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①科学实验课上很“热闹”。②一部分同学聚精会神盯着老师操作的实验步骤;一部分同学边听边看,边记下实验步骤:一部分同学不以为意,甚至玩起了小游戏。③下课了,李博同学快步拦住了科学老师,对于课堂上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同样是一起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却大不相同。④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学弈》中学过的句子:“____”
(1)、语段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下列属于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是( )A、聚精会神盯着老师操作的实验步骤。 B、边听边看,边记下实验步骤。 C、不以为意,甚至玩起了小游戏。 D、对于课堂上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3)、你认为填入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最合适的是( )A、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B、其一人专心致志。 C、一人以为有鸿鹄将至。 -
2、我是小小探索家
有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的,那些在科学 lǐng yù有所建树的人,都具有一定的 biànzhèng思维,都有一些过犹不及的发明或发现,都善于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发现问题,提出 yí wèn。虽然过程会受到一些丑恶的人的不屑鄙夷,甚至会受到 kǒng bù的威胁,但是他们不会气馁。他们会查阅相关文献 , 对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 , 并思考这些证据与所发现的规律是否勿合 , 直到最终证实规律。这些告诉我们:只有具有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够抓住机遇,借助灵感取得成功。
(1)、探索书写。根据情境中的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要求写楷书。lǐng yù
biàn zhèng
yí wèn
kǒng bù
(2)、说起楷书,我还知道元代的书法家赵孟颊楷书的特点是( )A、字形虽稍长,但整齐严谨,显得气势奔放。 B、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笔法多藏锋,沉稳大气。 C、笔画圆润、厚重、饱满,丰腴雄浑,磅礴大气。 D、点画圆润多姿,结构严谨端庄,整体上稳健大方。(3)、探索字音。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搜集(sōu) B、诞生(dàn) C、鄙夷(bǐ) D、丑恶(wù)(4)、探索字形。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建树 文献 B、系统 整理 C、证据 勿合 D、证实 灵感(5)、探索字义。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语段中“诞生”的“诞”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诞辰 B、荒诞 C、怪诞 D、放诞(6)、探索词义。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四字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过犹不及 B、司空见惯 C、见微知著 D、锲而不舍 -
3、别样毕业礼,依依离别情。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离别,你会选择一份怎样的“礼物”呢?请从下面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一篇习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不少于450字。(1)、任务一:留下一份“礼物”。给学校一个宝贵建议,给老师一句贴心话语,给学弟学妹一份经验分享,给自己一份美好期许……你想为学校、老师、学弟学妹或自己留下一份什么“礼物”?请写出你的“礼物”,并写清送这个“礼物”的原因。(2)、任务二:带走一份“礼物”。成长路上,写满了美好的回忆:是运动场上的成功,让你明白坚持不懈;是比赛时老师的鼓励,让你突破自我;是与同学发生矛盾后,你学会了担当……你会选择带走哪一份“礼物”?请讲述这份“礼物”背后的故事,以“我多了一份 ”为题,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
4、书香做伴
丁立梅
年幼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和香喷喷的各色糕点,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扑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 , 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的书,安静地躺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篷一篷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搪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美好着,与书有关。
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有改动)
(1)、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①暮色四合:
②势不可当:
(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我”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书香做伴”:年幼时,“我”攒钱到老街上租书看;读小学和高中时,“我”①;而今,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关系是③ , 这样写的好处是④。(3)、文中多处写到“桐花”,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作者用意的一项是( )A、桐花与书一样是美好的。 B、桐花“开得摇摇欲坠”表现了桐花即将凋落。 C、老师屋门前的桐花非常美。 D、老师在桐花树下看书时的陶醉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4)、文中很多细节都表现出“我”对读书的渴望和热爱,请细读下面两个句子,结合加点的部分写下自己的感受。①我扑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 , 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②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5)、从这篇文章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结合自己平时的读书情况谈一谈。 -
5、从背后照来的光
①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灯光,在我心里也有一道永不熄灭的灯光。
②一个寒风料峭的冬夜,万籁俱寂,我急匆匆地向数学老师家走去——一道题难住了我。我知道,虽然时间不早了,明天又没有数学课,但这个时候老师不会休息。
③我忐忑不安地走到老师家门前,轻轻一叩,门开了,老师笑容满面地出现在眼前。我惭愧地提出了问题,老师慈母般的脸上浮现出一层淡淡的笑意:“坐,坐下。”她和蔼可亲地招呼我,可我却觉得老师在责备我,我不由得低下了头。老师移开身旁一摞作业本,取出纸,认认真真地给我讲解。这时候,在明亮的灯光下,我忽然发现,粉笔灰已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的额头上也被岁月碾出了条条深沟……
④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脸严肃,一点儿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我吃惊地接过一张雪白的纸做起来。不一会儿,顺利地做完了,我抬起头来,望着老师专心致志批改作业的侧影,不禁想起那堂不平常的课。
⑤那是新年后的第一堂课。铃声响了,老师走上讲台,说了半句话突然哽住了。大家这才发现她脸上还留着泪痕,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她似乎发现了什么,立即恢复常态,认真地上起课来。但我们总觉得她在抑制自己,她借着在黑板上写字的机会,擦掉泪水,用书本挡住同学们询问的目光。下课了,我们才知道,老师的父亲在元旦之夜突然病倒,经抢救才略有好转,第二天她就从医院准时赶到课堂。老师就这样用全部心血关爱着我们。
⑥“做完了?”“嗯!”老师脸上浮现出赞许的笑容。
⑦我向老师告别,思绪万千地走出老师的家。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灯光照亮了我面前的道路。我觉得好像有一股暖流涌过全身,我激动不已。这不是普通的光,这是老师生命的光。
⑧从此,这道从背后照来的光,始终亮在我心中,时刻照耀着我前进!
