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下故事出自《小英雄雨来》的是( )。A、偷偷帮助父亲做抄写工作 B、制造假地雷,迷惑敌人 C、被外祖父毒打 D、送求援信件,失去一条腿
-
2、《童年》中尼古拉是阿廖沙的( )。A、弟弟 B、表哥 C、表妹 D、姐姐
-
3、以下是一位学者对一本书的评价,他评价的作品是( )。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记得曾流着泪三日夜读毕……书中叙述了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
A、《童年》 B、《爱的教育》 C、《小英雄雨来》 D、《战争与和平》 -
4、在欣赏京剧时,观众有怎样的表现呢?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在外国看戏,通常在演出当中是不许有声音的,连鼓掌都受到限制。迟到的观众要被阻挡在剧场的后排,要等这一幕结束后再进入自己的座位。看京戏则不然。遇到让你满意之处,可以放开喉咙高声喊“好——”。这叫“喝彩”。古来如此。……你演员在台上用力演唱,我观众在台下用力喊叫,以用力去“对”用力——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我喊叫越是用力了,所受到的感染才越发深入骨髓。这,兴许是中国古典审美的一个特点。
喝彩中也有偏激和偏爱的成分。台上两个演员演出“对儿戏”,大抵旗鼓相当。可它下面就有人偏爱某一个的,于是他就带头喊:“某某某(演员名)的好儿!”
还有,当演出确实在某方面不成功,观众也有带头喊“倒好儿”的。其声音就是“通——”,他喊完了起身就走,很可能还带走一大片人。
(本文作者:徐城北)
(1)、结合片段,我理解了“旗鼓相当”的意思是。(2)、第1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把在外国看戏与看京戏的情景相比较,突出了京戏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根据片段,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声音
“好——”
“某某某(演员名)的好儿!”
“通——”
表达的意思
-
5、了解表演道具,照样子,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
6、下面描写画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哪一项?( )A、这是军帐前约定俗成的规矩,将军必须下马步行。 B、听到喊叫声,将军披上了那件风雨不透的战袍,准备上阵拼杀。 C、随着敌军将领的倒地,敌军的喊叫声也戛然而止。 D、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
-
7、下面的句子描写了观看京剧表演时的感受,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在锣(luó luǒ)鼓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主仆(pú fú)二人骑马在战场上驰骋(pìn chěng)的画面,京剧迷是不会对舞台上的这种表现表示尴(gān gán)尬(jià gà)的。
-
8、文体阅读
鲁迅
【材料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diàn)基人。他创作了《社戏》《孔乙己》《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Q正传》等大量优秀作品。
【材料二】鲁迅逸事
在大学教书时,鲁迅到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就觉得他没钱,理得很敷衍。鲁迅也不生气,反而给了一大把钱,理发师喜出望外。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大喜,拿出看家本领。不料理毕,鲁迅却极其吝(lìn)啬(sè),一个小钱一个小钱地数,一分也没多给。理发师很诧(chà)异:“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着说:“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一听,满面通红。
【材料三】名人评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泽东
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郑振铎
【材料四】
绍兴鲁迅故里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修缮(shàn)、保护于1953年。绍兴鲁迅故里有绍兴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土谷祠、长庆寺、鲁迅笔下风情园、绍兴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是广大游客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中文名 绍兴鲁迅故里
所属年代 1881—1898年
地理位置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
占地面积 50公顷
开放时间 周一 8:30—17:00 周二至周日8:30—21:00(冬季8:30—20:30)
门票价格 免费(成人凭本人身份证免费参观,未成年人需成人陪同)
著名景点 绍兴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祖居、绍兴鲁迅纪念馆
保护级别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国务院
批准时间 1988年1月13日
【材料五】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平面图
(1)、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仿照材料三,写一写你对鲁迅先生的评价。(2)、结合所给材料和自己的积累,完成下面关于鲁迅的“名人卡”。原名:
后改名:出生地:
主要作品:等。
他的名言:
