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艺为蕾蕾的“盼”写了一段话,下面的句子应插在语段中的哪个位置?(    )

    我开始盼着变天。

    ①我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心里像被一只小手轻轻挠着,痒痒的,满是期待。②那件崭新的雨衣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却仿佛在向我招手。③我无数次想象着,穿上它,在雨中奔跑,蹦跳。④此刻,我比任何时候都更盼着下雨,好穿上那件新雨衣,尽情享受雨天的乐趣。

    A、①之前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
  • 2、蕾蕾在盼什么呢?读下面的片段,完成练习。

    那一件不像dǒu peng____式的、带有xiù tǒng____的雨衣,是蕾蕾的“盼”。她盼着wǎ lán____的天空长云彩,盼着天气yù bào____说有雨,盼着在妈妈(mēn mèn)饭时出门去买酱油,盼着xuān nào____的小树把雨点dòu yǐn____下来。当像(má mǎ)(náo nǎo)似的雨滴(tā dā)嗒嗒地落下来时,她终于在(xī xí)窸sū suō)宰的声响中穿上雨衣,快乐地走在上学路上。

    (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再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不和“窸窸”一样是拟声词的一项是(    )。
    A、叽叽喳喳 B、嘟嘟囔囔 C、噼噼啪啪 D、叮叮咚咚
    (3)、下列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盼”字的含义?(    )
    A、翘首以待 B、迫不及待 C、追悔莫及 D、左顾右盼
  • 3、文体阅读

    鸟中诸葛

    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乌中诸葛”。

    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另外,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许多小鸟由母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还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

    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还能学人说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百余个词呢!

    新喀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再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羊粪“空投”于狼爪下,给狼报信和“导航”,饥饿的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乘牧羊犬疏忽之时叼走小羊。狼饱餐之后,乌鸦再飞来吃“残羹剩饭”。

    但有一些人认为,碰见乌鸦是不祥之兆,说它是“报丧之鸟”。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竟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

    (本文作者林昌铋,选入时有改动)

    (1)、概括说说“乌鸦是‘鸟中诸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出四处)
    (2)、第4自然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3)、请用文中的知识解释乌鸦“报丧之谜”。
    (4)、下面对短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是一篇消除“乌鸦可恶”的偏见,为乌鸦“正名”的科普文章 B、短文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说明事物的 C、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告诉人们欧洲的乌鸦是聪明的 D、短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
    (5)、“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一句中加点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
    (6)、乌鸦是一种飞禽,却很有人情味。请你找出相关语段,并说说乌鸦这种行为带给你的启示。
  • 4、主题阅读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①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经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

    ②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如女孩子般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了这巧夺天工的风筝!我们偷偷找来竹篾(miè),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我们先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gū lu)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

    ③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从迤逦(yǐ lǐ)的大道旁,从激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被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④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伙伴们有的忙着给风筝纸涂上闪金光的东西,有的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风筝尾巴上,还有的……在众人羡慕的眼神和惊叹声里,风筝飘飘摇摇上了天,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而那晚,我的风筝就像和我赌气似的,任我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尽管万般懊恼沮丧,但我也绝没有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而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我的风筝重新飘然升起。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⑤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经悄然离去,可风筝的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总是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⑥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本文作者周岩壁,选入时有改动)

    (1)、本文围绕“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主要写了两件事。
    (2)、第②自然段详细介绍了“我们”做风筝的过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找来竹篾→→糊纸涂色→

    (3)、第③④自然段中,作者用很多方法描写了“我们”放飞风筝时的情景,请找出一处作批注。

    所找语句:

    所作批注:

    (4)、对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放风筝承载了“我”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B、已经逝去的童年,在“我”的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永难忘怀 C、“我”虽然对童年放风筝充满美好的回忆,但是对于放风筝的失败还是感到无比惋惜的
    (5)、读第③④自然段,“我”的心情随着风筝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请梳理信息完成填空。
    (6)、短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①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 5、当渔夫看到帐子里的两个孩子时,他会和桑娜说些什么呢?想一想,试着把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括号里填写表示神态或动作的词语)

    渔夫:你把他们抱过来了,那我刚进门时,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桑娜():

