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可爱的祖国

    ①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她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②我国的领土广大。我国的领土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当我国的东北进入冰天雪地的季节,南国的海岛上却是一片盛夏的景象。我们的祖国多大啊!

    ③我国的物产丰富。粮食、棉花、大豆、花生、油菜籽、蚕丝、茶叶等的年产量,以及牲畜的总头数,在世界都居于前列。在茂密的大森林里,还有全世界小朋友喜爱的大熊猫、金丝猴。

    ④我国矿产资源种类多。有蕴藏丰富的煤、石油、铁、铜等,它们分布广,储量大。还有许多资源等待我们去勘探、开发和利用。

    ⑤我国的山河壮丽。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矗立在我国西南的西藏边境,还有巍峨挺拔的泰山、景色迷人的黄山;世界著名的长江、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入大海;波光粼粼的太湖,清澈见底的西湖……这些秀丽的山河像一颗颗明珠把祖国点缀得格外美丽。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给祖国大好河山增添了壮丽的色彩。

    ⑥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非常幸福。我们为有这样可爱的祖国而自豪!

    (1)、试着运用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写一写下列词语的意思。

    屹立:

    巍峨挺拔:

    (2)、结合短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短文从四个方面写出了祖国的可爱。

    ②请找出第⑤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这个比喻句是把比作

    ③请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④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短文第⑤自然段是围绕“我国的山河壮丽”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请你也仿照这样的写法,试着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我的家乡景色优美。
  •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放飞蜻蜓(节选)

    ①一天午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村里走出来,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头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

    ③“吃露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jié jué,蚊子的幼虫),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⑤孩子们点点头。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⑥“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⑦陶行知指着蜻蜓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可以保持平衡,(tiáodiào)节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又对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复杂,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⑧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先生用商liang   liàng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翠贞看着小伙伴们,小伙伴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文中有三个含有数字的成语。其中“”写出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回答陶行知问题的情景,“”写出了蜻蜓眼睛的结构复杂,“”说明了蜻蜓看的范围很广。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陶行知向孩子们详细地介绍蜻蜓是为了夸耀自己懂得的知识多。 B、孩子们放飞的不仅仅是蜻蜓,还有爱心和对生命的尊重。 C、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捉蜻蜓、放蜻蜓、讲蜻蜓三件事情。 D、第⑦自然段中的“据说”一词可有可无,即使删掉也不会改变句意。
    (4)、读第②、④、⑧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想一想:你喜欢陶行知先生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
    (5)、小区(村子)里有许多流浪猫,它们有时抓老鼠,有时也会叼走厨房的鱼肉;它们白天会逗小朋友开心,晚上也会叫得让人心烦……有人建议给它们投喂食物,也有人建议赶走它们。你有什么建议?请说说理由。
  • 3、按要求完成练习。
    (1)、查字典,完成填空。

    小强在读到“凌云壮志”一词时,不认识“凌”字,他可以用查字法,先查部首 , 再查画。“凌”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欺凌,侵犯,欺压;②升,高出;③迫近。“凌云壮志”中,“凌”的意思是;“凌晨”中,“凌”的意思是。(填序号)

    (2)、补全词语,完成练习。

    ①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八达    闪闪发    大吃一

    人注目    然有序    忐忑不

    ②上述词语中,用来形容整齐不乱、次序分明的词语是

    ③快要公布成绩了,他的心里有些 , 生怕自己考得不理想。(选词填空)

  • 4、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学校举行了一场语文知识竞赛,邀请你们班来参加。活动分为以下几个板块,你能试着为班级完成通关吗?
    (1)、杜牧眼中,深秋时节的山林一派生机盎然:“ , 霜叶红于二月花。”
    (2)、李白乘船看到浩荡的长江奔流不息,因此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千古名句。
    (3)、《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阅读故事,我们知道了牛肚子里一共有个胃,前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4)、本学期我们还读了由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童话故事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它的主要人物有等。
    (5)、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可爱的人:破瓮救人的司马光、“不懂就要问”的、尊重与呵护小男孩的……
  • 5、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1)、《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周恩来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
    (2)、《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城的热爱之情。
    (3)、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文章里的一些线索来对故事结局进行预测。
    (4)、日记是一种应用文,通常要求在第一行写上日期、星期几和天气情况。
  •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B、“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 请把我带走吧!” C、“你该一次说完哪!”我一边埋怨,一边跟在它后面跑。 D、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妈妈的日记本里夹着一张珍贵的照片。 B、人参是非常名贵的药材。 C、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D、看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电影,同学们都懂得了生命的贵重
  •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鹉(yīn)    息(xī)    理(cǎi)    秋高气(shuǎng) B、宿(shè)    鱼(lǐ)    鱼(jì)    神静气(níng) C、(xuán)    盖(qī)    演(zhòu)    怒目圆(zhēng) D、(liang)    胸(pǔ)    走(chè)    目口呆(dèng)
  • 9、下列四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蜡烛  气焰  嗳和  怒目圆睁 B、遥控  荒野  滴答  眼疾手快 C、穿戴  双臂  规则  提心掉胆 D、富饶  眼眶  祖宗  成群结对
  • 10、根据拼音和语境,准确书写词语,把语段补充完整。

