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童年的我们喜欢有趣的活动,下面活动读音正确的是(    )。
    A、学舞(dǎo)    做型(mú) B、沙包(zhèng)    金鱼(lāo) C、日(xú)    吃食(lín) D、肥皂水(huò)    纸飞机(zhé)
  • 2、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题目

    童年的我们 huó pō____好奇,爱走进自然,去发现林间的 mì mì____,chuí liǔ____苏 , 花朵 hán xiào____;爱翻开书本,在 qí miào____的想象世界中, wēi wǔ____的狮子、 qiān xū____的陶罐 chéng xiàn____在眼前。让我们用 zhì huì____探索自然与书海吧!

    (1)、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2)、上文中“苏醒”中的“醒”和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闹钟响了,小玉从睡梦中了。 B、下雨了,妈妈提小玉带伞。 C、商场里的广告牌特别目。 D、奶奶包饺子时总会面。
  • 3、请将下面关于童年的句子抄写在格子中,注意格式正确,书写正确美观。
    童年收像烛光,温暖又明亮。
  • 4、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过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养小动物……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串串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请以“第一次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用一件具体的事把自己的经历以及心情的变化写下来。字数不少于4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 5、痴鸡

    曹文轩

    那年春天,它也想孵小鸡。第一个看出它有这个念头的是母亲。她几次喂食,见它心不在焉,只是很随意地从食盆里啄几粒食便走到一边去。这天,母亲忽然发现黑母鸡不见了,便去找它,最后在鸡窝里发现了它。那时,它正一本正经、全神贯注地趴在几只尚未来得及取出的鸡蛋上。母亲将它抓出来时,那几只鸡蛋早已被焐得很暖和了。母亲给了我一根竹竿:“撵它,大声喊,把它吓醒。”

    “让它孵吧。”

    母亲坚持说:“不能。鸡不下蛋,你连买瓶墨水的钱都没有。”

    我知道不能改变母亲的主意,取过竹竿,跑过去将黑母鸡撵起来。它在前面跑,我就挥着竹竿在后面追,并大声喊叫:“噢——噢——!”从屋前到屋后,从竹林追到菜园,从路上追到地里。黑母鸡的速度越来越慢,翅膀也耷拉了下来,还不时地跌倒,见竹竿挥舞过来,只好又挣扎着爬起,继续跑。

    黑母鸡钻到了草丛里,一声不吭地直将自己藏到晚上,才钻出草丛。但经这一惊吓,黑母鸡似乎并未醒来。它晾着双翅,咯咯咯地叫着,依旧寻觅着鸡蛋。A:它一下子就瘦损下来,似乎只剩了一只空壳。本来鲜红欲滴的鸡冠,此时失了血色,而一身漆黑的羽毛也变得枯焦,失去了光泽。

    其它鸡们捉弄它,它们不是群起而追之,便是群起而啄之。它毫无反抗的念头,且也无反抗的能力,在追赶与攻击中,只能仓皇逃窜,只能蜷缩在角落里。

    过不几天,大姨妈家送孵出的小鸡来了。

    黑母鸡一听到小鸡叫,立即直起颈子,随即大步跑过来,翅大身轻,简直像飞。见了小鸡,它竟不顾有人在旁,就咯咯咯地跑过来。它要做鸡妈妈。但那些小鸡一见了它,就像小孩一见到疯子,吓得四处逃散。它四处去追那些小鸡,追着了,就用大翅将它们罩到怀里。

    母亲说:“非得把这痴鸡弄醒,要不,这群小鸡不得安生的。”

    母亲专门将邻居家的毛头请来对付黑母鸡。毛头做了一面小旗,然后一笑,将黑母鸡抓住,将这小旗缚在了它的尾巴上。毛头将它松开后,它误以为有什么东西向它飞来了,惊得大叫,发疯似的跑起来。其它的鸡也被惊得到处乱飞。

