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____
①风停雪住,高地上静悄悄的,一支美军队伍正往黄草岭1081高地行进。
②刚爬上山头,美国士兵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积雪覆盖的战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志愿军战士僵硬的身体。这些志愿军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结成了寒霜。
③美军指挥官看着这一幕,摇了摇头,这就是与他们奋战了二十多天的中国军队,这就是层层包围着他们、一波又一波不断向他们进攻的中国人,就是这些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人,但面对这样的中国军队,美军士兵们不由得敬了一个军礼!
④美军继续前进,阳光洒在雪原上露出一片静谧的银白。这次,他们又遇到了“冰人”,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的“冰人”竟然会动。只听冲锋号一响,无数“冰人”从雪下面冒了出来,许多战士的腿已冻得坏死了,但他们顾不了这么多,没腿的就往前爬。这突如其来的攻势,打得美军措手不及、狼狈逃窜。
……
⑤志愿军指导员吴铁锤一路紧赶,夕阳西下时终于赶到了黄草岭1081高地。他没有想到这个高地是他这支部队最后的归宿,也没有想到竟然会以这种方式来跟自己的老搭档欧阳云逸告别。
⑥百十号冻僵的志愿军战士,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保持着持枪射击的姿势,那是美军队伍必定经过的地方。当把这些冻僵的战士全部从战壕里抬到平缓的坡地上时,他们的身体弯曲着,扳也扳不直。枪支抱在他们的怀中,冻结在他们的手上,在夕阳昏黄余晖的照射下,晶莹夺目。
⑦吴铁锤看到了欧阳云逸,他好像完全睡着了,闭着眼睛,肩膀上背着他的帆布挎包。他的眼镜片冻裂了,吴铁锤解开他的挎包,用毛巾将冻裂的镜片擦了又擦。
⑧吴铁锤看着面前睡熟的欧阳云逸,他还从来没有这样仔细看过他。这么多年了,他跟这个人形影不离、朝夕相处。他们一起参加了新四军的抗日支队,一起打鬼子;打走了日本鬼子,他们打了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许许多多的大仗;然后过长江,最后跨过鸭绿江来到这个冰天雪地的朝鲜半岛打美国鬼子。他从没有想过会同这个人分开,可是现在,这个他非常熟悉和非常敬重的人却在极度的严寒之中彻底睡了过去,没有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吴铁锤知道这个人再也不会醒来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2)、以下三个题目,你会选择哪个作为短文的题目,说说你的理由。
A.吴铁锤
B.冰雕连
C.志愿军(3)、第⑥段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们的群像,第⑦段描写了战士欧阳云逸牺牲时的样子。这是什么写法,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读第⑧段画线句子,再说说分号的用法。(5)、读完短文,引发你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不少于50字。 -
2、古诗词默写。(1)、野旷天低树,。(孟浩然《宿建德江》)(2)、黑云翻墨未遮山,。(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 , 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待到重阳日,。(孟浩然《过故人庄》)(5)、五岭逶迤腾细浪,。(毛泽东《七律·长征》)(6)、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7)、 ,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8)、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别董大》)
-
3、快乐读书吧。(1)、《小英雄雨来》中雨来这一角色生动鲜活,请结合以下文段,分析雨来的性格特点。
【语段一】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性格特点:
【语段二】雨来使劲儿把苇叶一甩,捂着肚子朝河沿跑,边跑边喊:“鬼子来啦!鬼子来啦!” 性格特点:
【语段三】雨来把书塞在怀里,一骨碌下了炕,跳到窗外,翻过院墙,在墙根下蹲了一会儿,就朝着村外的大路跑去。 性格特点:
(2)、雨来的英勇行为,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雨来的行为对他成长产生的影响,至少写两点。 -
4、词句段运用。
自然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完的奇妙大书,每一页都藏着惊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大书,开启一场与自然的欢乐约会!
