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1)、选文中“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朗读时应注意重读关键词语,并说明理由。(2)、文章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说明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作者的母亲身上有着中国劳动妇女可贵的优秀品质,选文体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 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选自周怡《勉谕儿辈》)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1)、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加点词
方法提示
加点词释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
成语勾连法:励精图治
(1)
非淡泊无以明志
字源法: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形声字,从心之声。“志”本义为意念、心意,引申为意向、意愿等。
(2)
若思得之艰难
义项选择法:①代词,代指人、事、物等;②结构助词,的;③动词,往,到……去;……
(3)(填序号)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家书是亲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载体。两文分别从什么角度告诫自己的后辈?(4)、读了两则古文后,同学小语用选文中的语句写了一幅书法作品,准备赠送他人。你觉得这幅作品适合送给下面的谁呢?请做出选择并阐明理由。A经过努力拿到“期中考试全A+”的好友小文;
B大学毕业后,因创业失败变得时而暴躁时而沮丧颓废的哥哥;
C古稀之年,在乡下安度晚年的爷爷;
-
3、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沧海景象,动静结合”写的是动景,“②”写的是静景。(2)、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3)、古人常登高抒怀,这首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是登高之作。比较这两首诗、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
4、小语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自己在阅读诗文时体会到的美感,想邀请你补全句子,共同感受诗文之美。
美感
诗文句子
体会
想象美
① ,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想象回家团聚后共话今宵的情景。
志趣美
② , 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子夏主张人应当有坚定的志向。
意境美
③ ,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柳絮飘零,朋友将别。
④ , ⑤。(王湾《次北固山下》)
奇特的新旧更替之景,暗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形式美
⑥ ,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
-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什么是朋友?朋友是春,让生命花团锦簇;假若有一天,挥舞着大棒向你袭来,只要有了朋友(着落/下落),有了依靠。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交朋友呢?我觉得(甲)要尊重彼此的意见,(乙),勇于指正,要学会②(分辨/辩解)朋友,良师益友与狐朋狗友不能混为一谈。要找到真朋友,并好好珍惜,因为他们就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①
②
(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所以 B、尽管 也 C、虽然 但是 D、不但 而且(3)、文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好的句子用正楷写在下面横线上。 -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坐在窗前看世界,是一件颇有(qù wèi)的事。向上,棉花糖一样的云朵在风的追赶下匆匆前行,仿佛在探索天空的奥秘,是水波粼粼的池塘,一朵朵的荷花正竞相(zhàn fàng),如亭亭玉立的粉衫少女;向左,可以看见那条人迹罕至的胡同,那是张爷爷家的大花猫和李姨家的黑猫比武过招的擂台之一,当然轻捷的小麻雀麻木不仁地啄食;向右,踮起脚可以看到一个砖红色屋顶的地儿人声鼎沸的菜市场。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qù wèi)
②(zhàn fàng)
(2)、给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注音。①粼粼
②轻捷
(3)、文段中面线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亭亭玉立 B、人迹罕至 C、麻木不仁 D、人声鼎沸(4)、“棉花糖一样的云朵在风的追赶下匆匆前行”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
7、请以《触动我心灵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雄伟壮观的山脉、泠泠作响的溪流是风景;车水马龙的城市、静谧祥和的乡村是风景;辛勤劳作的双手、无私奉献的背影是风景……有哪处风景曾进入了你的视野,触动过你的心灵呢?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
8、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大隐富春江
魏楷容
