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北京中轴线上的正阳门是明清两朝内城的正门,因其位于皇城和宫城的正前方,故俗称“前门”。
②正阳门的前身叫丽正门,是元大都城的正南门。丽正门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当时的大都城设十一门,丽正门为南城垣正中之门,起初只有城楼,没有瓮城和箭楼,直到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才加修瓮城和箭楼,但那时的位置不是现在正阳门的位置。
③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丽正门扩迁到了今天正阳门的位置。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四年(1439年),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墙和城门。其间,正阳门又修缮增建,形成了“四门、三桥、五牌楼”的格局,丽正门这个叫法也被正式改为正阳门。
④自正统初年至清末,前后四百七十余年间,正阳门因战乱或失火曾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随之,也多次被重建、修缮。正阳门虽经数次重建修葺,除其结构、高度局部略有调整外,基本保持了明正统四年的格局,其位置与名称也一直未曾再变。
(删改自《正阳门的五次火毁与重建》)
材料二
①正阳门作为“京师九门”之一,因其处于轴线中心之势,规制高于其它八门,一直名冠“九门”之首。
②正阳门原本是一座城垣防御体系,是内城正门的重要屏障和防御壁垒,由几部分组成:北面是城楼,南面是箭楼,东西两侧是闸楼,箭楼与城楼之间是瓮城。1915年改造之后,正阳门仅留下了城楼和箭楼。
③正阳门城楼通高43.65米,是北京城所有城门最高者,屋顶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形制,覆以灰筒瓦面绿色琉璃剪边,楼阁上下两层,楼层四面均设门,上下设回廊。
④正阳门箭楼位于城楼的正南方,为一砖砌堡垒式建筑,上下四层,屋顶为灰筒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形制。箭楼东、西、南三面辟箭窗86孔,以作对外射击防御之用。整座楼通高35.37米,高大雄伟,形制独特,一直被视为老北京的象征之一。
⑤1965年,北京曾以战备需要为名,在沿城墙旧址修地铁的规划中,将沿途剩余城墙、城门赫然列入拆除范围,其中便包括正阳门。中央政府批准了修建地铁的报告,但最终决定将城楼和箭楼保留了下来。
⑥现在,仅存城楼和箭楼的正阳门,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城门。正阳门能妥善保留至今,实属大幸。
(删改自《北京中轴线历史建筑群解读(下)》)
材料三
①雨燕与古都相伴600多年,作为北京城最早的“原住民”,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首个数字形象,也与正阳门有着不一样的情缘。
②中轴线上飞檐翘角的古建筑,是北京雨燕重要的栖息地。据观测计算,正阳门的雨燕巢穴大约有23个,以一家四口或五口在一个巢穴中生活计算,在正阳门栖息的雨燕有百余只。每年4月,雨燕飞抵北京,从初春到盛夏,栖身于古建顶层,喜欢在梁、檩、椽等木结构的缝隙中“安家”,它们筑巢、产卵、孵化、育雏……这成为古都的特殊生态符号之一。
③那么,雨燕的粪便是否会对中轴线上的古建筑有影响呢?研究团队通过提取正阳门区域北京雨燕巢穴及粪便微生物DNA,定量分析其对砖木古建筑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雨燕粪便与巢穴的酸碱度为偏弱酸性,粪便及巢穴中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中未发现有对建筑木构件构成降解或腐蚀的菌群。由此可以证明,雨燕粪便和巢穴对木质古建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④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北京雨燕的形象飞入千家万户,中轴线古建筑的保护,也更是深入人心。
(删改自《北京日报》,2024年9月12日《京韵周刊·领创》)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正阳门的前身是丽正门,是元大都城的正南门。明朝永乐年间,其扩迁到了现在的位置;直到明英宗正统年间,才正式更名为正阳门。 B、正阳门箭楼上下四层,屋顶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形制,覆以灰筒瓦面绿色琉璃剪边;城楼屋顶为灰筒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形制。 C、北京雨燕喜欢在古建的梁、檩、椽结构的缝隙中筑巢、产卵、孵化、育雏等,这成为古都的特殊生态符号之一。 D、研究团队通过提取雨燕巢穴和粪便微生物DNA,进行定量分析,其结果可以证明,雨燕粪便和巢穴对木质古建不构成实质性影响。(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图一方框内对应的建筑名称依次是①、②、③、④。(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各方力量在保护正阳门方面做出的努力。(每个要点限15字以内) -
2、英国作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意思是,读书使人心情愉悦,读书使人言辞增添光彩,读书使人增长才干。请从下列五部作品中任选一部,选择一个角度,结合书中具体内容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100字左右)
