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体育课上,高老师喊:“立——正。”(声音的延长) B、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提示下文) C、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话语的中断或间隔) D、我最喜欢今天的天气——晴转多云。(话题的转换)
-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春三月,农民伯伯又开始耕种了,农田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B、相信通过你处心积虑地学习,很快就能实现你的梦想。 C、我们经历的挫折不必太过计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路是需要向前看的。 D、他的练习本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翻箱倒柜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耽搁 拔弄 幻稚 司空见惯 B、觉查 处境 衷思 不可思议 C、浪漫 书藉 宽慰 自愧弗如 D、不禁 严峻 缺乏 见微知著
-
4、给“简”或“增”组词并填空,组成合适的短语。
简:
的生活
的住房
的问题
增:
光彩
友谊
见识
-
5、补全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1)、
头气
聚会
不绝
惊动
平和
人烟
更新
万不
(2)、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 , 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3)、战士们忍饥受寒,翻越了的大山,才到达根据地。(4)、嘹亮的冲锋号响了,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
6、巧查字典,正确使用查字方法。
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阅读时,你碰到“标”字,不知道它怎么读,你可以采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 再查画;假如你知道“标”字的读音,却想不起来怎么写,则可采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 再查音节。它的书写规则是。字典中,“标”有以下意思:①事物的枝节或表面;②标志,记号;③标准,指标;④用文字或其他事物表明。在“标本兼治”中,应选(填序号)的意思。
-
7、读拼音,写词语。
fēng yíng
bǎi tān
xiǎo fàn
míng mèi
yuán xiāo
luò tuo
mó guǐ
liáo tiān
shuǐ gāng
pái huái
-
8、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一篇习作。
题目①:那一刻,我▲
②:礼物
要求:
⑴精心选材,不抄袭或套用,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具体,详略得当,感情真实。
⑵文章不少于400宇,但也不要过长。
⑶格式要规范,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卷面要整洁,尽量不写错别字,不出现病句。
-
9、小古文阅读。
学弈ㅤㅤ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败弈ㅤㅤ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暴①深,情②有暂暗③ , 笙④猾⑤之也。
【注释】①暴:突然。②情:思绪。③暂暗:一时糊涂。④笙:一种吹奏的乐器。⑤猾:干扰。
(1)、请用两条“/”为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划分节奏。当 弈 之 时 有 吹 笙 过 者 倾 心 听 之
(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倾心听之 笙猾之也 B、弗若之矣 非弈道暴深 C、问以弈道则不知也 孰为汝多知乎 D、非然也 处士笑而然之(3)、请写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的大意。(4)、请从后羿、夸父、梅兰芳、贝多芬中选择一个人物,用“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样的句子形式来介绍:。(5)、用自己的话说说选文一中弈秋的一个学徒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是 , 选文二中弈秋大失水准的原因是 , 这两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的道理。 -
10、有的瞬间可以定格成为永恒,是因为其中包含着爱与成长。让我们在阅读中感悟,汲取成长的力量。
一船冻梨逆水行
①天刚亮,我便跟父亲划着船,驶向下洼村了。
②我们要去收冻梨,下洼村满山都是梨树,盛产甜梨。他们把秋天未销完的梨子,窖藏在山洞里,待到冬天,再拿出来作冻梨卖。
③中午时分,我们就到达了距下洼村最近的一个码头。靠岸泊船后,父亲挑起两个空竹筐,带着我走向下洼村。来到村口,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一担担冻梨被父亲挑上了船。
④路远,来一趟并不容易,父亲想尽可能多收一些;直到船吃水越来越深,满船都是梨,他才停了手。一船沉重的冻梨,又是逆风逆水,回去的路变得异常难走。我跟父亲每人一支桨,不停地划,河水却好似凝结了一样,每一桨都让我们费尽了力气。
⑤冬日的河面寒风阵阵,但我们都脱了外衣,还是热汗津津。到内河里没行多远,天暗了,寒意也随之袭来。船进入了浅水区,浮行在浅滩上。由于吃水过深,船身触碰到滩底,我们使尽全力去划,船却如蜗牛散步。
⑥父亲说,你留在船上控制方向,我去岸上背吧。河堤上,父亲拽起的缆绳绷得笔直,一端连着他的背,一端连着船头。俯身前倾的父亲形如一道弯弓,步履沉重地逆水而上。
⑦船受了拉纤之力,渐渐轻快,迎风向前。
⑧天完全黑沉下来,河面上生出一层白亮亮的薄冰,夜空之下,满河生辉。而水里泛起的冰碴(chá)子撞上船身,沙沙作响,阻力更大了。我和父亲都到了筋疲力尽的时候,他背不动船了,我也划不动桨了。