(3)、判断下面的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①“鲁迅”这一笔名影响广泛。
②红星小学文学社的两位同学到绍兴鲁迅故里参观,可免费自行进入。
③绍兴鲁迅故里周一开放时间短。
④绍兴鲁迅故里景区周边有不少餐饮店,方便游人游览后就餐。
(4)、朋友打算去绍兴鲁迅故里参观,请你帮忙设计一条游览线路,要求包含一些著名景点。你需要重点阅读材料和材料。请将你设计的游览线路写在下面。 -
9、主题阅读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出去。
我常到鲁迅先生家里做客。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他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鲁迅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到整整齐齐,他常常把要寄出的书,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就是包这书的纸都不是新的,都是从街上买东西回来留下来的。许先生上街回来把买来的东西一打开随手就把包东西的牛皮纸折起来,随手把小细绳圈了一个圈。若小细绳上有一个疙瘩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准备着随时用随时方便。
(本文作者萧红,选入时有改动)
写作背景:鲁迅先生刚去世时,萧红写不出回忆鲁迅的文章。不是文章难作,而是情绪方面难以处理。1938年,萧红情绪的波澜稍有平息,便写了两篇回忆鲁迅的文字。1939年10月,萧红完成了《回忆鲁迅先生》这篇回忆录,作为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一片心意。这篇回忆录通过作者在生活中对鲁迅先生的观察,表现了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
(1)、概括内容:作者主要回忆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些事情?请写出三件。(2)、品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和写作背景,从画横线句中可以体会到( )。(多选)A、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作者和鲁迅夫妇对光明的新社会十分向往 B、梅雨季节,很少有晴天,天一晴,作者和鲁迅夫妇都感到十分高兴 C、鲁迅夫妇很幽默,爱跟作者开玩笑,为逗笑作者而高兴(3)、读懂人物。①找出描写鲁迅先生笑的特点的句子和描写鲁迅先生走路特点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的特点。
②青年人写信很草率,鲁迅先生对此的态度是 , 他的做法却是 ,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
(4)、理解内容及作者感情:结合写作背景与选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能将鲁迅先生的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
10、展厅旁的小剧场正在排演《书戴嵩画牛》,请你帮忙完善下面的剧本。(小提示:注意展开想象,加入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使故事更加丰富生动)
场景:一天,杜处士将桌椅摆在太阳下,边晒太阳,边欣赏自己最喜爱的《斗牛图》。
牧童:(从远处蹦蹦跳跳而来,看到《斗牛图》,)牛打斗的时候, , 错了!
杜处士:()确实是这样!。
-
11、“高山流水觅知音”,让我们从古曲中感受艺术的奇妙吧。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伯牙为什么把子期看作知音?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子期的专注,让他感动 B、子期理解他的琴声,他们心意相通 C、子期的赞美,帮助他提升了琴技 D、子期喜欢听他弹琴(2)、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巍巍太山、汤汤流水,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仿照文中句式写一写。方鼓琴而志在 ,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3)、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请你写一写伯牙“破琴绝弦”时心中的想法。(4)、下列各项中,不是表达“知音难觅”意思的一项是( )。A、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B、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C、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D、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5)、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下面的短歌描述了子期在墓前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短歌中最能说明伯牙视子期为知音的句子是( )。
A、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B、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C、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D、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