    黑母鸡钻进了竹林,那面小旗被竹枝勾住,终于从它的尾巴上被拽了下来。它跌倒在地上,很久未能爬起来,张着嘴巴光喘气。黑母鸡依旧没有能够醒来。而经过这段时间的折腾,其它的母鸡也不能下蛋了。

    黑母鸡变得古怪起来,它晚上不肯入窝,而早上一出窝,就独自一个跑开了,搞得家里的人都很心烦。又过了两天,它简直变得可恶了。

    然而,过了两天,黑母鸡却不见了,无论你怎么四处去唤它,也未能将它唤出。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它自己走出来了。但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未能见到它的踪影。

    黑母鸡失踪后大约三十多天,这天,我和母亲正在菜园里种菜,忽然隐隐约约地听到不远处的竹林里有小鸡的叫声。再定睛望去时,眼前的情景把我和母亲惊呆了。

    黑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正走出竹林,来到一棵柳树下。当时,正是中午,阳光明亮照眼,微风中,柳丝轻轻飘扬。那些小鸡似乎已经长了一些日子,都已显出羽色了,竟一只只都是白的,像一团团雪,在黑母鸡周围欢快地觅食与玩耍。B:再细看黑母鸡,只见她神态安详,再无一丝痴态,鸡冠也红了,毛也亮亮闪闪地,又紧密又有光泽。

    (1)、黑母鸡因为“发痴”而吃了不少苦,请完成下图。
    吃的苦头被“我”用竹竿驱赶
    黑母鸡的表现发疯似的跑起来
    (2)、选择正确的选项。

    ①母亲为什么不想让黑母鸡孵蛋?(    )
    A.母亲觉得黑母鸡孵出的小鸡不好。
    B.过几天大姨妈家会送小鸡来。
    C.为了拿鸡蛋卖钱供“我”上学。
    D.为了拿鸡蛋卖钱给“我”买墨水。
    ②文中描写了不少黑母鸡因为“发痴”而遭受的苦头,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
    A.为了说明作者一家因为黑母鸡发痴,而非常讨厌它。
    B.为了表现黑母鸡对成为母亲的执着,歌颂母爱的伟大。
    C.为了告诫我们想要成为伟大的母亲,必须先遭受痛苦。
    D.为了表达作者对伤害动物的谴责,呼吁大家保护小动物。

    (3)、请读一读以下两个句子,注意加点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黑母鸡一听到小鸡叫,立即起颈子,随即大步过来,翅大身轻,简直像飞。

    ②它四处去那些小鸡,追着了,就用大翅将它们到怀里。

    (4)、文中两次写到黑母鸡的外形,请你从A、B两句中选择一处,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横线上写下批注。

    我选择        句:                                                       

    (5)、文章前半部分作者称呼黑母鸡一直用“它”,为什么最后一段中作者用“她”来称呼黑母鸡呢?(    )(多选题)
    A、单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而变换代词。 B、因为黑母鸡成功孵出小鸡,展现出伟大的母性,用“她”更能体现对黑母鸡的情感认同。 C、表示作者看到黑母鸡成功孵出小鸡,成为伟大的鸡妈妈,对其产生了敬佩和喜爱之情,改用“她”体现对黑母鸡的尊重。 D、“她”的使用使黑母鸡的形象更具人性化色彩,凸显出生命的伟大与坚韧。 E、暗示黑母鸡其实具有人类的思维和情感。
  • 6、太阳路

    贾平凹

    (一)

    ①小时候,我们最看不清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又红又亮,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它呢?有时候,我们就想,要是有一天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红的,亮亮的。我们想得入了迷,就缠着奶奶让她讲太阳的故事。

    ②“奶奶,太阳住在什么地方呀?”

    ③“住在金山上。”

    ④“去太阳上有路吗?”