①乘一叶扁舟,看两岸群山绵绵,于富春江上,迎四月东风,咏盛世华幸。“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如果,一条大江,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如果,一片山水,就是天然的隐居地,那么它只能是富春江。
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流连于此,赋予了富春江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
③遥想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作为刘秀青年时期的同窗好友严子陵,积极帮助刘秀起兵,历经十余年卓越斗争,刘秀重建河山,意欲重用严子陵。但严子陵不慕仕途,不事权贵,隐居富春山,坚辞不出,拒封“谏议大夫”之官位,只留下富春江畔的严子陵钓台山高水长。严子陵,一竿风月,一蓑烟雨,一生耕钓归隐,阅尽世事沧桑,看透滚滚红尘。
④江水泱泱,群山茫茫。富春江,全长一百多公里,如同一把古琴镶嵌在两岸的山峦之间。船行其境,山水屏风里。富春江畔的山,舒缓平和;富春江碧水迢迢,涤荡人心。吴均游富春山水,领略自然之美,抒己高志。正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热衷或苦恼于功名利禄的芸芸众生,游富春江,会打开胸襟,顿悟世俗之扰。人生,不过百年,如一场春梦,繁华终归落寂,何不沉醉画中之境。
⑤六百多年前,一位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老者来到了富春江畔,在此隐居多年,创作了“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旷世之作,冠绝古今。山水,烟云变幻;林木,随风摇曳;激流,奔腾不息;渔夫,怡然自得……观《富春山居图》,人随景移,处处皆景,近景峰峦水色疏密有致,远景重山起伏群峰竞秀。山水之间,渔夫、樵夫、读书人无不恬静惬意。这样的画面,也许正是黄公望心中的理想境界,洒脱、豁达、自然、超脱,不问红尘纷扰事,只做青山绿水间的大隐之人。黄公望年轻时曾做过地方小吏,后因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从此不问政事,醉情于山水,入道隐居,倾心水墨。
⑥“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似繁华落尽、万物苍茫的富春江景。后因几经易手,“焚画殉葬”而被烧为两段,前半卷是剩山图,后半卷是无用师卷,但丝毫不影响其作品成为无价之宝。也许,正是黄公望把他特有的随缘自适、看透功名、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浸染于《富春山居图》中,才使得此画经久不衰,回味无穷,举世无双。
⑦观滴水而见沧海,由尺幅而现千里。从严子陵“不事权贵”到吴均“归隐山水”,到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富春江,始终是他们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也许,你的人生路荆棘丛生:也许,你的人生路麦穗金黄。面对这一江春水,请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功名利禄化作过眼云烟,不在意,放得下,开胸襟,山水之间自有内心宁静平和之处。
(选自《行走山水间,回望来时路》,有删改)
小语在阅读本文后,打算集结班上的文学爱好者,将本文拍成微视频,放在班级的公众号里,请和她一起,完成下面任务。
【任务一】梳内容
【任务二】品文字
【任务三】录旁白
【任务四】选背景
(1)、视频组打算以“富春江”为线索,选取文中人物,展现流淌千年的文人情怀。请参照示例 , 帮小语完成内容梳理。(2)、视频组安排小语负责文字品读,请按具体要求完成下面文句的赏析和理解。富春江,全长一百多公里,如同一把古琴镶嵌在两岸的山峦之间。
(1)请从比喻的角度品析。
(2)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加点词“镶嵌”的含义。
(3)、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画线句的作用。如果,一条大江,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如果,一片山水,就是天然的隐居地,那么它只能是富春江。
(4)、小语和小文在为该视频录制旁白的时候,因为下面这句话产生了语速处理上的争议:山水,烟云变幻;林木,随风摇曳;激流,奔腾不息;渔夫,怡然自得…小语:我觉得这句话应该一直慢读,而且越来越慢。
小文:我不赞同你的看法。我觉得“激流,奔腾不息”这一分句语速应该要①。因为②
小语:你说得有道理。那其他几个分句如何处理呢?
小文:③
小语:好的,那咱们就按照你的设计来朗读。
(5)、该摄制组打算给这部微视频配背景音乐,下面哪首曲子更合适?请从内容和主旨两方面阐述选择它的理由。A《义勇军进行曲》 B.《命运交响曲》 C.《高山流水》
我选择因为:
-
9、阅读《回忆陈寅恪先生》,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陈寅恪先生
①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②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
③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寅恪师去上课。他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④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那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
⑤1945年,在我来到哥廷根十年之后,得知寅恪先生在英国。我连忙写了一封长信,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并将自己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寄呈。出乎意料地迅速,先生回复了一封长信,并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我真是喜出望外,谁会听到能到最高学府去任教而不引以为荣呢?
