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方正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两学部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月考试卷
-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交河中学等校联测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阶段考试卷
-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 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广东省东莞市众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国庆假期试卷
-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
1、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 , 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 , 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 B、王披襟当之 当:对着,迎着 C、将何适而非快 适:享受 D、将蓬户瓮牖 瓮牖:用破瓮做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风何与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有风飒然至者 崖限当道者(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描写“江流之胜”起笔,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从大处着眼,因观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出论。 B、文章开篇“谪居”二字引发全文议论,表面上赞赏迁客张梦得“自放山水之间”,实则有作者自我劝慰之意。 C、文章从俯瞰、昼观、夜闻、近睹、远眺等多个角度描写亭子周围的山川胜景,将“快哉”之景写得淋漓尽致。 D、作者凭吊赤壁遗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曹操孙权争雄、楚王宋玉论风的故事,引发了“不以物伤性”的思考。(4)、翻译下面的句子。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5)、根据文章第三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认为人“快哉”与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加以解说。 -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的看法。《马说》《师说》等都属这类文体。 B、词,也称长短句、诗余,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了顶峰。 C、有些日期在古代有特殊名称,如,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最后一天称为“晦”。 D、古代有不同的纪年法,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壬戌之秋”中“壬戌”为年号纪年。
-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 徘徊于斗牛之间 B、其皆出于此乎 而不知其所止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举匏樽以相属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
4、将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
④句读之不知 ⑤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⑥/②⑤/③④ C、①⑤⑥/②④/③ D、①②/③④/⑤⑥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明烛天南 ②舞幽壑之潜蛟 ③汶水西流,济水东流
④顺流而东也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 ⑥而耻学于师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③④/②/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师之 B、小学而大遗 C、杯盘狼籍 D、至于泰安
-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 B、须臾成五采 C、或师焉,或不焉 D、作《师说》以贻之
-
8、将下列句子按写作年代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④半山居雾若带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 -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草率) 如今有谁堪摘(甚至) B、士大夫之族(类) 传道受业解惑(接受) C、术业有专攻(研究) 冯虚御风(乘) D、洗盏更酌(再) 磴几不可登(多少)
-
10、下列选项中所有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踱步 班驳 憔悴 正襟危坐 B、酾酒 古柏 洞萧 磨磨蹭蹭 C、怂勇 汶水 旌旗 余音袅袅 D、冠冕 摩登 通讯 残羹冷炙
-
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樯橹(qiáng) 佛狸(bì) 徂徕(lái) 六艺经传(zhuàn) B、郯子(dān) 一椽(chuán) 潭柘寺(zhè) 窸窸窣窣(sū) C、愀然(qiǎo) 枕藉(jiè) 句读(dòu) 举酒属客(shǔ) D、讪讪(shàn) 平仄(zè) 熨帖(yùn) 蓊蓊郁郁(wěn)
-
12、作文。
霜气,让一棵植物寂然自守,向内生长,追求内部的丰饶,内部的重量。
请以“生长”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内容合理、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
13、语言基础运用。
①数字藏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凭证,具有唯一、不可分割和可追溯等特性,可用来标记特定资产的所有权。②它能迅速出圈儿,原因是在现有的一些应用场景中,人们捕捉到数字藏品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造成的。③由于涉及场景较为复杂,落地模式不够清晰,数字藏品的实际应用虽然只处于起步阶段,各类投机活动却已经有了苗头。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藏品等新概念比比皆是 , 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⑤但要通向令人神往的科技未来,真正让技术照进现实,终归离不开一砖一瓦的建造,离不开规则的约束、共识的凝聚和务实的行动。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的“等”不能用“的”代替。 B、③句中的“由于”不能放在“涉及场景”的后面。 C、④句中的“比比皆是”使用准确。 D、⑤句中“共识的凝聚”和“务实的行动”可以调换顺序。(2)、第②句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将修改后的语句写在答题卡上。 -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钱学森的母亲