⑨回到船上,父亲又想出一个办法——下河去推。他边说边脱下鞋袜,卷起裤腿下到河里,我看到河水瞬间淹没到他的膝盖处。
⑩父亲双手撑船,一步一推,横冲直撞的冰碴子犹如锋利的刀划过他的双腿,水面浮起一层血红。就这样,一条落满星辉的银河,在夜幕之下,开出了一朵一朵火红的花。我心疼不已,也跳入河水中,跟父亲一起推船。河水彻骨的寒,我的四肢很快冻得麻木了。
⑪月亮不知何时出来了,冷冷地挂在空中,将无边的清辉倾泻而下。天地间一片寂静,伴着船体破冰之声的,只有我和父亲一脚一脚起起落落搅动河水的声音。在月光之下看一船冻梨,竟发现它们也在熠熠闪光。
⑫夜里11时许,那一船冻梨才终于跟随浑身冷得打战的我们到了家。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遇到过难事,不能亲身体验如何去战胜困难,实现逆流而上,那么,他就很难真正让自己的生命熠熠生辉。
——摘自微信公众号《半月谈》
(1)、这篇小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请梳理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天刚亮→中午时分→→天完全黑沉下来→→夜里11时许
(2)、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和“我”采用了什么样的行船方式?请填写表格。遇到的困难
行船方式
一船沉重的冻梨,又是逆风逆水,回去的路变得异常难走。
①
船进入了浅水区,浮行在浅滩上。由于吃水过深,船身触碰到滩底。
②
水里泛起的冰碴子撞上船身,沙沙作响,阻力更大了。
③
(3)、如果把这篇小说改编成微电影,你担任摄影师,你准备给文中描写父亲的哪个画面来个特写?说说你的理由。(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____A、“直到船吃水越来越深,满船都是梨,他才停了手。”父亲这个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回家的路会有多难走。否则,他不会收这么多的梨。 B、回家的路异常艰难,主要是因为“我”和父亲劳累一天,筋疲力尽,没有力气划船。 C、第⑫自然段中,“我们浑身冷得打战”只是因为冬天的夜晚实在太冷了。 D、文章以“一船冻梨逆水行”为题,一方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反映出行船的艰难,点明了主题。(5)、“在月光之下看一船冻梨,竟发现它们也在熠熠闪光。”联系上下文,熠熠闪光的还有什么?写下你的发现和理解。 -
11、现代文阅读。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站在地上,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
④春天,我记得奶奶坐在老海棠树下糊纸袋,不时地____,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①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奶奶坐在老海棠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____,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②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从陕北回来看她。早晨,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奶奶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无地自容 问心有愧),这让她独自愁叹,这话让她几十年的苦熬忽然间变成了屈辱。她要用行动证明她有一天能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
⑧冬天,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____,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 (谴责 责备)。
……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或不时地要我给地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
(本文有删改)
(1)、选出括号里的使用正确的词语。(无地自容 问心有愧)
(谴责 责备)
(2)、把下列提示语填入空格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A、喊,唠叨,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B、唠叨,喊,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C、唠叨,唠叨,疑惑地问我 D、喊,喊,疑惑地问我(3)、细读短文中划线的四句话,四个“不”展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联系上下文句子
原因
心理
①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理亏
奶奶可能会想:孩子爸妈体恤我辛苦,不让我糊纸袋,我没听
②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内疚
我想:
③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奶奶心想:孩子才回,让他多休息吧……
④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奶奶心想:
(4)、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意味,请摘录你最喜欢的一句进行批注,写下你的阅读感受。【摘录】:
【批注】:
(5)、好的开头和结尾令人回味无穷,请关注本文开头和结尾,联系文章题目,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
12、综合性学习
轩轩梳理历险名著,发现主人公都经历了一个成长过程。一起加入讨论吧。
(1)、请分别为以下两部作品选择合适的推荐语。作品
⑴《骑鹅旅行记》
⑵《爱丽丝漫游奇境》
推荐语
①展开想象,你便能与稻草人、铁皮人一起同行,在寻找魔法的过程中感受勇敢、友爱、互助的精神。
②不爱学习、淘气恶作剧的男孩,在跟随大雁们开始了他的奇幻历险之后,又有怎样的蜕变和成长呢?
