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木莲豆腐,一曲清凉老歌谣
①在北方,消暑的食物,一般就是浮瓜沉李,熬绿豆汤,用新鲜井水冰镇凉粉;或深井中,悬一个荆篮,冰着自家腌制的咸鸭蛋。
②“木莲豆腐”,是南方吃食,幼年有幸吃过几次,一吃难忘,淡淡的薄荷味,爽口,爽心,从口腔到肠胃,一路地爽啊。
③那时,跟外祖母到绍兴的姨姥姥家小住。午后,门口的石板河沿边总有老爷爷划着乌篷船,吆喝着“来吃木莲豆腐战哦”;有时,是中年女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冰凉薄荷的木莲豆腐要勿要”。每听到叫卖,姨姥姥就塞我一角钱,“打豆腐去吧”。我一手攥硬币,一手拿瓷碗,顺着叫卖声匆匆跑到河埠(bù)头或者巷口,踮脚把钱递给小贩,望着他揭开红漆木桶的盖儿,把透明似果冻的木莲豆腐舀满一碗,浇一点红糖水,滴几滴薄荷汁,然后弯腰递给我。我双手捧着早已冰凉的小碗,高高兴兴跑回家,去享受这顿夏日盛饮。
④它的柔滑、清凉、秀美、俊逸,跟南方风物一道,让小小的心,溅起一片惊讶与欣喜。
⑤后来知道,木莲豆腐是会稽(kuài jī)山的特产,其材料是薜(bì)荔子,并不是豆。薜荔,又叫木莲,一种藤本植物,在会稽山上随处可见:攀在大树上的参差(cēn cī)披拂,风来袅袅,如美女之长发;附在岩石上的宛如一条厚绿毯,是石头长出“毛”了吗?远看竟如牛如狮般壮观。屈原《九歌》中的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那时读到此,随口就溜出了“木莲豆腐”。
⑥木莲豆腐,已构成一个北方孩子奇特的童年记忆。
⑦《本草拾遗》中说:薜荔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薜荔餐风饮露,是山野珍味。剥开厚实的果皮,一肚子芝麻般的薜荔子,这便是木莲豆腐的原材料。用细纱棉布包裹薜荔子,浸在盛满冷水的盆子里,反复挤压,黏稠的汁液会从指间流到冷水里,直到薜荔子中的胶质被全部搓尽。最后用干净纱布将富含胶质的冷水再次过滤,加入老莲藕制作的藕粉,静候三五个小时,薜荔汁就会变成果冻状,透明冰润的木莲豆腐就做成了。
⑧如今,北方的超市里,也有盒装的木莲豆腐。买上一碗,稍作加工,算得夏日一项悠然的怀旧消闲。
⑨在木莲豆腐上面撒一层绵白糖或浇一勺蜂蜜,点缀几片薄荷叶,这道晶莹的午后甜点,便静静妖娆起来;将猕猴桃、西瓜、桃子之类的水果切成小块,铺在水莲豆腐上,再浇些许蜂蜜,啊哟,色彩缤纷,味道杂沓,像优美的女花腔演唱,既清亮,又华美;也可以在其中加入煮熟的黑糯米,鲜红的玫瑰酱,再撒些许白芝麻、葡萄干,又祛暑,又充饥。对于苦夏的人,它是一种甜美的呼唤,可以唤醒恹(yān)饭食欲。
⑩它像清凉老歌谣,引你穿越时间,叩访那悠远朴素的旧时光。
(本文作者米丽宏,选入时有删改)
(1)、完成下列阅读任务。①制作木莲豆腐:想要知道木莲豆腐的制作原料和制作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第自然段。
②想要了解木莲豆腐的吃法,需要重点关注第自然段。
③想要了解木莲豆腐给幼年的“我”带来的乐趣,需要重点关注第自然段。
(2)、文章第①②自然段把木莲豆腐和进行对比,突出了木莲豆腐吃起来的“。(3)、下列对木莲豆腐的制作过程,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纱布包裹→反复挤压→搓尽胶质→汁液过滤→加入藕粉 B、纱布包裹→反复挤压→冷水浸泡→汁液过滤→加入藕粉 C、纱布包裹→冷水浸泡→反复挤压→汁液过滤→加入藕粉 D、纱布包裹→反复挤压→反复挤压→搓尽胶质→耐心静候(4)、找出画线部分中描写“我”动作的词语,然后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5)、根据文中木莲豆腐的三种吃法,给木莲豆腐起三个优美动听的名字。(6)、作者用动人的笔触描写了木莲豆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本文作者:何祚庥)
(1)、下列说法和短文叙述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没有极小的摆动 B、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来自人类自身 C、小行星撞击地球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 D、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不必担心不能在地球上生活的(2)、第③自然段中写道:“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 )。A、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B、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C、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D、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3)、第④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打比方 举例子 B、作比较 打比方 C、作比较 举例子 D、列数字 作比较(4)、“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句话中的“至少”一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5)、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也不同。如果想了解“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应重点阅读第自然段,先找到本自然段的关键句“”,然后通读本自然段,采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可以知道“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是。 -
