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列生命现象中,不属于生物繁殖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 B、铁生锈 C、幼鳄破壳而出 D、苹果树开花结果
  • 2、用显微镜(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头发的内部结构,原因是
  • 3、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观察用具,如图甲为单目显微镜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光时,要使(填“高倍”或“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在使用显微镜时,转动[]使镜筒缓缓下降,在转动过程中,一定要从侧面看着[] , 原因是。在看到物像后,为使物像更清晰,应转动[ ]
    (3)、观察时,如果视野较暗,除利用光圈调节光线的强弱外,还可以通过[]调节。
    (4)、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如图乙所示,则在载玻片上的字母是。若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应向(填“右上”或“左下”)方移动。

  • 4、某实验小组同学在目镜5×和物镜10×的镜头组合下,看到视野中有一长条形微生物在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根据实验事实,针对被放大对象及倍数、微生物的实际游动方向等作出以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甲:长度放大 50 倍、逆时针 B、乙:面积放大 50 倍、逆时针 C、丙:长度放大50 倍、顺时针 D、丁:面积放大50 倍、顺时针
  • 5、小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时,视野如图所示,为将污点 A 移出视野,应将玻片标本往哪个方向移动        (   )

    A、左方 B、右方 C、上方 D、下方
  •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下列有关显微镜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显微镜的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B、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下降镜筒时眼睛一定要注视目镜 C、若在低倍物镜下发现视野中的物像模糊,则应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进行观察 D、若视野中有一污点,转动目镜时,污点未动,则说明污点一定在物镜上
  • 7、如图所示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玻片标本过程中的两个视野。现有下列操作,请你选择适合的操作并排序

    (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换物镜 ⑤向左移动玻片标本 ⑥向右移动玻片标本

    A、⑤④③② B、⑥④③② C、④⑤③② D、⑤④③①
  • 8、图甲是单目显微镜的结构图,图乙是在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丙是显微镜的镜头,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的单目显微镜,若视野较暗,可调节 (填结构名称)换用较大光圈,或者调节③使用凹面镜。
    (2)、图乙中从视野 A 到视野B 需要调节图甲的(填序号)。
    (3)、要使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物像最大,应选择图丙中的镜头组合是(填序号)。
  • 9、显微镜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微观世界。关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物镜的放大倍数决定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面积的放大倍数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体积的放大倍数 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指长、宽的放大倍数
  • 10、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更换物镜前后显微镜视野中紧密排列的一行细胞。更换物镜后        (   )

    A、放大倍数缩小4倍 B、放大倍数扩大4倍 C、放大倍数缩小8倍 D、放大倍数扩大8倍
  • 11、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下列四种镜头组合中看到细胞体积最大的是        (   )
    A、目镜10×,物镜40× B、目镜5×,物镜4× C、目镜10×,物镜10× D、目镜5×,物镜10×
  • 12、数码液晶显微镜是在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上,将图像通过光电转换技术投递在液晶屏幕上的显微镜。下列有关数码液晶显微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没有物镜和目镜 B、它的显微成像原理没有变 C、它仍有高倍镜和低倍镜的转换 D、它仍有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 13、下列双目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①打开电源开关 ②对光 ③放置玻片标本

    ④观察 ⑤收放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④③②⑤
  • 14、如图是使用单目显微镜的部分操作步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④上升镜筒找到物像后,要使物像更清晰可调节粗准焦螺旋 B、在进行图中第③步操作时,如果外界光线弱,可选用平面镜 C、图中②镜筒下降时,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D、规范的操作顺序是③①②④
  • 15、图甲是双目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图乙是单目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结构⑧的名称是 , 结构⑬的名称是;图乙中,结构 E 的名称是
    (2)、使用单目显微镜,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该注视 , 避免物镜压破玻片标本或损伤物镜。
    (3)、操作时,发现视野中出现污物。移动玻片标本,污物不动,转换物镜后,污物仍不动,但换用其他目镜后,污物消失,说明污物在(填“玻片标本”“物镜”或“目镜”)上。
    (4)、若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为了使其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向移动。
  • 16、如图是双目显微镜部分结构示意图,其和单目显微镜的区别是反光镜换成了底光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把反光镜换成底光源可不用对光 B、物像模糊不清时,应慢慢调节② C、调整移动手轮可以调节玻片标本的位置 D、观察完毕后,应先将载物台降到最低,再取下玻片标本
  • 17、下列关于单目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目镜上标记的数越小,放大倍数就越大 B、细准焦螺旋可以大幅度地升降镜筒 C、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 D、转换器可以用来改变通光孔的大小
  • 18、鼠妇(如图),也称“潮虫”。某研究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他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并记录了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表。

