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语段,完成练习。  

    一阵微风吹过,①chéng bì的湖面②shùn jiān变得生动起来,③píng藻在朝阳下轻轻④dàng yàng,湖边几株⑤shòu xuē的柳树挥舞着枝条____,在湖面上投下⑥cuò zōng的影子。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字词。  

          ②    ③

          ⑤    ⑥

    (2)、语段中“shòu xuē”的“xuē”字另一个读音是 , 可组词为
    (3)、“chéng bì”的意思是 , 在语段中可替换为
    (4)、在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蹿下跳 B、翩翩起舞 C、张牙舞爪
  •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jiù)   膝(ɡuǒ)  差(cēn) B、笠(suō)  蓝(jiā)   一(liǔ) C、(zhì)   泼(là)    皱(cù)
  • 3、借助资料,深入了解人物。

    鲁迅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鲁迅,我们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你还了解到关于鲁迅的什么信息呢?请将你了解到的信息写下来。

  • 4、品读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伯父表面上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批评“我”。这处语言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时代背景:当时社会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了反动派的极度恐惧。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并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我知道“四周黑洞洞的”是指 , “碰壁”是指。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的的精神。

    (3)、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洗   ②敷  ③夹   ④蹲   ⑤跪  ⑥扎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着,一个半着,爸爸拿镊子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干净。他们又给他上药,好绷带。

    (4)、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____的感人形象。
    A、横眉冷对千夫指 B、俯首甘为孺子牛
  • 5、根据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内容和资料,补全思维导图。

  •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伯父笑着对我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改为转述句)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为陈述句)
  • 7、先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1)、补充词语。
     吞枣经风
    匆匆 然大
    (2)、形容人突然明白一件事的词语是
    (3)、老人的脸上写满了人生的沧桑。
  • 8、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写在横线上。

    (mú mó)模糊糊地听见有人说:“隔壁的女(yōng yòng) (gēng gèng) 半夜起床干活,还经常(āi ái) 主人骂。”

  • 9、课外阅读

    怀鲁迅

    ①真是晴天的霹雳 ,  在南台的宴会席上, 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②发出了几通电报, 荟萃了一夜行李, 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 到家洗了一个澡, 吞了两口饭, 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 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 热烈的脸, 悲愤的脸, 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不是寻常的丧事, 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 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 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⑤生死, 肉体, 灵魂, 眼泪, 悲叹, 这些问题与感觉, 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 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 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 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 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 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 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1)、联系上下文, 第①段中加点的“晴天的霹雳”是指
    (2)、结合时代背景, 请谈谈你对文末“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的理解。
    (3)、下列对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表达了对鲁迅先生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敬佩之情。 B、短文表达了对鲁迅先生逝世的悲痛和怀念之情。 C、短文突出了鲁迅先生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大意义。 D、短文写鲁迅先生的逝世是民族的损失, 国家未来的道路将是一片黑暗。
  • 10、课内阅读。

    有的人①着,他已经②了;有的人③了,他还④着。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理解。  

    A.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B.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

    C.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D.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

     ② ③ ④

    (2)、这节诗运用了____的手法,突出两种不同的人。(多选)  
    A、双关 B、对比 C、比喻 D、反复
    (3)、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会想到历史上的;由“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会想到历史上的。(填人名)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4)、这节诗中,一个“”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骄横的形象;一个“”字,生动地再现了鲁迅先生给人民当牛马的崇高形象。这节诗主要运用了的手法,歌颂了鲁迅的精神。
    (5)、读画横线的诗句,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名句:
    (6)、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

    (7)、下列对这节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憎恨,对革命者的无比爱戴和永久怀念。 B、说明了人民的力量十分强大,可以推翻反动统治者。
  • 11、下面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什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反语或讽刺。

    (1)、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2)、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3)、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 12、选词填空。(填序号)

    A.舍己为人     B.臭名昭著    C.恨之入骨 

    D.流芳百世     E.肃然起敬    F.无私奉献

    (1)、由“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话,我想到了形容人物品质的词语:  
    (2)、“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 , 可“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说明其早已
    (3)、“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人民对他;“给人民作牛马的”人,人民对他
  • 13、把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横线上。

    (qiǎ xiǔ) 首(sī shī)  下(cháng chǎng)  摔(kuā kuǎ) 

  • 14、小练笔。

    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姑娘的问话,你告诉大家贝多芬当时如何想的吗? 发挥你的想象,简单说说!

  • 15、文言文阅读。

    孔子学琴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手,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

    【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说:“我已经熟悉了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学会弹奏的技;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了苗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入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支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明亮,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如果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创作这首曲子呢!”币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说:“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作《文王操》啊!”

    (1)、师襄子三次向孔子提出“”(用原句回答),但是孔子都没有同意。第一次他认为自己没有掌握 , 第二次他认为自己没有领会 , 第三次他认为自己还不了解
    (2)、你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3)、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在求学方面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4)、发挥想象写一写,孔子在弹奏《文王操》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 16、现代文阅读。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①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地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③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④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屏气凝神:

    轰然雷动: 

    (2)、王小玉唱书的五个阶段,声音主要有哪些变化? 根据提示,从短文中选择关键词并摘录。

    (3)、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听觉艺术巧妙转化为读者能感知的各种形象。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所采用的手法,填入括号。
    以色绘声        以味绘声        以景绘声       以声绘声

      ②  ③  ④

    (4)、用曲线画出一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 17、阅读《月光曲》片段,完成练习。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请用横线画出实写的内容,用曲线画出皮鞋匠和妹妹想象的内容。这样实写与虚写相结合的好处是什么?
    (2)、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音乐节奏舒缓柔和

    ②乐声气势逐渐增强

    ③乐声高昂激越

  • 18、课文综合回顾。

    《月光曲》一文记录了一个有关贝多芬的传说故事。贝多芬到的一个小镇演出,晚上散步时,他被吸引,来到了一所前,听到一对穷苦兄妹的对话,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为兄妹俩弹奏了一首自己的曲子,又即兴创作出《》。

  • 19、按要求完成练习。
    (1)、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改为转述句)
    (2)、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①第一个“清幽”是指清亮的月光下,茅屋里的氛围;第二个“清幽”是指。正是这清幽的一切,深深打动了贝多芬。

    ②仿写比喻句:月光洒在河面上,河面好像

  • 20、想象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想一想下列句子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填序号)
    A.遗憾、内疚       B.迫切、渴望        C.诚恳、热情  
    D.赞叹、惊喜       E.体谅、安慰 
    (1)、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2)、弹得多纯熟哇! 感情多深哪!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4)、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 
    (5)、是啊,可是音乐会的人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上一页 360 361 362 363 36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