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3+2试卷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7 文言文阅读 多元组材,增加考查厚度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8 文言文阅读 创新命题思路,打破思维定式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6 辨清用法效果,判断运用修辞手法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2 名篇名句默写(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7 明晰结构内容,赏析语句表达效果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3 据类及篇悟神,解读文本特征类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4 语言文字运用(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1 名篇名句默写(一)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既而契丹围瀛州,中外震骇,准遂请帝幸澶州。及至南城,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帝遂渡河。相持十余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王钦若深嫉之。一日会朝,钦若因进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节选自脱脱《宋史·寇准传》)
材料二:
澶州之役,寇平仲折陈尧叟、王钦若避寇之策,力劝真宗渡河决战。而日与杨大年饮博歌呼于帐中。故王钦若谮之曰:“准以陛下为孤注。”呜呼!盈宋之庭,铮铮自命者充于班序,曾无一人能知准之所恃,而惊魂丧魄,始挠其谋,终妒其功。
观其形势,固非小有所得而遽弭耳以退也。乃增卅万之赂,遂无一矢之加,历之数十年,而无南牧之马。岂萧挞览之偶中流矢,曹利用之口给辩言,遂足戢其戎心哉?兵甫一动,而议和之使先至,利用甫归,而议和之使复来,则其且前且却、徜徉无斗志者,概可知也。契丹之灭王从珂也,石敬瑭为之内主;其灭石重贵也,杜威、赵延寿为之内主。契丹不能无内应而残中国,其来旧矣,此内之可恃者也。且今之契丹,非昔之契丹矣。国人得志于衣锦食粱,而共习于恬嬉。至是而习战之将如休哥辈者,亦已骨朽。宋之君臣,可以虚声恐喝而坐致其金缯。姑以是胁之,而无俟于战也。则挟一索赂之心以来,能如其愿而固将引去。故其攻也不力,其战也不怒。兵一动而使频来,和之也易,而攻之也抑无难。平仲知之深持之定特兵谋尚密不欲昌言于众以启哓哓之辩论耳。使乘其不欲战之情而亟攻之,因其利我之和而反制之,宁我薄人,必胜之道也。平仲曰:“可保百年无事。”非虚语也。此外之可恃者也。
可恃之情形,如彼其昭著。唯钦若之流,挟雕虫之技,安于醉梦。羽书洊至,惊于迅雷;金鼓乍闻,茫如黑雾。已而虏兵忽退,和议无猜,且不知当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则其云“孤注”者,虽倾妒之口,抑心所未喻,而亿其必然也。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真宗》)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平仲知之A深B持之C定D特兵谋E尚密F不欲昌言于众以启G哓哓之辩论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邀,谋取,谋求,与《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意思不同。 B、“乃罄所有出之”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思相同。 C、折,驳倒,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折”意思不同。 D、退,使……退兵”,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在契丹围攻瀛州时,力劝宋真宗亲临澶州,以稳定军心民心。最终,宋真宗在寇准的坚持下渡河至澶州北城,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契丹统军挞览被床子弩射杀,契丹军心动摇,最终请求议和。 B、寇准在澶州之役中,坚决反对议和,主张趁契丹求和之际要求其称臣并献出幽州。但由于王钦若等人的诋毁,寇准被迫接受了议和条件,最终以三十万岁币达成和约。 C、王钦若因嫉妒寇准的功绩,多次在宋真宗面前诋毁寇准,诬陷他将皇帝当作“孤注”,暗示寇准拿皇帝的安全冒险,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D、材料二认为,契丹此次入侵并非全力以赴,其军队战斗力已大不如前,且内部缺乏有力的内应。宋朝本可以利用这一形势,通过强硬手段迫使契丹接受更有利的和约,但最终因寇准的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及至南城,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