    渔夫():……

    就这样,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

  • 6、面对两个孤儿,桑娜是怎么做的呢?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 ,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
    (2)、第2自然段中的“他”指 , “他们”指的是
    (3)、片段中最能概括桑娜内心活动的一个词语是 ,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4)、同学们就这两个自然段展开了讨论。读一读,将对话补充完整。

    写桑娜犹豫不决,不利于表现桑娜高尚的人物形象。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

    (5)、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家很穷,夫妻俩拼命干活儿,也只能勉强度日,但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当时会想些什么呢?写一写。
    (6)、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请你试着写一写自己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吧。
  • 7、请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人物活动,完成情节发展图。(填序号)

    ①探望邻居    ②拖网进屋    ③不谋而合    ④抱回孤儿

    ⑤忐忑等待    ⑥思考决定    ⑦等待丈夫    ⑧谈话交流

  • 8、小全在梳理情节时挑出了几个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完成练习。
    (1)、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将对应序号填在横线上。

    A.表示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B.表示语意的跳跃

    C.表示递增次数的省略    
    D.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①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②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③还好,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④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2)、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①这句话属于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桑娜的品质。

    ②请你用这种描写方法写一两句话,表现人物的某种品质。

  • 9、读情节三,下列词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渔夫陷入了沉思,他这是在____问题。他的表情变得严肃、____,因为他们一家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如今又要增加两个孩子,他不能不有所____。

    A、考虑  顾虑  忧虑 B、忧虑  顾虑  考虑 C、考虑  忧虑  顾虑 D、顾虑  考虑  忧虑
  • 10、读情节二,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kuí guǐ)(lí qū)黑的渔夫看到(quán juǎn)缩着身子的两个孤儿,严肃地说:“(èng ng) , 但愿上天保(yòu yù)他俩身体健康。”

  • 11、读情节一,根据拼音,写字词。

    在一个fēng bào之夜,xiōng yǒng péng pài的海浪发出的hōng míng不时地传到渔夫的耳中,他没有bào yuàn这zāo gāo的天气。他拖着shī lín lín的yú wǎng回到家,对妻子桑娜说:“ài , 又是一无所获的一天,这几天打鱼真kùn nan!”

  • 12、生活中像老支书一样的人还有很多,看图,写一写。

    , 他们用肩膀托起危难中的生命,他们是之桥。

  • 13、阅读重点片段,完成练习。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第一次“吼”时,他会想:____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第二次“吼”时,他会想:____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从片段第一句话中的“”“”两字能够感受到人们的处境非常危险,这种感受还可以从文中“”一句体会出来。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2)、片段中两次写老汉“吼道”,联系上下文体会老汉当时的心理活动,写在批注框里。
    (3)、“她来祭奠两个人。”这两个人分别是 , 作者在结尾才点明他们的关系,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4)、片段对老汉一“揪”一“推”的动作描写,能让人体会到老汉在亲人和群众面前的崇高形象。
  • 14、读有关老支书的颁奖词,完成练习。

    那天 lí míng下起了暴雨像泼像倒。②山洪狂蹿cuān cuàn),洪水在路面上níng nìng笑、跳舞木桥痛苦地 shēn yín。您屹立如山,沉着镇定,全村人都yōng dài您。您 sǎng yīn 那样 shā yǎ,喊话里包含了共产党员的担当。您舍小家为大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座跨越洪水的生命的桥梁

    (1)、划去语段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2)、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3)、下列句子中的“桥梁”与颁奖词中加点的“桥梁”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    )
    A、河流上的桥梁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B、这座桥梁经过多年的风吹浪打依旧坚挺。 C、为了提前完成这座桥梁工程,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 D、文化是沟通感情的桥梁
    (4)、小全对句①和句②很感兴趣,请仔细品读,完成练习。

    ①反复阅读,小全发现句①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句②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②下列语句和句①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是哪一项?和句②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A.乡村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B.她长得那样瘦,好像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似的。

    C.海浪汹涌着,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轰隆隆的雷声。

    D.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请帮小全运用句②的写法,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荷花

