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勤勉)以求之者也 B、“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打发,派遣)。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智慧)也。 D、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要紧,重要)。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卷尺 试卷 画卷 B、传奇 传统 传神 C、投奔 狂奔 奔波 D、识字 识趣 博闻强识
-
3、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深知,醉心阅读让我得到了报偿,我的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出口成章更是课外阅读带给我的馈(guì kuì)赠。我懂得要,为此我读过①shù shuō家族兴亡②shèng shuāi的《红楼梦》,也读过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各种书籍(jiè jí)像磁(zī cí)石一样吸引着我。我亦明白应____,在阅读中让我们受益匪浅的不是那些情节③fán suǒ、内容④huāng táng的⑤shū kān,而是那些内容⑥zhì pǔ、带着⑦zhēn qíng shí gǎn的篇章。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根据语境和拼音,规范地写出词语。(3)、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读书感悟。(填序号)
A.多读书 B.读好书 C.读书好(4)、书籍还像什么?请你发挥想象,仿照画线的句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好的书籍像。
-
4、“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你一定阅读过不少书吧?请选择一本好书推荐给你的同学。注意:选择一种方法来推荐这本书,要把推荐理由写清楚,语言流畅,条理清晰。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
-
5、谈读书体会。
读书再读书
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一看,发现它们都变成了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很懊悔。高兴的是,石头变成了宝石;懊悔的是,捡得太少了。
亲爱的小读者,读书也如此。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作宝贵的财富,当我们长大成人,总会懊悔自己读得太少。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因为:
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大陆,但我却领略过非洲大陆的美丽风情,为南极洲的圣洁天地深深陶醉,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初春,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这时我感觉有花瓣儿正悄悄地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读书使我们美丽。书一本一本地读,时光一年一年地溜走,蓦然抬头,那股书卷气已从内心悄然映在脸上。是啊,还有什么比书卷气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
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它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已经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在自己的头脑中了,多好!我们本来天生只有一个头脑,是读书让我们又多了一个头脑。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不读书的人,只有一次生命,他充其量只能过一辈子。读书,使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
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所以,亲爱的小读者,请你从看电视、看卡通漫画、玩游戏机的时间中务必抽出些时间来读书。别忘了,“书是奇迹”,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生命发生奇迹的话,那就去读书再读书——为了不致明天懊悔,让我们快快来捡宝石吧。
(1)、在作者眼中,读书有哪些好处?从文中梳理信息,填入下图中。
(2)、作者在短文开头讲的小故事和读书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下面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丰富的人生”理解有误的是哪一项?( )A、古今中外的人生 B、跨越时间的人生 C、多姿多彩的人生 D、无所不知的人生(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偷”字用得好吗?为什么?(5)、文中谈到的读书的众多好处中,哪一点引起了你的共鸣?谈谈你的感悟。 -
6、探究读书方法。
古人眼中的读书观
【材料一】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材料二】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材料三】宋朝的著名学者朱熹,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看见满桌的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他在读书方法上,特别强调“循序而渐进”。
(1)、阅读材料一,我知道朱熹倡导读书有“三到”,即心到、、口到,还强调了“三到”之中,是最重要的,它重要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阅读材料二,这首哲理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A、只要水深了,船自然就能自如行走了。 B、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C、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就像水一样。 D、多读书能让人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3)、阅读完三则材料,我猜测朱熹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与朱熹的读书观是分不开的。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①朱熹要求读书时要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②朱熹倡导大量阅读同一类的书,多多积累。