②已而虏兵忽退,和议无猜,且不知当日之何以得此于契丹。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寇准在澶州之役中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智慧,并探讨其在当时宋朝政治环境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毒枭的慈善
赫尔(Hee)
①艾米丽站在镜子前,仔细整理着衬衫的领口。这是她作为《城市之光》记者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调查知名慈善家威廉·霍华德。她深吸一口气,镜中的自己有着年轻而坚定的眼神,那是还未被现实磨平的棱角。
②“记住,艾米丽,”主编在交代任务时这样说道,“霍华德是这座城市最受尊敬的人之一,但最近有一些……不寻常的传闻。我们需要真相。”
③真相。这个词在艾米丽的舌尖滚动,带着某种神圣的意味。她相信新闻的力量,相信真相能够照亮黑暗。但此刻她还不知道,有些真相比黑暗更加令人窒息。
④慈善晚宴在希尔顿酒店的宴会厅举行。水晶吊灯折射出璀璨的光芒,香槟塔在灯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艾米丽端着酒杯,目光始终追随着那个被众人簇拥的身影。
⑤威廉·霍华德比她想象中更加高大。他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蓝色西装,银灰色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当他微笑时,眼角的皱纹会舒展开来,给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但艾米丽注意到,当他转身的瞬间,那抹笑意会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冷漠。
⑥“霍华德先生为这座城市做了太多贡献,”一位议员夫人正在对身边的人说,“他资助了十几所孤儿院,还建立了免费医疗中心。”
⑦艾米丽悄悄打开录音笔。这些都是公开的信息,但她需要更多细节。她走近人群,装作不经意地问道:“霍华德先生的善举确实令人敬佩,不知道他是如何想到要建立这些慈善机构的呢?”
⑧“这要从二十年前说起了,”一位年长的绅士接过话茬,“霍华德的女儿在那场著名的化工厂爆炸中遇难。从那以后,他就致力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⑨艾米丽的手指微微颤抖。她记得那场爆炸,当时她还是个孩子。新闻报道说,那是一场意外,但造成了数十人死亡。她没想到霍华德竟然与那场悲剧有关。
⑩接下来的几天,艾米丽开始深入调查。她走访了霍华德资助的孤儿院和医院,采访了受助者。所有人都对霍华德赞不绝口,但艾米丽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⑪直到那个雨夜。
⑫艾米丽跟踪霍华德的助理来到城西的贫民窟。雨水打在生锈的铁皮屋顶上,发出密集的敲击声。她躲在阴影中,看着助理走进一间破旧的仓库。几分钟后,仓库里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⑬“这批货必须今晚运出去!”一个沙哑的声音吼道,“霍华德先生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⑭艾米丽的心跳漏了一拍。她小心翼翼地靠近仓库的窗户,透过缝隙往里看。昏暗的灯光下,几个彪形大汉正在将一袋袋白色粉末装进印有“霍华德慈善基金会”的纸箱里。
⑮她的胃部一阵痉挛,差点吐出来。那些所谓的慈善物资,竟然都是毒品!而霍华德,这个被全城敬仰的慈善家,竟然是最大的毒枭!
⑯就在这时,仓库的门突然打开。艾米丽还没来得及躲开,就被一只粗糙的大手抓住了衣领。她被拖进仓库,摔在冰冷的水泥地上。
⑰“看来我们有位不速之客,”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艾米丽抬头,看到威廉·霍华德正居高临下地看着她。此刻的他与慈善晚宴上判若两人,眼神阴鸷而危险。
⑱“艾米丽·克拉克,《城市之光》的记者,”霍华德翻看着她的记者证,“你知道吗?二十年前,也有一个像你这样的记者,想要揭露‘真相’。”
⑲他蹲下身,捏住艾米丽的下巴:“你知道她后来怎么样了吗?她在那场化工厂爆炸中‘意外’身亡了。就像我的女儿一样。”
⑳艾米丽浑身发抖,但依然直视着霍华德的眼睛:“你……你杀了自己的女儿?”