    ⑤“当然有。”

    ⑥“怎么走呀?我们也想到太阳上去。”

    (二)

    ①奶奶笑着,想了想,拉着我们来到门前的园子里。

    ②“咱们一块儿来种园子吧。”奶奶说,“你们每人种下你们喜爱的种子,以后就什么都知道了。”

    ③奶奶的话,我们都相信。我们松了土,施了肥,妹妹种了西红柿,弟弟种了葵花,我将十几颗桃核儿埋在地里,希望能长出一片小桃林来。

    ④从此,我们天天往园子里跑。种子居然陆陆续续地发芽了,先是拳拳的一个嫩黄尖儿,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肉肉的,像张开的一个小嘴儿。我们大家都非常高兴。

    这句话运用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表达了____。

    ⑤奶奶让我们选几棵苗儿,隔五天测一次高度,插根棍儿做记号。苗儿都长得挺快,插在苗旁边的棍儿,后一根总比前一根高出一大截。

    ⑥过了一个月,插到第六根,苗儿都长得很高了。

    ⑦可是,这苗儿,跟去太阳的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点儿也不明白,就又跑去问奶奶。奶奶笑了,她说:“苗儿不正在太阳路上走着吗?”

    ⑧“苗儿在走太阳路?”我们更莫名其妙了。

    ⑨“傻孩子!”奶奶说,“花草在走太阳路呢!五天长高一截,一截就是一个台阶。苗儿顺着台阶往上走,不就能走到太阳上去了吗?”

    (三)

    ①我们好像有点儿懂了。原来花草都有一条去太阳的路,要用一生的努力去攀登太阳路。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

    ②奶奶问我们:“这条路怎么样?”

    ③妹妹说:“这路太陡了。”

    ④弟弟说:“这路太长了。”

    ⑤我说:“这条路,谁也走不到头儿。”

    ⑥奶奶说:“是啊,通向太阳的路又陡又长,得用一生的努力去攀登。世界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太阳路上攀登。有的走得长,有的走得短。在攀登中,西红柿会长出果实,葵花会开花结子儿,桃树会长大成林。”

    ⑦我们站在暖和的太阳下,静静地听着,心里明白了许多。

    (1)、阅读短文,根据以下两个提示,完成下面的导图。

    ①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写故事梗概。
    A.院子里看太阳路
    B.梦想到太阳上去
    C.明白太阳路的含义

    ②仿照第一个小标题,选用文中的关键词或短语写出下面两个小标题。

    (2)、文中的奶奶通过什么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太阳路”?(    )
    A、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让他们快速理解 B、借助生活实践,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悟道理 C、用神秘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D、通过比喻的形式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
    (3)、请给文中划线的句子作批注。
    (4)、“原来草呀树呀,都各自有一条去太阳的路。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这段话中有两个“太阳的路”,意思一样吗?它们各指什么呢?

    第一个“太阳的路”意思是:

    第二个“太阳的路”意思是:

    (5)、奶奶说:“……通向太阳的路又陡又长,得用一生的努力去攀登。世界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太阳路上攀登。有的走得长,有的走得短。”奶奶的这番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写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 7、根据语境完成填空。
    (1)、在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是对春日桃花盛开的描写;在《蜂》一诗中,作者用“”歌颂了蜜蜂辛苦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2)、山,是李白的知己,所以他写道:“。”梅,是有独特秉性的,故王冕写道:“。”
    (3)、当我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奋斗的时候,妈妈会用《周易》“”来教育我;对待学习,我们应该向车胤学习“胤”做到勤奋刻苦,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当妈妈想学广场舞又不敢去,觉得自己以前没有学过肯定学不好时,我这样劝她:“?”
  • 8、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为什么面包会生锈?为什么炉子里的柴会毕剥作响?为什么烟会走烟筒出去?而不向屋子里冒?木柴燃烧的时候,从哪里来的烟?为什么烘烤的马铃薯有一层硬皮,煮的却没有?