    发现地点

    鼠妇数量/只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5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9

    草地中

    2

    (1)、根据表中数据对比,可知鼠妇适宜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2)、在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学习小组设计探究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实验步骤:①取一纸盒,盒内均匀铺一层细潮土;②以纸盒中轴线为界(如图所示)放入10只大小、活性相似的鼠妇;③在中轴线左侧盖上纸板,右侧盖上玻璃板;④静置5m in后,记录鼠妇在左侧和右侧的数量,至少重复实验3次以上,统计并计算平均值。

    实验装置图及统计数据如下。

    次数

    纸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平均值

    左侧

    7

    8

    9

    8

    8

    右侧

    3

    2

    1

    2

    2

    分析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 。该实验为什么要至少重复3次以上?

    (3)、他们继续探究了“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同学提出设置对照实验,除是变量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他们对上面的实验装置做的修改是将中轴线左侧等量的细潮土烘干,右侧的细潮土保持不变,纸盒上面全部用纸板盖住;5min后观察并计数,同样至少重复实验 3 次以上。实验发现:左侧鼠妇分布较 , 右侧鼠妇分布较 , 说明水分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4)、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他们在纸盒两侧分别放置了等量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和有机质含量较少的土壤,统计、计算鼠妇在两侧分布数量的平均值等。这次他们探究提出的问题是
    (5)、做完实验后,他们应如何处理鼠妇?
  • 19、我国疆域辽阔,是世界上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如表列举了我国部分生物类群的相关信息(资料来源:《生物地理学》,2014年版)。请据表回答问题。

    类群名称

    种数/种

    占世界种数百分比/%

    苔藓植物

    2 200

    12.72

    裸子植物

    约250

    33.33

    昆虫

    51 000

    6.79

    两栖动物

    284

    7.08

    哺乳动物

    581

    13.39

    (1)、表中占世界种数百分比最高的植物类群,其命名依据是种子外无包被。
    (2)、小秦想探究泥炭藓(苔藓植物)和陕西黄土保水能力的差异,在保证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设计了如下实验:

    小秦进行了一次实验后,得出了实验结论:泥炭藓的保水能力比陕西黄土强。

    ①实验中采取的“相同”和“50毫升”等措施,目的是

    ②不考虑泥炭藓和陕西黄土的湿度差异,请你指出该实验的不足之处:

    ③经完善后,上述实验结论正确。根据实验结论,请你提出有利于家庭盆栽植物保水的小妙招:

    (3)、将表中的动物类群分为两类,昆虫为一类,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为一类。该分类依据是动物体内有无由脊椎骨组成的
    (4)、针对表中种数最少的动物类群,为了提高其数量,从水资源保护角度出发,我们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 20、酸奶是青海有名的小吃,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以乳酸菌为菌种通过发酵作用来制作的,某生物兴趣小组对制作酸奶的最适温度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600 mL新鲜牛奶煮沸,冷却至常温,加入适量酸奶(提供菌种),搅拌均匀;

    第二步:取6个大小相同的小碗,煮沸消毒,编号为1~6号,分别倒入100 mL混合后的牛奶;第三步:将6个小碗用保鲜膜密封,分别置于10℃、20℃、30℃、40℃、50℃、60℃恒温箱中培养;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分别从1 ~6号小碗中取样检测其中乳酸菌的数量,并记录。

    该生物兴趣小组将所记录的数据绘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图,请分析作答。

    (1)、制作酸奶时牛奶要煮沸,小碗要消毒,目的是
    (2)、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 其他条件都必须保持 。
    (3)、据图分析,在10~40 ℃时乳酸菌的数目会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而  , 超过40℃后开始减少,由此可知,发酵酸奶最佳温度为℃左右。
    (4)、在制作酸奶过程中,你觉得还可以探究哪些问题?(答出一条即可)。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