㉑霍华德笑了,那笑容让艾米丽毛骨悚然:“有时候,为了更大的利益,我们必须做出牺牲。我的女儿……她太善良了,善良到想要揭发她父亲的‘小生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艾米丽在调查过程中逐渐发现霍华德的慈善行为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阴谋,这表明她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B、霍华德在慈善晚宴上展现出的亲切和蔼与他在仓库中的冷酷残忍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他是一个性格多变的人。 C、二十年前的化工厂爆炸事件是霍华德犯罪行为的起点,他通过这场爆炸掩盖了自己的罪行,但最终被艾米丽揭露。 D、艾米丽在调查过程中多次遇到危险,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这体现了她对真相的执着追求,但也暗示了她可能过于冲动。(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艾米丽的视角展开故事,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调查过程中的紧张和危险,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 B、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霍华德在公众面前的慈善家形象与他背后的犯罪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故事的戏剧性。 C、小说中多次提到“真相”一词,但真相的呈现方式充满了反转,这种写作手法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加深了读者对真相的思考。 D、小说在结尾处通过霍华德的自白揭示了他杀女的事实,这种直接的叙述方式虽然简洁明了,但削弱了故事的悬念和冲击力。(3)、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威廉·霍华德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并说明作者通过这一形象传达了怎样的主题。(4)、小说中多次提到“真相”,但真相的呈现方式却充满了反转。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种写作手法对故事的推动作用和对读者的影响。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知识之所以给今天的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是源于它的两重属性。
首先是知识的“公有性”。与其他资产不同,知识不具有独占性,即你把知识传递给别人后,你仍拥有这种知识,甚至通过互动,你的知识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知识不存在“过度放牧”的问题,研究者梳理得越多,知识就越丰富、越准确。正是由于知识具有这种“公有性”属性,知识才可以“非竞争性使用”,因此,知识属于“非竞争性商品”。
其次,知识具有“非排他性”。当某一知识被公众掌握以后,该知识的创造者就很难阻止其他人利用该知识。任何先进的思想、技术或产品,只要传播的途径畅通,就一定可能很快被模仿。由于知识是“非排他性”的,因此,科技知识的知识产权近20年来不断通过专利、版权等法律保护形式加以肯定和强化。专利活动方兴未艾,版权保护的范围也在日益扩大,尤其是在生物技术、制药、医疗器械和软件等领域。
在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下,知识由于无法让创造者以外的人补充、评论或重组,从另一方面阻碍了集体知识的进步。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周密保护,使得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了问题。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知识社会中不同国家之间产生巨大的差别,甚至产生越来越大的鸿沟。一些跨国大企业纷纷构建自己的知识产权壁垒,收益递增的正反馈、市场“锁定”和“赢家通吃”必然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化。世界银行在一份报告中也指出:“穷国和富国以及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穷国和穷人获得的资本较少,而且也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较少”。
知识产权保护的出发点是权利人在智力创造中付出了劳动,因而他们在一定期限内有权独占其知识产权,并通过市场行为获取利益,甚至获得垄断地位。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无法保护人们的智力劳动成果,无法激发个人或企业的创造力;而过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反过来又会导致创新者的动机和动力趋向削弱,以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增长。当知识产权被滥用的时候,就会限制竞争,阻碍创新。适度保护将促进技术创新,过度保护将导致垄断,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制约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行为,以维护知识产权的公平竞争。
(选自《知识社会中存在知识垄断和知识霸权危险》袁曦临,有删改)
材料二:
在知识产权的问题上,不但存在知识产权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更存在知识产权强势国家及弱势国家内部的知识垄断力和反知识垄断力量之间的矛盾,而在知识产权强势国家,一些反知识垄断力量点起的星星之火实际上正成燎原之势。
知识产权本质上是程度不一的知识垄断。在当今西方世界,越来越多的市场垄断案例由这种知识垄断所引起,这一点在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业尤为明显。因此,反垄断法在由知识产权优势引起的市场垄断情形中,能起制约知识产权法的作用。
针对美国微软公司的反垄断案是在这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和深远影响的案例。微软强大的市场垄断地位的基础是软件产品所受到的知识产权保护。但同时,它也受到反垄断法的强有力的制约。美国联邦政府和二十几个州政府联合对微软进行的反垄断诉讼以及多年来微软在美国遭受的其他反垄断诉讼,是人们所比较熟悉的。而多年来欧盟也对微软的垄断地位采取了严厉的措施,要求它向竞争对手提供作为商业秘密的部分技术信息以利于公平竞争(商业秘密实际上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对它进行了数额创纪录的罚款。
尽管反垄断法是反知识垄断的重要手段。但是通过反垄断法对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进行限制或打击的适用范围及作用却是有限的,显然,知识垄断情形中“垄断”的含义与传统的反垄断法中“垄断”的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它们之间有时也有某种重要的联系。反垄断反对的只是该法加以具体界定了的垄断行为,它既不以经营者的超过一定程度的市场份额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也不大可能包括多数由知识产权引起的阻碍知识自由传播和利用的知识垄断的情形。因此,反知识垄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与直接质疑、限制甚至挑战知识产权本身联系起来。