12、从艺术中感受真情,感悟道理。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1)、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用“”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2)、“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说明了什么道理?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实践出真知 B、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13、读古文,品味艺术之美,完成句子练习。(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2)、读句子,选择其中一个,想象乐曲呈现的画面。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琴声响起,“”,我仿佛听见的水声,我仿佛看见。
-
14、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笑而然之 B、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C、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D、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
15、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心志,情志) B、巍巍乎若太山(高大的样子) C、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值得) D、尾搐入两股间(屁股)
-
16、下面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shǎo) B、蜀中有杜处士(chǔ) C、所宝以百数(shù) D、一日曝书画(pù)
-
17、欣赏艺术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读拼音,写字词。
拨弄qín xián , 悠扬的声音传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zhóu壮美的jǐn xiù画卷,里面有wēi é的高山,有滔滔的大河。zhuàng zāi , 奇妙的艺术。
-
18、非连续性文本
漏
【材料一】时钟嘀嗒嘀嗒,没关紧的水龙头流出的水也滴答滴答,如果控制好水龙头,让它每秒钟正好滴落一滴水,我们就有了一个自制的水钟。
古代没有水龙头,装水的容器也会漏水。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制出了陶器来盛水,陶器用久了可能会破漏,水慢慢从容器里漏出去,过一会儿,容器里的水少了,再过一会儿,水又少了一些,于是就有人想到,可以用这个办法来计量时间啊!要知道水到底漏掉了多少,就要在容器上刻上刻度,这种计时法叫漏刻计时法。后来的漏壶大多是铜制的,所以这套装置就叫作铜壶滴漏。
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朝廷里就有了专门负责漏刻计时的官员,叫作挈(qiè)壶氏。壶是一个很少见的姓,据说,很多姓壶的人就是周代挈壶氏的后代呢!挈壶氏总共20人,分班日夜守着漏壶,往壶里加水,察看时间。到了冬天,还要用大鼎烧好热水,不时浇在壶上,防止壶里的水结冰。大军出征时,每到一处扎营,挈壶氏就马上去水井边把漏壶装满水,开始漏水计时。漏壶放在井边高处,军士们远远看到,就知道这里有水井。敲着梆子巡夜的士兵则根据漏壶指示的时间报时,定时轮班。
【材料二】最早的漏壶只用一只壶,壶底部开有小孔滴水,壶里竖放着一支刻有刻度的木杆。因为漏壶多用在军队中,最早用的是箭杆,看壶里的水退到了什么刻度,就知道是什么时间了,这种方法叫作淹箭法。后来为了方便察看刻度,又有了沉箭法。在壶里的水面上放一个木块,把箭杆插在木块上,随着水面下降,箭杆也慢慢下降,看露出壶口的刻度就能知道时间。
但这两种计时方法都不够精确。壶里的水多时,压力大,水漏得快,到后来水越来越少,漏得也越来越慢。于是,聪明的古人又想出了浮箭法。
浮箭法用两个水壶,泄水壶开有小孔,往受水壶里滴水,受水壶里的箭杆慢慢升起,刻度从壶口显露出来。但是,人工往泄水壶里加水总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刚加满水时水流得快些,然后又会渐渐变慢,导致计时还是不够准确。后来,人们想到在两只壶之间加一个壶,这个壶一边接受泄水壶流出来的水,一边往受水壶里加水,壶里的水面高度就能保持相对稳定。这叫二级漏壶。到唐代时,已经制作出了四级漏壶,四个泄水壶和受水壶像阶梯一样从高到低排列,进一步提高了计时精度。
到了宋代,科学家燕肃有了一个更了不起的发明。他制造的莲花漏中使用了平水壶,这个壶上部开有分水孔,当流进来的水过多时,水便会从分水孔流走。这样,只要注入的水比漏走的水略多一点儿,就能让平水壶里的水面一直保持稳定。漏刻用的浮箭,白天一支,晚上一支。因为全年白天黑夜的长度会发生变化,燕肃便按照二十四节气做了48支长短刻度不同的浮箭,每个节气各用两支。
现在,故宫的交泰殿内保存着一座清代的漏刻壶,称为铜壶滴漏,每天正午根据日影校正一次,一天的误差只有几分钟。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这么精确的计时已经够用了。
【材料三】沙漏是一种让细的沙子从一个容器流进另一个容器里的计时器。沙漏的出现比水漏晚,沙漏被使用了约2000年。和水漏相比,沙子不会结冰,但它没法像水那样均匀地流动,所以沙漏的准确性远不如水漏。现在,沙漏已经成为一种很有意思的装饰品,说不定你家里就有一个,你也可以亲自测试一下它的准确度。
大约在公元1360年,元朝书法家詹希元发明了五轮沙漏。沙子从漏斗形的沙池里流出来,推动轮子旋转,五个像齿轮一样的轮子一个带动一个旋转,最后一个轮子上带有指针,在时刻盘上指示出时辰。五轮沙漏已经和后来西方机械时钟的结构非常相似了。
(1)、如果要讲述水漏的发展过程,应该关注哪几则材料?( )A、材料一、材料二 B、材料二、材料三 C、材料一、材料三 D、三则材料(2)、宋代科学家燕肃的发明,使用的是哪一种计时法?( )A、淹箭法 B、沉箭法 C、浮箭法 D、无法判断(3)、根据材料,以下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铜壶滴漏是挈壶氏发明的。 B、最早的漏壶竖放在壶里的是箭杆。 C、西方的机械时钟是受五轮沙漏的启发发明的。 D、因为沙子不会结冰,所以沙漏的准确性优于水漏。(4)、从哪里可以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至少写出两个例子。(5)、有人说,三则材料用词严谨准确,你同意吗?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
