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名句默写。
“景“在古诗文中有着多样的作用:可渲染气氛,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① , 禅房花木深“营造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氛围;可抒情,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② , 参差披拂“的景象,传达了作者发现石潭四周美景的惬意心情;可推动情节,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③ , ④“,通过写大风过后黑云涌动的景象,为后文写诗人的遭遇作铺垫;可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如《卖炭翁》中“⑤ , ⑥“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道路的难行;可言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写鸿“⑦ , ⑧“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B、“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这句话中的“——“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C、“它们还来不及细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急,更挤。“这句话使用了拟人手法,分别从声音、横向宽度、纵向宽度三方面描绘河水急坠的画面,既全面又准确。 D、“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此句运用排比句式,将不同感官感受到的腰鼓表演特点,分别用生动的喻体(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进行比喻,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
-
3、下面选项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文中描写了少年时期在农村看戏的难忘经历,
通过对双喜、阿发等小伙伴的刻画,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纯真与自由。
B、在《最后一次讲演》中,闻一多运用了反复、反问等手法,怒斥反动派的卑劣行径。他慷慨激昂地号召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C、《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运用借喻手法,以“黄发“比喻老人,“垂髫“比喻儿童。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叙事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本诗属古体诗中的歌行体,这类作品大多以叙事为主,兼具抒情,篇幅可长可短,句式灵活多变。 -
4、结合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二百公里的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此,一千五百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①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
②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做过于冗长的文章
③在水路上,二百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
④这里所会聚的力度和美色,即便铺排开去两千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⑤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挨不上
A、①④③②⑤ B、③②①④⑤ C、③②④①⑤ D、②③①④⑤ -
5、下面一段文字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DeepSeek、豆包等人工智能助手,无疑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②它们能够快速提供准确的答案,解析复杂的题目,甚至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③然而,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④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等待答案并输入问题,而没有真正理解和吸收知识,那么这种“学习“方式无疑是低效且有害的。
A、① B、② C、③ D、④ -
6、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近年来,遂宁逐渐成为游客青睐的城市,每到节假日,四方游客纷至沓来。遂宁豆腐干,射洪麦加牛肉,大英卓筒鸡等美食历历在目 , 步行街游人摩肩接踵,五彩缤纷的夜景令人目眩神迷 , 各个区县的广场上,还有轻歌曼舞的人群……美食、美景、美人已成为遂宁旅游的名片。
A、纷至沓来 B、历历在目 C、目眩神迷 D、轻歌曼舞 -
7、回顾八下语文课本,回味一段精彩的文学之旅。在民俗画卷中,我们与迅哥儿一起,到偏pì( )的平桥村,在几个少年的撺掇下,伴着皎洁的月光去看社戏;跟随着刘成章的脚步,观看安塞腰鼓表演,当震hàn( )人心的鼓声戛然而止时,一声渺远的鸡啼回响在我们耳畔;跟随吴伯箫暖融融的灯笼火光,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在科学小品文中,我们与翩然而归的燕子一起迎接草长莺飞的春天,于婉转美妙的昆虫声中迎接风雪载途的冬天;与定期迁徙的大雁一起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让寒冷的冬季不再jiān( )默;与小小的沙砾一起翻越山麓跨越沟壑,破译“海枯石烂“的密码。(1)、下列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偏僻 震撼 缄默 撺掇(chuān) 戛然而止(jiǎ) 翩然而归(piān) B、偏辟 震憾 碱默 撺掇(cuān) 戛然而止(jiá) 翩然而归(biān) C、偏僻 震撼 缄默 撺掇(cuān) 戛然而止(jiá) 翩然而归(piān) D、偏辟 震撼 碱默 撺掇(chuān) 戛然而止(jiǎ) 翩然而归(biān)(2)、对上面语段中语法知识的表述,请你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一声渺远的鸡啼回响在我们耳畔。“这句话的主干是:鸡啼回响。 B、“跟随吴伯箫嗳融融的灯笼火光,感受一盏灯笼中蕴含的人情世故。“句中“人情世故“作“感受“的宾语。 C、“婉转美妙““定期迁徙““跨越沟壑“这几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D、文段中“一盏““几个““一起“都是数量词。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任选一题写作。
⑴朱德的记忆里,有母亲挑水种田、养蚕纺纱的身影;萧红的记忆里,有鲁迅明朗的笑声、夜半的灯光;海伦·凯勒的记忆里,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用水唤醒了“我“的灵魂……成长岁月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温暖了时光,照亮了人生。
请以“记忆中的人、事儿“为副标题,自拟正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⑵中国共产党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袁隆平不忘禾下乘凉的初心,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吴孟超不忘减轻人民病痛的初心,创造了医学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的初心,在平凡而普通的岗位上,共同谱写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史。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一定也有属于自己的初心……请以“初心“为话题,自拟题目。
统一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
9、名著导读。
①阿基姆明白,这个直到不久前还生龙活虎的年轻人,此刻内心激荡着怎样的情感。他了解保尔的悲剧……
②“阿基姆,难道你真的以为生活能把我逼进死角,把我压成一张薄饼吗?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他突然使劲抓住阿基姆的手紧压着他的胸脯,“只要它还在跳动,就别想叫我离开党。只有死,才能让我离开战斗行列。老兄,请你千万记住这一点。“
③阿基姆沉默不语。他知道这绝不是漂亮话,而是一个身负重伤的战士的呐喊。他明白,像保尔这样的人不可能说出另外的话,表达出另外的情感。
(1)、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作品塑造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自传。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苏联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小说。 D、保尔在身患重病、身体残疾时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决心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人类的解放事业,并用生命写成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2)、结合原著回答:①文段中“悲剧“指什么?②“呐喊“表达了保尔怎样的心声? -