(1)、认真阅读,简要概括短文写了哪几件事。(2)、读第③④自然段,梳理相关信息。(3)、读下列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①“老师讲完了题,夜色更浓了,我想赶快离开,她却一脸严肃,一点儿也不放松:‘自己再做一遍!’”这句话通过对老师的描写和 , 写出了。
②“前面一片黑暗。忽然,背后有一道光照来。我回头一看——是老师!她擎着台灯,倚在门口。”这句话是怎样写出老师对“我”的关爱的?请抓住两处,说说你的理解。(4)、下列对文章第⑧自然段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道光不仅是指夜晚老师擎着台灯为“我”照亮前路的光,而且还指老师对“我”的关爱犹如一束光指引着“我”,激励着“我”。 B、文章结尾与开头呼应,这样写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强调了老师对“我”的关爱让“我”终生难忘。 C、从“始终”“时刻”这些词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灯光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影响之大。 D、本文的结尾和《匆匆》一课中“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结尾作用相同,都是点明主题,引发他人的思考。(5)、六年的小学生活,一定有你最敬佩的老师。读了此文,给这位老师写几句临别赠言吧!至少引用一句诗句或名言。(所有老师都不出现姓氏,只写“老师”) -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改为陈述句)(2)、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里都珍藏着同学们的友情。(缩写句子)(3)、在我们的心目中,老师是大树,能够为我们遮风挡雨;老师是 , ;老师是 , 。(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4)、你即将小学毕业,请你为自己的同学写一则赠言。
给同学:
-
7、班级开展“难忘的小学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在“感谢师恩”板块中,一名同学拟了上联,请帮他选出合适的下联:( )
上联:育人才献身忘我如蜡烛 下联:____
A、传知识呕心沥血似春蚕 B、多才学呕心沥血育桃李 C、多才学无私奉献似春蚕 D、传知识呕心沥血育桃李 -
8、关于制作成长纪念册,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给成长纪念册取一个贴切的名字,设计个性化的封面。 B、扉页为“卷首语”或“成长感言”,可以自己写,也可以请老师或家长写。 C、正文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编排,呈现的方式应该统一,以保持纪念册风格的程式化。 D、有的材料不能直接拿来就用,还需要进行修改。如,有的文章太长,可以从中节选一段最有价值的。
-
9、下列诗句中,常被用来形容老师的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是( )A、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10、“我望着浅笑盈盈的您,一字一顿地念着‘方——老——师’。”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给出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B、机器老师正在屏幕上显现出这样的字:“我们把 和 这两个分数加在一起——” C、按理说,他们应该可以移动——当然是像在屏幕上那样移动。 D、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滴落在路边的小水洼中,发出清脆的音
-