(1)、感受自然之美。请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翠色欲流 芬芳馥郁 心驰神往 一碧千里
站在草原,极目远眺, , 草浪随风起伏,仿佛大地在轻轻呼吸,。空气中 , 沉醉不已,此景令人 , 心灵似被自然之美净化,忘却烦恼。
(2)、发现自然之妙。仿照示例,写一写眼中美景。
【例子】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3)、抒发自然之趣。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惊喜。从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一段即席演讲,把你的感受和大家分享吧,不少于80字。
森林里的音乐会 大海的拥抱 花朵的微笑我选择的题目是:
-
5、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全神注 豪不屈 惊天地 千一发
-
6、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tǎn
tí
àn
yì
绿
马
伏
立
bīn
bào
yuè
zhái
外
发
检
院
-
7、战争是人类历史中沉重却无法回避的篇章,它留下苦难的印记,也让和平的价值愈发凸显。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战争的话题。
材料一:“战争”一词的起源
中国古代早期多以“战”“征”“伐”“兵”等单字描述战争行为,如《诗经》中“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的“师”便指军队与战事。“战争”二字连用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时期吴起所著兵书《吴子·料敌》,文中“战争之具,尽在境内”一句,首次将“战”(军事对抗)与“争”(利益争夺)结合为复合词,此后这一表述逐渐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普及,成为指代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固定词汇。
(出自《中国古代军事术语词典》)
材料二:古代兵书中的战争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赖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
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出自《孙子兵法校释》)
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战争
抗日战争(1931年——194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战争开端,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无数军民以“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信念浴血奋战,最终于1945年8月15日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战争共造成中国军民伤亡超3500万,却彻底洗雪了近代以米的民族耻辱,让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出自《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四:当今世界的战争
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持续不断,核心围绕领土划分、宗教圣地归属等问题。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再度大规模升级,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密集空袭,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也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
截至2024年5月,此次冲突已造成双方超3万人伤亡,其中多数为平民,加沙地带出现严重的粮食、水源短缺及医疗资源危机,大量民众流离失所,联合国多次呼吁停火,国际社会也在积极推动双方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但局势仍处于紧张对峙状态。
(出自联合国《2024年中东地区人道主义状况报告》)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填写古诗词。战争与戍边的记忆,藏在千年诗词的字里行间。那黄河白云下的孤城,回荡着“ ,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慨叹;出征前的军帐中,将士们举杯高歌,唱出“ ,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与悲壮。守边将士遥望故土,既盼“ ,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安宁,又困于“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乡愁。更有豪杰挺身而出,如“万里赴戎机,”般奔赴沙场;而志士临终仍心系家国,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遗愿。这些诗句,道尽了战争中的家国情怀与人生况味。