⑥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到了冬天,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⑦在我同先生来往的几年中,当然会谈到很多话题。我们谈到当代学术,他当然会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对青年学者,他更是只谈优点,一片爱护青年学者的热忱,真令人肃然起敬。就连那一位由于误会而对他专门攻击,甚至说些难听的话的学者,寅恪先生也从没有说过半句贬损的话。
⑧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现在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他在世的年龄5年,算是寿登耄耋了。现在我时常翻读先生的诗文,每读一次,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我明确意识到,我还未能登他的堂奥①。哲人其萎,空余著述。我却是进取有心,请益无人,因此更增加了对他的怀念。
(作者:季羡林。有删改)
【注释】①堂奥:房屋的深处,比喻深奥的道理或境界。
(1)、本文写了有关陈寅恪先生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本文的题目是“回忆陈寅恪先生”,但文章却用大量笔墨来写“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文中的陈寅恪先生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5)、在学术方面,陈寅恪先生“对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几乎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贬损的话”,甚至包括专门攻击他的学者。对陈先生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倘若。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空乏其身 (使……财资缺乏) B、人恒过(过错、过失) C、而后喻(了解、明白) D、病虽愈(即使)(2)、下列加横线词语用法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后作 病复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 则不可救矣 C、故天将降大任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D、然后能改 然朕日慎一日(3)、下列对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头运用举例论证,论述了一个人虽身处逆境,但经受磨炼之后,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的道理。乙文开头运用比喻论证,则论述了一个国家虽然强大,但仍要“居安思危”的道理。 B、甲文第二段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C、乙文中的“朕”与“陛下”都是对封建帝王的称呼,“朕”是皇帝的自称,“陛下”是其他人当面直接对皇帝的称呼。 D、乙文魏征不以“内外治安”为喜,而以“陛下居安思危”为喜。(4)、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
11、请从A、B中选择一处,运用小文总结的阅读方法,帮助他完成诗歌赏析。
黄鹤楼
唐·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A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山城半出,烟生南浦①树将微。
定知羽客②无因见,空使含情对B落晖。
【注释】①南浦:南面的水边。②羽客:这里指仙人。
-
12、小文在学完古诗文后,制作了一份古诗札记,请你协助他完成整理。
【诗句积累】
(1)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2) ,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3) , 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诗句品析】
方法一:循象探情
(4)刘祯通过 , 一句描写松柏在冰雪中常年傲然挺立的形象,以此鼓励堂弟坚守志向。
(5)白居易描绘衔泥筑巢的莺和燕,生动形象地展现春天一派生机的诗句是: , 。
方法二:寻典悟情
(6)《野望》中诗人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孤独无依之情的诗句是: , 。
(7)《黄鹤楼》一诗借用神话,表达时光飞逝,世事茫茫之慨的诗句是: , 。
-
13、
学习了新闻单元,同学们探究新闻的热情高涨,班级举行了“新闻你我,心系天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一 新闻动态视野】
5月8日下午3时许,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完成为期8天的首次航行试验任务,顺利返回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试航期间,福建舰完成了动力、电力等系统设备一系列测试,达到了预期效果。下一步,福建舰将按既定计划开展后续试验工作。
(1)活动开始,同学搜集到了以上材料,请你阅读材料,给材料加个标题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活动二 优秀人物采风】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三名宇航员健康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三名宇航员中,有个面孔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航天员邓清明。今年56岁的邓清明,是我国第一批航天人,曾三次进入飞天备选名单,可每次又与飞天梦擦肩而过。庆幸的是,邓清明从未放弃过飞天梦,并一直坚持训练。这次,他终于圆梦。他走出舱时说:“回到地球的怀抱,回到祖国的怀抱,看到这么多亲人,我非常高兴,非常幸福。25年的飞天经历,让我更加坚信梦想的力量,更加相信坚持的力量,无论年龄多大,能够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幸福的。”
邓清明坚守的日日夜夜,有果敢和坚毅,有期待和梦想,也有一次次的失落与煎熬,但是梦想的力量,让他坚持下来,终在56岁飞天归来。
(2)活动中,同学们准备进行一次模拟采访。上面材料是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航天员邓清明的信息,假如你有幸能够采访到航天员邓清明,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问题?
