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领(shuài)    璨(chuǐ) B、灭(jiān)    起(lún) C、着脸(bēng)    憬(chōng) D、(cī)    千钧一(fà)
  • 2、看拼音写词语,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既正确又规范。

    课间,我拿出用bīng gùn和xiàng皮装饰的竹节人对战,本以为技高一chóu , 却输了。我tuí  rán趴桌上,jǔ sàng地将它丢进chōu tì

  • 3、有一天,小猪在森林里散步,看见了一家神奇糖果店。小猪问:“狗熊叔叔,神奇糖果是什么样的糖果啊?”狗熊叔叔说:“这里的糖果含在嘴里就会发生神奇的事情。来,你试试这颗黄色的糖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试着编下去。
  • 4、阅读二:

    ①大兴安岭的最北端——祖国北极的秋天能有多长呢?春、夏、秋三季才两个多月,秋天能有多长就可想而知了。然而这短暂的秋天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②刮了一天的西北风告诉我们:都柿已经由酸变甜了。星期天,我们便成群结队地进山采都柿。顷刻间,寂静的山林热闹起来,欢声笑语溢满山林,小朋友们穿着花衣像美丽的蝴蝶,在山林里来回飞舞。一会儿这里喊:“都柿真多啊!”一会儿那里又喊:“快来呀!这儿的都柿又多又大……”

    ③都柿很美,黑红的茎秆七八寸高,上面缀满了黑蓝的“珍珠”,水灵灵的,放到嘴里又酸又甜,只要一提到它,不知不觉就流出了口水。

    ④正是采都柿的好时候,蘑菇又出来了:草黄色的草蘑这儿一片,那儿一片:洁白柔嫩的白蘑水灵灵的;杏黄色的小黄蘑头顶上还有一点红色,小巧玲珑,像一顶顶美丽的小雨伞;榆黄蘑在一个树墩上就能采满一篮儿;还有一对对珍贵的“猴头”菇,它浑身都是白色,毛茸茸的,真像小猴子的脑袋:那些粉红、浅蓝的漂亮的蘑菇是有An毒的……色彩斑斓,应有尽有。

    ⑤仅过了两个星期,人们都穿上了棉衣,大地也披上了银装。

    (1)、短文介绍了的秋天,那里的秋天主要特点是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①“寂静的山林热闹起来”一句中“寂静”的反义词是 , 通过找反义词,我知道了“寂静”的意思是

    ②“星期天,我们便成群结队地进山采都杮”一句中,我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成群结队”的意思是

    (3)、短文中用富有新鲜感的词句描写了山林里的各种蘑菇,请找出文中表现蘑菇“色彩斑斓,应有尽有”的句子,并填空:其中你最感兴趣的蘑菇是 , 它的特点是
    (4)、“然而这短暂的秋天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参与了那次采都柿的活动,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 5、阅读一:

    走路的奥秘

    ①科学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蚂蚁有六条腿。那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②平平说:“先走左边三条腿,再走右边三条腿呗。”民民说:“才不是呢。应该是按腿的顺序,一对一对走。”大伙儿议论纷纷,谁也说服不了谁。

    ③第二天,我们捉来一只大蚂蚁,放在白纸上看它爬。可看了半天,眼花了,腰酸了,谁也没有看出究竟。正当我们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办时,有人嘟囔了一句:“唤,要是有脚印就好了。”我连忙找来红墨水,提起蚂蚁罐上红墨水,然后把它放在白纸上。可是除了两道红线,看不出有什么脚印。

    ④□看,脚印□□不知是谁在惊喜地大叫。有个同学拿来了放大镜,在镜片下,我们发现了几个里“品”字形排列着的小红印。原来,蚂蚁走路时,一边的前足、后足和另一边的中足同时着地,仿佛一个“三脚架”。

    ⑤这,就是蚂蚁走路的奥秘。

    (1)、在文中“□”内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论纷纷(各种说法很多,不一致) B、哪囔(大声地叫喊) C、面面相觑(互相对视而不知所措) D、奥秘(深奥的秘密)
    (3)、如果平平说法正确,脚印应该是;如果民民说法正确,那脚印应该是;但最终,我们实际观察到的脚印是
    A.呈“品”字形
    B.左边三个脚印,右边三个脚印
    C.两个脚印一组
    (4)、蚂蚁是怎样走路的?请在文中找出来。
    (5)、根据文中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填空。

    ①把蚂蚁放在白纸上→没看出究竟

    ②提起蚂蚁→看不出脚印

    ③借助放大镜→发现

  • 6、下面的语段共有3处错误,请用修改符号修改。

    今天,同学们穿着整齐的校服,鲜艳的红领巾,来到唐山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有许多飘亮的花儿,有迎春花、桃花、玉兰花、枫树等。

  • 7、注意加点的部分,仿写句子。

    清风一吹,树叶便迎风起了动听的歌曲

  • 8、根据积累填空。
    (1)、古人告诉我们如何善待他人:“不 , 不贰过”提醒我们管理情绪;“ , 暖于布帛”强调语言的力量;而“仁者爱人,”则教导我们尊重他人。
    (2)、看到满山的红叶,我想起:“坐爱枫林晚,霜叶。”读到“萧萧梧叶 , 江上秋。”我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3)、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 ,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它把红色给了 ,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 , 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的,橘子、柿子我碰,要人们去摘呢!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点头。
  • 9、下面和“唔”字在字义上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吵  叽  喊 B、啪  哗  叫 C、咬  咽  啃 D、吱  嗡  呜
  • 10、按要求写词语。
    (1)、照样子,写词语。