1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包裹重量很轻,一个小孩都能信手拈来。 B、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操场跑去。 C、在最后一节数学课上,高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的那番话,饱含着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D、在毕业联欢会上,同学们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
12、“在您的____下,我的字写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大气。”下列词语填入句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熏染 B、熏陶 C、熏蒸 D、熏风
-
1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执教(jiào) 兴奋(xìng) 时间轴(zhóu) B、戛然(gá) 岔路(chà) 正月(zhèng) C、颤抖(chàn) 琴弦(xuán) 描摹(mó) D、扉页(fēi) 气馁(něi) 矜持(jīn)
-
1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吹烟 报栏 怦怦跳 身临其镜 B、鼓厉 贴切 傻乎乎 嘎然而止 C、赠言 策画 誉满天下 尾尾动听 D、中肯 期许 引人入胜 迫不及待
-
15、“畅快、盼望、欣喜若狂、愧疚、愤怒、忐忑不安……”你在生活中体验过这些情绪吗?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情绪进行写作。先想一想是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再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自己的心情,然后厘清思路,把情绪变化的过程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有真情实感;题目自拟,450字左右。
-
16、童年的枣树
①在北京的胡同里,枣树是最常见的树。往往一片平房屋顶,这儿一棵那儿一棵突兀出来,走近了看都是枣树。
②我小的时候,和爷爷奶奶住在胡同小院里,院子的西北角也栽了一棵枣树。它的树干大约有人的小腿粗细,颀长而挺拔,树皮粗糙布满裂纹。枣树的主干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分叉,然后再分叉,一直高过屋檐、房顶,再向上生长,如同巨人挺直起身躯,然后缓缓伸展开枝叶,挂满椭圆形的果实。整个盛夏,枝叶间都是蝉鸣。你分不清是从这棵枣树上传来,还是来自邻家的那一棵。
③等到盛夏过去秋风起,树上已是硕果累累了。家家种枣树,户户满天星。就是那时,躺在树荫下乘凉的我,盼着枣子变红成了每日的念想。
④“枣儿什么时候变红啊?”我问妈妈。
⑤“老话说,七月十五红圈儿,八月十五落竿儿。”母亲就是这么回答我的。
⑥那时开始,我就盼着八月十五。
⑦八月十五,多么神奇的日子。不光有月饼吃,忽然还添了甜美的枣子。原本青得翠绿的枣子,就在我的这种等待里慢慢变出一抹淡红,接着染上一圈红晕,悄悄长出鲜红的斑斑点点。等到月儿渐渐变圆起来,枣皮上的红晕也散开到半边天。
⑧哪里等得到八月十五啊。八月十五那么多事,谁有时间摘枣子呢?要提前几天,趁着晴好的天气,一家人就动起手来了。梯子、长竹竿、挎在胳膊上的编筐和家里最大的铁盆,等到这几样东西都准备妥当,就开始摘枣了。
⑨像我这样的半大小子,是摘枣的主力。
⑩低处的枣可以踩个凳子,直接伸手摘到捉篮里。这时候大人在旁边,总不忘提醒小心“洋刺子”。洋刺子是一种小小的毛虫,隐藏在枝叶间,能用身上的毛刺蜇人。要是不小心被蜇了,又疼又痒会持续好几天。
⑪低处的摘完了,我就要上房顶摘了。本来,房顶是孩子们的禁区,但是为了摘枣,规矩在这一天也可以例外。小孩身体轻,往往踩不裂屋顶的青瓦,况且万一孩子滑倒,还有成年人守在屋檐下,随时能伸手接住。于是,上房顶就成了我的事。上了屋顶摘不了多久,就要用到竹竿了。
⑫对我来说,摘枣只是游戏的前奏,打枣才是游戏中最有趣的高潮。
⑬一颗颗枣子摘到手里,还要小心洋刺子,这能有什么乐趣?但是房顶上的世界可不一样,挥动手中的长竹竿,拨打着枣树间半红半青的果实,那感觉就像是挑乱满天的繁星。“叮叮咚咚”,一颗颗枣子从天而降,落在地上,落在屋瓦上叽里咕噜滚下去,或者直接落在大铁盆里发出一声脆响。哪有比这更有趣的事情呢?
⑭在这一瞬间,我站得比全世界还要高,挥舞着竹竿,仿佛在做一件捅破天的事,怎么能不骄傲呢?这可是连大人都做不了,只有我能做的事啊!
