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非连续性文本

    “两弹元勋”邓稼先

    【材料一】

    他的名字和工作曾是中国最高机密

    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重要报刊同时刊发了题为“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自此,一个隐匿了28年的国家机密浮出水面。

    1958年,我国踏上了艰难的原子弹研制之路。邓稼先带领了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白天挑砖抬瓦,搞试验场基建,晚上挑灯夜战,学量子力学理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来不及庆功和休整,邓稼先又马上组织开展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仅用了2年8个月 ,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也成功了。大家知道吗?同样的工作,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6年3个月,英国4年7个月,法国8年6个月。

    1979年的一次试验中,出现了降落伞事故,氢弹直接从空中掉下,情况危急。邓稼先在第一时间前往现场鉴定。正是这一次意外,使邓稼先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此后,他就衰老得特别快。直到1985年,邓稼先才暂时放下工作,住院治疗。此时的他已确诊直肠癌等多种疾病。住院期间,他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继续谋划着国家核武器发展的蓝图。对此,他只留下一句话:死而无憾。

    【材料二】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邓稼先领导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

    当年,邓稼先的团队就是用这台手摇计算机对原子弹爆炸时的物理过程进行了一次次模拟计算和分析,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对于这段往事,曾亲历过的胡思德回忆说:“手摇计算机是一个简易的机械装置,只能进行最基本的运算,一个内容至少要进行九次运算,每算一遍,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六个方程。可在当时,它却是大家最珍视的‘宝贝’。”

    【材料三】

    1971年邓稼先写给杨振宁的信(节选)

    振宁:

    你这次回来能看见祖国各方面的建设情况,真是难得的机会。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国的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毛主席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你谈到人生的意义应该明确,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应该遵照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去做,时常想起我们的祖国。

    稼先

    1971年8月13日

    (1)、想要大致了解邓稼先带领团队研制核武器的过程,可重点阅读材料一。通过阅读此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对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完成下面的表格。

    1958年

    1964年10月16日

    2年8个月后

    1979年

    1985年

    邓稼先带领团队踏上了研制之路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2)、以下关于材料二的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台手摇计算机见证了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艰苦岁月,确实值得珍藏 B、将这台手摇计算机视为“宝贝”,只是因为邓稼先的团队用它进行了一次次模拟计算和分析 C、“只能”“至少”这两个词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科研条件极其简陋,困难很多 D、这则材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的艰辛
    (3)、读材料一、材料二中画线的语句,说说这些数字在突出中心上有何异同,填表格。

    材料一

    材料二

    表现了

    表现了

    都表现了的精神。

    (4)、读材料三,书信的正文部分表达了邓稼先怎样的观点?写一写。(24字以内)
    (5)、联系材料一、材料三,我们发现,为了祖国的建设,邓稼先怎么说的就是怎么做的。对此,你的体会是什么?写一写。
  • 2、主题阅读

    雨还在下

    哗,一道闪电;轰,一个响雷。暴雨倾盆,天地间混沌一片……

    男人扑腾腾坐起来,心也跟着扑腾腾地跳。男人拉亮灯,推推身边的媳妇。媳妇一骨碌爬起来,睡眼蒙眬:“咋?屋里进水了?”

    男人说:“我是担心咱爹咱娘……”

    “说梦话吧?”媳妇缩缩身子,“爹娘不是住在咱家吗?咱住的可是爹娘的老屋。要塌,也是这里塌,咱那屋,结实着呢!”

    “咱那屋结实归结实,可那边地势低,万一进了水,也不是闹着玩的……”

    “门前有土埂,屋后有排水……哪能呢?”媳妇拉灭灯,“睡吧,睡吧。”

    哗,一道闪电;轰,一个响雷。暴雨倾盆,天地阔混沌一片……

    男人又急匆匆地坐起来。这回,媳妇没用推,也跟着坐起来:“你到底折腾个啥?还让不让人睡觉?”

    “我还是不放心……”

    “要不,你去看看?”

    “嗯,看看。”男人说着,麻利地穿衣,下地。

    “把我一个人搬屋里?我也去!”