③小女孩发现了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白兔。她追赶白兔而不慎掉进兔子洞里。和她一起经历奇幻之旅吧。
④男孩经常与好友哈克一起干各种调皮捣蛋的事情。然而在经历了一系列历险后,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少年。
(2)、读了历险故事,同学们围绕“历险”这一话题开展了圆桌辩论会。我认为青少年需要历险。有些历险是有意义的…
我反对历险,历险太危险了!人身安全没有保除……
请结合生活经验发表你的观点及理由:。
-
13、填空题;诗文默写。(1)、《马诗》中,“ , ”一句表达了诗人渴望能像马儿一样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石灰吟》中,“ , ”一句是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誓言;《竹石》中,诗人借“ , ”一句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2)、关于读书,古人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 , ”提醒我们读书要用心,认真对待书中的每一个字;平时要多读书,不然需要知识的时候会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正所谓“ , ”。
-
14、根据语境写词语。
wēi fēng吹散了轻烟,xī shuài叫醒了夏天。时光老人从不dān ge脚步,zhǎ yǎn间,曾经yòu zhì的我们已成长为翩翩少年。jì mò时,想起恩师殷切的叮咛,伙伴qīng cuì的笑语,依然tián nì到心田。别了,母校;别了,我的老师和小伙伴!
-
15、人物塑造是文字之魂。作家笔下的李大钊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我们,留给我们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在你的人生之路上,一定也有这么一个人,他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是照亮你前行的一盏明灯。请选择一个你最想感激的人,写清楚这个人的特点以及你感激他的原因。要求:题目自拟,不出现真实学校名和姓名,不少于450字。
-
16、旧居忆伟人
①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是李大钊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住所,现在已经向公众开放。在这座幽静古朴的小院里,李大钊的半身铜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②院子不是很大,但是很温馨。那是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李大钊看着仿佛被铺上一层厚棉絮的地面,对他的女儿和儿子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地说:“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可怎么办?”李大钊用手轻托了一下鼻梁上的眼镜,慈祥的目光从晶亮的镜片中透出来。他笑意盈盈地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老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
③随后,他招呼孩子们拿上簸箕和扫帚到院子里去。他对孩子们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说完,他率先俯下身子挥起扫帚开始扫雪,一边扫一边给孩子们讲新奇的故事。孩子们也跟着扫起来,不仅不觉得冷,反而是越扫越带劲儿……
④院子的西厢房里放置着一架黑色老式风琴,那是李大钊带着儿女从小市场里淘回来的。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李大钊稍有空闲,便会用音乐来陶冶他们的心灵。夏天的晚上,李大钊常把孩子们喊进书房,教他们唱《国际歌》,并讲解歌词的意义。他还叮嘱孩子们,唱的声音不能太高,不能让街上的警察和暗探听见。听了父亲的话,孩子们都会意地点点头。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将全部的情感都融入歌声里。孩子们都深受感染,深情地唱了一遍又一遍。
⑤这座承载着李大钊和家人欢声笑语的小院,也见证了他“铁肩担道义”的革命情怀。
⑥1926 年3月18日,为反对八国通牒,数千学生和群众来到天安门开“国民大会”,会后前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广场请愿。