3、填空(1)、《竹节人》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童年时代、的过程与感受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特别是通过描述“我们”看见这件事,将玩竹节人的乐趣推向了高潮。(2)、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郊游,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我不禁想起朱熹《春日》中的诗句:“ , 。”朱熹既是诗人,又是理学家,他的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日》中,表达作者对圣人之道赞颂、推崇的诗句是“ , ”。
-
4、作为学习委员的你,想在教室里设立一个“图书角”,向老师提建议后,老师让你在下周一班会课上将想法告诉同学们,以取得同学们的支持。你准备怎样表达你的想法呢?请分点表述理由。
同学们,我提议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二是;三是。
-
5、读语段,完成练习。
嵩山位于郑州市登封市,主要山脉是太室山和少室山,共72峰。其中,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海拔约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海拔1512米。嵩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仿佛与天空相接,周围的景色目不暇接,不少游人看得入了迷 , 纷纷____:“远赴人间山之宴,一观嵩山惊世颜。”
(1)、请在语段中的横线处补充恰当的内容,不用“说”来表达。(2)、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用修改符号在原处修改。(3)、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游人看得入了迷”的情景。(至少用上两种人物描写方法) -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写“竹节人制作指南”,可以阅读《竹节人》中有关制作方法的内容 B、《宇宙生命之谜》一文表明地球之外的太空中,还有生命存在,这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 C、《故宫博物院》中的材料一按由南到北的顺序,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功能。如果需要直观地了解故宫的布局,可以阅读材料四 D、《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非常严谨、准确,逻辑性很强
-
7、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A.浏览 B.寻找中心句 C.提取关键信息 D.查找资料(1)、莉莉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了疑惑,她适合用的方法解决问题。(2)、明明想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适合用的方法阅读。(3)、为了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适合用的方法。(4)、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提示主要意思的语句,适合用的方法。 -
8、对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是哪一项?( )A、弯弯的内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打比方) B、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合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作比较) C、1971年,美国发射的“水手9号”探测器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给火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列数字) D、与其他建筑相比,御花园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作比较)
-
9、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A、锯毛笔杆时,能否让其不崩裂,是制作好竹节人的关键。 B、我国已经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左右。 C、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小全和小北参加了学校的乒乓球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他终于夺得了冠军。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A、他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忘乎所以 , 到处张扬,一点儿也不谦虚。 B、我已经用尽全力,可是对方技高一筹 , 我只能甘拜下风。 C、抱着心爱的玩具,弟弟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 D、这次辩论比赛,两队势均力敌,可最后还是我方别出心裁 , 拿下了冠军。