    男人和媳妇穿好雨衣,摁亮手电。拧开门,一头扎进暴雨里。

    哗,一道闪电;轰,一个响雷。雨还在下……

    他们跌跌撞撞来到门前。一切安好。男人不放心,屋前屋后转了个遍,也没发现一丝隐患。

    媳妇说:“我说没事,你偏不信。这回安心了吧?”

    男人和媳妇又浑身湿透原路返回。

    ____

    男人和媳妇紧紧地相拥在一起,脸上淌着的,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本文作者:李德霞)

    (1)、读小说,要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请概括本文的起因、经过。

    起因:

    经过:

    结果:……

    (2)、读第1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隐患”在这里指
    (3)、读小说,要关注人物、情节、环境。本文环境描写反复出现相同的句子,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反复渲染,写出了这场暴雨的突如其来与形势危急 B、推进情节发展,雨越来越大,两位老人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C、强调了环境的恶劣,表明了夫妇俩不愿冒雨出门的原因 D、采用反复描写,呼应了标题,体现了小说结构紧凑的特点
    (4)、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请选择一种方法,体会小说中男人这一人物形象。

    A.借助典型事例,体会人物形象

    B.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C.通过描写周围人,间接体会人物形象

    我借助(填序号),对男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中感受到

    (5)、好的小说常有出人意料、意味深长的结尾。联系情节发展选择一个结尾并说明理由。

    A.他们住的老屋塌了。

    B.年迈的爹娘竟颤颤巍巍地站在他们的屋子外头。

    我选择结尾,因为

  • 3、小全由老班长的品质想到了渡江战士们。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他们把竹筏抬到江边。韩洞庭和黄苏在坡坎后面隐蔽观察。此时山谷中依然云雾迷蒙,雨雪霏霏,北风挟着惊涛,发出动人心魄的咆哮声。

    随着敌人的射击声,红军的马克沁重机枪,也以准确的点射封锁着对岸堡垒上的枪眼。那八个穿着杂色服装的红军战士,精神抖擞地把竹筏推到江水中,然后上了竹筏,用竹篙、木棒开始向江中划去。他们刚刚进入江流两三丈远,就被一个急浪卷了出来。那几个战士不得不再度跳下竹筏,将竹筏推入江流。韩洞庭不断地皱皱眉头。等到竹筏离岸有了一段距离,他的眉头才舒展开来。紧接着,竹筏一时被浪涛吞没,一时又吐露出来。韩洞庭的心,也是一上一下,正像惊涛中的竹筏一般。

    (选自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有删改)

    (1)、画线语句属于描写,作者通过对山谷中的云雾、雪、北风、惊涛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通过恶劣的环境突出了任务的
    (2)、第2自然段通过对指挥员韩洞庭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内心的 , 体现出他对战士们的
    (3)、阅读第2自然段,关注描写战士们动作的词语。通过这些动词,你体会到渡江战士怎样的人物形象?
  • 4、读老班长的故事片段,完成练习。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1)、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我也能运用这样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2)、从老班长的语言中,我体会到他的崇高品质。
  • 5、下列描写老班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
    A、看到水塘里的鱼,老班长喜出望外 B、望着无边无涯的草地,老班长眉头紧锁。 C、老班长三长两短地把背包扎结实。 D、我把鱼汤端过来时,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
  • 6、老班长的故事里出现了下面的词语,其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kē) B、(xié) C、(liǎn) D、(yè)
  • 7、从杜牧笔下的《江南春》中,我们欣赏了烟雨江南的柔和美景。想一想:当秋风吹起,黄叶飘落时,江南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 8、阅读不同诗人笔下的黄河美景,完成练习。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浪淘沙”和“凉州词”都是唐代曲名 B、“万里沙”和“万仞山”中的“万”都是虚指,形容数量多 C、“九曲”中的“曲”读qū,意思是弯曲;“白云间”中的“间”读jiàn,意思是隔开 D、“银河”指天河,“羌笛”是唐代边塞地区一种常见的乐器
    (2)、下列对《浪淘沙》(其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九曲”写出了黄河的曲曲折折,“自天涯”表现了黄河的宽阔 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惧艰险的豪迈气概 C、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D、全诗通过描写黄河蜿蜒奔腾的壮美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读古诗,分析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表格。