名著范围:《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艾青诗选》
-
3、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把酒临风 临溪而渔 身临其境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国怀乡 狼径去 人去楼空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连月不开 开我东阁门 开卷有益 D、云归而岩穴暝 吾谁与归 暮而归 完璧归赵(2)、下列选项中,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理解:这句话收束整段,把景与情联系起来。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最后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山水之乐”。
【乙】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理解:欧阳修在醉翁亭设宴款待滁州百姓,常常因为年纪大不胜酒力而醉倒,这句话以乐景衬哀情,暗含了他心境的颓败和悲伤。
【丙】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内心其他的快乐。
理解:这句话突出“太守之乐”,用禽鸟之乐衬托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衬托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衬托下被推到巅峰。
(3)、根据《醉翁亭记》和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滁州之西南,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醒心”,使①巩记之。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② , 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③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取材于曾巩《醒心亭记》)
【注】①使:让。②相滋:相生。③洒然:不拘束的样子。
链接材料先简单介绍醒心亭,后用一个“望”字总领景致:群山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云烟弥漫,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清石美,从而感到②(用自己的话概括)。接着由“取乐于山泉”,引出“公之乐,吾能言之”,来说明欧阳修“乐”的内涵是③(用自己的话概括)。
-
4、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行路难》开头以夸张的笔法领起,写“①”“玉盘珍羞”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以此衬托诗人内心的②。(2)、本诗划线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用到了“会”字,请你结合诗句说说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5、默写。
(1) ,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 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3)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酒”常出现在文人笔下,请你默写含“酒”字的古诗文(要求:连续的两句,本试卷中出现的诗文除外)。 ,
-
6、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初三年级开展了“探秘北京中轴线,学习乐在深度行”跨学科实践活动。请你阅读探究内容,完成任务。
名穿轴线,胜景京城
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宛若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用跳动的音符将古代的智慧与时代的活力串联起来,见证着中国都城营建传统的壮美秩序,滋养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血脉。
中轴线北端,“暮鼓晨钟”曾把握着这座城市的脉搏,沿着这条线一路向南,红墙古建,景致疏朗开阔。万宁桥,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是北京市唯一还在为社会交通服务的元代桥梁;向南行至景山,山上的万春亭是中轴线的制高点,可以俯瞰紫禁城全貌;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表示方位,居中向阳,位当子午;再向南便是正阳门,这是旧时京城的防御性建筑,也是北京城内唯一城楼、箭楼都保存完好的城门;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又称正阳外门,是北京外城南垣的正门,它的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天坛和先农坛两处重要的祭祀场所。
“中正安和”是中轴线的主旋律,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语意吉祥,名义相承,这条承载着大国首都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正面向世界,焕发着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