10、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国家领导人指出:“应对这些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这为我们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指明了方向。在新征程上建设能源强国,保障能源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坚持推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材料二: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相关国际合作加速推进。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提供重要助力。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1.5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有关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国内二氧化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合计减排超28亿吨,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中国新能源产品顺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且普遍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因此在许多国家特别是渴望实现能源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供不应求。
材料三: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是靠真本事获得的。中国新能源产业拥有完善的产供链体系。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组织能力和供应链韧性强,在新能源产业拥有涵盖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全产业链。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源于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经过多年实践,中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不断进步,中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也在全球领先。从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中国以科技创新形成的优质产能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变革,让世界各国受益于绿色产能。
中国新能源产业将继续向“新“而行、以“质“求变,为更多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助力。
(1)、下列关于中国新能源产业说法与材料一致的是( )A、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完成构建,能源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B、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1.5亿千瓦,中国贡献将近一半,为全球作出了巨大贡献。 C、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组织能力和供应链韧性强。 D、经过实践,中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不断进步,中国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全球领先。(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我国新能源产品已大量出口国外,表明我国能源已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 B、材料二列举数据时多次出现“约“字,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真实性。 C、材料二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我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D、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也能为更多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助力。(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中国新能源发展的优势。 -
11、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熏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便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10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里蹚来蹚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摊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地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儿,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一所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会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年,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疾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儿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座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因为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那些为了养活一个家而散发的味道,似乎全消失殆尽。
⑪我闻到的,是纯粹的芬芳的,淡而舒缓的芳香,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1)、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事件
主要内容概括
一
①
二
失业后担心“我“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三
②
四
卖烤红薯供“我“上大学。
(2)、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①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地上铺着厚厚的雪,寒气逼人。
②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作答。(4)、请结合文章,分析第⑪段的作用。(5)、“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在意母亲的不完美。读了本文后,请你结合自身体验,把想对自己母亲说的话写出来。 -
12、默写填空。(1)、安得广厦千万间,。(2)、满面尘灰烟火色,。(3)、挥手自兹去,。(4)、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 , “两句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5)、白居易的《卖炭翁》中,“ , “两句写出卖炭翁的矛盾心理的心理状态。(6)、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 “两句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
-
13、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时,描写了词人深夜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B、【甲】词中“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连用,营造了万物静谧、寂寞清冷的氛围。 C、【乙】词上片,写梅花的生长环境,独自开放且无人欣赏,暖阳夕照,处境悲凉。 D、【乙】词作者对梅花情有独钟,本词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咏赞梅花,与众不同。(2)、“诗缘情而托物“,请结合内容分析两首词表现手法的相同之处及作用。 -