    (5)、颁奖词最后一句让小全想到了课文题目“桥”,下面理解正确的有(    )。(多选)
    A、桥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人们在危险时逃生的唯一途径 B、洪水来临时,桥起到了自己应有的作用,挽救了村民们的生命 C、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身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 D、这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 15、在可以表达中心意思的材料下面画“✔”。
  • 16、下列关于本次习作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1)、可以选择书中所给的汉字,也可以是其他自己感受较深的汉字。
    (2)、此次习作必须写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不可以写虚构的、想象的故事。
    (3)、习作时,要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
    (4)、写之前可以拟个提纲,看看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能够表达中心意思。
    (5)、着重介绍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写出汉字的文化内涵。
  • 17、文言文阅读。

    广陵散

    嵇中散临刑东市 , 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东市:泛指刑场。②袁孝尼:袁准,字孝尼,魏晋人。③尝:曾经。④斯(jìn)圆:吝啬。⑤文王:即司马昭。⑥寻:不久。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
    请以为师不许。
    (2)、古文写的是嵇中散在刑场上“”(用原文回答)后慷慨赴死的场面。若包括太学生在内的整个刑场是“面”,那就是着重描写的那个“点”。
    (3)、“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结合古文内容想开去,若文王就在眼前,他们会说些什么,以期获得文王的支持?(仿照例句,注意不出现“说”字)
    【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4)、下列题目与《广陵散》的拟题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开国大典 B、军神 C、芦花鞋 D、穷人
    (5)、阅读资料链接,结合注释等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曲》,是著名的十大古琴曲之一,讲述的是刺客聂政的故事。全曲旋律激昂、慷慨,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正气。魏晋琴家嵇中散因此酷爱《广陵散》,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场上,太学生为他请命,希望文王能赦免嵇中散,让嵇中散做他们的老师。

    A、太学生们希望嵇中散做自己的老师,其实是想用这种方法救嵇中散 B、“吾靳固不与”中的“吾”指的是嵇中散,不是袁孝尼 C、嵇中散被杀很久之后,文王司马昭后悔了 D、嵇中散因《广陵散》所体现的浩然正气而对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 18、主题阅读

    轻歌曼舞动人心

    听说舞剧《只此青绿》巡演到太原,乐乐与“小小舞者”社团的伙伴们一起看演出,赏《千里江山图》,收获很大。请你也来参加吧。

    【材料一】

    演出时间

    11月8日/9日 19:30

    演出地点

    山西大剧院

    演出时长

    120分钟

    周边公交

    【材料二】舞剧《只此青绿》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该剧登上2022年春晚,深受观众喜爱。

    如何用舞蹈传神地表达画作?这是观众最疑惑、最期待,也是最喜爱的部分。舞者尝试用起伏的身姿、刚柔并济的动态,展现画中的锦绣群山。在灯光、道具等的作用下,一幅活的画卷在舞台上缓缓展开。舞者的头饰就像《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角青绿双袖下垂的造型,仿佛是演绎山的纹理或是山间瀑布。当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他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时,仿佛山峦在移动。当舞者的形体定格,与《千里江山图》画卷融合,画变成了人,人又变成了画,如梦似幻,令人拍案叫绝。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舞蹈就是流动的绘画。《只此青绿》舞剧的成功,打破了赏画的传统惯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欣赏名画的新方式。

    【材料三】

    王希孟生平,只在极少的文稿中有记载。他10多岁入宫学画,深受微宗青睐。在徽宗的悉心指点下,他的画接突飞猛进。政和二年,他要求游历山河以创作精品,徽宗欣然答应,并赐其高档颜料、绢帛等绘画材料。王希孟用不到半年时间走遍大江南北,终于绘成名垂千古的鸿篇巨制《千里江山图》。那年王希孟刚刚18岁,正值朝气蓬勃的大好年华。此画被赐予蔡京,他在画后题字。后人从中见到“希孟”二字,才猜测王希孟是作者。

    《千里江山图》与普通水墨山水画不同,是青绿设色。全景式描绘了连绵群山、峰峦叠嶂、幽岩深谷、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行旅、呼渡等人物活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画卷突出石青石绿厚重、苍翠的效果,使画面颜色秀丽。专家研究后认为,《千里江山图》的绘制过程相当于画了五遍:先以水墨描底起稿;接着上赭(zhě)石色,展现冷暖对比;然后加入由绿松石和孔雀石制成的石绿;再叠加绿色以增强立体感;最后才上青色,取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其中耗费的精力和心血可想而知。