-
1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豁开 狙丧 俨然(yǎn) 叉腿(chǎ) B、跺脚 抽屉 分析(xī) 鏖战(ào) C、谜语 轮廓 矗立(chù) 土壤(rǎng) D、班点 肃穆 陨石(yǔn) 迥然(jiǒng)
-
12、新课标整合题读语段,完成练习。
河中闪烁的灯光 , diāo kè____着花纹的画舫 , shàng wèi____停泊的小船,夹杂着那吱吱的胡琴声,让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河在我们面前bào lùwú yí____。周围少了些树木的遮挡,我们猜想这里的夜色会来得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我们一天的pí juàn____顿消,导游念念有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根据语境和拼音在横线上写出词语。(2)、和“念念有词”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A、侃侃而谈 B、自言自语 C、滔滔不绝 D、口若悬河(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比喻 C、对偶 D、拟人 -
13、非连续性文本
颐和园十七孔桥
【材料一】
颐和园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著名景点之一。它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长150米,堪称中国园林中最大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整座桥给人一种雄伟高大之感。这座桥共有17个桥孔,所以叫十七孔桥。在这17个桥孔中,第9孔最大,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变小,对称排列。水面未冻结时,桥洞与水中的倒影呈纺锤形,十分美丽。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北京石狮子较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趣味。
【材料二】
每年冬至前后,落日的余晖穿过颐和园十七孔桥,照亮十七个桥洞,呈现出壮丽景观,俗称“金光穿洞”。古人在建造十七孔桥时掌握、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当太阳在冬至前后下午最低点照射时,阳光会贯穿整个桥洞,呈现“金光穿洞”的自然奇观,这也是设计者的神来之笔。摄影爱好者携“长枪短炮”,不惧严寒,早早守候在桥头抢占绝佳位置,把十七孔桥周边围得水泄不通。
【材料三】
颐和园开放时间
颐和园门票价格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
大门:6:00-19:00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大门:6:30-18:00
30元/张(旺季)
20元/张(淡季)
(1)、选择题,填序号。①如果去颐和园观赏“金光穿洞”的奇景,( )入园比较合适。
A.6月22日18点
B.12月22日18点C.12月22日16点
D.12月22日7点②去观赏“金光穿洞”奇景,颐和园当时的门票价格是每张( )。
A.20元
B.30元
C.50元(2)、通过阅读材料一,我知道下面图( )是十七孔桥。A、B、
C、
(3)、读句子,注意加点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北京石狮子较多的卢沟桥 , 还多上59只。
(4)、展开想象,颐和园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是一种怎样的壮丽景观?写一写。 -
14、主题阅读
泡桐花开不寂寞
①好像在一夜之间,春天就来临了。以往很不在意的那株泡桐开花了,从窗口望去,开得十分张扬,十分热闹。对面花园角落里的这株泡桐树,如撑开了一把白色的大伞,一嘟噜一嘟噜的泡桐花,像一串串用丝线穿起的铃铛。白色中还有几许紫色。在迎春花尚未绽放的时候,泡桐花就迫不及待地盛开了,好像是用一串串铃铛敲响春天的序曲。
批注:____
②【甲】漫步唐诗、宋词文苑,有吟咏牡丹、樱花的,有礼赞菊花、海棠的,有赋诗蜡梅、君子兰的,就连草儿也有诗人歌吟——含羞草、薰衣草……而泡桐花几乎无人问津。在百花家族中,泡桐花是很不令人瞩目的,她没有牡丹的贵族气质,没有君子兰的优雅风格,也没有茉莉花的暗香浮动。泡桐花属于百花中的平民女子,不搔首弄姿,也不摇曳多姿,她如池塘边的一块普通石头,丝毫不惹人注意。
③泡桐属于繁殖易、生长快的落叶乔木。其材质好、用途多,成为许多地方扩大绿化的首选植物。泡桐花还可以入药,常被用于祛风散热,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④【乙】一场春雨过后,对面花园的泡桐花开得更盛了。我推开门,逐级而下,独自来到花园角落中的泡桐树前,泡桐花经过春雨的洗礼,更加繁茂,更加清新。在金钟般的花骨朵儿上,紫色就更加分明了,遗留的几滴露珠在阳光下如珠似玉。高大的泡桐树下,掉落了一地的泡桐花花瓣儿。我排徊在泡桐树下,泡桐花的香气隐隐约约,像谁用一根羽毛撩拔心扉,内心痒痒的、酥酥的、柔柔的。
⑤【丙】花园里的这株泡桐无论有没有人关注,有没有人欣赏,她一直都在静静地绽放,既不想炫耀什么,也不想获取什么,绽放就是其生命历程中的一个步骤。
⑥【丁】望着满树的花朵,看着满地的落英,我突然想到,泡桐树年复一年就这样默默地生长:春来悄悄地绽放一树甜香,夏来默默地滋生一树阴凉;少时默默站成一道风景线,壮时任人栽锯成材。或许很多人就像这不被人瞩目的泡桐花一样,默默地生长,悄悄地绽放,只有在人们特意关注时才会发现它的重要。比如平时默默无闻的白衣天使,在人类遭遇疾病的侵袭时,他们挺身而出,无私无畏,受到了人们的赞赏,他们不就像泡桐花吗?