(2)、阅读材料二,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B、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C、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D、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3)、阅读材料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4)、阅读四则材料后,我们对战争有了更深的认识。学校将举办“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8分,字数不少于200字) -
8、题目:一次“迎难而上”的经历
要求:回忆自己或身边人“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经历,把事情写清楚,重点部分写详细。如果写场面,可以关注整个场面,也要注意个体表现。作文里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500字左右。
-
9、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关蚂蚁的“冷知识”
①一直以来,蚂蚁总被看作是勤劳的动物,比如《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蚱蜢》,故事大致讲述了蚂蚁在夏天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到了酷寒的冬天,就不至于挨饿;而蚱蜢以为天天都是春天,只知道逍遥快活,什么准备工作也不做……
②于是,蚂蚁给人一种“不知疲倦”“不需休息”的印象。其实不是这样的。2015年,生物学家们在人造蚁巢中做了实验,他们给每一只蚂蚁做上记号,用摄像机记录蚂蚁的活跃程度,最后在分析录像资料时发现,有五分之二的蚂蚁在“闲逛”着,无所事事。在一个勤劳的群体中,其他蚂蚁怎么会容忍这种“偷懒”行为呢?于是生物学家们将实验延续下去,终于弄清了真相。实验人员从正在忙碌的蚂蚁中撒走了20%的劳动力,一周之内,他们发现,那些空出的岗位已由那些原来在自由散漫地“闲逛”的蚂蚁顶替了。生物学家们顿时醒悟过来,是他们误解了那些“闲逛蚂蚁”,它们没有在“偷懒”,也不是没有事做或不愿做事,而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替班工蚁”。又有人想了个点子:再将这些“替班工蚁”也撒走。于是,空出的岗位再也没有蚂蚁来替补了。
③也许小小蚂蚁的行为和蚂蚁王国的机制尚没有完全被人类所认识。非洲有一种2厘米长的蚂蚁,人们发现这种蚂蚁喜欢捕食其他等翅目昆虫,由于对方的个头也很大,且擅长抵抗,所以捕食和反捕食的斗争非常激烈,有时甚至十分残酷。对付猎物,往往会有200至600只蚂蚁(由工蚁变型的兵蚁)出动,每次战役总有5%左右的蚂蚁受伤,如被对方强有力的钳子折断腿或被咬伤。尽管如此,受伤的蚂蚁仍能继续战斗,因为蚂蚁王国中存在一支有效的“救护兵”。
④战斗结束后,受伤的蚂蚁用气味向救护蚁发出求救信号,救护蚁便会赶来,先将它们送回蚁巢,再为受伤的同伴舔伤口——一种消毒手段。有时候,救护蚁甚至会利用已死的等翅目昆虫身体上的某些部分为受伤的蚂蚁施行“手术”,“手术”的成功率颇高。令人惊讶的是,受伤严重的蚂蚁(比如六条腿中已经失去了五条腿)最后会拒绝接受救护蚁的帮助;当救护蚁去接近它们时,它们会竭尽全力抵制救护,迫使救护蚁放弃它们。
⑤看来,世上有些物种真的还需要好好研究,它们有时真让人刮目相看。
(原文有删改)
(1)、本文主要向我们科普了两个有关蚂蚁的“冷知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每个不超过15字)(2)、阅读第②自然段,梳理生物学家们的实验过程,完成下图。给蚂蚁做记号,并记录其活跃程度 ② 撤走“替班工蚁” ① “闲逛”的蚂蚁是“替班工蚁” ③ (3)、阅读关于救护蚁的内容,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A、战斗结束后,受伤的蚂蚁会用触角向救护蚁发出求救信号。 B、救护蚁收到求救信号后会迅速赶到受伤的蚂蚁身边,在战场上开始救助。 C、救护蚁能够为受伤的蚂蚁消毒、施行“手术”,在战役中起重要作用。 D、为了维护自尊,受伤严重的蚂蚁会竭力抵制救护蚁的帮助,与它们保持距离。(4)、下列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你认为放在哪两段之间最合适。( )有关上述现象,人工智能技术专家作了补充解释:对于蚂蚁王国来讲,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劳动力参加每一次劳务行动,过多的参与反而会“添堵”,通常30%的工蚁就能完成全部“工作定额”的三分之二。
A、第①和第②段之间 B、第②和第③段之间 C、第③和第④段之间 D、第④和第⑤段之间(5)、文章开头讲述了《蚂蚁与蚱蜢》的故事,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
10、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渡口激战
①秋风卷着枯黄的芦苇叶,在白洋淀边打着旋儿。十五岁的小交通员水生把最后一封鸡毛信塞进芦苇杆的空心儿里,用泥巴封好口,紧紧攥在手心。远处的炮楼像个黑沉沉的幽灵,铁丝网在夕阳下闪着冷光——他要趁着暮色,把信送到河西岸的独立团去。
②“水生!等俺们一下!”三个半大孩子从芦苇丛里钻出来,是村里少年队的石头、丫蛋和二柱。石头肩上扛着两把磨得发亮的红缨枪,丫蛋手里提着一篮子煮熟的红薯,二柱腰里别着十几个自制的土地雷,引线露在外面,像细细的马尾。“李连长说,今晚要端掉鬼子的渡口据点,俺们来帮你掩护!”水生点点头,他知道这几个伙伴的本事:石头扔手榴弹百发百中,丫蛋认识所有的水道,二柱造的地雷能把鬼子的汽车炸翻。
③天色擦黑时,四人摸到了渡口附近的柳树林。远远望去,渡口的空地上灯火通明,三十多个鬼子和伪军正围着篝火喝酒,几挺歪把子机枪架在沙袋堆成的工事里,枪口对着漆黑的河面。一个戴眼镜的鬼子军官正拿着指挥刀指指点点,旁边拴着几匹高头大马,马背上驮着沉甸甸的弹药箱。“好家伙,这么多弹药!”二柱压低声音,眼睛里闪看光,“等会儿给他们来个‘开门见山’!”