①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是独生子。父亲钱均夫是浙江杭州一没落丝商的儿子,少小就学于当时维新的杭州求是书院,曾到日本学教育和地理、历史。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富商的女儿,从小聪明内秀、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计算能力与记忆力极强,具有很高的数学天赋,而且心灵手巧,尤其擅长针黹刺绣。民国成立后,钱均夫就职北京当时的教育部。钱学森在3岁时随父到了北京,上过蒙养院(幼儿园)、女师大附小、师大附小和师大附中。
②幼时的钱学森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记忆力特强,3岁时已能背诵百首唐诗、宋词,以及早期一些启蒙读物,如《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同时还能心算加、减、乘、除,周围邻里一传十、十传百都说钱家出了个“神童”。
③由于丈夫平时在外地供职,这家庭教育的职责自然落在章兰娟身上,她总是采取启发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儿子做到心服口服。她给幼小的钱学森每日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床,加强身体锻炼,早饭后就教儿子背诵唐诗。累了,就让儿子看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或者教儿子画画,或者写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就树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开始对父亲那厚厚的大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对于儿子强烈的求知欲感到由衷的惊喜,于是挑选一部分她认为儿子看得懂的书,给儿子看,并认真地给他讲书中的故事。钱学森最爱听母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及杨家将的故事,还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映雪、发愤苦读的动人故事,及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这些智慧故事。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钱学森总是那么认真、投入,稚气的脸庞上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拜与向往。
⑤钱家在北京是独居的大四合院,与他们相邻的常是一些贫困的下层人士。章兰娟是个乐善好施的贤德女性,所以非常同情下层市民的疾苦。幼小的钱学森经常看到,自家那扇黑漆大门,常常被求借的邻居敲开,母亲总是温和地、热情地接待这些穷朋友,家中有的,尽管借去,借去的钱粮,确实无力偿还的,母亲决不再提起。
⑥章兰娟对儿子不仅言传身教,并且寄予了无穷的希望,钱学森对母亲也是充满特殊的感情,时刻不忘慈母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钱学森长大成人后在美国求学工作时,曾铺纸挥毫,饱蘸心血,勾勒出一幅母亲的肖像,一幅他心目中母亲的肖像。她慈祥、俊秀,一双慧目在关注自己,鞭策自己……他把画像挂在案头,以便时时仰望母亲的笑容,回味母亲的教诲。
⑦一天,远在异国的钱学森获知慈母辞世的噩耗,心如刀割,泪如泉涌。于是不远千山万水赶回家。踏进家门,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父亲,父子相见,说不尽心中的悲痛,父亲向他叙述了母亲离去那天的情形:“那天是个阴沉沉的雨天,但在最后一刻天放晴了。你母亲突然睁开双眼,像是寻找什么,她用颤巍巍的声音说道:“‘天晴了,学森该——该回——回来了!’”
⑧“我说:‘是的,天放晴了,飞越太平洋的新航线就要开通了,咱们的学森就要坐飞机回来了,你千万要等他呀!’”“你母亲吃力地点点头,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她也许是在耐心地等你回来。可是,她终究没能见到你,她带着对独子的深深思念,离开了我,离开了这个世界。”
⑨说罢,老父亲呜呜地痛哭起来。钱学森早已抽泣得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父亲又慢慢地从枕下摸出了一页泛黄的小纸片,递到钱学森手里。钱学森打开小纸片,一眼就认出了母亲那娟秀的手迹,只见上面写道: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
⑩诗笺上泪痕斑斑,那是一位慈母思念远方游子的泪水啊!钱学森手捧母亲临终前留下的小诗,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放声大哭起来。
⑪1991年10月,江泽民、李鹏同志签署命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钱学森当之无愧!钱学森对中国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他那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奠基人正是他的父母亲。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小聪明内秀 内秀:聪慧、细心 B、章兰娟是个乐善好施的贤德女性 贤德:贤惠、有美德 C、回味母亲的教诲 回味:在回忆中细细体会 D、一眼就认出了母亲那娟秀的手迹 娟秀:清秀美好(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学森幼时曾到北京读书,读书和做人受到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刻影响。 B、本文描述了钱学森母亲临终前的情景,表现出母亲对游子的思念和不舍。 C、文章刻画了钱学森父母的形象,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等方法。 D、本文选取典型事件,详略得当,主要从侧面表现钱学森母亲的聪慧贤德。(3)、本文第⑨段用钱学森母亲的小诗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4)、钱学森曾说过:“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有17个人……而排在17人之首位的,则是我的母亲。”请通读全文,分条阐述母亲对钱老的影响。 -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战争题材是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如《无衣》中“王于兴师, , 与子偕作”,《燕歌行》结尾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抒发了高适对边关缺少优秀将帅的感慨。
