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途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节选自《后汉书》,有改动)

    【注释】①尝:孟尝,字伯周。茂才:秀才。②交阯:古地名。③贸籴:买进粮食。④宰守:指官员。⑤诡:责成,要求。⑥纪极:终极,限度。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⑴泉香而酒

    词语推断法:清可鉴

    ⑵与交阯

    查阅词典法:①接近,靠近,挨着。②勾结。③比较,较量。④比照,与……相当。(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2)、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

    (3)、给文中画折线的句子断句。

    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

    (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阅读甲文的“太守之乐其乐”时,小豫认为这句话是强调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小博认为它强调太守把大家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请结合甲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②同为太守,欧阳修和孟尝都做到了以民为本,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表示这首诗是诗人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 B、第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第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品析首联中“凄凉地”“弃置身”的表达效果。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一位同学要准备以“君子自强不息”为题的演讲,在他所选取的下列事例材料中,你认为不合适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1902年赴日本留学,感慨于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胸无报国之志,遂于年到仙台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B、1946年7月15日,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面对特务分子捣乱,闻一多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拍案而起,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 C、著名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长年患病,生前却一直和病魔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 D、董宇辉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一路坚持学习、阅读,才让我们看到屏幕前侃侃而谈的他如他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所讲:“我一路长途跋涉,现在才能站在你们面前。”
    (2)、复兴学校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在班级活动中,同学们就读小说和学习进行了争论,请结合阅读体验,参与讨论,补全对话。

    九年级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读小说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是多做些题目更有好处!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处于流量时代的当下部分年轻人,xiàn mù别人的成功,自己却不愿意付出努力,他(她)们 wàng xiǎng着做网红一夜成名, 每天在镜头前 jiǎo róu zào zuò, 做出一些令人不适的举止。心中的礼义廉耻已所剩无几。

    从整个社会来看,近年来有些宣传导向的____导致很多人价值观变形甚至____,他们____认为成功就是挣大钱,赚快钱,出大名……这是对青少年的毒害,究其原因是当下社会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忽视和漠视的结果。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xiàn mù

    ②wàng xiǎng

    ③jiǎo róu zào zuò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偏差 扭曲 理所当然 B、偏差 歪曲 理所当然 C、误差 歪曲 断章取义 D、误差 扭曲 断章取义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原因是当下社会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忽视和漠视的结果。 B、究其原因是当下社会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忽视和漠视。 C、究其原因是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和漠视的结果。 D、其原因是当下社会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漠视的结果。
  • 5、默写古诗文。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2)、戍鼓断人行, ,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3)、槲叶落山路,。  (温庭筠《商山早行》)
    (4)、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酒”在中华传统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它的内涵丰富而隽永。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借酒暂时振作了精神; 而李白则借酒表达苦闷抑郁之情:“”(李白《行路难(其一)》);“”苏轼借酒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人生不仅有一往无前,有时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也能收获很多。面对阴影,转过身来,你会看见阳光灿烂;面对挑战,转过身来,你就会发现机遇;面对泪水,转过身来,你会收获温情无限……转身不是逃避,而是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心态,去拥抱生活。

    请以“转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⑵文章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⑶字迹工整,书写清楚。

  • 7、按要求完成小题。
    (1)、经典名著往往情节动人,形象鲜明,亦有风俗民情的细致描绘。请指出下列名著片段的出处及描述的节日 (   )

    不觉光阴迅速,又早春尽夏来,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佳节。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A、《儒林外史》中元节 B、《水浒传》端午节 C、《红楼梦》中秋节 D、《西游记》重阳节
    (2)、《水浒传》中有许多关系到人物命运的事物,如刀、酒、钱等。请参照示例,从下面三组关系中任选一组,结合相关情节,分析该事物和人物的关系。

    示例:林冲和风雪。林冲一直委曲求全,却屡遭陆虞候等人逼迫陷害。直至一个风雪夜,林冲外出买酒后留宿山神庙,又遇大风,便用石头堵住庙门。他无意间听到陆虞候等人火烧草料场的诡计,遂杀死陆谦等人,最终走上反抗之路。在风雪中,林冲由一个逆来顺受者成为一个奋起反抗者,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宋江和钱    鲁达和酒    杨志和刀

