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西游记》相关阅读。

    【材料一】

    《西游记》目录(摘选)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行者降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材料二】

    【材料三】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A】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好行者,拽开步,走近前观看,那怪物:假变一婆婆,两鬓如冰雪。【B】弱体瘦伶仃,脸如枯菜叶。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撇在路旁。唐僧一见,惊下马来,摔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

    (有删改)

    (1)、阅读古典名著,可以采用的方法。
    (2)、材料一是《西游记》的目录摘选,请从中提取唐僧收徒的信息,照样子填空。
    (3)、材料二是某同学绘制的西天取经路线图的一部分。从图中可知,唐僧从出发,到达取经。你还对这幅图中没有画出来的(填故事)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
    (4)、《西游记》这本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其中与“三”有关的情节有:三调芭蕉扇、
    (5)、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A是对孙悟空的描写,我们从中能感受到孙悟空的特点。画横线的句B是对白骨精的描写。
    (6)、材料三出自《西游记》(    )这一回。
    A、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B、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C、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D、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 2、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你知道大人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吗?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1)、小渝的父母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请你通过下面表格中的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项 目

    爸爸的童年

    小渝的童年

    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打水漂、滚铁环

    微信小程序上的“跳一跳”

    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

    玩具手枪

    变形金刚

    小时候做过最勇敢的事

    捅马蜂窝

    参加野外训练营

    通过对比,我发现:

    (2)、你将采访小渝一家,下面是采访初稿,请你完善。

    流 程

    内 容

    (1)确定①

    小渝一家

    (2)根据采访对象的年龄、性别、生活经历等设定不同的问题,列出提纲

    问题一:还记得老重庆最好吃的小吃是什么吗?

    问题二:②

    (3)采访时

    当被采访人讲述时,要用心倾听,作好记录。不要③

    (4)采访结束后

    与同学交流④

  • 3、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1)、从对事物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
    (2)、我们问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多个问题。
    (3)、别人回答问题时,我们可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也可适当追问。
    (4)、“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千岁大王”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称谓。
  •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
    (2)、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烟波浩渺之势。
    (3)、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
    (4)、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 5、品读句子,选填人物特点。

    ①慈爱    ②豪爽    ③勇敢    ④机智    ⑤倔强

    (1)、武松吃了道:“好酒!”
    (2)、武松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3)、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4)、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5)、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 6、按要求完成练习。
    (1)、生活是一本书,书里有我们美好的回忆。(仿写句子)

    生活是一幅画,。生活是

    (2)、酒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时,进来看官司榜文。”
    这句话中的“酒家”指的是 , “官司榜文”指的是
    (3)、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提示:有6处错误。)
    雨过天情,天上出现了彩红,学校更美丽了。香樟、黄杨、金桂的叶子上不断地陆续往下滴着晶银的水珠,蝴蝶在花圃里飞来飞去。小鸟在树上叫个不停……学校到处勃勃生机。
  • 7、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比喻) B、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引用) C、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排比) D、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反问)
  • 8、下列句中加点的四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半夜三更不睡觉,在沙发上蹦来蹦去,被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B、神机妙算的他,总能把不会的题做出来。 C、天造地设的水帘洞,为猴子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栖身场所。 D、他考上了大学,家庭聚会时,父亲一饮而尽 , 然后开心地哈哈大笑。
  • 9、下列读音、字形、词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双(zhǔ)    蔬软        印信(政府机关的图章) B、(pō)      请误自勿    筛酒(斟酒) C、裂(bèng)    咆哮      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体) D、羽(lín)     都督      序齿排班(按年龄大小排列)
  • 10、看拼音,写词语。

    经过人们的辛勤gēng yún , 农田里一派勃勃生机。农田旁边是一个果园,园中树上长满了yīng tao。你看,hú dié飞舞,mà zha蹦跳,顽皮的孩子们学着话本里的士兵léi gǔ nà hǎn , xiā nào一番。整个果园越发显得生机盎然。

  • 11、学期过半,在这段时间里,你一定读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人名言吧!一句名言往往会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下列名言让你想起了什么事呢?请选择其中一句作为话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要求:围绕话题,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可运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方法,内容要具体,事件要完整,感情要真挚。

    名言:①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②人心齐,泰山移;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12、诸葛亮智退司马懿

    ①那天,诸葛亮调派任务妥当,便先带领五千兵马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飞马送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朝西城这边打了过来。这时诸葛亮身边并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的五千兵已分一半去搬运粮草,只剩两千五百兵在城中。在场众文官听到这个消息都吓得脸色发白。

    ②诸葛亮登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逃跑已经来不及了;如果要拼死抵抗,又缺兵少将,形势十分危急。在这紧要关头,诸葛亮并没有慌乱。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然后,他就下令:将旌旗全部藏起来,诸军各自坚守岗位,不得慌张,否则立即处死;大开城门,让一些士兵扮作老百姓,洒扫街道,也不得惊慌乱动。诸葛亮身披鹤毛大氅(chǎng),端坐在城楼上,头戴纶巾,焚香抚琴,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③司马懿的大军很快就来到西城下,只见诸葛亮一人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烧着香,弹着琴,还有两个童子伺候。城门内外,也只有二十多个百姓,只顾低头洒扫,脸上毫无惊慌神色。司马懿见此情况,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就急忙掉转马头,下令马上退兵。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猜测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斗篷一样的衣服 B、鹤毛做成的服饰 C、带鹤毛的大刀 D、汉族传统服饰
    (2)、联系上下文,揣摩诸葛亮的想法。诸葛亮“笑容可掬”,心想:
    (3)、故事中的计谋被称为(填空),诸葛亮采用这个计谋的原因是