④突然,河西岸传来几声清脆的枪声,那是独立团发起进攻的信号!听到信号后,四人像四只小豹子冲了出去,都恨不得使出全身的劲儿。石头举起红缨枪,朝着离得最近的伪军后背狠狠一戳,那伪军“哎哟”一声倒在地上;丫蛋拉着水生钻进芦苇荡,熟门熟路地绕到工事侧面,避开了机枪的扫射;二柱则猫着腰跑到渡口的木板桥边,快速把地雷埋在桥面下,扯着引线躲到了树后。
⑤据点里的鬼子开始反扑了。子弹像雨点一样打在柳树上,树皮碎屑纷纷扬扬落下来。水生看见李连长带着战士们从正面冲锋,一个战士刚跃出掩体就中弹倒下,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俺们去炸掉机枪!”石头说着,从怀里掏出两颗手榴弹,拉开引线朝工事扔过去。“轰隆”两声巨响,工事里的机枪顿时哑了。可没等他们高兴,又有几个鬼子扛着新的机枪冲了上去。
⑥丫蛋突然指向河边:“快看!鬼子要坐船逃跑!”果然,几个鬼子正推着木船往水里去,想从水路突围。水生立刻掏出芦苇杆里的鸡毛信,塞进丫蛋手里:“你赶紧把信送过去,告诉李连长堵住水路!”丫蛋接过信,一头扎进水里,像条灵活的小鱼消失在夜色中。
⑦这时,伪军的子弹擦着水生的耳朵飞过去,他只觉得一阵发烫。二柱突然大喊:“水生,快趴下!”水生连忙卧倒,只见二柱猛地拉响了手里的地雷,朝追来的鬼子扔过去。“轰!”地雷在鬼子群中炸开,几个鬼子倒在了地上。可混乱中,一颗子弹打中了二柱的胳膊,鲜血立刻渗了出来。“二柱!”石头想去扶他,二柱却咬牙摆手:“别管俺,守住桥!”
⑧就在这时,河西岸传来了冲锋号声,李连长带着战士们冲了过来。水生和石头、二柱立刻加入战斗,他们捡起地上的步枪,朝着敌人射击。丫蛋也带着几名战士从水路包抄过来,把想逃跑的鬼子堵了个正着。据点里的鬼子见大势已去,有的举枪投降,有的还在负隅顽抗,被战士们一一解决。
⑨战斗结束时,天已经蒙蒙亮了。渡口的篝火还在冒烟,工事里的机枪歪倒在一边,地上散落着鬼子的头盔和枪支。李连长走过米,拍了拍水生的肩膀:“多亏了你们送的情报,还有这几个‘小英雄’的帮忙,这次咱们大获全胜!”水生看着身边的伙伴:石头的脸上沾着黑灰,丫蛋的头发还在滴水,二柱的胳膊缠着绷带,却都笑得格外灿烂。
⑩朝阳从白洋淀上升起来,把河水染成了金红色。水生攥着手里的红缨枪,望了望岸边的芦苇。那些芦苇,看似柔弱,聚在一起却能抵挡狂风巨浪。
(1)、文章第④自然段,既描写了四个少年的整体战斗场景,又具体写了石头戳伪军、丫蛋带路、二柱埋地雷的个体举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文中“朝阳从白洋淀上升起来,把河水染成了金红色。”这一场景,从这个句子想开去,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画面或情景?请写一写,不少于30字。(3)、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章结尾“那些芦苇,看似柔弱,聚在一起却能抵挡狂风巨浪。”这句话的理解。(4)、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5)、战斗结束后,李连长要在战士们面前表扬这四个少年,请你替李连长写几句表扬的话,逐个表扬他们。 -