  •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瘦老头

    梁晓声

    ①我是北方林区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时,从早到晚,一心只想着怎么玩儿。

    ②某天,我们五六个最野的小伙伴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陌生的瘦老头。没人知道他从前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他是从南方被发配到我们林场的,患了晚期癌症。⑴瘦老头确实瘦得可怜,他面皮如同旧皮包那样暗淡,高颧骨像皮包里塞着的什么硬东西支棱出来,但他的背,却总是挺得很直。

    ③那年秋天,瘦老头问我们,为什么总不见我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我们回答他:因为去上学路太远了。又问,那你们还想不想学文化知识了呢?我们就一时你看我,我看他,都有心诚实地回答:不想——学了又有什么用?可谁好意思诚实地回答啊。便都违心地说,可想上学呢。

    ④瘦老头沉吟片刻问:我教你们学,你们愿意不?就这样,我们成了身患绝症的瘦老头的学生。

    ⑤瘦老头很会教学生,他每教我们识一个新字,都会从那个字一千多年以前是怎么写的讲起。他说每一个中国字都是长寿佬,都有婴儿时期和童年、少年、青年、中年阶段。每经过一个阶段几乎都要变一次,到再也不变的时候就是固定在最美妙的时候了。

    ⑥瘦老头讲算术也特有意思。他说这世界基本上是数字的世界,比如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而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比一这种数字关系永远包含在不受污染的水中。眼看着一碗水,也可以想象是看着万万亿亿的数学比例式。几乎人眼所见的每一种东西,将它们用化学的方法化解到最小单位时,便都是些数学式的关系了。那些数学式一变,某一种东西就开始发生质变了。甚至,连世界也开始发生某一方面的变化了,比如我们……

    ⑦瘦老头渐渐将我们迷住了。⑵他讲课时,腰板挺得尤其直,一只手背在后边,一只拿粉笔的手自然而然地举在胸前,目光几乎一刻也不离开我们的脸。有时,我们一时回答不上来他的问题,他也从不急,只是说:“想想,再想想,上次我讲过的。”

    ⑧自我们成了他的学生,他住的小木板房就因我们而变了,他将一张破桌子重新摆放,使一面墙壁一览无余;又不知从哪儿搞到半瓶墨,涂黑墙壁,于是成了黑板。在那年冬季,小木板房成了我们几个孩子的阳光房。

    ⑨那时候,我们已不叫他瘦老头了。有一次,我们当面叫他老师。他正要提问,一下子被叫愣了。愣了几秒钟,走到窗口那儿去了。背着一只手,腰挺得笔直,一动不动地在窗口那儿站了很久,我们全都呆望他的背影,不知他是怎么了。终于我们听到他低声说:“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我有点儿不舒服,孩子们你们可以走了……”我们一个个悄没声地离开,我走在最后,忍不住轻轻将门推开一道缝,往内偷窥,我看到他双手捂在了脸上。我看得出来,他是在无声地哭,尽管我窥到的只不过是他的背影。我们当然都无法理解那是为什么,却互相告诫,以后都不许当面叫他老师了,只在背后叫他“咱们老师”……

    ⑩某天他讲着课,忽然一手捂胃,接着额上渗出汗来;再接着,弯下了他那一向笔直着的腰。那是他第一次在讲课时弯下腰去。很快他又直起腰来,说他去茅房,不许我们离开屋子,我们只当他是肚子疼,他半天没回来,我们都有点儿不安了,出去见他蹲在门旁,双手握成拳,一上一下抵压着胃腹,他脸上滴落的汗,湿了鞋尖前的地面儿。我们当年真傻,一点没察觉他竟病到了那步田地。

    ⑪两年半以后,他还活着。一天他对我们说,我们不可以再是他的学生了,而应该到县里去读中学。他说中国的将来,究竟会产生多少新的行业,需要多少文化高、知识广、能力棒的人才,是他难以想象的,更是我们这些孩子不可能想象的。如果我们只由着性子,在年龄这么好的时候虚度时光,高兴怎样就怎样,不高兴怎样就不怎样,那是不对的。人有时候更应该明白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道理。

