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以通达平和的笔触讲述经典,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智慧。小组同学阅读此书后进行了交流,请选择合适的选项补全对话。(填字母)
A. 《说文解字》第一
B.《文》第十三
C.《诗经》第四
D.《战国策》第八小语:读了 , 我了解到“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只是有几个字不同,就可以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小文:我学了《马说》后,再读 , 明确了“他(韩愈)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参参差差。但他有他的标准,那就是气”。
-
2、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古诗中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和美意境,制作了赏析卡,请补全赏析文字。
山居
【唐】朱庆馀
归来青壁下,又见满篱霜。
转觉琴斋静,闲从菊地荒。
山泉共鹿饮,林果让僧尝。
时复收新药,随云过石梁。
【赏析】诗歌通过一系列自然与人文意象的叠加,勾勒出唐代文人理想中的隐居世界。比如首联用“青壁”勾勒出山崖的陡峭和苍翠,”则点明时节,与颔联中的“琴斋”“菊地”共同营造出的氛围。后两联展现了诗人与山中生灵以及僧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并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日常活动。“随云过石梁”蕴含着诗人此时的心境:
-
3、下面是小组同学搜集的与“和”有关的古诗文名句,请根据语境补充完整。
自然之和
◇“山光悦鸟性,”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大自然的山光水色,内心平和空明。
◇“野马也,尘埃也,”庄子在《北冥有鱼》中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揭示了世间万物皆因自然气息相互关联、和谐共生的规律。
人际之和
◇“ ,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告诉我们:和睦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即使对方远在天涯,也仿佛就在身边。
◇“ ,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一幅老少和乐、岁月静好的画卷。
世界之和
◇杜甫胸怀天下的宏愿,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 , 。”的感叹,将个体安乐升华为对天下苍生共沐和煦的深切祈盼。
-
4、阅读下面的演讲稿开头,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翻开中华文明的典籍,追sù①____“和”的智慧,我们发现它早已镌刻在历史的脉络中。孔子讲授“礼之用,和为贵”,将“和”视为处世之根本;道家倡导“天人合一”,在自然与人文的交róng②____中探察“和”之奥妙。“以和为贵”的古训提醒我们:自然因和谐而生机勃勃,人际因和谐而友善稳定,世界因和谐而繁荣xuàn③____丽。让我们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口口“和”的真谛,让这千年的哲思继续焕发光彩。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填入文中口口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审查 B、审视 -
5、 通假字(1)、固以怪之矣(2)、将军身被坚执锐(3)、药稍镕
-
6、 通假字(1)、发阔左適戍渔阳(2)、为天下唱(3)、卜者知其指意
-
7、 通假字(1)、同舍生皆被绮绣(2)、与之论辨(3)、孰视之
-
8、 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2)、仓鹰击于殿上(3)、四支僵劲不能动
-
9、 通假字(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乡为身死而不受
-
10、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2)、玉盘珍羞直万钱(3)、故患有所不辟也
-
11、 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系向牛头充炭直(3)、百废具兴
-
12、 通假字(1)、矜、寡、孤、独、废疾者(2)、才美不外见(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13、 通假字(1)、北冥有鱼(2)、学学半(3)、选贤与能
-
14、 通假字(1)、改容式车(2)、便要还家(3)、左手倚一衡木
-
15、 通假字(1)、汝之不惠(2)、无陇断焉(3)、军士吏被甲
-
16、 通假字(1)、衡于虑(2)、入则无法家拂士(3)、始一反焉
-
17、 通假字(1)、亲戚畔之(2)、往之女家(3)、曾益其所不能
-
18、 通假字(1)、略无阙处(2)、蝉则千转不穷(3)、窥谷忘反
-
19、 通假字(1)、但手熟尔(2)、徐以杓酌油沥之(3)、荡胸生曾云
-
20、 通假字(1)、其人舍然大喜(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对镜帖花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