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诗默写。
    (1)、“月”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请默写下列篇目中带“月”的诗句。

    王维《竹里馆》

    陆游《游山西村》

    (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自己欣赏莲的高洁清白,在任何环境都坚守美好,不同流合污,不尽显媚态的语句是:“。”
    (3)、古人的游历,是一场身心的旅行,入眼的是风景,入心的是人生。通过杜甫《望岳》中的“。”我们可赏泰山的神奇秀丽、雄伟高峻,可见大自然造物神奇、鬼斧神工之妙;通过陆游《游山西村》中的“。”我们可感生活的峰回路转、绝处逢生,可惜人生锲而不舍、生机无限之理。
  •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人生路上,总有许多“赠予”:自然万物的色彩与芬芳,平凡小事的感悟与触动,阅读时的激荡与思考……这一切,都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请以“赠予”为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经历和见闻:可以阐释观点和见解;也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
    要求:自定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3、请你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节选)》,完成各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节选)

    【明】袁宏道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 , 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楼,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 , 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嵌白日蒸厓如行热冶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顷之,跻其颠,入黄岩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寨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注释】①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玩水。②罅:裂缝。③森竖跃舞:像森林般直立,如跳跃样舞动。④啮:咬。⑤敛狂斜趋:收起狂放的姿态,斜斜地快流过去。⑥磴:石阶。⑦嵌:高险。⑧厓:同“崖”,山边。⑨冶:熔炉。⑩寨:拔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折蛇行

    而开先为

    至半 

    (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白日蒸屋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3)、请跟随【乙】文作者的游踪,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

    (5)、【甲】【乙】两文皆借山水寄情,又因人而异。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两文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 4、 2025年6月5日,是第54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聚焦“关注塑料污染,守护健康环境”。请你阅读下面材料,帮助小组同学制作宣传手册。

    【材料一】塑料的“前世今生”

        我们的学名是高分子聚合物,通常人们称我们为塑料。我们的生命始于地下数千米的石油矿藏。在化工厂中,原油经过裂解、重整等工序,最终聚合成我们。

        二战期间,我们曾大出风头,美军大批量使用塑料制品取代金属。战争结束后,我们迅速渗透进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廉价、耐用、可塑性强的特征,我们简直是完美的化身。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类生活在一个完全依赖于我们的世界。全球每分钟消费约100万个塑料瓶,每个超市购物袋平均使用时间仅12分钟。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包装领域占塑料用量的40%, 其中1/3在拆封瞬间即被丢弃:每年快递行业消耗塑料包装袋约245亿个,这些袋子铺开相当于5个青岛市的面积。我们的寿命很长,大部分能活400-600年,很难降解。当我们结束短暂的使用寿命后,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填埋、焚烧和回收,但我们中仍有一大部分因管理不善而泄漏到自然环境中。

        我们的终结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存在的开始。尺寸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通过多重途径进入生态循环,通过大气传输、生物富集,最终入侵人体。

    (材料来源:环境卫生所公众号)

    【材料二】2025世界环境日:向“塑”说不

        塑料污染也就是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是指包装袋、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以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污染。

        废弃塑料散落在各个角落,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极大地影响了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了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大量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严重污染了动物生存环境,每年都有众多海洋生物因误食塑料碎片而死亡,海洋中的塑料垃圾还会缠绕海洋生物,不仅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还可能缠绕在海轮的螺旋桨上而酿成海难事故。

        塑料制品残留在农田里,会阻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减产。填埋的塑料不仅占用土地,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珍贵的地下水。难降解的微塑料可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可能引发心脏病、中风,甚至威胁胎儿和儿童的正常发育,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材料来源:黔南教育公众号)

    【材料三】

       

    (材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中科院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宣传手册中需要用简明的方式介绍塑料的生命周期。请你根据【材料一】,完善下面的塑料生命周期图。

    (2)、宣传手册中需要阐释为什么“2025世界环境日”主题聚焦“关注塑料污染,守护健康环境”。请你依据【材料二】分析原因。
    (3)、宣传手册中需要提醒大家关注塑料回收问题。请你从【材料三】中提取与塑料回收相关的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
    (4)、宣传手册需要图文并茂。请你联系以上材料,从下面的三幅图中任选一幅,写一篇宣传文稿。要求:介绍图片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减塑”措施,120字左右。

