入菜市场,再到汉字活字印模等成为畅销文创产品,坚守与创新并举,不仅让汉字在当代艺术和生活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也让汉字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得以激活。

    (1)、请在文中①②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意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 17、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各题。 

    语文书写文化之美,彰显精湛工艺。中国石拱桥雄跨江河,有的屹立千年不倒,施工技术巧妙绝伦;苏州园林美如图画,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处处体现着建筑师们自出心裁的设计和创造; 《清明上河图》那qiú jìng(a) 的线条、灵动的笔法,描绘出南渡遗民梦中的繁华……

    语文铭记历史时刻,留存珍贵影像。我三十万大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国民党反动派纷纷 kuì tuì(b) ;跳水姑娘吕伟宛如凌空翔舞的“飞天”,入水悄然不惊,现场响起振聋发聩的掌声;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一着惊海天,英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juān kè(c) 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语文① ____。在晶莹的泪光中,朱自清仿佛看到了脚步 pán shān(d) 、神情颓唐但又爱子深切的父亲; 在坦荡如砥的高原上,茅盾遇见了没有婆娑姿态,倔强挺立的不平凡的白杨树;在宁静闲适的日子里,汪曾祺想念昆明那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

    (1)、根据文段a、b、c、d处的拼音,请依次正确书写括号里的词语。 

    (2)、 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巧妙绝伦 B、自出心裁 C、振聋发聩 D、坦荡如砥
    (3)、 下列选项中填入横线①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抒写万物之思,醉享诗意生活 B、书写无言父爱,讴歌浪漫情怀 C、记录亲人之爱,传授为人道理 D、抒发生活情思,表达人生感悟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时间的列车上,爱从不缺席,有父母深沉的爱,有朋友真挚的爱,有陌生人无私的爱……

    请将文题“爱与    ▲    同行”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诗歌、戏剧除外,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

    (1)、该片段选自长篇小说《①》,作者是②(朝代)的 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导致此事件发生的故事情节。
    (3)、选段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重情重义的一面。他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结合书中的其他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十而知天      命:命令。 B、疏食,饮水      饭:吃。 C、三军可帅也      夺:夺取 D、问而近思      切:恳切
    (2)、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相委而去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D、有闻而传之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匹夫”泛指平民百姓;“吾”人称代词,我。 B、第8章是孔子的自我表白,他认为应绝对排斥富贵,宁愿贫贱而坚守“义” C、孔子倡导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和以学为乐、谦虚好学等学习态度。 D、“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
    (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