    例:油亮亮(ABB式)     

    例:四平八稳(四×八×)    

    (2)、将成语补充完整。

    摇头        赤     提

  • 1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xì jì)     (gū gǔ)碌     子(tán dàn)

    (jī jǐ)乎      (dā dá)应    (zhōng zhòng)

  • 12、看拼音写词语。

    piāo yáng

    bèi

    shī rùn

    lǐng

    jiù

  • 13、照样子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神话人物。

    例:口衔微木,心填沧海——(精卫)

    逐日道渴,化杖成林——

    观鸟兽之迹,始造文字——

    十日并出,援弓射九日——

    奔月飞天,托身于月,是为月精——

    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始有医药——

  • 14、在微信朋友圈,我们总能看到很多人喜欢分享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欢的一个地方,家中有趣的一个人,身边美好的一件事……你想跟大家分享什么呢?请选择一方面跟大家分享,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注意语句通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 15、阅读二:

    “飞翔”的蜘蛛

    ①有一天黄昏,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

    ②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

    ③带着这个疑问,我把院子里所有的蜘蛛网都搅毁了。

    ④后来,我细细地观察,才发现它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行,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落在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或者说它满意了,再把丝收紧。收第一根丝要半个多小时,直到成一条直线。以后的进程一般比第一根丝的安置要快多了。尽管它很复杂,但蜘蛛对此十分熟练,操作起来,仿佛是一种愉快的表演似的。

    ⑤蜘蛛本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结在半空中,它是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小动物。它的网织得精巧而且规矩,八卦形地张开,仿佛得到神助。

    ⑥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得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的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半空中。

    ⑦奇迹是执着创造的。

    (1)、下列句子中,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是;体现作者观察耗时很长的是。(填序号)

    ①收第一根丝要半个多小时,直到成一条直线。以后的进程一般比第一根丝的安置要快多了。②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行,小心翼翼。

    (2)、作者是非常善于观察的,下面这些词语描述了作者观察与思考的经历,请按先后顺序填在横线上。

    ①仔细观察    ②搅毁蛛网    ③受到启发    ④产生疑问

    (3)、通过读短文,你觉得蜘蛛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4)、文中有一句话,虽然简短,但却写出了作者由观察蜘蛛织网而受到的启发,请把它找出来。
    (5)、阅读文章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再提一个问题。
    A.针对文章内容来提问
    B.从文章的写法来提问
    C.联系生活经验来提问
    我选择(填序号),问题是:
  • 16、阅读一:

    材料一:近年,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已渐渐成为广大旅客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从最初的“绿皮车”到快速列车,速度的提升缩短了推程,拉近了人们的距离。高铁的速度更是在快速列车的基础上翻了一番,每小时可达350公里以上。坐过高铁的人都知道,高铁舒适度高,服务质量跟航空不相伯仲,细节也是追求尽善尽美。不仅提供无线网、充电插座、沙发床、平板电脑等用品,而且在商务座还有乘务员贴心服务。

    材料二:我国遵循“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指导方针,高铁技术实现了“引进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三阶段跨越式发展。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代表符号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创造”的最佳诠释。尤其是高铁的核心部件——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已成功实现百分之百的“中国创造”。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这个最美的国家名片正快速走向世界。

    材料三:以下是G8808次复兴号列车从唐山到北京的信息情况表:

    车次

    出发/到达时间

    出发/到达车站

    铁路里程

    参考票价

    G8808

    14:25/15:28

    唐山/北京

    150公里

    二等座¥103

    一等座¥164

    (1)、下列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高铁已渐渐成为广大旅客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 B、高铁舒适度高,服务质量跟航空不相伯仲。 C、我国高铁技术实现了“引进技术——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三阶段跨越式发展。 D、中国高铁的核心部件已完全实现“中国创造”。
    (2)、读材料一中的划线句:①材料一中的划线句写出了高铁的特点。②选择一个词语写句子,突出高铁速度之快。(霎时、顿时、忽然、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功夫)
    (3)、阅读时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阅读完以上材料后,你心中产生了什么问题?请写下一个问题。
    (4)、国庆假期,晓阳同学乘坐G8808次高铁从唐山到北京游玩。回到学校,他结合以上材料,要向同学们介绍中国高铁。请帮晓阳写一段简短的介绍词。(至少介绍高铁的两个不同方面的特点)
  • 17、照样子仿写自问自答式句子。

    例: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 18、根据平时的积累填空。
    (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高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千万匹白色战马 ,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 好像大地都被颤动起来。——《观潮》
    (2)、让我们跟随先人感受生活中的大智慧。“梅须三分白,雪却一段香”,卢钺告诉我们事物各有其短,也各有所长;“不识身在此山中”,苏轼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智能之士,”,王充告诉我们要积极向别人学习和求教;“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一场秋雨 , 十场秋雨要穿棉”,先民们告诉我们要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3)、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不返,故为精卫,常西山乙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填海》
  • 19、先补全词语,再选词填空。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①腾驾雾    ②神妙算    ③三头

    显神通    ⑤呼唤雨    ⑥奔流不

    (2)、江河可以用词语“”来形容。
    (3)、与“八仙过海”搭配使用的词语是“”。
    (4)、看到①、③这两个词语,我想到了这个人物。
  • 20、辨别形近字填空。
    (1)、蝇    绳:苍    跳
    (2)、坑    抗:违    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