    校园里有一棵cū zhuàng的梧桐树深受同学们喜爱。春天,大家爱在树下guān chá它cuì lǜ的叶片;夏天,大家爱在树阴下wán shuǎ;秋天,大家爱欣赏它fēi wǔ的luò yè;yán hán的冬天,大家赞叹它réng rán挺着光秃秃的枝干,像yǒng gǎn的战士chōng mǎn斗志。

  • 11、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1959年,日本有位生物学家采集到一种植物,把它做成了标本。11年后,他把标本放到水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标本居然活了!从此这种植物名声大噪,人称“长命草”,学名“卷柏”。

    雨水充盈的时候,卷柏碧绿可人。水分不足时,它便“假死逃生”:叶子慢慢干枯,根从土壤中(zhēng zhèng)脱,身体蜷缩,变成一个干草球,然后借风旅行,四处寻找生机。干枯的卷柏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就把根伸进泥土,大口吸收水分,慢慢苏醒。不久之后,它(重  从)新舒展开绿色的叶片,焕发出新的生机。如此往复,它便得了个很形象的美称——长命草。

    卷柏生活的地方人迹罕至,鸟兽难登,所以它可以随意生长。枝条或写意,或苍劲,或翠绿可爱,姿态十分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人们喜欢将它做成盆景,或用它来点缀假山、装点园林。卷柏还是一种珍贵的药材,能治疗跌打损伤,还有止血、抗菌和净化环境的功效。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出正确答案。
    (2)、卷柏之所以能在11年后起死回生,是因为它能够“假死逃生”:当不足时,慢慢干枯,根从土壤中挣脱,变成干草球后借风旅行,到的地方后,它就把伸进泥土,大口吸收水分,重新焕发生机。
    (3)、下列不属于卷柏的功能的一项是(    )。
    A、作药材 B、净化空气 C、当木材 D、装点园林
    (4)、通过阅读材料可知,(    )也可以作为卷柏的别称。(多选)
    A、还魂草 B、万年青 C、不死草 D、狗尾草
  • 1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1)、观察时,应主要观察事物的外形特点,不必注意事物的变化。
    (2)、观察时要尽可能地细致一些。
    (3)、观察时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还可以尝一尝味道。
  • 1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搭船的鸟》记叙了“我”和母亲去外祖父家的途中偶遇一只翠鸟捕鱼的事情,主要写了“我”对翠鸟的观察,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大自然的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动词。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起来了,红色的长嘴着一条小鱼。它在船头,一口把小鱼了下去。

    (3)、《金色的草地》中,草地颜色的变化是由导致的。
  • 14、判断下列句子中出现的观察方式。(填序号)

    (1)、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
    (2)、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
    (3)、小猫全身长满了短小的绒毛,摸上去滑滑的。
    (4)、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
    (5)、拿起桃子细细一闻,会闻到香甜的水果味儿。
  • 15、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并排序。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色的。

    原来,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了。

    花朵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 16、按要求仿写句子。
    (1)、早晨去钓鱼的时候,我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含有加点词)
    (2)、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含有拟声词)
  • 17、选出正确的词语。
    (1)、这是一个(美丽  漂亮)的传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2)、从试卷上的记号可以看出,他是个做事(详细  仔细)的孩子。
    (3)、我们要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  观看)这个世界。
  • 18、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状态词。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响。
    (2)、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3)、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或重视。  
  • 19、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1)、用ABB式的词语补全下面的句子。

    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出门散步,四周一片。突然,月亮出来了,我地喊道:“哇,月光照得大地的!”

    (2)、用“又×又×”式的词语补全下面的句子。

    哥哥14岁了,长得 , 已经快和爸爸一样高了。周末,他带我去游乐园玩,我高兴极了,一路上。游乐园有很多游乐设施,我玩得不亦乐乎。回家的路上,哥哥还给我买了的西瓜。

  • 20、照样子,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或形容词。

    (搭)着小船    着蓑衣    着船橹    着哈欠

    (可爱)的草地    的杨梅    的小狗    的蒲公英

上一页 664 665 666 667 6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