    相同点

    下列不属于这两首诗相同点的一项是

    A.都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的特点
    B.都与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有关

    C.都写出了黄河的长    
    D.都体现了诗人宽广豁达的胸襟

       诗人在欣赏黄河时都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刘禹锡想象自己要;王之涣站在黄河边上,听到《折杨柳》的曲调时,想象到

    不同点

    观察角度不同:刘禹锡写“浪淘风簸自天涯”是(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王之涣写“黄河远上白云间”是(A.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描写的景物不同:《浪淘沙》(其一)中描写的景物是;《凉州词》(其一)中描写的景物既有 , 又有等。

  • 9、赏美景,抒真情。根据语境填一填。

    遥望蜿蜒曲折的黄河,我们不觉高唱“”;畅游绿树掩映红花、水村山郭相依、酒旗迎风招展的江南,我们不禁低吟“”;目睹潺潺溪流环抱青青农田,院外两山相对的乡村风光,我们连声赞叹“”。

  • 10、关于描写祖国美景的古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是唐诗,《书湖阴先生壁》是宋诗 B、《江南春》中的“千”“四百八十”是虚指,写出了江南地域广阔、寺院众多的特点 C、《浪淘沙》(其一)化用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了对牛郎织女悲惨结局的痛惜 D、《书湖阴先生壁》中,诗人表面写山水的灵动可爱,实际上隐含着对居于此地的人的欣赏
  • 11、读一读,完成练习,体会祖国各地风景迥异的美。

    伟大的祖国疆域辽阔,风景迥异。在北国,九曲黄河浪淘风(bǒ bò)裹挟黄沙,自tiān yá____奔腾而来,气势雄浑。在江南,除了 yīng____啼阵阵、绿树掩映红花的晴朗之景,还有充满朦胧、迷离的美感的烟雨之色:数不清的寺庙,众多的亭台楼阁掩藏在迷蒙的烟雨之中。而在农家的庭院,茅檐洁净无苔,花木成(qí xí),潺潺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院外两山相对,像是排(dá tà)送青而来,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1)、借助拼音写字词,把片段补充完整。
    (2)、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3)、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淘风(颠簸) B、洁净无(青苔) C、花木成(田埂) D、排闼送青(推开门)
    (4)、阅读画线语句,想象画面,我想用诗句“”来概括。
    (5)、古诗中有绝美的祖国风光,请你根据图片写出对应的诗句。

  • 12、明白成长的感受。按要求完成练习。
    (1)、下面的句子中,与“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表达的意思不同的是哪一项?(    )
    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C、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成为少年的你已经深深体会到成长的感觉了吧?想一想:成长的感觉有哪些呢?试着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成长,是犯了错误时,我勇敢地承认错误;成长是获得荣誉时,我;成长是被别人误解时,我时,我;成长是……

  • 13、看万物成长,体会成长力量。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片段的中心意思是
    (2)、作者是怎样把中心意思写清楚的?找出几个典型的描写动植物飞快生长的关键词句,完成表格。

    动植物

    生长、变化快

    瓜藤

    一天长出几寸

    (3)、夏天还有哪些生物发生了变化?仿照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一写。

    昨天 , 明天 , 今天

    (4)、如果围绕“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写习作,你想选择哪些不同方面的材料来表达这一中心意思?补充导图。
  • 14、课文回顾。

    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围绕“”这个中心句,分别从的生长,山河大地、铁轨柏油路等事物的“长”,以及的成长三个方面来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机与活力。

  • 15、感受夏天成长的状态。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1)、结合句意和词典中的解释,可知语段中“丰满”的意思是(填序号),这里把山当作人来写,写出了山的成长变化。请为下面句子中的“丰满”选出对应的解释。

    丰满:
    A.充足。
    B.(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
    C.(鸟类的毛)多而密。

    ①这只鸟儿长大了,变得羽翼丰满

    ②她比上大学的时候丰满多了。

    (2)、我也能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桃子长,李子长, , 天空是一天一天厚起来。