    A.引诱司马懿大军进城,认为以自己的兵力绝对能一举歼灭司马懿大军。

    B.他知道城中士兵少,抵挡不住司马懿大军,只能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来智取。

    C.他知道司马懿很胆小,认为司马懿见自己坐在城楼上就不敢靠近城池。

    D.诸葛亮神机妙算,知道司马懿会被他的琴声陶醉,不忍攻城。

    (4)、下列歇后语中可能与本故事有关的是(    )(多选)
    A、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B、半夜弹琴——暗中作乐 C、诸葛亮焚香抚琴——故弄玄虚 D、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司马懿见此情况,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就急忙掉转马头,下令马上退兵。”司马懿当时可能会这样想:
  • 13、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节选)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色。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我们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五人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③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自别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我们用大团大团的线作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④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啊!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道的大道上、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⑤更令人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儿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一样闪烁。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⑥韶光如流水。虽说童年已经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捡回那逐渐远去的记忆。

    ⑦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有删改)

    (1)、本文回忆童年,作者围绕“风筝”回忆了小时候这两件事,从中可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的。
    (2)、做风筝是作者心中美好的回忆,请根据第③自然段的描述,将下面做风筝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3)、下面对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是(    )
    A、与第①自然段相呼应,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B、风筝承载着童年的欢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C、因为时间过于久远,“我”对童年的记忆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只能凭借风筝线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D、虽然童年生活已悄然逝去,但是“我”永难忘怀。
    (4)、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结合短文,说说你的体会。
    (5)、文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找出其中一句,并在下面的横线上批注自己的感受。
  • 14、村晚

    〔宋〕雷震

    ____,____。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把《村晚》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2)、《村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图。
    (3)、下图可以用诗句“”来描绘。请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中的情景: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B、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 C、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 D、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5)、与“笛弄晚风三四声”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6)、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牧童》的前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7)、“牧童归去横牛背”一句中“横”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牧童是横躺在牛背上,一种认为牧童是骑在牛背上。你同意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 15、根据所学知识和语境,填写恰当的诗句。
    (1)、诗中有“趣”:“ , 也傍桑阴学种瓜”和“牧童归去横牛背,”有天真童趣。
    (2)、诗中有“景”:“ , 夜静春山空”是静谧的夜景,“三万里河东入海,”是雄壮的美景。
    (3)、诗中有“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是友人间的分别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是戍边将士的无奈之情,“谁言寸草心,”是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是兴奋之情。
  • 16、下面是兰兰摘抄的对一位母亲的描写,读一读,完成练习。

    这是一个酷热的秋日,太阳放射出热辣辣的光线,树叶似乎烤焦了一般,大黄狗在树荫下吐着舌头,鸡热得耷拉着翅膀。满脸汗水的母亲捧着这个大大的桃子,自言自语:“你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欣喜。

    (1)、语段中的第一句话是围绕着“”来写的。请你从下面的字中任选一个,仿照这句话的写法写一写。
    静   吵      饿   累
    (2)、第二句话中母亲的内心是(欣喜 焦躁  无可奈何)的。请你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个,仿照第二句的写法写一写。
    激动万分    期待落空    久别重逢
  • 17、书中活灵活现的人物给小新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是他画的人物肖像,根据提示完成练习。
    (1)、小新要为这三人颁发奖状,下列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能言善辩    活泼可爱    善解人意 B、知人善任    胆大心细    固执己见 C、嫉贤妒能    机智勇敢    灵活多变 D、神机妙算    敢作敢为    豪放勇武
    (2)、下列最能概括诸葛亮外貌的一组是(    )
    A、面如重枣    髯长二尺 B、面如凝脂    眼似点漆 C、羽扇纶巾     面如冠玉 D、身躯凛凛    相貌堂堂
    (3)、下列故事与武松无关的一项是(    )
    A、误入白虎堂 B、斗杀西门庆 C、醉打蒋门神 D、大闹飞云浦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论外祖父怎么训斥,阿廖沙总是一声不吭 B、尽管敌人神机妙算 , 还是被我军指战员识破了伪装。 C、观音菩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孙悟空的错误。 D、这几个歹人总是在半夜三更时谋害过往客商。
  • 19、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来到京城,燕青扮成了货郎(旧时民间在农村或城市小街僻巷贩卖杂货的商贩),吴用打扮成墨客(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也指有文化的人),李逵扮作屠夫。根据宋江的嘱咐,大家序齿排班(按牙齿的多少排列顺序),依次走在大街上,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家客舍(旅馆)。

    A、货郎 B、墨客 C、序齿排班 D、客舍
  • 20、读语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书,是一位tè shū____的朋友,为我提供无穷的天地,让我认识不同的人物:故事里cí xiáng____的老人,让我知晓做人的道理,令我sù rán qǐ jìng____;故事里博学的老师,解答我的yí huò____,令我豁然开朗;故事里的探索者,带我步入一片zhǎn xīn____的天地。认识书中的百态人物,是我的róng xìng____。读书【    】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我的能力。

    (1)、读拼音,写词语。
    (2)、和“提供”的“供”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3)、和“知晓”中的“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鸡鸣报     B、行夜宿 C、家喻户 D、以利害
    (4)、“【    】”里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缎练 B、锻炼 C、锻练 D、缎炼
上一页 746 747 748 749 75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