    ⑫就这样,我们不舍地离开瘦老头,来了县初中。

    ⑬那是放寒假到家的当天,吃午饭时,我父亲一时想起地告诉我——“你们应该感谢的那个瘦老头,他死了,才几天前的事儿”。我搁下饭碗便往外跑,一口气跑到了小木板房那儿。几场大雪将小木板房的门埋住了半截。园子里,只有几只绒球似的麻雀在雪上蹦来蹦去的……

    (选自梁晓声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有删改)

    (1)、请按要求对以下两个句子进行赏析。

    ⑴瘦老头确实瘦得可怜,他面皮如同旧皮包那样暗淡,高颧骨像皮包里塞着的什么硬东西支棱出来,但他的背,却总是挺得很直。(人物描写角度)

    ⑵他讲课时,腰板挺得尤其直,一只手背在后边,一只拿粉笔的手自然而然地举在胸前,目光几乎一刻也不离开我们的脸。(动词角度)

    (2)、“我看到他双手捂在了脸上。我看得出来,他是在无声地哭”,想象瘦老头为何无声哭泣,请补写他此刻的心理独白。
    (3)、文章是以梁晓声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瘦老头让人不禁想起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和瘦老头都是“大先生”!你是否认同对瘦老头“大先生”的评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一段潮汕青年街头跳英歌舞庆祝新年的视频走红网络,登上热搜,点击量近两亿。随后,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不仅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还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被“刷爆”,英歌舞这一潮汕地区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真正“火出圈”了。

    视频中,令旗迎风招展,鼓点嘭嘭作响,脸涂油彩扮成英雄好汉的青年双手持槌,在昂扬激进的锣鼓声中不断变换队形前进……舞棍上下翻飞,鼓声吼声交织,气势如虹,看得人热血沸腾。

    (摘编自《知识窗》2023年第5期)

    材料二:

    “英歌”有超过400年的历史,是潮汕人礼敬神佛的另外一种形式,也是数百年前潮商宴请时用以助兴的手段。

    “英歌”最初是根据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的,即便是入宅表演,人数也不会少于18人,很多节奏与杂技动作带有侵略性,带着凛冽威严、镇邪辟恶的气势,李逵、鲁智深等角色,化妆时讲究“夸张、狰狞”,演员们化完妆会问别人:够不够“野”?

    英歌表演用的是潮汕方言,这种独特的语言也是潮商之间一条天然的地域纽带,区分彼、此,巩固同一族群的关系。比起获得多方扶持的“红顶”徽商、脚踏实地又文气十足的晋商,以草根身份白手起家的潮商难免带着点儿不安全感。潮商发起的宴请,一方面是团结自身力量,另一方面也是给外人以震慑,而英歌正好强化了这两种功能。

    有学者认为,潮汕英歌舞与古代的驱傩仪式有着很深的渊源,充满了带有阳刚之气的文化事象,又以侵略性、攻击性的动作来诠释驱赶、镇压的主题。但与深山系的傩舞相比,深受海洋文化影响的英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变异,异化出慢板、中板、快板等不同情绪的节奏,在体现“力”与“势”的同时,加上了一些流畅而具有美感的动作,让整个舞蹈看起来轻松潇洒了不少。                        

    (摘编自《中国国家旅游》)

    材料三:

    潮汕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集戏曲、舞蹈、武术为一体,在潮汕地区十分流行。在我市,则以潮阳区最为盛行。潮阳英歌舞也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东凤村的英歌舞也有相当的群众基础,2012年成立英歌队伍,主打金浦派系技法,前几年因疫情而解散队伍,直到前不久,村里的庄煜槟、陈鹏锐等几位青少年经过短暂的接触后,决定重新组起英歌队。在存心辉爱义工协会及村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队伍一步步扩大。目前,这支队伍人数已经达到上百人,全部都是当地青少年。据存心辉爱义工协会陈娜娜介绍,这群可爱的青少年,既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正能量的传播者。她说,前几年由于疫情,间接造成了大批青少年整天窝在家里,精神生活极为空虚,不知不觉中染上了各种恶习,如沉迷网络、手机游戏,抽烟,喝酒等。但自从开始接触英歌舞之后,大家都看到他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个个变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她透露说,之前有几个孩子,由于经常窝在家里,极少与外界接触,性格内向怯弱,身体也非常不好。但自从参加了英歌舞队之后,他们都变活泼了,而且体质也变好了。