11、诗词默写。(1)、 , 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2)、野旷天低树,。 (孟浩然《宿建德江》)(3)、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凉州词》)(4)、五岭逶迤腾细浪,。(毛泽东《七律·长征》)(5)、 , 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6)、蓬头稚子学垂纶,。(胡令能《小儿垂钓》)(7)、 , 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8)、遥知兄弟登高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12、快乐读书吧。(1)、在《小英雄雨来》人物关系图中补充人物分类。
(2)、《小英雄雨来》这本书写了雨来在抗日战争中不断成长,雨来的成长给你的成长带来哪些帮助?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实际写一写。 -
13、词句段运用。
情满中秋,悦悦一家人去奶奶家过中秋节。根据情境完成以下实践活动。
(1)、奶奶家住在南国东路,以下对“南国东路”拼音拼写正确的一项是( )。A、NANGUODONG LU B、NanGuo DongLu C、NANGUO DONGLU D、NanGuoDong Lu(2)、吟诗赏月。在文段里补充表示“说”的词语,不能重复。“快看,月亮出来了!”悦悦。大家抬头看去,一轮明月已上树梢。奶奶笑盈盈地:“悦悦,你会背诵写‘月亮’的古诗吗?”妈妈也着:“悦悦,背诵两首咯!”悦悦脱口而出背了两首,大家纷纷。
中秋晚宴开始啦!
(3)、诗意月景。体会示例的特点,写一写中秋月景。【示例】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
1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一座山崖的名称,在金沙江边。 B、高耸入云的山崖。 C、神话中的一块崖壁,据说可以直通天庭。(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A、横斜的树枝。 B、互相缠绕的枝条。 C、藤蔓缠绕的树枝。
-
15、把四字词补充完整。
全神注 斩钉铁 千一发 居高下
粉身骨 大无朋 芳自赏 丝不动
-
16、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
kòu
xuán
shang
yì
日
崖
衣
立
yuàn
kuī
fǔ
bó
愁
视
豆
单
-
17、秋
①村子里弥漫着谷物干燥房的气息。
②蘑菇拼命地冒出来,冒出来。
③当初林中所有的树汇成一个完整的绿色巨物,而现在每棵树各行其是。这就是秋天,年年如此。秋天不是一下子把这绿色巨物的衣服全部剥光的,而是分别让每棵树再盛装一小段时间,再各自炫耀一小段时间。
④我初来这儿时,黑麦开始发黄。现在离开这儿回去时,人们正在吃这黑麦,而新种的黑麦又呈现出绿色。破土而出的麦芽活像一个个小兵,每个小兵的刺刀是绿色的,每把刺刀上都挂着一颗像越橘一般的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有的就像太阳,有的色彩缤纷,像金钢钻。
⑤这儿是那样的静,静得草地里虽没有螽斯,可自己的耳朵里仿佛有螽斯在叫。这时从一棵高大的云杉挤到一边的白桦树上,缓缓地飘下一片黄叶。黄叶的飘落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所有的云杉、白桦、松树,以及树丛下边的杂草都大为诧异,问道:“在这样的寂静中,这片树叶怎么可以不安分地离开原址,往下飘落?”于是我应大家的要求,前去了解。我走到它跟前,弄清了情况。不,不是黄叶擅自飘落,而是它受不住一只小蜘蛛的重量,而成为它的降落伞,降落到了地上。
⑥四处非常安静。只听得见黑啄木鸟、松鸦、鸫鸟的叫声。