    《北宋名画臻录》还记载了这样一则传说。王希孟目睹朝廷腐败,多次建言宋徽宗实行变革无望,便又一次请求游历。这一次他含着满腔悲痛创作了一幅《千里饿殍图》,展现了天下百姓被饿死的悲惨景象。徽宗见后勃然大怒,将图撕碎,将其打入大牢。王希孟意识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请求再看一眼《千里江山图》。而这位仅有20岁的画坛翘楚,居然再没有走出画室,消失得无影无踪。也许他真正走进了自己的画中,化身为山间的野鹤,或江边的渔夫,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宋代少年画家王希孟,真可谓“一生只此青绿”。

    (1)、乐乐与社团同学看演出、研究画作时遇到很多问题,请你一起阅读材料,帮助解决。

    人物

    遇到的问题

    材料序号

    寻得的答案

    乐乐(家住广场)

    去大剧院该怎样乘车?(说明公交线路、上下车站)舞剧结束该如何回家呢?

    毛毛

    《千里江山图》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作?(写出两点)

    欢欢

    观众们为什么如此喜欢《只此青绿》?

    (2)、材料二画横线部分运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借文字展现了艺术之美。请你结合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内容,展开想象,选一个点或面,写一写舞者舞蹈时的情形。
    (3)、乐乐想根据材料三为大家介绍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请你从下面选一个精彩的题目,再写写你选择的理由。

    宋代少年画家王希孟:一生只此青绿    宋代少年画家王希孟:定格灿烂的18岁

    (4)、妈妈一直以六年级学习紧张为由,建议乐乐暂停社团活动。乐乐却认为在社团活动中收获巨大,想让妈妈继续支持自己,乐乐该如何表达?

    妈妈,请您继续支持我参加“小小舞者”社团吧。

  • 19、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图中的乌龟和小蜗牛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最后小蜗牛会怎么样?请先画出最后一幅图的内容,再结合图画写一个故事。(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 20、阅读理解

    狐狸和仙鹤

    一天早上,狐狸来到仙鹤这儿,对仙鹤说:“我们交个朋友,以后友好相处吧。”

    “好呀!”仙鹤说。

    狐狸说:“我请你吃午饭吧!”

    狐狸便请仙鹤来家里吃午饭。他煮的是白粥。他把粥盛在一个浅浅的碟子里,对仙鹤说:“吃吧,仙鹤大哥,别客气!”仙鹤用他的长嘴在碟子里啄了半天也吃不到多少粥。狐狸却把所有的粥舔了个一干二净。仙鹤生气地想:____

    第二天,仙鹤也请狐狸来家里吃午饭。他煮的是南瓜汤。他把汤倒在一个小口罐子里,对狐狸说:“吃吧,狐狸弟弟,别客气!”狐狸围着罐子打转,把嘴往罐口那儿伸,可是连一点儿汤也没有舔着。仙鹤却将他的长嘴伸进罐子里,把所有的汤喝光了。狐狸生气地想: ____

    这件事后,仙鹤和狐狸不欢而散,谁也不理谁,可他们谁也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友谊就这样结束了。

    (1)、狐狸对仙鹤说:“我们交个朋友,以后。”于是,狐狸煮了请仙鹤吃,仙鹤也煮了请狐狸吃,可是后来友谊就结束了。
    (2)、文中第4、5自然段中仙鹤和狐狸在想什么?写一写。
    (3)、听完狐狸的叙述,松鼠和小熊知道了问题所在。

    ⑴仙鹤和狐狸不欢而散,是因为

    A.仙鹤和狐狸都不喜欢白粥和南瓜汤。

    B.仙鹤和狐狸太小气,只请对方喝汤和粥。

    C.仙鹤和狐狸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

    D.仙鹤和狐狸都故意不让对方喝到汤、粥。

    ⑵松鼠和小熊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仙鹤和狐狸再次成为好朋友。你觉得是什么办法?试着写一写。

上一页 217 218 219 220 2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