⑮许多年已然过去,当写下这篇童年记忆的时候,我搬上楼房已经几十年了,童年的枣树也早已不复存在。可是妈妈说的那句“七月十五红圈儿,八月十五落竿儿”,我还是时时想起。我庆幸此时我不是在异乡,我也庆幸今天不是十五,否则,这时会红圈儿的,应该不只是两颗枣子吧。
(有改动)
(1)、文章围绕“童年的枣树”,按顺序写了四方面内容,在下面方框内补充相应内容。
看枣树→→→(2)、文章描写枣子由青变红的过程是:→→染上一圈儿红晕,长出鲜红的斑斑点点→(3)、文章第⑬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结合关键语句将这样写的好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对文章第⑭自然段作者感到骄傲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在树上挥舞着竹竿打枣,做了大人都不敢做的事。 B、“我”站在胡同小院里打枣,真的做了件捅破天的大事。 C、“我”能站在高高的屋顶上打枣,这是大人做不了的事。 D、“我”家的枣树颀长挺拔,果实累累,我打的枣子最多。(5)、请将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最少写出两个方面) -
17、阅读母亲
①熟悉母亲的人都说,母亲是当地的一部活字典。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紧随母亲多年,并没真正读懂母亲。
②半个多世纪前,我十岁那年,追随母亲到了她任教的学校。
③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在一座寺庙改建的小学里,母亲待了好多年。
④她教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地理、自然。有女教师请产假,有班主任借调出去,便由母亲顶替上课。她似乎是学校里的全能教师。
⑤我当时是外校转来的插班生,被安排在一个特殊的班上,这个班大半是女生,经常有人迟到和旷课,退学也时常发生。在那个地方,女孩子能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割猪草、洗衣服、担水、烧柴这些活,才是她们生活的重心。我心里有些窝火。从老家来投奔母亲,为的就是借母亲的光,受更优质的教育,在我上学这件事上,母亲肯定没有尽到责任。
⑥那天上午,见母亲拿着课本走进教室,我忐忑不安。这个出了名的问题班,四年换了五任班主任,最近一任仅仅来了一个月,就说身体差,不适宜做班主任的工作。难道就该母亲来吗?母亲真是窝囊到了极点!
⑦母亲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去。窗外白云浮动,微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下课后,我飞快地奔出教室,母亲抄近路追上了我,她喘着粗气,轻轻帮我拍掉身上的灰尘,递给我一个布袋说:“今晚有事儿不回去吃饭了,我们对付一顿,你来跟妈妈做个伴儿。”我没说话,也没起身,心里还堵着无名火。此时此刻,我恨透了母亲。
⑧母亲带着我朝山路走去,走啊走,直到太阳西下,我们才来到一个村口。此时我才知道,母亲是为了让一个叫美唤的女孩复学。美唤那天很晚才回来,背上是一大篮猪草。见了母亲,她连忙放下背篮给母亲行礼。母亲跟美唤说了很多话,直到月上树梢,母亲才起身要走。
⑨美唤站在门口目送我们出村。前方卧着一条黑狗,美唤远远地说:“这狗崽乖巧,不咬人的。”我心里踏实了,放心地紧跟着母亲往前走。可突然,一个黑影蹿到我身后,我的大腿被狠狠地撕了一下。母亲声嘶力竭地呵斥狗崽,黑狗才夹着尾巴跑了。
⑩母亲仔细查看了我的伤口,用嘴贴在伤口上,吮吸着血污,一口,两口,吸一会儿,就往地上吐几口污水。我从没见过母亲流泪,那晚一滴湿热的液体掉落在我脸上,也许根本就不是泪水。借着月光,我偷偷看了看母亲的眼睛,依然那么平静。我真的弄不懂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⑪没过多久,母亲接到一纸调令,那是一所更偏远的山区小学。再后来,母亲的工作调动了,虽然条件越来越好,却都是在学校里打转,直到退休。
⑫我去参加母亲的退休座谈会,在会上,我亲耳听到领导说,组织上曾多次安排母亲转行,都被母亲谢绝了。听到这话,我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⑬我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增加,我一定能更多地读懂母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阅读短文,把故事情节和“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填写在下面的思维导图里。(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读短文中的画横线的部分,完成下面的练习。①读第⑥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写下来。
②读第⑦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要描写窗外的白云和树叶?
③第⑩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请写下来。
(4)、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和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你写下来。 -
1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我觉察 , 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 , 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 , 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在叹息里闪过了。(2)、散文《匆匆》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课文紧紧围绕“匆匆”一词,细腻地刻画了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3)、《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课文是按照顺序来写的。作者将情感更多地融入具体的人、事、景之中,写出了“我”的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 , 把时间的流比作 , 写出了。(2)、“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这段话通过写“我”、、三个事例,表现了“我”等待时的心情。(3)、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会有所不同。请以“风吹在脸上”为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用一两句话来描写身边的事物。
心情好:
心情不好:
-
20、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语言描写,写出了“我”内心的焦急。) B、我一想起自己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中文的时间,心里就难过,真希望把整本语文书一下子全学会。(心理描写,“希望”相当于提示语“想”。) C、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动作描写,“蹲、拨弄、爬、找”都是动词。) D、爷爷开心地笑了,脸上的皱纹宛如一朵盛开的花儿。(外貌描写,写出了爷爷此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