科技中轴,星辰闪耀
2024年9月,北京市科协联合光明网精心策划了【甲】科学+相约最美中轴线【甲】专题展览,引领公众走进科学科普的殿堂,共同守护与传承中轴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国家自然博物馆的浩瀚生物世界,到中国铁道博物馆的铁轨记忆与未来展望;从天坛公园的古老建筑智慧【乙】到先农坛农耕文化的传承;再到古观象台天文观测……近日,8位摄影师在北京中轴线上接力记录下中国空间站过境的瞬间。夜空中,永定门、故宫、鼓楼等地标建筑上方,一颗璀璨的光点划过天幕,这是专属国人的浪漫。
中轴线属于活态遗产。它不仅属于当下和未来,更属于历史;它不仅需要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小红记游,大美北平
我登上鼓楼二层,一眼便被展品吸引。二十五面近半人高的大鼓排成一排,占满整层。细细端详,忽地听见身后传来一声鼓响,是击鼓表演!主鼓浑厚,副鼓清脆。【A】表演者手持系着红绸的鼓槌敲击着不同的节奏,红绸上下舞动,好似一条游龙在鼓面上演绎灵动之姿。曾经,击鼓定更,百姓的生活随着鼓声归于沉静;【B】如今,击鼓成了表演,鼓声向我们讲述着北平的故事。
鼓楼往南一点就是著名的什刹海,垂柳依依,景色优美。什刹海地区文化气息浓郁,有多处名人故居,游览过程中,我也见到了很多来这里参观学习、【C】附庸风雅的同学。随着近些年的景区改造,后海沿岸增加了许多餐饮店和手工艺小店。在这里,古典与现代相映成趣,匠心与自然【D】相得益彰 , 真是令我流连忘返。
(1)、2003年,人们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的一株古柏树下,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永定门石匾。根据书体一致的原则,应填入图中空白处的一项是( )A、B、
C、
D、
(2)、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作出判断,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表达的是“能够证明某件事情的真实性”,所以“见证”一词中有错字。 B、“不朽”的“朽”在这里读作“xiǔ”,这个词在这里是“不磨灭”的意思。 C、“精髓”的“髓”在这里读作“suí”,这个词在这里指“事物的精华”。 D、因为表达的是“繁荣、旺盛”的意思,所以“蓬勃”一词中有错字。(3)、有同学想知道“中正安和”中“和”的意思。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和”的主要义项有:①喜悦;②天气暖和;③适中,恰到好处。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你认为“和”字在这里的含义是______(填序号)。(4)、【甲】【乙】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5)、画线句子表达欠妥,请对这个句子作出修改。(6)、这是一位同学写的游记片段。文段中【A】【B】两个划线句使用了修辞方法,【C】【D】两个划线词运用了成语,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7)、京城自古出文人,留下诗文多传唱。其中有一位文人,他的《天净沙·秋思》将晚秋的景象与思绪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就是______。(8)、请你为这次探究活动写一段40字左右的感受,要求用上“探访”“体验”“收获”三个词。 -
7、半命题作文:《______与安定文化》(横线处可填入如“生活”“梦想”“青春”等词语,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围绕所填内容与安定文化的关系展开写作。)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卷面整洁。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请以“我心中的安定文化”为题目作文,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
9、你最喜欢安定十大文化中的哪一种文化?并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
10、我校八年级(2)班拟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活动,出一期以“喜迎二十大,长征故事促我成长”为主题的班刊,特向班内同学征集“长征故事”推介卡。假设你是该班同学,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思考填写一份推介卡。
书目
《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
①
长征故事
血战湘江、四渡赤水、②(请补写一个长征故事)
推荐语
③(请结合补写的“长征故事”,围绕其体现的“长征精神”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拟写一段推荐语)
-
11、小明想要给《立春偶成》这首诗写一篇小赏析,觉得有困难,于是在微信上向诺诺求助。请你帮诺诺给小明回复微信,把下面信息的空缺处补写完整。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①岁晚②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③满,东风吹水绿参差④。
[注释]①律回:即春回大地。②岁晚:写这首诗时的立春是在春节前,民间称作内春,所以叫晚。③生意:生机。④参差:不齐的样子。
小明:诺诺,《立春偶成》这首诗我不太懂,请你帮我分析一下,好吗?