    (摘编自“文明汕头”微信公众号2023年7月7日)

    (1)、下列对“英歌舞”的介绍,与上述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英歌”最初是根据水浒故事创编的,常带有凛冽威严、镇邪辟恶的气势,因此化妆时讲究夸张、狰狞。 B、英歌舞与古代的驱傩仪式有很深的渊源,但因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而比深山系的傩舞轻松潇洒不少。 C、英歌舞充满了带有阳刚之气的文化事象,虽然常用侵略性、攻击性的动作诠释主题,但也有具有美感的动作。 D、潮汕青年跳英歌舞的视频“火出圈”,东凤村的青少年重新组建英歌队,都说明了非遗在当今仍具有生命力。
    (2)、结合材料分析潮汕英歌舞能流传四百多年的原因。
    (3)、一向喜欢跳舞的潮汕同学小粤对英歌舞非常感兴趣,准备加入学校的英歌舞社团,但妈妈担心他性格内向,不适合参加此类社团,便没有答应。作为小粤的好友,请你帮小粤劝劝他妈妈。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父母,乃教人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取材于《宋史·文天祥传》)

    【丙】

    绝笔诗【注】

    周文雍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

    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取材于《革命烈士诗抄》)

    【注】绝笔诗: 1927年4月,周文雍任中共广州地下市委的负责人。1928年1月27日。被捕,拒绝投降,在狱中墙壁上写下这首诗。2月6日,在红花岗刑场英勇就义。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而取义 / 屋俨然 B、不为苟得也 / 温而知新 C、则凡可以辟者何不为 / 生于忧 D、所识穷乏者我与 / 之心而寓之酒也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4)、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 阅读【乙】【丙】两则材料,说说这种精神在文天祥和周文雍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5)、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外举出两个事例。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班里开展“走近非遗文化——杨柳青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结合以下材料,完成题目。

    杨柳青剪纸发源于古镇的杨柳青,有着三百多年的文化历史。其剪纸题材十分广泛,花鸟鱼虫、吉祥图案、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无所不包。杨柳青剪纸种类繁多,主要有窗花(又分“气眼”和“窗户花”)、刺绣花样子、喜花、吊钱等四大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象征意义。

    (1)、请根据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杨柳青剪纸的特点。
    (2)、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号召同学们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雄心  巧手  可创  能绘  千秋业  万代春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中没有凡人的bǐ yí,没有尘世的诓骗,无畏时空所限,黑白笔墨之间,行吟唱和,恍若与古人促膝,聆听圣贤的zhēn yán,妙趣横生,受益匪浅。书中故事总能让人感同身受,说理总能让人沉吟深思。目睹于勒叔叔悲苦现状的若瑟夫深刻感受到现实社会里人们的____,杜小康在经历暴风雨洗礼后获得成长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____的意义,毕淑敏认为各种复杂对立的情感会把我们的精神小屋挤得满满的,____,而梁启超则告诫我们要心无páng wù、敬业乐群……通过读书,使我们不仅能保持思想的活力,还能获取智慧,实现真正人生的超越。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bǐ yí zhēn yán  páng wù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唯利是图  矢志不移  亲密无间 B、唯利是图  锲而不舍  间不容发 C、见利忘义  锲而不舍  亲密无间 D、见利忘义  矢志不移  间不容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读书,使我们不仅能保持思想的活力,还能获取智慧,真正实现人生的超越。 B、通过读书,使我们不仅能保持思想的活力,还能获取智慧,实现人生的真正超越。 C、通过读书,我们不仅能保持思想的活力,还能获取智慧,真正实现人生的超越。 D、读书,使我们不仅能保持思想的活力,还能获取智慧,实现真正人生的超越。
  • 13、默写古诗文。
    (1)、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其一)》] 
    (2)、。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溪云初起日沉阁,