19、主题阅读
幸福的傻瓜
离上课铃响还有三分钟,赵老师早早来到教室等候上课。他的眉头皱成了一个大疙瘩,只见墙上那块写着“做儒雅学生,创魅力课堂”的泡沫文化牌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洞。
“噔噔噔”,赵老师三步并作两步走上讲台,指着文化牌说:“这是谁干的?请站起来!”教室里鸦雀无声。赵老师接着说:“我想给这位同学一个主动认错的机会,只要晚上主动打电话告诉我,我就既往不咎……”
吃过晚饭,赵老师拿了一本书看,可眼睛时不时看向一旁的手机。七点过去了,八点过去了……手机一直没有响。赵老师手拿着书,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十点过去了,十一点过去了……手机依然没响。赵老师书房里的灯一直亮到天明。
第二天上午第一节课,①赵老师满脸笑容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昨天晚上我接到了两个电话,你们想知道这两个电话的内容吗?”说到这儿,赵老师故意停顿下来,“这可不是一般的电话,是两个同学打来的,他俩在电话里承认了由于好玩弄坏文化牌的事……他们敢于承认错误,说明他们有向上的心……同学们,让我们为他们的诚实鼓掌!”说完,赵老师带头鼓起掌来。
看着眼前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②赵老师在心里笑了 , 并在工作日记本上写下:这些傻孩子,其实根本没人给我打电话主动承认错误。
中午,赵老师早早去了办公室。吴明明、赵小梦、李涛……几个学生敲门进来,请求当公物管理员。此后,班里故意毁坏公物的事情再也没发生过。
转眼要毕业了。在举行毕业典礼的前一天,几个学生的一番话让赵老师恍然大悟。原来,那次文化牌事件后,学生们纷纷主动请求当公物管理员,是因为班长王芳到办公室交作业本,无意中看到了赵老师在工作日记本上写下的那句话,知道了赵老师自掏腰包重新买了一块文化牌。
这天,赵老师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所有人都知道我撒了谎,只有我一个人被蒙在鼓里。我才是真正的傻瓜,不过我愿意当这样的傻瓜,幸福的傻瓜。”
(本文作者:厉剑童)
(1)、班里的文化牌遭损坏之后,赵老师是怎样处理的?同学们有什么反应?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认真阅读短文,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读画线句子,体会赵老师的“笑”所反映的心理活动,并给它们选择合适的批注。(填序号)A.我得装作很高兴,让同学们相信我的话。
B.我得和蔼可亲,让同学们认真听课。C.同学们真好糊弄,这下我大功告成了。
D.同学们相信了我的话,这下我心里踏实了。
第①句对应的批注应是 , 第②句对应的批注应是。(3)、赵老师说自己是“傻瓜”,因为;他又说自己是“幸福的傻瓜”,因为。(4)、小全在完成第3题时,应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A、1~2 B、6~8 C、6 D、7(5)、读了短文,你认为赵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至少从两个方面列举事例,并简要分析。(6)、班里的文化牌到底是谁损坏的?他(她)最后承认错误了吗?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 -
20、让我们步入鲁迅先生葬礼的现场,感受那悲痛的画面。读一读,完成练习。
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上海来。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都发表了哀悼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悲痛。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支笔、一颗心作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甚至在他安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不论是亲密的朋友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伟大的人,因为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得十分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埋葬死者,因为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英勇战士。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痛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 ),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 ),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 )。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本文作者:巴金)
(1)、请把词语“战士”“导师”“朋友”分别填入第2自然段中的括号中。(2)、为什么说鲁迅先生的逝世是巨大的无法填补的损失?请把文中相关的句子找出来。(3)、作者把花圈、唁电、挽词、眼泪、哀哭比作 ,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中国的人的心情。(4)、作者满怀深情地悼念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请结合本单元课文,用简练的文字把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介绍给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