  • 5、请你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记忆中的鼓点

    黄咏梅

        对住在西江边的南方人来说,看龙舟大概是端午节的头等大事了。进入5月,端午节前,冷暖气流在天空密集交流、激烈交锋,雷声大作,大雨瓢泼。人们指着天上的热闹说——“龙舟水”来啦!将这段日子的雨水统称为“龙舟水”,仿佛这一场场澎湃的雨是赛龙舟的排练,阵仗大得很。

        在我的记忆中,端午看龙舟,是在父亲的脖子上开始的。赛龙舟那天,找一个离家最近的江岸,父亲早早就带着我们去占据有利地势。渐渐地,岸边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再“有利”的位置最终都因拥挤而失去优势。父亲将我举起来,让我跨坐到他的脖子上。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有利”位置。周围有好些个像我这样“坐”着的小孩子,我们很快就“扎堆”了,在上边交换口袋里的零食,才有了等龙舟的耐心。
       人群里有耳朵尖的人,听到了隐隐的锣鼓声,大声喊“来了,来了”,于是,人们屏住呼吸,朝江水拐弯的地方辨听。果然,没过一会儿,江面浮出几个彩色小点,像被水推着挪动过来。锣鼓声仿佛是从水底升上来的,“咚锵、咚锵、咚锵”……【A】那些彩色小点逐渐变粗,变成条条长梭朝我们飞过来。锣鼓声越来越响,人们开始骚动,纷纷辨认到底最前头的是哪个队伍。龙舟队靠近之后,人们才惊讶于船的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B】龙舟上的两排划手,按着鼓点的节奏,喊着号子,整齐地将船桨插入水中,又整齐地抽出,水花四溅,船破浪前行。每条龙舟的颜色都不一样,但都很鲜艳,红黄蓝绿黑,船头上昂起的龙头,气势磅礴,仿佛吐出了浪花。目送龙舟队消失在这片水域,我们还依旧能听到那远去的锣鼓声,直到声音渐渐地沉入水底。

        据父亲后来说,龙舟离我们最近的时候,他拼命用两只手扯着我的两条腿,我才不至于从他肩膀上掉下来。在那些激越的鼓点声中,我的双脚也随着节奏凌空踏步。

        过去,我们那里赛龙舟的水路都是固定的,起点到终点,约莫10公里的水程。那些不满足站在河岸边看比赛片段的人,骑着自行车,沿着河岸追赶龙舟。陆路往往要比水路长,到达终点的人们,如同夺得冠军一样骄傲。有一年,我父亲心血来潮,骑上家里那辆唯一的自行车,加入到了追赶龙舟的队伍当中。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两手紧紧箍着父亲的腰。为了避开河岸密集的人群,我们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土路。河水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始终被龙舟队甩得远远的,父亲只追着前方传来的锣鼓声一路朝前赶。那一次,如果不是我因为屁股被颠簸得太疼,半途嚷着要下车,父亲应该会坚持骑到终点,在那里美美地吃上一碗烧猪肉。

        去年,我回乡探亲,恰逢端午。在西江岸边的一家茶楼,我早早预订了二楼靠窗的桌子。我们一边饮茶,一边等龙舟。装修现代的茶楼,窗口像取景器般框住了江面的风景。我让父亲和母亲分别坐在临窗的椅子上,在这个观龙舟的“有利”位置,我们举着手机,等待龙舟队伍闯入我们的窗口,定格那些激动的瞬间。比龙舟提前到达的是“咚锵、咚锵、咚锵”的锣鼓声,一如过去每次听到的一样,正是这种节奏指挥着划手划桨前进。十余条五颜六色的龙舟陆续经过我们窗前,很快又划向了下一个窗口。龙舟队消失在我们视野中,水面恢复了平静。我忽然想到,我从来没有看到过龙舟冲过终点线,那些从小到大所观看的龙舟赛,都只是片段。而正是这些节日片段,使得时间不再是一串转瞬即逝的时刻,它们在我的记忆中敲响熟悉又有力的鼓点,如同西江深处传来的心跳声……

    (选自《人民日报》)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我”和龙舟赛有关的三次经历,补全思维导图。