  • 16、根据小全写的片段,看拼音写词语,并完成练习,体会夏日山谷的美丽景色。

    夏天的山谷景色真美!一道pù bù____如一条白练从山顶倾泻而下,溅起的水花把岩石上的tái xiǎn____染得更绿了,岩石上连条fèng xì____也没有,宛如包上了____的绿毯。地上的草丛中散布着野花,它们或饱胀着(bāo pāo)蕾,或绽开了笑脸。远处地里成qí xí的高粱、gān zhe____在微风中尽量展示着自己的美。

    (1)、看拼音写词语。
    (2)、给片段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在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ABB式”词语。(选用课文中的词语)
    (4)、阅读片段,可知画线语句中“尽量”的读音和意思是(    )。
    A、jǐn liàng:副词,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 B、jìn liàng:动词,达到最大限度
    (5)、阅读片段,找出中心句,分析小全围绕这句话选取了哪些事物来写,把导图补充完整。
  • 17、你是否也曾盼妈妈回家?结合提示,将“盼”的心理表现出来。

    盼啊盼,妈妈终于要回家了。看着窗外(环境描写),我(动作描写),心里忍不住想:(心理描写)终于听到门外熟悉的脚步声,我(与前面的状态进行对比)。

  • 18、姜伟在急切地盼什么呢?阅读《豇(jiāng》豆熟了》(节选),完成练习。

    ①妈妈要走了,去爸爸承包的快递点帮忙,她心里明白,下一次归来,或许就是6月大忙季节了。瞧着儿子渴盼的眼神,妈妈觉得,应该给他留点儿蓬勃生长的希望,于是买了30棵豇豆苗,在出发前亲自带着孩子在房前屋后栽下。

    ②豇豆苗没过几天就站稳了,生机勃勃,藤蔓的小手像好奇的孩子,四处抓挠。

    ③离开前的一个星期天,妈妈带着儿子去给所有的豇豆苗插架。钉好竹架,妈妈教姜伟如何引豇豆的藤蔓上架。她边示范边指导:“瞧,硬扳硬拗是不行的,要顺着它的长势,把它逆时针轻轻盘绕在竹架上。”

    ④最后一根藤蔓也上了架。回过头去看,第一根藤蔓已经像科幻电影里的小怪物,瞬间向前伸展了近一寸。妈妈承诺说:“好好念书,好好帮衬奶奶,等到豇豆开花的时候,不,最多等到嫩豇豆长到一尺多长,妈妈就会回来陪你了。”

    ⑤豇豆花开了,妈妈没有回来;嫩豇豆长出来了,妈妈还是没有回来。那些藤蔓长长了,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

    ⑥奶奶要照看地里的农活,根本没空管这些豇豆。姜伟在认真学习之余,每隔三五天,就早早起来,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豇豆长势旺盛,几天就长出一大截。姜伟将一尺半长的豇豆都摘下来洗净,摊晾在团匾中,等着做豇豆泡菜了。

    ⑦姜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6个大号玻璃密封罐。他制作了泡菜水,将飘逸着长髯一样的嫩红豆们,一层层紧密地盘绕着,放进了密封罐。

    ⑧好了,豇豆们,发酵去吧。或许,等你们变成金黄色,妈妈就会回来了。

    (1)、短文是怎样体现姜伟盼母归家这一心理的?
    (2)、第⑥⑦自然段对姜伟做豇豆泡菜的过程写得比较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同学们在讨论以“豇豆熟了”为题目的作用,下面哪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    )
    A、小全: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写出了豇豆成熟的过程。 B、小艺:题目是文章的行文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 C、小文:题目寓意深刻,暗示了豇豆成熟的过程也是姜伟成长的过程,能吸引读者 D、小雨:题目紧扣主题,豇豆从开花到成熟的经过就是姜伟“盼”的经过
  • 19、围绕“盼”字,写出蕾蕾的做法。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导图补充完整。
  • 20、读一读下面写蕾蕾“盼”的句子,完成练习。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这段话通过描写,把蕾蕾“盼”雨停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呈现出来。我也能照样子写一写“盼”的心情。(提示:可以写盼下雪、盼放假、盼旅游……)

上一页 216 217 218 219 22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