事实上,近代以来直到今天,在西方国家社会、经济、法律领域,一直存在着一股质疑知识产权、反对知识垄断的现实力量,这种力量对西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势力起着抵制、抗争和制约的重要作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多年前起源于美国的自由软件运动、开放源码运动等反知识垄断的运动,它们有着十分引人注目的重要而广泛的影响。然而,国际上这种反知识垄断的动向并没有在中国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响应,因此,它在中国的影响就显得非常微弱。但是,中国只有以全新的视角从自由软件运动、开放源码运动等为象征的反知识垄断运动中汲取精神养分,以一种全新的、智慧的、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融入国际反知识垄断的潮流中,才可能为人类知识的自由传播和自由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同时才可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与“狼”共舞的过程中在知识产权问题上争取主动、在有关知识产权的谈判中提振底气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
(选自《国际反知识垄断的动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周翼,有删改)
材料三:
为反盗版,微软出了“黑屏”策略,意外引发中国网民强烈反弹。软件使用者都明白知识产权保护是“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的燃料”,激励人类永远走创新之路。我们认识的微款也正是知识创造财富的典范,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知识产权制度作为国家平衡垄斯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科技、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所寻求的利益平衡,也只是权利人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相对的动态平衡。过度的保护、滥用的权利,只会削弱知识共享的价值,扼杀进一步创新的动力。我们都看到,微软的发展可谓“毁誉参半”,原因就在于其扩张的方式和垄断的利益。就我视野所及,微软在中国市场中的扩张,与盗版密不可分,毫不夸张地说,是盗版微软软件的盛行,帮助微软挤垮了竞争对手。在获得70%的市场份额后,微软果断向盗版宣战,无疑可以进一步扩张势力。一个典型例子是1997年,微软在中国法律尚未规制“掠夺性定价”之前,以97元超低价推出Word 97版本,最终挤垮了国产软件金山WPS,而中国消费者为一时的甜头付出的代价就是:要么忍受微软不断更新换代的高价软件,要么使用盗版。
微软保护知识产权固然无可厚非,但采取“黑屏”警告的做法明显欠妥,有律师向公安部举报其侵犯消费者的财产权、隐私权,“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另一方面,微软当然可以设置技术手段禁止非法复制他们的软件,拒绝对盗版软件更新,但是无权对用户的电脑进行任何其他操作。在中国,“反垄断法”已然实施,滥用知识产权只会让自己陷入各种反垄断诉讼之中,结果将得不偿失。
(选自《反垄断与反盗版》(三联生活周刊)王明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的“公有性”意味着知识可以被无限复制和传播,而不会减少创造者的知识总量,甚至可能通过互动而增加。 B、知识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变得毫无意义,因为知识一旦公开,就无法阻止他人使用。 C、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限制知识的传播,以确保创造者能够独占其成果。 D、由于知识的“非竞争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和执行,不存在任何争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垄断法的目的是完全消除知识产权保护,以确保市场的自由竞争。 B、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两者的目标完全一致。 C、反垄断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制约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垄断行为,但其适用范围和作用有限。 D、知识产权保护导致的垄断行为完全可以通过反垄断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不存在任何问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材料三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重要机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动力将受到极大削弱。 B、微软通过低价策略和“黑屏”策略在中国市场扩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身利益,但也引发了法律争议和社会反响,说明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在权利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C、发达国家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壁垒,导致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知识困难,加剧了全球知识鸿沟。 D、自由软件运动和开放源码运动等反知识垄断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过度行为提出了质疑。(4)、结合三则材料,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垄断之间的关系,并说明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5)、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微软案例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启示,并提出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建议。 -
4、完成作文。
请以“让我给你照张相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5、完成作文。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主张“拿来”,并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法国思想家蒙田却说:“我们把别人的学问和见解保存下来,便算完事了吗?我们必须把它们变成自己的。”
当今时代,“拿来”的现象较为普遍,“拿来”的意义不容小觑,“拿来”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请以“说拿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6、请以“我是冬天里的 ”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7、校报“书山有路”专栏将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交流活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参与活动,分享你的阅读方法。要求:语言得体,内容具体,方法可行。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8、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院以馆藏孝端皇后凤冠为蓝本设计的冰箱贴,苏州博物馆肥嘟嘟的吴越“胖宝剑”,三星堆博物馆呆萌的青铜鸟毛绒玩具等文创产品,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甚至被列入年轻人的必买清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