    以上内容出自《》,作者是(国籍)的(姓名)。

  • 9、概括下列语段主要内容,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地球上的每一种色彩都独具魅力:嫣红的湿地、蔚蓝的海洋、洁白的冰川、璀璨的星空……这些都是来自地球的“贺礼”,都有我们守护的意义。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让我们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守护家园,收藏美丽底色!

    A、地球色彩独具魅力。 B、色彩是地球的贺礼。 C、保护环境守护家园。 D、珍惜生命守护家园。
  •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我校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这份有创意的“六一庆祝活动”策划书,出自一位四年级学生之手。 C、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D、“六一”儿童节节目精彩纷呈,有唱歌、舞蹈和文娱节目。
  • 11、以下读书摘记中有错的一项是(    )。
    A、《海的女儿》是一个童话故事。主人公是一位渴望看到人类世界的海公主。 B、《黄继光》姓名:黄继光,品质:不怕牺牲、英勇顽强。 C、《猫》《白鹅》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D、哈尔威船长坚守岗位,在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后,镇定自若,指挥乘客和船员有序离开,自己却葬身大海。
  • 12、下面几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辽阔无银    攸然自得    此起彼落    极目远眺 B、草木皆兵     全神惯注    一丝不苟    胆大妄为 C、声东击西    千里冰封    响彻云霄    穿流不息 D、莫名其妙    鱼贯而出    挥汗如雨    赏心悦目
  • 13、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zhá)    效(lù)    (bǐng)息 B、(hé)    (chán)于    (chōng)着 C、(jiàng)    应(hè)    一声不(kēng) D、(wù)    (kàn)守    执(zhuó)
  • 14、读语段,填写正确的词语。

    在成长的路上,每一个深浅不一的脚印,都miáo huì了我们成长的足迹。清晨,大人们在田间忙碌着,孩子趁大人不在,便光着gē bo , 拿着弹弓四处玩耍,为免zāo yāng , 晌午前便乖乖回家。还有那爬上máo yán的瓜藤,róu nèn的向日葵,jù jí在一起是乡下人家别有风趣的zhuāng shì。那屋顶上小小的天窗,更是孩子们唯一的wèi jiè。不仅如此,méng lóng的光晕、漫天的fán xīng , 甚至是枯折的枝丫也有一番独特的韵味。

  • 15、美好的体验和发现,从探索而来。探索人物,可以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探索自然,可以发现其壮丽和秘密;探索生活,可以收获启迪和感动……同学们,你有什么独特的探索经历?下面的角度供你参考。

    请打开感官和心灵,写下自己的探索与收获。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400字。(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6、现代文阅读

    非走不可的弯路

    张爱玲

    ①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②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③我不信。

    ④“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⑤“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⑥“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⑦“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⑧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⑨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⑩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⑪她不信。

    ⑫“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我诚恳地说。

    ⑬“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⑭“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⑮“但是我喜欢。”

    ⑯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⑰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病”。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1)、文章以“路”为线索,先后写了“我”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完成下图。

    (2)、这篇文章大量描写了人物语言,下列对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巧妙地把深奥的人生哲理转化为亲切自然的对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语重心长。 B、“我”和年轻人面对劝阻时所说的话,都强烈表达了不服输、不惧困难向前闯的劲头。 C、从母亲劝阻“我”的一番语言中,可以读出母亲“生气——无奈——失望”的心理变化。 D、两代人的对话内容非常相似,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突出了“弯路”在人生中无法避免。
    (3)、当“我”选择走弯路时,母亲先是对我进行阻拦,后来又嘱咐我一路小心,这样的行为是否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4)、文章最后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17、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玛琪叹了口气,去上课了。她脑子里还在想着当她爷爷的爷爷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们上的那种老式学校。附近所有的孩子都到一处去上学,他们在校园里笑啊,喊啊,他们一起坐在课堂里上课;上完一天的课,就一块儿回家。他们学的功课都一样,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互相帮助,有问题还可以互相讨论。