⑦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参与部署了这次活动。人群中,李大钊昂首挺胸,目光炯炯,神情庄重而严肃。
⑧反动政府无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正义要求,疯狂地向示威群众开枪扫射。面对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指挥群众疏散。眼见有几个受伤的青年倒在了地上,李大钊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用一双有力的大手把他们一一搀扶起来。他环视四周,沉稳地组织其他人掩护伤员撤离。
⑨随后,李大钊组织召开北京党组织的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新的战斗计划……
⑩多少年过去了,如今驻足于这座清幽古朴的院落,凝视着李大钊的半身铜像,我们仿佛依然可以看到他那高大的身影:身着一件灰布旧棉袍,戴着眼镜,儒雅而有风度。平静而慈祥的脸上,目光总是那么坚定……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①作者写了李大钊关心教育子女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来。(分别不超过8个字)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②其中,第件事写得最详细。
(2)、从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可以体会他的精神品质。如从第③自然段教育子女的话语中,可以读出李大钊;从第⑧自然段“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一一搀扶”这一连串动作中,可以读出他;从第⑦自然段中“目光炯炯”“神情庄重而严肃”这些描写神态的词句中,还可以读出他。(3)、阅读第③自然段,下列选项中,对孩子们“越扫越带劲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觉得父亲的话很有道理,所以干得带劲儿。 B、孩子们怕外祖母心疼,所以抓紧时间干活儿。 C、孩子们在与父亲一起扫雪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D、父亲以身作则鼓舞了孩子们的干劲儿。(4)、第②自然段中写道:“他笑意盈盈地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老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同学们对此肯定体会很深,感觉李大钊不仅仅是对他的子女说的,更像是对我们所有同学说的。请你结合身边现象以及短文关键词句,写下你的理解。 -
17、刘宽①
刘宽整衣冠,将入朝。侍婢捧羹进,偶失手,羹污其衣。婢惶恐,遽②以手收之。宽神色不变,徐③言曰:“羹得毋④烂⑤汝手乎?”其性度如此。海内⑥称为长者。
(有删改)
【注释】①刘宽,字文饶,东汉时期宗室名臣。②遽:匆忙,仓促。③徐:从容。④得毋:该不会。⑤烂:烫伤。⑥海内:国境之内。
(1)、下列成语中的“度”与文中加点的“度”意思相同的是( )A、度日如年 B、风度翩翩 C、豁达大度 D、以己度人(2)、下列加点的字与“遽以手收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杨氏之子 B、誉之曰 C、吾盾之坚 D、不可陷之盾(3)、分别找出侍婢和刘宽在羹弄洒后的表现。(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羹得毋烂汝手乎?(5)、侍婢失手将羹弄洒后,心里可能会想:。看着刘宽的反应,听着刘宽的话语,侍婢心里会想:。(6)、“海内称为长者”中的“长者”指的是A.年纪大的人
B.力量大的人C.权力大的人
D.德行高的人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刘宽是一个的人。
-
18、小辉在比赛中表现出色,郭老师当场用楷书写下了“明日之星”的横幅,作为奖品送给他。根据楷书颜体字“筋肉丰满”的特点,下列选项中最匹配的一项是( )A、
B、
C、
D、
-
19、经过认真排练,课本剧比赛终于开始了,节目个个精彩。请以观众的身份,把感觉时间特别快的内心体验写下来。
-
20、各小组在理解剧本内容时运用了一些阅读方法,下列阅读方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三打白骨精》:阅读时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 B、《黛玉葬花》:可以结合电视剧加深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C、《景阳冈》:对于不理解的语句,全都摘录下来,逐一查资料,反复琢磨。 D、《三顾茅庐》:借助资料对当时的背景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