诺诺:好的。这首诗写的是一年中第一个节气——立春”的情景。从一、二句的①“”“草木知”到三、四句的“生意满”②“”。把春回人间的情景写得蛮有意思的。
小明:嗯。但我觉得如果把第三句“便觉眼前生意满”改为“便觉眼前生意起”会更好。用“起”字可以表现出春回大地的变化。
诺诺:你说的也有些道理,但从③“”两个字可以看出,诗的三、四句是写诗人的感受,“满”字有丰富的表现力,写出了④。
小明:你这样一说,我就懂了。谢谢你!
-
1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张岱·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西湖梦寻·自序
余生不辰① , 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②、丁酉③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注]①不辰:不得其时。②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③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
(1)、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湖中人鸟声俱绝”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都写雪景,且意境相近。 B、乙文叙述作《西湖梦寻》的缘由,痛感西湖今昔之变,寄寓家国兴亡之悲。 C、两文的作者都是张岱,都表达作者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寄托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慨叹。 D、两文内容都与西湖有关,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前者侧重描写和叙事,后者侧重议论、抒情。(2)、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3)、汉语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就是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和意思不一样。请写出表格中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性和意思。加横线词语
“乃”的一词多义
加点词语
“绝”的一词多义
余乃急急走避
①
沿溯阻绝
③
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
绝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
胜败乃兵家常事
②
湖中人鸟声俱绝
④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曹文轩
⑴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
⑵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⑶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早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人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便是对图书的阅读。
⑷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位置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却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如“雪映窗纱”,如“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骨”之类,等等。但是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很深刻。在某些高雅之士那里,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的目的也就只剩下一个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
⑸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眼前的这些形象过目不忘,永记心中。有时我会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入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神采,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⑹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找出文中的划线句子,说说这几句话运用的论证方法及表达作用?(3)、试分析文章第⑸段的论证思路。(4)、试比较文章结尾与文章开篇的立论用语,找出其不同处,并简述这样变化的原因。 -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文化:传承与创新
①安定区,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地方。这里的十大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②农耕文化,是安定区的根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垦出肥沃的农田,传承着古老的农耕智慧。从春种到秋收,从犁地到播种,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和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③非遗文化,是安定区的瑰宝。剪纸、刺绣、皮影等传统技艺,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安定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④古迹文化,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沧桑。古老的城墙、寺庙、碑刻,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让我们铭记先辈的功绩,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⑤史前文化,带领我们探寻人类的起源。在安定区的土地上,发现了许多史前遗迹,如恐龙化石、石器等。这些遗迹让我们对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⑥红色文化,是安定区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安定区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⑦传统村落文化,保留着乡村的记忆。古老的民居、石板路、古井,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淳朴,体验到传统的生活方式。
⑧饮食文化,满足着人们的味蕾。安定区的美食丰富多样,有土豆宴、酿皮、羊肉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安定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⑨脱贫攻坚文化,是新时代的奋斗篇章。在党的领导下,安定区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这种奋斗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
⑩马铃薯文化,展示了地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安定区是中国著名的马铃薯之乡,马铃薯种植面积广、产量高、品质优。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