14、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 澈:穿透 B、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C、沙鸥翔集 集:聚集 D、居庙堂之高 庙堂:朝廷(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记之而去 何陋之有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C、不可知其源 其真无马邪 D、隶而从者 学而不思则罔(3)、下列对文本赏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体一致。“记“是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传记。“记“可以用来记事描写,也可以用来抒情议论。 B、用词精妙。【甲】“翕忽“刻画出了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的特点。【乙】“春和景明“写出了春风和煦,日光明亮。 C、写景有特色。【甲】采用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乙】写景多用四字句,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D、情感各异。【甲】情景交融,景色虽然优美宁静,但作者难以排遣忧愁,一直沉浸在被贬的凄凉心境中。【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4)、翻译下列句子。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1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节水护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①打开水龙头,清洁洗漱;倒一杯温开水,一饮而尽;洗干净食材,准备早餐……人们每一天往往从用水开始,处处都离不开水。越是常见,越容易被忽视。在安享每一滴水带来的好处和便利时,别忘了,从5月1日起,《节约用水条例》开始施行。节水护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如果用水思路不改变,不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够用““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国家领导人关于节约用水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发人思考,深刻警醒我们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③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尽管今天全社会节水意识显著增强,但一些人诸如刷牙时不关水龙头、矿泉水喝一半就丢弃等习惯,一些城市供水管网老化存在跑冒滴漏、个别干旱地区违规圈水造景搞“人工湖“等现象警示我们,节水需要刚性约束。以《节约用水条例》施行为契机,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无论是观念还是行动,拧紧思想的“龙头“,才能自觉节约用水,激发内生动力,共创美好家园。
④今年以来,河北辛集马兰农场的农民用上了灌溉“黑科技“。以前,浇地都是大水漫灌,费时费力还费水。现在,农民通过手机APP操作发出指令,预埋在田里的喷灌设施会自动升起来,哪缺水就浇哪,还能控制水量,实现了从“浇地“向“浇作物“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农民节省了人力成本,增加了种植面积,还能享受节水政策补贴,平均每年算下来多赚不少。用好新技术,科学用水,不仅能高效节水,把宝贵水资源省下来,还能赋能发展、促进增收,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⑤如今,人们在购买淋浴器、净水机等产品时,会仔细看一眼贴在上面的水效标识,如果是“一个小水滴“,代表耗水量很低,就可以放心购买;如果是“三个小水滴“,代表耗水量较高,则需要再加思量。水效标识制度,是我国节水管理方式的重要创新,巧妙利用市场机制,既能鼓励消费者购买节水商品,也能激励企业提升技术、精进工艺,生产更加节水的产品。从健全节水规划体系,到完善用水定额体系,再到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规则立起来、政策落下去、管理跟上来,打好节水“组合拳“,必将推动节约用水取得新成效。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2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中心论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B、节水护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C、节水需要刚性约束。 D、规则立起来、政策落下去、管理跟上来,必将推动节约用水取得新成效。(2)、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本文的论题,同时这些事例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引用国家领导人关于节约用水的一系列重要论断,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C、第③段用个人、城市、地区用水中的浪费现象证明了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 D、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新技术在科学用水中的作用。(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4年5月1日起,《节约用水条例》在我国开始施行,必将影响我们的用水观念和行为。 B、今年以来,河北辛集马兰农场的农民用上了灌溉“黑科技“,实现了从“浇地“向“浇作物“的转变。 C、利用新技术,科学用水,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还能赋能发展,促进增收,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D、水效标识制度,是我国节水管理方式的重要创新,能激励企业提升技术、精进工艺,提高效益。 -
16、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追忆逝水流年是作家的天性。鲁迅的小说《社戏》,讲述了去赵庄看戏的故事,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眷念;吴伯箫的散文《灯笼》,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B、人类一直试图描述一种理想的社会。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虚构的“世外桃源“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蕴含了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C、精彩的演讲风格各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慷慨激昂,王选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准确严谨,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风趣幽默,顾拜旦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庄重典雅。 D、游记在内容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第二是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是游记的主体;第三是所感,即作者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
-
17、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在那件事情之后,马老师跟我讲了好多宝贵的道理,使得我豁然开朗。 B、如果想把每件事都做到天衣无缝 , 就必须培养多个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C、他命运多舛,这些年辗转反侧很多地方,却仍旧居无定所,朝不保夕。 D、微风吹过,桃树上的花瓣飘落下来,落英缤纷 , 犹如下了一场桃花雨。
-
18、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偏僻 踊跃 宽慰 人情事故 B、欺侮 震憾 家眷 大彻大悟 C、嘱咐 燎原 思慕 叹为观止 D、褪色 严峻 幅射 草长莺飞
-
19、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行辈(háng) 归省(shěng) 亢奋(kàng) 戛然而止(jiá) B、蓦然(mò) 羁绊(jī) 两栖(xī) 销声匿迹(nì) C、连翘(qiáo) 褶皱(zhě) 缄默(jiān) 风雪载途(zài) D、狩猎(shòu) 龟裂(guī) 陨石(yǔn) 海枯石烂(kū)
-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常常被人当作夸赞的话,表面上是赞扬“一鸣“的惊人,实质上却是在阐释沉默的“不鸣“所蕴涵的深厚,所谓“每鸣必有所指“的意思。这与“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及“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道理相同,表面上感人的成就固然可喜,隐在其后的沉默之努力更是可贵。
——林清玄《灵性深处开莲花》
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⑴题目自拟;⑵情感真挚,有自己的思考,不得抄袭和套作;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⑷不少于600字。⑸请认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