我的采访:________
【活动三 经典品读助力】
(3)活动接近尾声时,同学们为了下一步的新闻评论能顺利进行,一起将阅读经典的收获作为铺垫,请你也一起参与。
我第二次见他正当傍晚时候,他正光着头在街上散步,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一边热切地做着手势。我认不出是他,直到人家指出时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购买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散步。他和红军战士没什么两样,所有的只是一条毛毯,几件个人用品——包括两套棉制的制服。
选段中的“他”是________(人名)本选段出自经典________(书名)从选段中可以看出“他”具有________品质。
-
1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必须暗含在主体中)。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B、《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C、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他不吵嘴”。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两句一联,共四联。通常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
1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安徽庐江发现的西汉古墓中的千年古棺由金丝楠木制成,油漆鲜艳无比,油光可鉴。 B、自大唐开国以来,几任明君殚精竭虑 , 无数贤臣兢兢业业,造就了史所未有的煌煌盛世。 C、著名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 , 引人入胜。
-
16、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琐屑 遁行 禁锢 粗制烂造 B、桅杆 私塾 拨款 不辍劳作 C、劳碌 燥热 泻气 百手起家 D、慰勉 猝然 鲜腴 暗然失色
-
1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缥碧(piǎo) 翘首(qiào) 骤雨(zhòu) 振聋发聩(kuì) B、酒肆(sì) 瞥见(piē) 侏儒(rŭ) 千转不穷(zhuǎn) C、杀戮(lù) 悄然(qiǎo) 诘责(jié) 筋疲力尽(jīn) D、锃亮(zhèng) 滞留(zhì) 蒙昧(mèi) 潜滋暗长(qián)
-
18、作文
痛失生母后,史铁生在妹妹的陪伴下去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这是史铁生的选择;“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这是一次小小的散步中,莫怀戚做出的选择。生活中无论大事小事,选择无处不在。
请以“这是我的选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捕捉生活素材,体验生活细节,写出独特感悟。②书写工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
19、爱,是等不得的
①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
②他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不太一样,因患侏儒症,母亲的身材异常矮小。
③他六岁那年,他的父亲——一个贫苦、老实的泥瓦工——去帮邻家盖房,从房梁上摔下来。他没了父亲。
④矮小的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他,吃的苦,应该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吧?夜幕四垂,母亲在田里干活还没回来。一大清早,母亲又背了一篓子的绣花鞋垫去集上卖。那些鞋垫,是母亲夜里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绣好的。母亲靠这些贴补家用,换了吃的喝的养活他。一次,他对卖鞋垫回来的母亲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报答你。”
⑤母亲便笑着问他:“怎么报答呢?”
