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幽默的语言迸发着机智的火花:杨氏之子“”的回答尽显机智。
    (2)、君子和小人的义利观是不同的,这正如《论语》中所说的“”。他们的心胸也是不同的,《论语》中曾这样论述:“。”
    (3)、《鸟鸣涧》中,以动写静、流传千古的诗句是“”。我还学过与之有相同表现手法的诗句是《山居秋暝》中的“”。
    (4)、逃窜多年的犯罪嫌疑人终于被绳之以法,这正如《左传》中所说的“”。
    (5)、《朱子语类》中,“”告诉我们做人要知道廉耻,这样才知道什么事是不能做的。
    (6)、电影《长津湖》中,毛岸英及无数抗美援朝的战士在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他们为正义抛头颅、洒热血的举动令人动容,使得后人世代纪念他们。毛主席写下的“”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
  • 2、结合语境,填写恰当的语句。
    (1)、儿童是多么天真可爱。读范成大的“”,我们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树荫下种瓜的样子;读杨万里的“”,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清晨弄冰嬉戏的快乐;读雷震的“”,我们体会到了牧童的那份悠然。关于描写儿童的诗句,我还积累了两句:
    (2)、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晚上还悄悄到羊肉汤店要羊肉汤给儿子吃。她对儿子无私的爱令我们感动,这如山高的恩情,子女是报答不完的,正如孟郊诗中“”所说的那样。
    (3)、诗中有情。《从军行》中,“”写出了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豪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出了在金统治地区的宋朝遗民渴望收复失地的殷切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则写出了诗人“喜欲狂”的欢欣之情。
    (4)、《自相矛盾》中,点明“其人弗能应”的原因的句子是“”。
    (5)、《乡村四月》中,描写农民繁忙的生活的诗句是“”。
  • 3、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剑外忽传收蓟北,
    (2)、 , 青春作伴好还乡。
    (3)、三万里河东入海,
    (4)、 , 一片孤城万仞山。
    (5)、孤帆远影碧空尽,
    (6)、又誉其矛曰:“。”
    (7)、绿遍山原白满川,
    (8)、恻隐之心,
  • 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
    (2)、敲成玉磬穿林响,
    (3)、草满池塘水满陂,
    (4)、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
    (5)、 , 夜静春山空。
    (6)、 , 烟花三月下扬州。
    (7)、青海长云暗雪山,
  • 5、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动态描写的一句是(    )
    A、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 B、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C、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远处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 D、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 6、用一个字概括下面的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恰当的是(    )

    在春风中,嫩绿的杨柳,碧绿的草地,青翠的竹子,连那沉静的湖泊,简直也是用翡翠凝成的。

    A、绿 B、 C、 D、
  • 7、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
    (1)、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句子补充具体)
    (2)、屋子里静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
    (3)、冰雪融化,大地回春,山坡上的各种小花都 , 它们一同沐浴在阳光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
  • 8、下列句子中,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为什么说埃及金字塔“不可思议”呢?因为到现在为止,人们也没有研究出来它当初是怎样修建的。 B、我如今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C、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D、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
  • 9、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 B、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C、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威严。 D、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 10、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填序号)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1)、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2)、童年时,我和草垛捆在一起,它是我淘气的房子,是我游戏的天堂。
    (3)、可爱的大南瓜,笑呵呵地躺在地上,享受着园中这一片宁静。
    (4)、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 11、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2)、“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相信。
    (3)、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
  • 12、下列对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动作描写) B、那位大个子叔叔始终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神态描写) C、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语言描写) D、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心理描写)
  • 13、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请你从下面的情景中任选一个,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来体现其内心活动。

    焦急地等人    获得奖牌    遭受委屈

  • 14、按要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运用先概述再分说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八月,天多热。

    (2)、根据提示用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感受。

    消防员冲进了着火的实验室:五分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3)、请你依据提示,写出下面这一场景的静态美。(采用以动衬静的方法)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

    (4)、用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根据提示写一段话。

    在五官中,耳朵的生活最是一言难尽。

    (5)、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再根据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平日里每次考试晓晓都能镇定自若,可唯独这次

  • 15、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特点,再根据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

    这位小歌唱演员的歌声真好听,

  • 16、乱句排序。

    (    )如果你来到乡村的“当年酒家”里坐一坐,便能够体会到真正的维也纳音乐。

    (    )音乐,是撩动人们心情的“神仙的手指”,是维也纳灵魂之所在。

    (    )有人说,真正的维也纳音乐并不在金色大厅或歌剧院,而是在城郊的小酒馆里。

    (    )扭头一看,一个满脸通红的老汉,满是硬胡茬的下巴夹着一把又小又旧的提琴,在你身后起劲地拉着。

    (    )坐在长长的粗木凳上,一边饮着芳香四溢的葡萄酒,一边咬着刚刚出炉、烫嘴、喷香而流油的烤猪排,忽然欢快的华尔兹舞曲在你耳边响起。

    (    )他朝你挤着眼,希望你兴奋起来,尽快融入音乐。

    (    )一条短尾巴的大黑狗已经围着他的双腿起劲地跳起舞来,酒馆里人们的目光都快活地抛向他。

  • 17、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

    这根白毛由花朵雌蕊的花柱部分变化而来,细看之下,形态仿佛一根羽毛状的发辫。

    ①进入初夏,白头翁的果实渐渐成熟,每一根白毛都携带着一枚细小的果子。②这就是白头翁的飞天工具了。③待到果实彻底成熟,每根白毛都会携带一枚种子,就像停靠在天台上,等待风来,借助风力纷纷离开母株,曾经的白头翁彻底分家。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之后
  • 18、下面是明明写的作文片段,请你用修改符号修改不当之处。

    文文绝定自己上树抓蝉。只见悄悄地来到了大树下,双手环抱,双脚蹬着树干慢慢向上爬。可由于因为刚下过雨,树很滑,她的手还没有接近蝉,就从树上掉下来草丛里摔进了,跌了个四仰八叉。

  • 19、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习作片段,请仔细阅读后,根据要求加以修改。

    ①过年时的夜空是最炫丽的。夜晚,“噼噼啪啪”的鞭炮礼花声响起来了。②“砰——”一声巨响,火花在夜幕中扩散开来,随即天空中立刻绽放出一朵硕大的桃花。③“砰——砰——”无数礼花炸开,像拖着长尾巴的流星一颗颗划过天际……④皓月当空,绽放的烟花照亮了整片夜空,也映在了我的心间。⑤看着这璀璨的画面,我不禁赞叹道:“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1)、句子①中有一个错别字,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2)、句子②语意重复,可以删去“”或“”。
    (3)、句子③中有一处语序不当,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4)、语段中句子描写不当,请将你的修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20、修改病句,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1)、我仿佛又听到了王老师那沙哑的嗓音和美丽的脸庞。
    (2)、我们讨论并且听取了老红军的报告。
上一页 903 904 905 906 90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