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书节活动丰富多彩,请你帮李老师转述一个通知。

    班主任李老师让你通知李明,明天下午在学校报告厅举行“最美朗读者”评选活动,请他提前作好准备。

    我对李明说:

  • 2、感受了诗词之美,我们还阅读了许多大文豪的美文,让我们来试着仿写一下吧!

    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 , 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种事物)

  • 3、读书节中,优美的诗词很受大家喜爱,比一比,看看谁是诗词小能手!
    (1)、诗词中景,美如画:“篱落疏疏一径深,”是杨万里笔下春景之美;“ , 麦花雪白菜花稀”是范成大笔下初夏万物生长之美;“最喜小儿亡赖,”是辛弃疾笔下自由和谐之美。
    (2)、诗人艾青笔下的绿是灵动的:所有的绿集中起来,一起,在一起,静静地在一起。
    (3)、读书节还有“校园诗词大会”,请仔细看右边的诗词十二宫格,识别出学过的一句五言诗“”和一句七言诗“”。 
  • 4、读书节中,我们阅读了《十万个为什么》一书,判断下列各句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
    (1)、书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米·伊林。
    (2)、这本书向读者提出了十万个问题。
    (3)、奶变酸是因为里面有糖。
    (4)、绝大多数的玻璃器皿都是吹出来的。
  • 5、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做事一丝不苟 , 非常认真谨慎。 B、这座城市十分繁华,高楼林立,到处鸡犬相闻 C、这只狗十分警惕,一有陌生人来就会引吭大叫 D、这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 , 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时田园杂(xìng)  叫(xiāo)             繁(yǎn)         新(zhǎn) B、九天月(lǎn)           清平(lè)         湃(pēng)         透(shèn) C、丰富多(qiāng)          应(hè)           心(lǜ)          胆(què) D、大叫(háng)           症(ái)          瘩(gā)          徉(cháng)
  • 7、阅读书籍,走进诗歌,让我们心里有光。将下面这句话工整地抄写在方格里。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 8、【美在表达】习作。

    所遇皆美景。在这场寻美之旅中,我们收获了很多,美景、伙伴、往事、真情……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内容,以“真美”为题,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

    要求:⑴按照一定的顺序写;⑵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⑶书写端正,语句通顺,内容具体。字数不少于 350。

  • 9、自然之美

    鼎湖山听泉

    ①从肇庆市驱车半小时左右,便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②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愈往上走树愈密 , 绿荫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泉水隐到了浓荫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③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这是一座建于明代、规模宏大的岭南著名古刹。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有一株与古刹同龄的茶花,还有两株从斯里兰卡引种的、有二百多年树龄的菩提树。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

    ④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 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____、____、____。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⑤蒙眬中,那滋润着鼎湖山万木,孕出蓬勃生机的清泉,仿佛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④段中的横线里。

    A.辨识              B.品味              C.聆听             D.倾听

    (2)、本文是按照顺序来写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肇庆市→
    (3)、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了鼎湖山树的浓密,与题目“听泉”有什么联系? 
    (4)、赏析短文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5)、你是怎么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的?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 10、生活之美

    选文一:乡下人家(节选)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你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选文二:小镇的早晨(节选)

    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 小河净得透明,犹如一条不夹一丝儿杂质的碧玉带子。 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好像一座水上浮桥。石桥下面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然钻出,又从河上轻轻地漂过。

    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 沿街的店铺摆满了各种蔬菜、水果和土特产。 那刚从地里割下来的芹菜、菠菜,还带着露珠,鲜嫩嫩的;那刚从河里捕捉上来的大鱼小虾,又蹦又跳,水灵灵的……真叫人目不暇接。 不少经营早点的店铺也已早早地开张了,主人正不停地招待着过往的客人。

     (作者:宗阳春,有删改)

    (1)、两篇选文都是写景,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请你和小语一起找找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情感。

    我读了【选文一】后不禁感叹:好一幅          图啊!人          与多么和谐融洽!

    (2)、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中乡下人家吃的食物特别丰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能拿来吃。 B、【选文二】中令作者“目不暇接”的是沿街的各种蔬菜、水果和土特产。 C、【选文二】中从人们的活动情况可以感受到小镇的早晨是忙碌的。
    (3)、【选文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很生动,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把小河比作 , 写出了 。
  • 11、【美在文章】守信之美

    吴起守信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sì)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昔:从前。③止之食:留故人吃饭。④期:约定。⑤求:寻找。⑥俟:等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故人至不来

    ②故人来,与之食

    ③起之不以俟者

    其自食其言也

    (2)、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与其他两项不同的是(     )
    A、起不食待 B、故人来,方与 C、炎帝少女,名曰女娃
    (3)、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起之不食以俟者”的原因。
    (4)、写一写你知道的有关诚信的故事名称和主要人物。
  • 12、【美在诗画】今年的诗歌朗诵会在南明山举办,让我们邀请小语一起参加吧!