(2)李白在《将进酒》中直抒胸臆,“ , 但愿长醉不愿醒”。李贺运用想象,描摹箜篌演奏“ , 石破天惊逗秋雨”。
(3)以梦入诗能强化诗歌的情感,如苏轼的“ , 小轩窗,正梳妆”抒写了绵绵怀念,李商隐《锦瑟》中的“ , 望帝春心托杜鹃”蕴含着淡淡哀伤。
(4)《春江花月夜》以月为意象,将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江畔何人初见月??人生代代无穷已,。”
(5)陆游在《书愤》结尾借助诸葛亮出师雄文的典故“ , !”感叹现实中抗争无望的苦闷。
-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望蓟门
祖咏(唐)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① , 论功还欲请长缨②。
【注】①投笔吏:汉人班超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来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功封定远侯。②请长缨:汉人终军向汉武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其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意谓用它捆绑南越王,结果却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客心惊”是指诗人初到“燕台”,因见到战争形势不明,所以感到震惊和忧虑。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一句,既显出边关境地积雪皑皑、寒冷彻骨,又含寥阔与肃穆之感。 C、在诗人的笔下,“烽火”遮掩“胡月”,“云山”簇拥“蓟城”,其意境独具边关特色。 D、本诗写景充分,同时融情于景,用所闻、所见寄寓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及为国立功的壮志。(2)、下列对诗歌所用典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自己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但其报国建功之事也激励着自己。 B、终军最终没有实现报国之志,作者认为其言过其实,自己要引以为戒。 C、诗人通过两个典故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D、班超和终军两个典故连用,意蕴相通,内涵丰富,增强了诗歌表现力。(3)、清代吴煊称赞此诗格调“雄浑”,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
17、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正义之立,在国为法制,在军为纪律。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 , 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
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卫、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①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
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
夫士有死将之恩 , 有死将之令。知死恩而不知死令,常至于骄;知死令而不知死恩,常至于怨。善于将者,使有以死吾之恩,又有以死吾之令,可百战而百胜也。虽然,死恩者私也,死令者职也。士未有以致其私 , 而有以致其职者,可战也;未有以致其职,而有以致其私者,未可战也。
(取材于《李广论》)
【注】①败衄(nǜ):挫败损伤,多指战事失败。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吾必督之使循者 循:遵守 B、而深哀其不偶也 不偶:命运不好 C、善于将者 将:将领 D、士未有以致其私 私:私情(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广之为将军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①莫不共惜其材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 ②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D、①知死恩而不知死令 ②惶恐饮药而死(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吾必驱之使就者
然而我一定要强迫(他们)遵守法制的原因 B、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
汉代的守边将领没有比他更强的 C、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
士卒因违犯军令而自杀,来承当幕府的责难 D、夫士有死将之恩
士兵有的为了(报答)将领的恩德而死(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制和纪律对于治理国家和统帅军队都非常重要。 B、李广的下属虽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 C、士兵仅为了报答将领恩德而拼死作战容易变得骄横。 D、士兵执行命令而战是出于职守,远胜于为报恩而战。(5)、作者以李广为例证明了什么观点?是如何证明的?请结合上文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
1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各题。
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③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1)、《论语》中有很多语句已经逐步演化并固定成为成语,请你从上面选段中找出两个成语写在横线上:、。(2)、请选择上面其中一条内容,谈谈它带给你的启发。 -
1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①知者不惑 ②若火之始然 B、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在明明德 C、①起于累土 ②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D、①凿户牖以为室 ②故不孝不慈亡
-
2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迩之事父 迩:近 B、致知在格物 致:获得 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D、自伐者无功 伐: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