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①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②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③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制的风筝逐渐兴起。④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⑤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⑥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摘编自周彬)
【材料三】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高在空中;一小童正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高在空中的风筝。(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考清明民俗》)
【材料四】
(1)、以上四则材料分别介绍了风筝哪方面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风筝的图案
(2)、阅读四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A.根据文献记载,中国的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的风筝叫“纸鸢”。
B.风筝上绘制蝙蝠,因为蝙蝠与“遍福”“遍富”谐音,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思想。
C.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
D.风筝由骨架、风筝面、放飞线和飘带四部分组成。(3)、【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第一句话。(4)、以上四则关于风筝的材料,你更喜欢哪一则的介绍方式?写写你的理由。 -
2、方志敏狱中著文
①1934年11月底,方志敏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1935年1月,部队在重返赣东北途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包围,经过七天七夜的战斗,弹尽粮绝,方志敏不幸被捕。
②敌人高兴得发了狂,在南昌城召开“庆祝会”。敌人把方志敏推到台上“示众”。方志敏面无惧色,挺起胸膛,向群众大声喊道:“我们中国,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剥削,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要谋生存,要救中国,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敌人怎么也没有想到,审判方志敏的会场,会变成方志敏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宣传的阵地,吓得慌了手脚,连忙喊:“拉回去,拉回去!”不准他再讲下去。
③敌人把方志敏关进监狱,用各种酷刑折磨他,但怎么也不能使他屈服。敌人又用官位、金钱来诱惑他,方志敏斩钉截铁地说:“我不爱官,也不爱钱,要我屈膝投降,休想!”
④在牢房里,方志敏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利用敌人让他写“交待”所提供的条件,开始写作。当时正是盛夏,狭窄的牢房里热得像蒸笼一样,蚊子嗡嗡直叫。方志敏戴着沉重的镣铐,拖着虚弱的身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文章。他在狱中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
⑤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⑥从弹尽粮绝被俘到英勇牺牲,方志敏用在狱中的半年多时间,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不朽名篇。这是一位共产党人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内心独白,字里行间流露着共产党人对信仰的绝对忠诚,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关爱。(作者:佚名,有删改)
(1)、阅读选文,提取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2)、阅读短文第②自然段,完成练习。这段话中的“”描写了方志敏的神态,“”描写了他的动作,这段话还运用了“”描写。这三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方志敏“”的革命品质。
(3)、读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在下面的方框里写出方志敏当时的内心想法。面对酷刑折磨,方志敏想:
(4)、读文中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方志敏愿意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一切。 B、这句话是方志敏写给国民党反动派的。 C、华丽的房屋、美味的食物、令人羡慕的富贵都不是方志敏追求的目标。 D、只要为了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了党的事业的成功,方志敏什么苦难都能忍受。(5)、当今社会,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短文、阅读链接写写你的看法。【阅读链接】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会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
3、解码汉字“行”
①汉字就像一台机器,能拆解成零件二三。解字好比侦探破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码汉字“行”。
②“行”字本来的读音应该是“háng”,是个名词。从甲骨、金文所画的字形来看,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它的含义是道路,是四通八达的路。《诗经》上说“置彼周行(háng)”,“周行”就是通向周王朝都城的大道。《诗经》上还说“遵彼微行”,“微行”就是小路。
③“行”的本义是道路,所以由“行”字构成的字也都和道路有关。如“街”“衢”这两个字,都是道路的意思。
④“行”字的含义是道路,道路自然就成了人多的地方。而路的两边也是天然的交易场所,所以有很多人聚在路的两边做交易,路旁的店铺也就称为“行”了。比如,银行就是路边存钱的地方,商行就是路边做买卖的地方,粮行就是路边卖粮食的地方。进而又引申出“行情”“行话”等词语。“行情”就是市面上商品的一般价格。“行话”就是各行各业的专门用语。
⑤路是人走的,所以从道路的“行”引申为“行走”的“行”,是很自然的事情。读音也变成了“xíng”,词性也变成了动词。
⑥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行”字解码中即可见一斑!