    而且他们的老师是真人……

    机器老师正在屏幕上显现出这样的字:“我们把1/2和1/4这两个分数加在一起——”

    玛琪想,在过去的日子里,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她想,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节选《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材料二】《DeepSeek:AI如何重塑我们的学习方式?》

    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心在2024年12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普通用户群体中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回答问题、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创作内容等。如下图所示:

    2025年1月,DeepSeek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搜索引擎不同,DeepSeek的大语言模型(LLM)不仅能回答问题,还能阅读整本书、分析论文逻辑,甚至提供不同作家的文风写作。

    但DeepSeek的创始人强调:“AI是学习的加速器,而不是教育的替代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获取知识,但价值观、创造力的培养,仍然需要人类教师。”

    【材料三】

    AI幻觉,通常指人工智能系统在处理或生成信息时,产生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或不存在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生成式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很多时候,这种虚假信息会被包装得很真实,不易被察觉。

    (南方周末,2025.3.22,《为了让你满意,AI宁可骗你》)

    (1)、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玛琪不喜欢她的机器人老师,羡慕过去孩子们的上学方式。

    ②DeepSeek能回答问题、阅读整本书、分析论文逻辑,不能模仿不同作家的文风写作。

    ③AI幻觉,指人工智能系统在处理或生成信息时,产生合理但实际错误或不存在的内容。

    (2)、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如果想要了解玛琪口中过去的学校,我会关注材料 , 通过关注这则材料,我发现过去的学习有等等。

    ②如果要搜集有关我国AI技术的应用情况,我会关注材料 , 通过关注这则材料的图表数据和文字信息,我发现中国AI技术的应用有这样的特点:

  • 18、小古文阅读

    陨石

    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坐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 , 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深三尺余得一圆石 , 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治平:宋英宗的年号。②常州:地名。③日禺:日落。昌,昌谷,古代传说中日落的地方。④见:同“现”,出现。⑤息:通“熄”,熄灭。⑥近:靠近。

    (1)、以下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远近见    众弃去 B、许氏藩篱皆所焚    而身国笑 C、时火急    过 D、荧荧    处士笑而
    (2)、给文中的画横线句标注正确的停顿,共2处。

    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

    (3)、这是一块怎样的陨石,请摘录原句,完成记录表格。

    方位

    特点

    形状

    其大如拳

    颜色

    亦如铁

    (4)、读小古文,想象陨石降落时,天上是怎样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5)、联系小古文内容和阅读材料,说说作者在描绘陨石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阅读材料:沈括的《陨石》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陨石记录,比西方还早700多年。不同于古时人们将天文现象与吉凶预言联系的神秘思想,其中的观察方法至今被视为“科学记录范本”。

  • 19、《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问世后,吸引了不少学者对其进行评价。请你结合学者的评价和鲁滨逊的荒岛生存经历,完成探究任务。

    它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我们关于自然科学的一切谈话,都不过是对它的一个注释罢了。

    ——【法国】卢梭

    经典是那些经常有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在重读……”的书。……《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一种值得逐行进行重读的小说。

    ——【意大利】卡尔维诺

    荒岛生存经历

    细读精思(按要求回答问题)

    食物获取:捡拾食物——打猎——圈养山羊——种植粮食——烤面包——酿酒

    住所建造:树上——简易帐篷——海边堡垒——乡野别墅

    生活用具:船上获得工具——制作简易工具——创制生活用具

    探究1:鲁滨逊荒岛求生28年,食物获取方式和他的住所建造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

    探究3:为什么学者们说《鲁滨逊漂流记》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是值得逐字逐行重读的小说?(请结合鲁滨逊荒岛求生具体事件中体现出的探索精神来回答)

    答:

    探究2:鲁滨逊创制了很多生活用具,如烟斗、书架、皮鞋等,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答:

  • 20、很多“忄”旁和“心”字底的汉字可以象征探索者的优秀品质,根据积累,完成思维导图。

上一页 343 344 345 346 34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