③朱熹欣赏一打开书就读的人,觉得他们很热爱读书。
④朱熹觉得读书要循序渐进。
(4)、结合这三则材料,说一说你学到的读书方法。 -
7、请帮助小航完成读书节宣传展板的布置。(1)、“书法作品”展板:下侧是楷书作品《九成宫醴泉铭》(局部),符合它的书写特点的是哪一项?( )
A、用笔方整,笔力刚劲 B、书写快捷,飘逸易识 C、化繁为简,笔画连绵 D、劲瘦挺拔,曲线较多(2)、“名言警句”展板:读一读下面的名言,用上同样的修辞手法谈谈你对书的看法。①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②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③我想说:“”
(3)、“文学作品”展板:请你将展板内容补充完整。我最喜欢《》中的(人物)
理由一:
理由二:
-
8、下面是关于阅读经典作品的宣传稿,读一读,完成练习。
①经典作品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②一个不读经典的人,不仅词汇有限,同时智力和想象力也会有限,从而导致知识和思想的贫乏。
③这正应了歌德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句话。
④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⑤一个读经典的人,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在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1)、上述句子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A、①⑤③②④ B、①⑤②④③ C、①④⑤②③ D、①④②⑤③(2)、给上述语段选一个开头,下面句子中最合适的是哪一项?( )A、经典作品能够极大地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书籍易得,经典作品不易得。 C、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 D、经典作品是阅读的门面装点。 -
9、下面是活动组给大家分享的相关方法,请你帮忙完善。(1)、下面关于找书的方法,说法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A、小越:我喜欢沿着课文找书读,如,读了《忆读书》,我对课文中提到的《三国演义》很感兴趣,便找来读了。 B、小君:我们可以经常看一看网站的促销活动,把网络上最便宜的书买来读。 C、小芳:我们读书可以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也可以从读整本书到读同一类书。 D、小新:我们要读各种各样的书,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2)、根据所学内容,把读书方法补充完整。
书籍,可以让我们明理。读书要多学多问,正如《论语》所说:“ , 。”孔子用“ , , ”来劝勉我们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朱熹用诗句“ , ?”告诫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
10、下面是各班递交上来的读书节宣传材料,请你帮助小航整理。(1)、宣传材料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A、手不释卷(juǎn) 呻吟(shēn) B、落草为寇(kòu) 默而识之(shí) C、自然发酵(jiào) 美差(chāi) D、嫦娥奔月(bèn) 栩栩如生(xǔ)(2)、宣传材料中,加点字的意思有误的是哪一项?( )A、敏而好学(聪敏) B、学而不厌(满足) C、心到最急(急切) D、持之以恒(恒心)(3)、这是宣传材料中的一则读书感悟,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读了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我想起了自己读《水浒传》的经历。《水浒传》这本书是施耐庵【A】呕心沥血的作品,书中有让人【B】泪落如珠的感人情节,也有令人牵肠挂肚的大小人物,其中豹子头林冲这一人物形象被刻画得【C】栩栩如生。看完这本书之后,我【D】无病而呻 , 为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所感动。
A、A B、B C、C D、D -
11、小航想成为读书节活动志愿者,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自我介绍。
我喜欢读书,每得到一本好书,就jīn jīn yǒu wèi地读起来。书中zhì pǔ的语言,精彩的情节,向我们shù shuō着深刻的道理,我知道,做志愿者可能会面临fán suǒ的工作,可能会有xīn suān的经历,但因为对读书有wú xiàn的热爱,我特提出申请,做一名志愿者。
-
12、美景就在身边,家乡便是一幅动人的画卷,有归云落日、狗吠鸡鸣、廊前飞燕……请选择一处家乡的风景,以“家乡的”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恰当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按一定的顺序展开描写,不少于400字。
-
13、走向吊水岩
①吊水岩是栗山脚下的一个瀑布,因水挂岩石,山里人因形赋名“吊水岩”。穿过公路,爬过山梁,拐过田垄,吊水岩便远远地呈现在我眼前,犹如一匹飞动的白布。
②来到吊水岩脚下,这儿四周环山,抬头望去,高高的山巍峨耸立,人如在井底了。瀑流的撞击声,流水的哗哗声不绝于耳。瀑流此时是不知疲倦的歌者,歌咏着永远的清新,弹奏着天籁绝响。在凝望中,那傲然而立的石壁,那飞流而下的瀑布,似乎正热情地
向我飞过来。
③仔细瞧那瀑布,水在最高处窄而平缓,拥挤着,白而发亮。如许的水沿石壁而下。【A】稍下处,有一石头突兀而出,颇似乡间田头的竹筒,它常年与水做伴,灰色的外衣中带着些绿色的青苔,是那样朴实。它就站在那儿,像一个不说话的伙伴,看着瀑布。有几股水顺着它垂流,突兀石头旁边的水则径直而下,下水处,石头在那短距离内蓦地平坦起来,有如登楼的台阶,水击在这台阶上,纷纷扬扬地飞溅开了。最壮观的要数吊水岩的中部了。【B】岩石垂直而下,水无所依托,也便呼啸而下,速度极快,变成薄薄的纱,轻轻的雾,飞扬着,挥洒着。瀑流的下面,石壁倾斜着,舒缓着,水也没有了先前的急促,有如长蛇漫游,又似素巾慢慢抖动……
④贵州的黄果树大瀑布雄奇壮阔,对比之下,吊水岩则平凡玲珑,但它的灵秀让人心悦。我突发奇想,倘把这吊水岩移至岳麓山或其他名山,那定是绝妙的景点,会让游人接踵而来,只可惜它身处月溪这无名的山野之内,“养在深闺人未识”啊!