(1)、按要求填一填。①读第④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我能猜出“车行”是。
②《诗经》上说“置彼周行”和“遵彼微行”中的“行”都表示的意思。
(2)、文章②-⑤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行”字的相关知识,以下对四个方面的概括不够完整的是( )。A、“行”字本来的读音。 B、“行”字构成的汉字,都和道路相关。 C、由“行”引申出的词义和词语,也与道路有关。 D、从道路“行”又引申出新的读音、词义和词性。(3)、下面表述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是世界上流传至今从未中断的文字。 B、解码汉字纯粹是为了好玩,没有实际意义。 C、解码汉字可以随意把汉字拆成一些零部件。 D、从“行”字的解码中,就能看出汉字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的说明方法。(5)、在本学期“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你一定发现了汉字的许多奥秘!请运用短文中的说明方法写一写。 -
4、按课文内容填空。(1)、诗歌孕育情怀。“黄沙百战穿金甲,”中蕴含的是将士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情怀;“ , 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刻在陆游心中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渴盼;“剑外忽传收蓟北,”是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捷报后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2)、名句蕴含哲理。欣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十分羞愧,正如《朱子语类》里说“ , 则能有所不为”,我们相信她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了。《孟子》里“恻隐之心,”告诉我们怀有一颗同情心是成为仁爱之人的开始。
-
5、同学们围绕《西游记》开展了丰富的阅读活动,根据情境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1)、初读“大圣见了,飕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 , 冲天而去”时,不懂“大鹚老”的意思,我会。(2)、看回目“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就能猜出这一回的故事情节是:。(3)、《西游记》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情节,我对这部分内容印象深刻,因为。
-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用修改符号改一改下面这段话。(至少找出四处)
“手指”作者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虽然内容有意思,而且语言幽默。作者用风趣的语言,刻画了五个手指形象的鲜明,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
(2)、选择一个情景,写一写景物的动态或静态美。夕阳落山 菜地里的蔬菜蓬勃生长 清晨的校园
-
7、五(1)班同学分组展示复习成果,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一组同学梳理《田忌赛马》中孙膑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现场——分析实力——作出判断(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赢得比赛。 B、古诗文复习中,二组同学搜集了许多古今异义字,如:“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现在指青年时代,美好年华;而在诗句中指“明媚的春天”。 C、三组同学发现古人描写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词语真有意思,按照从小到大,可以这样排列:及笄——豆蔻年华——弱冠——而立——不惑——花甲——期颐。 D、四组同学整理了文章如何通过细节来选择典型材料,如:《两茎灯草》通过写严监生临死前仍惦记节省油灯这件事,表现了他的吝啬。
-
8、和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表达的主题不一致的是( )。A、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C、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D、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9、下面词语或成语运用不当的是( )。A、拔河比赛快开始了,运动员们一个个摩拳擦掌 , 毫不示弱,都准备在赛场上大显身手。 B、即使这支舞蹈的节奏很快,她也能手忙脚乱地跟着音乐的旋律把它展现得很好。 C、别看他其貌不扬,实际上技艺了得,可以说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D、我们“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你来参加活动,就得服从组织者的安排。
-
10、下面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盾之坚 坚固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禽兽 C、甚聪惠 价格实惠 D、冀复得兔 重复
-
11、甲骨文“岳”的字形
的上方和下方都是隆起的山峰,形象生动,由此推断,“岳”的意思最可能是( )。
A、山丘 B、高山 C、山坡 D、山坳 -
12、下面各组的读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寒漪(yī) 澄澈(chéng) 牲畜(chù) 绰(chuò)哨棒 B、放肆(sì) 秽物(huì) 揩(kāi)眼泪 露馅(xiàn)儿 C、慰问 妒忌 水瓢 养尊处优 D、挺拖 衔接 附庸 龇牙咧嘴
-
13、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我zhōng xīn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AI可以给我们带来zhǎn xīn的校园生活。它不仅会cāo zòng智能教学设备,还可以做我们tè shū的助教,甚至还能为老师chū móu huà cè。
-
14、书写下面一段话,做到正确规范、行款整齐、工整美观,书写有一定的速度。
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冰心《我的童年》
-
15、六年的小学生活转瞬即逝,欢笑与泪水交织。每一次流泪都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或喜极而泣,或悲伤难抑,或激动不已,或愧疚自责……请选择一次让你难忘的流泪经历写下来。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重点突出,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③字数450字左右;④不出现真实较名人名;⑤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
16、现代文阅读。
理想的风筝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儿也飞上云端。
③每逢这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历史老师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拐杖支撑着。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摆泥人摆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刘老师只有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拐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激昂,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⑥然而,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⑦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一种舒展的快意使浮上人们的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便会坐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⑧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瓦片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起!”便不断抖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纸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⑨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刘老师了。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景。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景,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⑩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选文有删改)