    , 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4)、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由“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不由得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 
    (6)、思念,是诗词的永恒主题。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无题》),借青鸟传信表达对爱人的思念;苏轼的“ ,  ”(《水调歌头》),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 14、浓浓亲情,让我们如沐春风,莫辜负;烨烨青春,为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莫辜负;泱泱华夏,召唤我们开启新征程,莫辜负……

    请以“莫辜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②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④不得抄袭;⑤不少于600字。

  • 15、【大美中国·领略名著风采】名著阅读,完成小题。 
    (1)、【开展读书笔记活动】小深同学读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后参加了班级读书笔记活动,请你参照示例,替他将横线处补充完整。

    文段节选

    赏析式批注

    我的感悟

    据红军告诉我 , 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元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路上。——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示例:从中我感受到了作者斯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深入实地考察、探求真相的敬业精神。

    ②蚂蚁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

    ——选自《昆虫记》

    示例:“站”“调过脸”“伸着手”这些词语幽默有趣,法布尔通过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昆虫们的习性艺术再现,体现了这部科普作品独特的文学价值。

    (2)、【制作阅读资料卡】小圳同学在完成《昆虫记》阅读资料卡时,把所记录的昆虫图片弄混了,请你根据表格内容帮他选出对应的昆虫图片,填写字母即可。完成①-③,同时完成④。

    《昆虫记》阅读资料卡

    它把长鼻尖端伸到井底深处,看看里面的食物情况,然后再留下给自己的孩子。

    自从它下到洞中,它什么都没有吃过,绝对没有去碰那个大面包……宁可自己挨饿也绝不让子女缺少吃喝。

    我看见它用大颚尖小心翼翼地挑起卵的薄膜,把它撕破,扯下……犹如温柔慈爱地舔食胎衣的母羊和母猫。

    阅读感悟:在昆虫的世界里,也有让人动容的母爱。

    《昆虫记》被誉为:④

    A.朗格多克蝎

    B.西班牙蜣螂

    C.象态橡栗象

  • 16、【大美中国·留住自然风情】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庇”“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⑩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⑬那年去贵州,走到从江县的月亮山,遇一苗寨,叫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你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难以落脚。

    ⑭恐怕再没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树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发髻,象征山上的树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树皮。树,是岜沙人的神。他们尊崇树的能量和美德。在岜沙,凡重大活动和节庆仪式皆在林中进行,祈愿、盟誓、婚约的“证人”是大树,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树倾诉。按俗约,盗木者除了退赃,还要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求族人谅恕。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裁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

    ⑯他们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诞生,森林里消失。

    ⑰“我们都认得哪棵树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说。

    ⑱有一棵树,将陪伴一个人出生、长大,直至死去。除了葱茏,生命在世间不落任何痕迹。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⑲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1)、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作者记叙了相关具体事件。请细读选文第③—⑧段,仿照示例完成填空。

    ①幼时,故乡的枣树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 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排比便是其中之一。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

    (4)、批注是读书常用的方法,请为第⑲段画线句做旁批,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选文叙写了在岜沙苗寨的见闻感受,试分析其妙处。
  • 17、【大美中国·彰显非遗文化】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烙画,历史上也称烫画、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等。古人利用碳化原理,不施任何颜料,烙为主,彩为辅,在竹木、宣纸、丝绢、葫芦、树皮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烘烫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烙画的传承基本上是通过烙画师傅口授的方式传给徒弟,是一种家族作坊式的艺术,所以关虽无史料记载,但据传烙画最早起源于秦朝,始见于西汉,距今有两千年的历史,于烙画艺术的起源、体裁、风格、变化特点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在古代,烙画题材多以记事、山水、人物、花鸟、走兽、为主,经过发展,当今烙画的题材十分丰富,本来只属于中国特色的传统技艺融合西方艺术以及当代艺术思维之后的发展和演变,变得更具有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的特点。

    烙画在选料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大多是以木板进行创作的。一般以纹理不是很明显的椴木板为佳。因其色泽洁白,木质细腻、纹理不太明显,适合烙多种题材。山水、花鸟画所需的木板质量一般要求不严格,各种木板均可采用。人物肖像画或某些特定题材的作品时就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木板。如表现青年妇女或儿童肖像可选用质地细腻、色泽洁白的木板。