    (2)、请从画横线的【A】【B】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加以赏析。
    (3)、有人认为文章首段对“龙舟水”的描写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结尾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
    (5)、上文中龙舟赛上的鼓点推动着事情发展和情感表达。名著中也有一些“鼓点”(事件)对人物成长产    生重大影响。请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某个“鼓点”(事件)对人物成长产生的影响。

    A.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贝多芬(《名人传》)  
    C.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我选                             

  • 6、为倡导在生活中运用“和”的理念,小组同学在演讲中呈现了“如何避免争吵”的相关知识(见图一)。请你根据图二情境,运用“我信息”的方法,帮助小美改变说话方式。

        小美可以这样说: 。

  • 7、《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以通达平和的笔触讲述经典,体现了中华文化“和”的智慧。小组同学阅读此书后进行了交流,请选择合适的选项补全对话。(填字母)

    A. 《说文解字》第一 
    B.《文》第十三
    C.《诗经》第四 
    D.《战国策》第八

    小语:读了 , 我了解到“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只是有几个字不同,就可以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小文:我学了《马说》后,再读 , 明确了“他(韩愈)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参参差差。但他有他的标准,那就是气”。

  • 8、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古诗中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和美意境,制作了赏析卡,请补全赏析文字。

    山居

    【唐】朱庆馀

    归来青壁下,又见满篱霜。

    转觉琴斋静,闲从菊地荒。

    山泉共鹿饮,林果让僧尝。

    时复收新药,随云过石梁。

    【赏析】诗歌通过一系列自然与人文意象的叠加,勾勒出唐代文人理想中的隐居世界。比如首联用“青壁”勾勒出山崖的陡峭和苍翠,”则点明时节,与颔联中的“琴斋”“菊地”共同营造出的氛围。后两联展现了诗人与山中生灵以及僧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并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日常活动。“随云过石梁”蕴含着诗人此时的心境:

  • 9、下面是小组同学搜集的与“和”有关的古诗文名句,请根据语境补充完整。

    自然之和

    ◇“山光悦鸟性,”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大自然的山光水色,内心平和空明。

    ◇“野马也,尘埃也,”庄子在《北冥有鱼》中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揭示了世间万物皆因自然气息相互关联、和谐共生的规律。

    人际之和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告诉我们:和睦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即使对方远在天涯,也仿佛就在身边。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一幅老少和乐、岁月静好的画卷。

    世界之和

    ◇杜甫胸怀天下的宏愿,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的感叹,将个体安乐升华为对天下苍生共沐和煦的深切祈盼。

  • 10、阅读下面的演讲稿开头,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翻开中华文明的典籍,追sù①____“和”的智慧,我们发现它早已镌刻在历史的脉络中。孔子讲授“礼之用,和为贵”,将“和”视为处世之根本;道家倡导“天人合一”,在自然与人文的交róng②____中探察“和”之奥妙。“以和为贵”的古训提醒我们:自然因和谐而生机勃勃,人际因和谐而友善稳定,世界因和谐而繁荣xuàn③____丽。让我们从历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口口“和”的真谛,让这千年的哲思继续焕发光彩。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填入文中口口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审查 B、审视
  • 11、 通假字
    (1)、固怪之矣
    (2)、将军身坚执锐
    (3)、药稍
  • 12、 通假字
    (1)、发阔左戍渔阳
    (2)、为天下
    (3)、卜者知其
  • 13、 通假字
    (1)、同舍生皆绮绣
    (2)、与之论
    (3)、视之
  • 14、 通假字
    (1)、故不意也
    (2)、鹰击于殿上
    (3)、四僵劲不能动
  • 15、 通假字
    (1)、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2)、所识穷乏者 
    (3)、为身死而不受
  • 16、 通假字
    (1)、予作文以记之
    (2)、玉盘珍羞直万钱 
    (3)、故患有所不
  • 17、 通假字
    (1)、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系向牛头充炭
    (3)、百废
  • 18、 通假字
    (1)、、寡、孤、独、废疾者
    (2)、才美不外
    (3)、辱于奴隶人之手
  • 19、 通假字
    (1)、北有鱼
    (2)、学半
    (3)、选贤
  • 20、 通假字
    (1)、改容
    (2)、便还家
    (3)、左手倚一
上一页 109 110 111 112 11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