⑤但人的叹息只能是人的叹息,吊水岩从未叹惋过,也从未计较过什么。喧闹也罢,静寂也罢,它总是那么满怀激情地飞扬着,挥洒着,在这山野挺立成一处壮观的风景。吊水岩是位大彻大悟的智者,豁达,不计较名利,默默地把自己最美的风景奉献给大自然。
⑥走向吊水岩,眼睛饱尝了大自然的壮丽,心灵多了一道道思索的雨帘。
(有删改)
(1)、跟着作者凝望吊水岩,梳理吊水岩的景观,完成下图。
(2)、仔细观察上面这张图,可以发现作者是按的顺序来写瀑布的;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水流的特点是:—一缓。(3)、文中的A句运用了态描写;B句运用了态描写,我更喜欢句,原因是:。(4)、结合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A、读完本文,我知道吊水岩因水挂岩石而闻名于世。 B、作者将黄果树大瀑布和吊水岩进行对比,是为了表现黄果树大瀑布的雄奇壮阔。 C、作者引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诗句,是在为吊水岩没有被世人所熟知而惋惜。 D、文章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描写吊水岩瀑布的飞流而下是为了表现此处的宁静。(5)、作者为什么说吊水岩是位大彻大悟的智者?吊水岩让你想到了身边的谁?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想法。(6)、请你为吊水岩瀑布设计一则打动人心的宣传语,写在下面。 -
14、【材料一】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材料二】
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那些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一下子看得清清楚楚了。
(1)、根据材料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补全下图。
(2)、这两则材料都运用了(静态 动态)描写。由材料一中的“”“长了腿”等词语,我感受到;由材料二中的“”“闪烁着”等词语,我感受到(3)、材料一中的加点字“爬”换成“升”,你觉得好吗?请说明理由。 -
15、“书写美景”文案。从下图中任选一幅,运用动态、静态描写,将画面写具体。

阳光下,湖面波光粼粼 春天,樱花怒放
-
16、“诗情画意”文案。(1)、同学们为加点的字写了解释,有误的是哪一项?( )A、枫桥夜泊(停船靠岸) B、山居秋暝(月落时分,天色将晚) C、随意春芳歇(歇息、休息) D、聒碎乡心梦不成(声音嘈杂)(2)、用本单元所学的诗词句为下面的画面配文。


, 。
, 。
(3)、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态描写的是哪一项?(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B、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17、“山林之美”文案。
美在山林。美是横跨在天边的____,是徘徊在山顶的____,是缭绕在山谷的____,是回荡在林中的____。美是在草丛中的蟋蟀,美还是在花丛中的小蜜蜂。美是成群结队的大雁比翼而飞,美是五彩斑斓的蝴蝶翩翩飞动,美是急急匆匆的归鸦朝窠里飞去 , 美还是____。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案的第二句,使句子完整通顺。A.一抹夕阳 B.一缕云雾
C.一道彩虹 D.一声鸟鸣
(2)、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动词,让景物生动起来。(3)、运用修辞手法让表达更优美。下面句子与文案中加点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是哪一项?( )A、雪花飘洒,似仙女散花,似精灵舞蹈,又似袅娜地开放的花…… B、春天的庭院里,有形状各异的假山怪石,苍翠优美的花坛盆景,肆意攀缘的藤萝翠竹,漫步其间,怡然自得。 C、我仿佛能看到梅里雪山的雪峰,听到多瑙河里的声音,闻到塞纳河畔的花香。 D、他在思考石像的姿态,面目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细到一根头发又该怎样。(4)、文案结尾,“美”还能是什么?仿照加点部分写一写。 -
18、“四季之美”文案。