    保护烙画的关键在于: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传统艺术;不断创新,让“老画”焕发出新的生机。烙画艺术的第五代传承人张守福在烙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把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相结合。“我将致力于打造一个烙画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园,内设烙画学院、烙画博物馆、烙画展示馆、烙画创作基地、烙画体验馆、烙画一条街、烙画艺术酒店等,在休闲旅游中推广烙画艺术,努力把烙画发展成为深圳特色、湾区礼物,把烙画带给世界。”这是张守福的心愿,也是他一辈子的追求。

    (选自深圳艺文惠《深圳非遗:以“火”为墨,铁笔妙手烙出万千气象》,有删改)

    注: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非遗传承离不开人,青少年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力量。某研究团队开展了“深圳学生与非遗传承”的调查研究,随机抽查了300位深圳学生,主要调查研究结果如图:

    【材料三】

    深圳作为首个改革开放城市,拥有特殊政治待遇以及优越的地理环境,具有令人羡慕、底蕴深厚、品类繁多的非遗项目。只要开掘、保护得当,这些非遗项目将继续以活化形态存在于深圳人的生活之中。在非遗保护中,传统的做法是积极发掘本地非遗项目,相关政府部门完善保护机制,将非遗项目引进博物馆、文化馆等;通过海报、电视广告、文化节等方式加强宣传,提高公民对非遗的了解和保护意识。当下,非遗的保护更需要创新性思维,要采取“非常规”手段,进行抢救性发掘与保护。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已经顶着“经济强市”招牌的深圳,不致在“文化立市”方面出现失重。

    (选自《深圳客家文化非遗项目存续状况及保护意义》,有删改)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烙画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园致力于把烙画发展成深圳特色,目的是让世界了解烙画。 B、“深圳学生与非遗传承”调查研究很有意义,因为青少年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C、非遗项目如果开掘、保护不当,可能就不会以活化形态存在于深圳人的生活之中。 D、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深圳招牌“经济强市”制约了“文化立市”的实现。
    (2)、材料一划横线处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说明其作用。
    (3)、调查研究需要形成研究报告,请根据材料二完成研究报告,注意表达简洁明了。

    “深圳学生与非遗传承”的调查研究报告

    研究目的

    了解深圳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和看法,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为学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提出有效的建议。

    研究结论

    建议

    学生:③

    学校:定期组织“非遗文化节”活动,通过展示实物、播放音视频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非遗的了解,让非遗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4)、非遗保护“需要创新性思维,要采取‘非常规’手段”,深圳市在非遗保护中提出了“非遗+文创”的举措。请根据链接材料,分析其创新之处。

    【链接材料】“非遗+文创”:指在保护非遗本真性的前提下,通过创意方式对其进行转化。如华侨城依托省级非遗项目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打造了小凉帽IP,开发出充电宝、绘本、手机壳、小凉帽表情包等系列小凉帽衍生品;衍生出的VR电影《小凉帽之白鹭归来》,还夺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两项大奖。

    (选自《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经验启示一基于深圳的实证研究》,有删改)

  • 1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乙】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柘稽(zhè jī)行成 , 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百里奚举于              愿为鞍马(《木兰诗》)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C、勾践伐吴,吴败          三人行,必有我焉(《〈论语〉十二章》) D、女忘会稽耻邪            两狼并驱如故(《狼》)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乙文划线句正确的断句方式为: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3)、翻译甲文中的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4)、甲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 19、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 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铺垫。 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 20、【大美中国·咏叹诗文瑰宝】“梳理与探究”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活动方式,小深同学在期末考试前,对八上教材中的诗歌按照鉴赏方法进行了一些梳理,请你按照这些方法,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文名句。

    方法

    古诗文名句

    多角度观察(如仰俯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微动涟漪,②。(欧阳修《采桑子》)

    角声满天秋色里,③。(李贺《雁门太守行》)

    运用修辞,生动形象

    ,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黑云压城城欲摧,⑤。(李贺《雁门太守行》)

    ,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愚公移山》)                        

    抓住中心,体会情感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⑦ , ⑧。(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词人李清照《渔家傲》“⑨ , ⑩”中的“日暮”,既透露出词人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更引出了词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豪情。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