⑪梯田生态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安定区的梯田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的指纹。它们不仅是美丽的景观,更是生态建设的典范。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类的智慧。
(1)、请简要概括安定区十大文化的特点。(2)、文章中多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句话的理解。(4)、请你为安定区的文化发展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15、填写古诗文名句,完成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美丽的安定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 , (2)”,(请用陶渊明诗句填空)让我们感受传统村落文化的宁静质朴;“(3) , (4)”,(请用郑燮诗句填空)体会脱贫攻坚文化的坚韧不拔;走进安定区的古迹文化,我们仿佛看到了“(5) , (6)”(请用杜牧诗句填空)的历史沧桑。感受红色文化,我们被革命先辈的精神所感动,正如孟子所说:“(7) , ;(8) , 。(9) , (10)。”(请用《鱼我所欲也》中的句子填空)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定,领略这十大文化的独特魅力。
-
16、定西市安定区,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十大文化。这里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见证了先民们辛勤耕耘的智慧;独具魅力的非遗文化,传承着先辈们的精湛技艺;底蕴深厚的古迹文化,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神秘莫测的史前文化,引领我们探寻远古的奥秘;激昂奋进的红色文化,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宁静古朴的传统村落文化,保留着乡村的纯真韵味;令人垂涎的饮食文化,满足着人们的味蕾需求;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文化,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篇章;闻名遐迩的马铃薯文化,展现着地域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壮美秀丽的梯田生态文化,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搜集•整理】
●【实践·服务】
●【设计·宣传】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1)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安定区的十大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在这片土地上,农耕文化的hòu重( )与非遗文化的jīng致( )相得益彰。史前文化的神秘莫测,让人充满遐思;红色文化的激昂奋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安定儿女。古迹文化的沧桑韵味,传统村落文化的宁静质朴,饮食文化的独特风味,脱贫攻坚文化的坚韧不拔,马铃薯文化的蓬勃发展,梯田生态文化的壮美秀丽 , , 共同构成了安定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注音:①魅力、②遐思
汉字:③hòu重、④jīng致
(2)请从语段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3)请仿照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
(2)、请从十大文化中任选一种文化,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特点。(3)、假如你是一名志愿者,要为安定区的十大文化宣传活动设计一个宣传口号,请你把它写出来。(4)、在宣传活动中,你需要向游客介绍安定区的一种文化,请你从十大文化中任选一种,写一段介绍词。(5)、请你为安定区的十大文化设计一个标志,并简要说明其设计理念。(1)
(2)设计理念:
-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年来,具有“仪式感”的现象频繁活跃在大众视线中:
吃早餐,要精心搭配食物,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周末的第一顿早餐”。
学习前,要先制定“每背完100页就送自己小礼物”的奖励机制。
大扫除时,要先播放一首轻松悦耳的音乐,顺便泡上一杯喷香的清茶。
临睡前,必须撕下一页日历,不只为看日期,也为即将结束的一天画上句点。
有人认为,仪式感是明知生活的底色是黑白,偏要泼上油彩,制造快乐;但也有人认为仪式感常常为了追求形式,浪费了许多时间,实际上不能促进自身的成长。
阅读完上述材料,你有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习作。
要求:(1)文体不限,除诗歌外。(2)不少于600字。(3)文章不得出现考生真实信息。
-
18、班级开展“《艾青诗选》——如何读诗”名著阅读专题活动,请完成相关任务。(1)、专题一:阅读方法我分享
作品名称
作品选段
阅读方法
《大堰河——我的保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怕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方法一:注意句式特点
①选段句式有什么特点?
方法二:品味诗歌情感
②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专题二:经典诗文我推荐正在初三奋斗的小文,渴望走进艾青诗歌,从艾青的诗歌中汲取在艰难中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你为他推荐了《礁石》这首诗: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请结合“礁石”这一意象,谈谈你的推荐理由。
-
19、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②乔木,风霜冰雷,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本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掇:拾取。②萌:庇荫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借助示例,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句
方法
释义
临溪而渔
查阅词典法:A面对着;靠近。B将要;快要(后面接动词)。C对照着字或画描摹。D古代帝王上朝。
(填字母)
(1)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成语推断法:逝者如斯
(2)
夫宣上恩德
联系课内:夫君子之行(《诫子书》)
(3)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甲文中画线句子和乙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上有何不同?(4)、两文在写景叙事中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思想? -
2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 B、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C、“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不愿面对现实的逃避心理。 D、“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2)、中秋佳节,很多奔波在外的人不能和远方亲人团圆,你会选择下面哪一诗句来宽慰他们?请说明理由。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