(1)、文章写了关于刘老师的三件事:①→②→③
其中第件事(填序号)写得最详细。
(2)、第④、⑤、⑧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描写,从中可以读出这是一位的刘老师。(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刘老师放风筝的描写,主要是为了展现刘老师放风筝的技巧性。 B、刘老师故意撒手让风筝飞跑再追赶,是为了在学生面前证明自己的身体依然强健。 C、“我”特别喜欢放风筝,所以忘不了和刘老师一起放风筝的记忆。 D、结尾“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抒发了“我”对刘老师的怀念之情。(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①、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5)、文章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联系全文谈一谈。 -
17、文言文阅读。
王育①苦学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② , 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③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④之,育将鬻已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⑤ , 官至太傅。
【注释】①王育: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学者。②豕(shǐ):籍。③截蒲:藏新水杨树枝条。④笞:鞭打,杖击。⑤仕伪汉:在伪汉做官。伪汉,指东晋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政权,与东晋对立,因作者以东晋为正统,故以“伪汉”称之。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近学堂(靠近) B、育常有暇拾薪(悠闲) C、育将鬻已以偿(笑) D、育遂博通经史(于是,就)(2)、郭子敬为什么赞赏王育?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3)、王育和郭子敬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4)、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到了与读书有关的成语,如: , 也想起了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如:。 -
1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飞天揽月,圆梦苍穹。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开启了人类航天器的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之旅。
嫦娥六号探测器主要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四个部分组成。按照计划,嫦娥六号探测器将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区域,采集月球并将其返回地球。根据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人员介绍,此次任务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去、下、上、回”。轨道器主要负责“去”,飞到月球背面去和返回地球;着陆器主要负责“下”,落到月球背面上并进行样本采集;上升器主要负责“上”,携带采集的样本从月球背面飞起来;返回器主要负责“回”,携带月壤返回地球。
嫦娥六号探测任务极其复杂、极具挑战。为了实现任务目标,嫦娥团队勇于创新突破,付出了巨大努力。月背采样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面临着很多新情况的问题。在探测器硬件产品技术状态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约束条件非常苛刻。为了适应新的任务要求,研制人员敢于创新、勇于攀登,统筹考虑任务目标和技术条件,开展了大量适配设计和优化设计,并采用进行环月轨道方案等多项创新设计,以满足月背采样返回任务适应性设计以及国际载荷搭载需求。
【材料二】
2025年5月29日,我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成功!按照任务规划,天问二号将首先前往近地小行星2016H03,对其进行科学探测,并采样返回。小行星和彗星是太阳系形成时残留下来的初始物质,它们保存了太阳系形成时大量的珍贵信息,是研究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考古样品,小行星和彗星也有可能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摇篮。对小行星和彗星进行探测,不仅可以验证大量深空探测新技术,而且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材料三】
近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裴胜伟获得2024年度航天精神模范奖。在试验现场,不管多晚都可以看到裴胜伟的身影,而且他经常是最晚一个离开;在项目研制期间,针对最为关键的载荷舱研制,他到西安“蹲守”3个多月,与西安分院的同志共同解决技术难题,为载荷舱正常交付做好了技术保障。设计师们说很容易找到裴胜伟,因为项目难点在哪,他就在哪里。同时,裴胜伟始终跟进卫星研制全过程,大到卫星总体设计,小到一个单机电缆走向、一个舱板开口,甚至软件的一个策略,他都会去关注、去琢磨。
(1)、材料一中提到的“去、下、上、回”四个任务分别由“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哪部分完成?它们需要完成哪些任务?请补全表格。“嫦娥六号”主要任务
负责部分
具体任务
去
飞到月球背面去和返回地球
下
着陆器
上
上升器
回
携带月壤返回地球
(2)、下面说法与材料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嫦娥六号探测任务极其复杂、极具挑战,月背景样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 B、小行星和彗星是太阳系形成时残留下来的初始物质,有可能是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摇篮。 C、天问二号探测器所采集的样品,将为探究月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D、航天科技集团正院的裴胜伟总是坚守在卫星试验现场,跟进卫星研制的全过程。(3)、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取得的这些航天科技成就的感受。 -
19、名著阅读。(1)、请你将以下外国文学名著填入相应的好书推荐卡。(填序号)
A.《汤姆·索亚历险记》
B.《鲁滨逊漂流记》
C.《骑鹅旅行记》推荐卡
它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我们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都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注释罢了。
——【法国】卢梭
推荐卡
跟男孩一起出发,跟随群雁飞过瑞典的森林,湖泊和高山。你会爱上这个奇幻、温暖的童话!
推荐卡
墓地惨案、鬼屋探险、山洞迷路……每一次经历都让人心跳加速,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
(2)、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请选择以上名著中的一个主人公,结合事例,从多个方面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20、请按要求填空。(1)、王建伟用亮姿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 ”;李贺借马儿抒发渴望建立立业的壮志:“ , ”。(2)、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 ,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牺牲,如的李大钊,的张思德,的董存瑞……他们身上这些品质都让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