(选自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感悟自然》)
(1)、填空题。“黄叶的飘落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指的是、、、。
(2)、选择题。①单选题:作者离开这儿时,黑麦的色彩是怎样的?( )
A.发黄
B.黑色
C.绿色
D.缤纷②单选题:第⑤自然段主要写了秋天里的哪种事物?( )
A.螽斯
B.云杉
C.黄叶
D.蜘蛛③多选题:短文描写了秋天里哪些事物的声音?( )
A.螽斯
B.黑啄木鸟
C.松鸦
D.鸫鸟(3)、第③自然段中 “而现在每棵树各行其是”是什么意思? -
18、蝈蝈的歌
①你见过蝈蝈吗?它可是昆虫世界三大歌手之一。
②盛夏季节,当豆棵爬蔓、瓜地开花的时候,你会发现一身绿装的蝈蝈,脚穿带有晕纹的长靴,挺着大肚子,行走于瓜田豆棵之中。乍看,好像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
③这时,你会发现它的两根长须开始抖动,一对翅膀也微微翕动起来。不用问,它要一展歌喉了。果然,一支悦耳动听的《蝈蝈歌》,便在山野上飘荡起来。
④正在做工的蜜蜂,被那一长一短的节奏迷住了,竟忘了采蜜;正在争论“谁本事大”的虫儿们,也静了下来,生怕漏听一个音符;豆棵下的蚂蚱,更激动了,屈伸着腿儿,一左一右跟着跳了起来……
⑤啊,这首《蝈蝈歌》,给炙热的夏天带来多少清爽!可是,你知道吗?这首美妙的《蝈蝈歌》并不是从蝈蝈嘴里唱出的,而是由它一对翅膀在互相摩擦中生出来的。只有雄蝈蝈才会唱歌,雌蝈蝈没有发音器,不会唱歌。
⑥那天早晨,我跟着爷爷去瓜地摘瓜,突然,又听到蝈蝈的叫声,我想把它捉回家,好让它给奶奶唱歌。谁知爷爷却说:“蝈蝈的舞台在田野,不要剥夺它的歌声。”
⑦我停下脚步。
⑧这时,我看到那只大肚子蝈蝈触角微倾,翅膀微颤,一高一低地又唱了起来。那醉人的蝈蝈声,把夏天唱得更加翠绿,更加生机勃勃!
(选自《月光下的草坪》,滕毓旭著)
(1)、填空题。①蝈蝈是在季唱歌的。它是世界三大歌手之一。
②第④自然段的表达有新鲜感是因为。
(2)、判断题。①蝈蝈的歌声是由它的腹部发出来的。
②所有的蝈蝈都会唱歌。
(3)、选择题。①第③自然段中“翕动”的意思是什么?( )
A.一张一合地动
B.一动也不动
C.像盒子一样
D.生气的样子
②以下哪一首“歌”的节奏更符合文中描写的《蝈蝈歌》?( )
A.蝈蝈,蝈蝈
B.蝈蝈蝈蝈
C.蝈!蝈!蝈!
D.蝈——蝈③爷爷说“不要剥夺它的歌声”的意思是( )。
A.不要打扰蝈蝈叫
B.不要把蝈蝈捉回家
C.不要把蝈蝈赶走
D.不要剥去蝈蝈的翅膀 -
19、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横线补充完整。(1)、《所见》中写道:“意欲捕鸣蝉,。”这首诗写的是季,我这样想的依据是:。(2)、秋天是值得赞美的季节。《山行》中描写秋天美丽的枫叶的诗句是: , 。《夜书所见》中描写秋风的诗句是:萧萧梧叶送寒声,。《秋天的雨》描写菊花的句子是:菊花仙子得到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
-
20、填空题。(1)、班级组织了四个兴趣小组:美术组、运动队、科技组、合唱队。请你为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
点睛美术组

(2)、点睛美术组有一幅《四季图》,现在为每个季节征集四字词语配上说明文字,请你也照样子写一写。
春
夏
秋
冬(暖和)
(春光明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