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给加点字词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 , 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 三而竭。彼竭我盈 ,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2、给加点字词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 ,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 ,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
3、给加点字词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 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4、给加点字词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5、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 , ”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后无可奈何的复杂况味,体现了词人之愁的深沉博大的句子是“ , ”。(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运用叠句,写出了词人如今愁到了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句子是“。”。
-
6、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行香子》秦观(1)、《行香子》中用白描一笔勾勒村庄轮廓,平凡而美丽,并尽显春意之浓的句子是“ , ”。(2)、秦观《行香子》中点明时令,说明漫游心情的词句是“ , ”。(3)、秦观《行香子》中从植物角度展现春天的绚丽多彩和生意盎然的词句是“ , , ”。(4)、秦观《行香子》中从动物角度展现春天生机活力的句子是“ , , ”。
-
7、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无题》李商隐(1)、现在,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 , ”来形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奉献,表达赞美之情。(2)、《无题》中渲染别离伤感气氛,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 ”。(3)、李商隐的《无题》中设想离别后对方伤感久别的情景的句子是“ , ”。(4)、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 ”。
-
8、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咸阳城东楼》许浑(1)、许浑《咸阳城东楼》中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的句子是“ , ”。(2)、《咸阳城东楼》中晚眺远景,虚实结合,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的诗句是“ , ”。(3)、《咸阳城东楼》中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的诗句是“ , ”。
-
9、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商山早行》温庭筠(1)、《商山早行》中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六种景物,勾勒出一幅深秋霜晨图的诗句是“ , ”。(2)、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借梦境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 , ”。(3)、《商山早行》中点明“早行”的典型场景,引起旅行者的感情共鸣的诗句是“ , ”。
-
10、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 , ”。(2)、家在哪里?崔颢在《黄鹤楼》中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则说“?”。(3)、《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表达沉痛而又凄凉的心境,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相应的诗句是“ , ”。
-
11、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1)、《长沙过贾谊宅》中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的诗句是“ , ”。(2)、《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 , ”。(3)、《长沙过贾谊宅》中,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以及欲求解脱而不可得的苦闷的诗句是“ , ”。
-
12、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月夜忆舍弟》杜甫(1)、《月夜忆舍弟》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的诗句是“ ,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既写景,点明时令,又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的诗句是“ , ”。(2)、《月夜忆舍弟》中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诗句是“ , ”。(3)、《月夜忆舍弟》中“ , ”两句进一步抒发作者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
13、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水调歌头》苏轼(1)、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是“?”。(2)、暗示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 ,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一词中,借明月对远隔千里的胞弟表达思念和祝愿的句子是“”。(4)、苏轼《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
-
14、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作者被贬时间之久,慨叹世事变化的惆怅之情的诗句是“ ,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感叹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句子是“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
15、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行路难(其一)》李白(1)、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通过“ , ”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2)、电视文化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再次激起了我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的极大兴趣,让我们不禁感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主人的盛情,也让我们由衷赞叹“ , ”[《行路难(其一)》]中饮食的精美。(3)、李白《行路难(其一)》以“ , ”比喻人生道路所遭遇的艰难险阻,表现出无端无尽的惆怅和迷茫。(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 ”。(5)、当人生困顿坎坷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 , ”的乐观豪迈劝慰激励自己。
-
16、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湖心亭看雪》张岱(1)、文中描绘出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的句子是“ , ”。(2)、文中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3)、文中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的句子是“ , , ”。(4)、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的句子是“ , ”。
-
17、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醉翁亭记》欧阳修(1)、文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2)、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 , ”。(3)、文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的句子是“ , , , ”。(4)、文中表现与民同乐主旨的句子是“ , ”。
-
18、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岳阳楼记》范仲淹(1)、文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 ”。(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 , , ”。(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 ”。(4)、文中借鸟欢鱼跃,花草茂盛描绘洞庭湖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 , , ”。(5)、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句子是“ , ”。(6)、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句子是“ , ”。(7)、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8)、文中范仲淹描写古仁人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句子是“ , ”。(9)、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保持豁达、淡然的心态,这一观点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阐释为“ , ”。(10)、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 ”是范仲淹对何时忧乐问题的选择。
-
19、给加点字词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藉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 更互用之,醉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室藏。
-
20、给加点字词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