lí míng____时分,天边泛起一抹 hóng yùn____,倏忽间,整个世界都亮了;yè mù jiàng lín____,不可计数的 yíng huǒ chóng____悄无声息地闪烁着,鸟儿鸣叫却不聒噪,给人以xián yì____之感。春日湖畔踏青,划桨泛舟;夏日旷野散步,园中野餐;秋日果实累累,层林尽染;冬日风雪更替凛冽漫长。四时景物令人yìng jiē bù xiá____,真叫人xīn kuàng shén yí____。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补全文案。(2)、给文案中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A、湖畔(pàn) 悄无声息(qiāo) B、聒噪(guō) 不可计数(shǔ) C、划桨(jiǎng) 果实累累(lěi) D、凛冽(lǐng) 风雪更替(gēng)(3)、与“不可计数”意思最不相近的是哪一项?( )A、数不胜数 B、屈指可数 C、不胜枚举 D、不计其数 -
19、学校为本次活动开设了“,我想对您说”投稿通道。回忆过往点滴,相信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父母说。请你选择父母中的一个为对象,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聚焦你们之间最难忘的事,用书信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
20、梅干菜烧肉
①母亲是广东潮州人,会烧菜,能把豆腐和白菜帮子烧出红烧肉的色香味。但她很少有时间做饭。全家五口全靠她一人在废品加工厂做工的工钱糊口,每个月不足20元。那个厂离家有十几里路,她每天天亮前出门,晚上快半夜才到家。
②我念完初中,看着已经变卖一空的家,看着母亲干枯憔悴的脸,决定不读书出去做事——去一个沙洲农场种棉花,去了就是工人,每月可以拿工资,半年回家一次。
③过年的几天假期,母亲白天特别忙,除了忙一天两顿饭,还要料理我从农场带回的棉花,给我做被子。除了忙活这些,母亲还有些事总是在我们几个都睡熟以后才做。到我动身返回农场的那天早上,她指着一只堆得老高的竹篓说:“这是给你带去农场的。”“什么啊?这么多!”我很惊讶。母亲淡淡地说:“就是一床棉被。”
④我们早早赶到公交车站,却好长时间见不到车来。母亲口中说“莫急莫急”,我知道这是说给我听的,其实她心如刀绞——车票是预先买好了的,如果误了车,就等于废了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
⑤好不容易到了火车站,一下公交车,母亲抬上竹篓,就飞快地跑起来。她在前,我在后,跑了几步,我就感觉到母亲的步子乱了,一个趔趄接一个趔趄,最后跑不动了。我不由得一个劲儿埋怨母亲:“不是说就一床棉被吗?这么沉?”母亲喘气说:“你一个人在外面,我照顾不到,能带就多带些。”等我们挣扎着进了站,发现还要翻过一座高高的天桥。此时,我坐的那趟车的预告汽笛忽然响了。母亲立刻像疯了一样弯下腰往天桥的台阶上爬。我在后面紧紧地抓着竹篓,生怕它压上前面几乎已经缩成一团的母亲。就在离下天桥还有几个台阶时,母亲忽然腿一软,栽倒在地上,她急忙叫道:“快,儿啊!就几步了!”我顾不得心疼,立刻冲到前面扯起竹篓,拖到车门下边,在列车员的帮助下,终于把竹篓弄到了车上。
⑥此时车窗外,母亲已经站起。列车开动时带起的风,卷起了她破旧的衣服和已经花白的稀疏的头发。她抱着月台上的站牌柱,失神地望着车开的方向。
批注:____
⑦到农场后,我打开竹篓,那床棉被下面居然有那么多的瓶瓶罐罐:砂糖、猪油……其中居然有那么大的一罐梅干菜烧肉!我终于明白了母亲在那些深夜的忙碌,心里顿时酸酸的。尤其是那些瓶瓶罐罐都已破碎,那是母亲跌倒时摔碎的。我怔怔地望着散在玻璃碎屑中的梅干菜烧肉,一夜无眠:……
⑧再次回家过年,我才知道,一年前那次跌倒,母亲胫骨韧带撕裂,难怪母亲当时抱着月台的站牌柱。
⑨在那之后,不管是陆地、海上、天空,旅途上都会有一个母亲跌倒的月台,一个母亲抱着的站牌柱,一个抱着站牌柱的母亲满怀忧虑地为我送行。
(有删改)
(1)、结合文章第⑤~⑦段的内容,梳理场景和“我”的心理变化。
(2)、第③段中有多处内容与下文形成呼应,请结合相关内容补全表格。第③段内容
下文呼应的内容
母亲抬着竹篓跑不动
白天特别忙,在“我们”睡熟后还在忙
(3)、细节流露真情。对第⑥段中画双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写在下侧批注框内。(4)、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之后的旅途上都有母亲的身影?谈一谈你的理解。(5)、文章以“梅干菜烧肉”为题,有什么好处?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