    准备诗歌朗诵会

    通 知

    明天早上8点,请全体同学在北校门口集合,前往南明山参加诗歌朗诵会。

    王老师

    7月1日

    (1)、请将王老师的通知转述给小语。
    (2)、确定诗歌朗诵会名称;请为本次在南明山举办的诗歌朗诵会确定一个主题,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处州美如画 B、诗话南明,诵传山水 C、秀山丽水,荡起诗的想象 D、我为诗狂
    (3)、设计诗歌朗诵会主持稿和诗词集;补充下列表格,完成主持稿。

    主持稿

    诗词集

    诗人将孩童的活泼情态、有趣生活汇注笔端,请欣赏……

    诗词中“趣”

    , 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

    最喜小儿亡赖,。——《清平乐·村居》

    诗歌往往包含着真挚情感,不管是友情还是亲情,总能触动我们的心弦,接下来请欣赏……

    诗中“情”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

    ——《繁星(七一)》

    心中的风雨来了,

    ——《繁星(一五九)》

    诗中常常表达了诗人的精神品格,如《墨梅》借梅花表达自己的品质,接下来请欣赏……

    诗中“志”

    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

    , 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

  • 13、春天,行走在南明山脚,适合吟诵的诗词句是(     )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B、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C、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14、下列加点部分的写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太阳暖暖地照着,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B、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 C、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 D、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
  •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村子里的鲜花又开了。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显然是冬天。 B、她是我们班的百灵鸟 , 唱歌非常好听。 C、我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风景,那个小小的窗口成了连接我与世界的桥梁。 D、我做不出题目的时候,经常会发愣
  • 16、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hé)         倔(qiáng)          照例        豪不相关 B、(hè)         候(shì)            慰藉        茹毛饮血 C、(è)          将(jì)             拆除        一丝不苟 D、倒(yūn)        见(piě)            石璧        学海无涯
  • 17、阅读以下文字,完成题目。

    南明山因其 dú tè____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这里草木葱★,在朝霞的映照下, shǎn shuò____着动人的光彩,更显càn làn____。 路边的xiàng rì kuí____朝着东方的天际热烈绽放,如同艺术家精心 miáo huì____的画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迎接各地游客。jì jìng____的夜晚,méng lóng____的月色、漫天的 fán xīng____,也别有一番韵味。

    (1)、请根据拼音在横线里填入相应的词语。
    (2)、文中★是个形声字,读作“lóng”,表示草木茂盛的样子。根据形声字特点,应选择下列哪个字?(    )
    A、 B、 C、 D、
  • 18、【美在风景】南明山白云悠悠,飞瀑声声,引得无数诗人作诗留念。面对此景,请你替小语从《南明寺》一诗中摘录合适的诗句抄写在书签上(注意格式)。

    南明寺(节选)

    袁  牧

    小憩南明寺,双池荷叶香。

    山深云色古,瀑细水声长。

  • 19、研学结束,衢州“盛夏旅游节”即将开幕!作为小导游的你,请从下面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一篇习作,为展示“衢州小主人”风采作好准备。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任务一:选择自己最想介绍的几个方面向游客自信地介绍自己。

    任务二:向游客介绍一处游览过的、印象深刻的家乡风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 20、阅读理解

    孔子改错

    ①一天,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师生们来到海边,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②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③老渔翁听了连忙说道:“先生,你说得不对呀!难道海浪真的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

    ④孔子觉得老渔翁的话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我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⑤子路在一旁生气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

    ⑥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

    ⑦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 比方说,这鱼怎么个打法,你们会吗?”子路哑口无言。

    ⑧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jiǒng)态,也不再说话。他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⑨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集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⑩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 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

    (1)、阅读短文,将情节图补充完整。

    (2)、读句子,完成任务。

    ⑴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抓住“”“”“”“”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老渔翁。仿写一个写连续动作的句子。

    ⑵第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孔子的描写,让我体会到孔子是个的人。

    (3)、对文中“孔子改错”的“错”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认为渔翁改的诗句合乎情理。 B、修改自己诗歌中的“千层浪”“万点坑”。 C、以前对学生讲的“生而知之”的观点。 D、在生活中只专注读书,不关注日常小事的做法。
    (4)、“我非生而知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都是孔子的名言。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情况吗?你是如何对待的?请举例说说。
上一页 838 839 840 841 84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