(本文作者杨剑龙,选入时有改动)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迫不及待:
无人问津:
(2)、阅读第①②自然段可知,泡桐花具有和的特点。(3)、请从修辞手法角度为第①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作批注。(4)、下面这句话出自原文,你认为它应该放在文中的什么位置?阐述你的理由。在百花丛中,泡桐的花大概是很不起眼的。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我认为它应该放在文中(填序号),理由是。
(5)、读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由泡桐花想到了白衣天使,你想到了什么人?请举一例,仿照第⑥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写一写。(7)、下列关于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泡桐花开不寂寞”喻指生活中许多像泡桐花一样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即使不被关注,也不感到寂寞 B、文章第②自然段列举了许多花草,目的是突出它们的美,表达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C、泡桐花开不为被人欣赏,不为获取什么,开花是它要完成的一个生命步骤,也实现了它的生命价值 D、文章结尾由对泡桐花的赞美,引出对社会中无私奉献者的歌颂,升华了主题 -
15、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1)、片段与《花之歌》都选自《泪与笑·组歌》,由此我推测选文的题目是《》。(2)、找出“我”的各种形象,感受作者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再由此想开去,“我”还能是什么?仿照选文写一写。(3)、选文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很有特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文运用奇特的想象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B、选文多处使用结构整齐的句式,语言富有节奏感,很有特色 C、选文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内心矛盾的想法 D、选文运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从雨的视角进行描绘,想象奇特(4)、画横线的句子是作者由“我”联想到的人生哲理,这句话启示我们:。 -
16、仿照例句,以“花”为写作对象,补全句子。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大自然的宠儿:雨为我 , , , 。
-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北京大观园的荷花从不顾影自怜 , 总是开得肆意而灿烂。 B、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C、洛阳的牡丹国色天香,实乃花中一绝,令我心驰神往。 D、磨山梅园的梅花开得硕大无朋 , 吸引了众多游客。
-
18、读小轩写的对花的理解,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花在原野上摇曳(zhuài yè) , 孕(yòng yùn)育,在风中婆娑(shā suō)起舞,聆听小鸟的鸣啭(zhuǎn zhuàn) , 花也向往苍穹(qóng qióng) , 希望用馥(fú fù)郁的香气熏陶天地。
-
19、读下面故事中感人的情节,完成练习。
后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刘家坳。那次,八路军连长奉命率队在刘家坳阻击敌人,几场恶仗下来,全连只剩下了十几号人。受伤的连长将刘娃子喊到身边,说:“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傍晚,敌人又发起了进攻。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昂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面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
增援的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娃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
(1)、片段选自《号魂》。结合片段,我知道“魂”在这里指。(2)、画线语句从(点 面)的角度描写了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场景。词语“猛扑”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扑向敌人时的和对敌人的。从“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中我感受到战士们的精神。(3)、片段描写冲锋场面,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0、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下面的场景描写补充完整。
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