⑥他答:“我给你买一屋子的好东西吃,一屋子的好衣裳穿。”母亲笑,笑出泪来。母亲摸着他的头说:“吃的妈不要,穿的妈不要,等你长大了,带妈坐一回飞机吧。”
⑦他八九岁时,个头已超过矮小的母亲了。母亲在野地里割草,头顶上突然响起飞机的声音,母亲和他都抬了头看。空中的飞机,有点像他见多的花喜鹊。花喜鹊飞远了,看不见了,母亲才收回目光,母亲说:“这都是有本事的人坐的,有本事的人,坐了飞机,到很远的地方去。”他问:“很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母亲描绘:“有很多很多的高楼,高楼里的桌子椅子,漂亮得不得了。”母亲没离开过乡村,母亲的想象里,很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和漂亮的桌子椅子。他郑重地向母亲承诺:“以后我要做有本事的人,带你坐飞机到远方去。”
⑧他一天天长大,一路念到大学,然后一路打拼,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管——他真的成了有本事的人。他住进了母亲曾描绘过的高楼里,高楼里,有着漂亮的桌子椅子。亦常常去赶像花喜鹊一样的飞机,坐上去,南来北往着。他还记得对母亲的那个承诺,可是他总是很忙,抽不出时间去兑现他的承诺。
⑨母亲对常常去赶飞机的他崇拜不已,母亲问:“你真的坐飞机了?”他淡淡地说:“啊。”“坐飞机像不像坐船一样的,会不会晕?”母亲充满好奇。
⑩他觉得母亲的好笑。一低头,突然瞥见母亲的白发,密集在她的头顶,一撮一撮的。永远儿童般矮小的母亲,原来也是会老的。他心一软,说:“_________”母亲低了头笑,说:“不坐不坐,我这么老了,坐飞机做什么啊?”他说:“一定的,我一定带你去坐。”母亲便欢喜得手足无措。
⑪那天,终于抽出空来,订好机票,他打电话告诉母亲,要带她去坐飞机。母亲激动得逢人便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了。”还特地扯了布,做了一身新衣裳。
⑫他回去接母亲,半路上,突然接到上司的电话。上司说公司来了一个重要客人,问他有没有空陪着一起吃饭。他只犹豫了几秒钟,就回:“没问题。”车子掉转头,朝着母亲的反方向而去。他想着,飞机票可以重签,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
⑬这天晚上,母亲却摔倒了。摔倒之后,迷糊中还跟人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呢。”可渐渐就不行了,在凌晨,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⑭他跪在母亲跟前,恸哭不已。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1)、请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主要情节。含辛茹苦的母亲希望儿子长大后带她坐一回飞机→八九岁时,→常坐飞机的儿子终于决定抽空带母亲去坐飞机→→母亲摔倒离世,儿子悔恨不已
(2)、阅读第⑩节,联系上下文,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在横线上补写“我”的语言。(3)、阅读要学会批注,将自己的所思所得随时写于书本。请你仿照示例,对第⑫段画线句中的“只”做一个批注。示例:花喜鹊飞远了,看不见了,母亲才收回目光,母亲说:“这都是有本事的人坐的,有本事的人,坐了飞机,到很远的地方去。”
批注:“才”写出了母亲对空中飞机恋恋不舍的注视,这是母亲对孩子长大成为有出息的人的殷殷期盼。
句子:他只犹豫了几秒钟,就回:“没问题。”
批注:
(4)、用课文原句解释文题中的“等”与“等不得”分别是指什么?(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几句阅读感想。①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②网上流行一道计算题:“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就算父母活到85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不少成年网友看到自己的计算结果后十分心痛,因为在认真计算后发现,其实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很短很短。
我的感想:
-
2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花园
汪曾祺
⑴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⑵“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到。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⑶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沾上身子,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⑷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时一个、两个的时候更多。它们总像有一桩事情要做,六只脚不停的运动,有时停下来,那动着的便是两根有节的触须了。我们以为天牛触须有一节它就有一岁。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难工作,即使它在树枝上转来转去,你等一个合适地点动手。常把脖子弄累了,但是失望的时候很少。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个有教养惜身份的绅士,行动从容不迫,虽有翅膀可从不想到飞;即是飞,也不远。一捉住,它便吱吱扭扭的叫,表示不同意,然而行为依然是温文尔雅的。黑地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极瑰丽颜色的。有一种还似乎带点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线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说也好。
⑸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
⑹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选自《人间草木》,有删改)
(1)、为什么说那座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2)、在那座花园里,“我”曾做过许多事:品尝巴根草, , , , 。(3)、从词语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
(4)、小林和小朋正在设计文本朗读,请完成对话。语句
轻重音和语速处理
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
小林:我觉得“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要轻读“蹑手蹑脚”,放慢语速,表现出“我”靠近“都溜”时动作很轻,小心翼翼。
小朋:你设计得很好。我觉得“拍,得了”,要。
(5)、读了本文后,小语想建议教材编委将本文选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你认同吗?请根据第三单元的导语和目录,并结合本文,说说理由。单元导语
单元目录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领悟。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1 《论语》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