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关于所学知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将相和》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依次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B、不管是《慈母情深》中“母亲为‘我’凑钱买书”的场景,还是《父爱之舟》中“父亲熬夜摇橹送‘我’上师范”的场景,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指望他们为家庭带来利益 C、《落花生》《桂花雨》分别借“花生”“桂花”来抒发情感、表达想法。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D、《鸟的天堂》介绍了巴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
  • 2、下面小全整理的阅读小妙招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读《少年中国说》(节选)我会查阅资料了解其写作背景,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B、复述民间故事时,可以变换顺序,增加异想天开的情节,尽量讲出新鲜感 C、为了提高阅读速度,要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读得快还要想得快 D、为了拓展阅读面,可以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 3、下面关于下图的书法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 B、字体上紧下松,笔画圆劲均匀,粗细一致 C、这是一幅楷书作品,用笔方整,笔力刚劲 D、这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的局部
  • 4、下面是小全在观看击剑锦标赛时听到的解说词,其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各位观众,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击剑锦标赛现场。击剑运动分为重剑、花剑、佩剑三种。其中,重剑长度与花剑相同,总长约110厘米,剑身约90厘米,重量约770克,剑身横断面为三棱形,护手盘大。

    A、列数字 打比方 举例子 B、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C、列数字 作比较 下定义 D、列数字 作比较 举例子
  • 5、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哪一项?(   )
    A、野菊花不像蜡梅那般孤高自傲,它虽不华丽,却有一种朴实的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引着我。 C、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D、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人们的脸颊。
  • 6、有些同学阅读时心不在焉,效果不佳,你会用下面哪句话劝告他?(   )
    A、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D、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7、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是重要的写作方法。以下关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用了动态描写,展现了大榕树叶子的多和绿的特点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 C、“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句话用动态描写,把月亮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D、“(鸟儿)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句话用了动态描写,写出了鸟的姿态多
  •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B、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C、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D、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或俗语运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本人一介书生,而且无家事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何妨? B、这场雪也预示着我们的祖国今年必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C、如果没有王老师处心积虑的辅导,我们就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D、春节快到了,小明望眼欲穿 , 盼望着早一点儿见到在外打工的妈妈。
  • 10、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州生气风雷(依靠) B、随意春芳(尽) C、而好学,不耻下问(灵敏) D、学而不(满足)
  • 11、时事热点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夜幕降临,仰望星空,那①bù kě jì shǔ的星星中有一颗最亮的星,它____(qiǎo qiāo)然____(huà huá)过美丽的夜空,从不②tíng xiē,它就是中国空间站。航天③yīng xióng坚持驻守在祖国的“④tiān gōng”,我们从电视上能不时看到他们忙____(绿 碌)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⑤huī huáng的成就。卫星上天,“北斗”导航;“嫦娥”____(bēn bèn)月,取回月壤;“中国天眼”洞悉天外之声;“奋斗者”号潜水器探____(妨 访)万米深海;“雪龙2”号双向破冰直达南极……无数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⑥fèng xiàn了⑦bì shēng的心血,他们是民族的⑧jǐ liáng!

    (1)、根据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

        ②    ③    ④

        ⑥    ⑦    ⑧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用斜线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汉字。
  • 12、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如梦如幻的吉林雾凇,气势雄伟的长江三峡,风光旖旎的苍山洱海……每一处都是大自然匠心独运的杰作,每一帧都似天地间最动人的诗篇,引人入胜,令人神往。请你选择家乡一处令你难忘的美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篇习作。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具美感。
  • 13、阅读短文,和同学们一起感受春天独特的魅力,完成练习。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里啪啦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30℃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以及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呈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儿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guǐ)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抬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的时候,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的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这样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zhì gù),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极北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鹜,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本文作者迟子建,选入时有删改)

    (1)、品读第②自然段,理清霜花颜色的变化过程,完成导图。
    银白————————雪白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我发现作者运用了(静态 动态)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的画面,突出了春天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的之情。
    (3)、下面是同学们阅读短文后的交流,请帮他们补充完整。

    我发现短文是按照顺序来写的,第②③自然段重点写 , 第④自然段重点写

    第④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中的“”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初临时,萌发的草芽破土而出,细细密密,精心装扮向阳山坡的情状。

    作者爱“这迟来的春天”,是因为。我从中获得了这样的启示:

    (4)、小全说:“第①自然段描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梅花,与题目‘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不符,应该删去。”你赞同他的这种说法吗?请至少说明两点理由。
    (5)、第④自然段中,作者对树、山花、鸟儿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进行具体的描写。请你从中任选一种,展开想象,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将画面写具体。

    我选择的是 , 画面:

    (6)、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题目的理由。
  • 14、阅读古诗,和同学们一起感受诗中季节的韵味,完成练习。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①钱塘湖:即杭州西湖。②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③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④暖树:向阳的树。⑤新燕:春时初来的燕子。⑥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⑦没(mò):隐没。⑧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1)、阅读古诗,梳理诗中体现西湖早春特点的景物,完成导图。

    (2)、诗人抓住了“”“”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描绘了早莺飞向暖树、新燕衔泥筑巢的动态画面。而诗句“”则运用静态描写,表现了花草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3)、阅读古诗后,同学们在学习小组进行了讨论。请你判断下面的说法。

    ①小全:《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小艺:诗的第三、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③小泽:诗的第五、六句中,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刚刚能将马蹄埋没,诗人对此略感失望。

    ⑤小轩:诗的结尾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诗人久久不忍离去,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4)、比较《钱塘湖春行》和《山居秋暝》,说说它们在写法、表达的情感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 15、五年级⑴班准备在教室外墙打造一段“诗词长廊”,请你根据配图内容,运用本单元学过的诗词,补充配文。

    配文

    配图内容

    山中雨后,天气清凉

    寒鸦啼鸣,渔火点点

    细雨斜飞,披蓑戴笠

    , 故园无此声。

    关外营帐,风雪交加

  • 16、学校拟组织同学们去秋游,请你一起参加活动。
    (1)、小全正在设计秋游海报,请你帮他在海报上添加一句能打动人的宣传语。

    秋游进行时

    活动时间:2025年10月16日

    主办单位:幸福路小学

    地点:杭州太子湾公园

    (2)、秋游途中的美景触发了同学们的诗情,同学们不由得吟诵起诗句来。想一想,同学们会吟诵哪些诗句?请你推荐两句。(课外积累)

    (3)、下面是小全游太子湾公园时看到的美景,请你根据提示帮他描绘画面。

    画面印象:秋天,公园内红枫漫天。

    具体描绘:刚进公园,只见到处都是红枫叶,(静态描写)。偶尔有风吹过,(动态描写)。这漫天的红枫点燃了秋天的热情,(抒发感受)。

  • 17、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在古诗《山居秋暝》中指的是诗人自己 B、《长相思》的作者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这首词的题目,词中抒写的是戍守边疆的将士被风雪勾起的思乡之情 C、《鸟的天堂》中,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作者对榕树进行了细致的静态描写 D、《月迹》是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文中的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
  • 1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的概括、剪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情,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邈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 19、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是哪一项?(   )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B、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D、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 20、小全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图片,他想为这张图片配两句诗,下列最适合的是哪一项?(   )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上一页 75 76 77 78 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