9、语言基础运用。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______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______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______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节选自《乡土中国》)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是 如果 而且 B、而且 可是 如果 C、而且 如果 可是 D、可是 而且 如果(2)、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 -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倾洒,表现出月光的动态 B、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酣眠:熟睡,指满月的朗照 C、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清闲:摆脱工作状态,不劳累 D、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荒芜:杂草丛生,人烟稀少(2)、下列对三则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片段清新典雅,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意蕴。 B、《故都的秋》片段雅俗相融,以质朴细腻的文字,传递出故都的独特秋味。 C、《我与地坛》片段生动凝练,借坚毅顽强的生命,传达出作者的生命体悟。 D、三个文段景物描写突出,以灵动鲜活的表达,展现写景抒情散文的魅力。(3)、请从选文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1)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4)、这三段文字均运用了“融情寓理”的手法,即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阐明道理。请选择其中任意一个文段加以分析。 -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和“放荡不羁”中的“羁”字,都是束缚的意思。 B、“守拙”是相对“适俗”而言的,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 C、“狗吠”“鸡鸣”破坏了乡村的宁静恬淡,与作者的心情一致。 D、“复得返自然”之“自然”,指自然环境,也指顺适本性的生活。(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榆柳荫后檐”到“暧暧远人村”,近景远景结合,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 B、本诗以“久在樊笼”扣“三十年”,以“复得”应“误落”,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C、本诗善用白描手法呈现日常画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生活的图景。 D、本诗作为一首排律诗,语言清新晓畅、华丽脱俗,传达了真挚、丰富的感情。(3)、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对官场生活和田园生活的情感,并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
1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薛谭学讴【1】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1】讴:唱歌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穷青之技 穷:穷尽 B、抚节悲歌 抚:拍击 C、响遏行云 响:回声 D、薛谭乃谢求反 谢:感谢(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饯行”是古人送别的一种方式。 B、薛谭“求反”与秦青“悲歌”相关。 C、秦青的歌唱水平高、教育方法妙。 D、薛谭“不敢言归”体现出他的怯懦。(3)、如果秦青用《劝学》中的一句话鼓励薛谭坚持学习,下列各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结合文意,请各用一个四字词语评价秦青和薛谭的行为。秦青: 薛谭:
-
13、阅读《劝学》,完成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B、金就砺则利 砺:打磨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D、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青于蓝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B、其曲中规 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C、顺风而呼 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D、假舆马者 崖限当道者(姚鼐《登泰山记》)(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跂而望矣
A、①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什么过错了 ②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 B、①知道、明白,因此就不会犯错误了 ②我经常登高远望 C、①知道、明白,因此就不会犯错误了 ②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 D、①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什么过错了 ②我经常登高远望(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以停止。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学不可以已”的理由。 -
1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李白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孰能无惑”是一致的。
(3)苏轼《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两句借用歌词描绘了船桨划破清波,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的景象。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的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5)诗人常以草木寄情。如白居易《琵琶行》中“ , ”,以秋叶寄托送别友人的伤怀;李清照《声声慢》中“ , 憔悴损,”,以落花传递内心的重重感伤。
-
15、下面是一位同学针对“家乡文化调查”这一主题,对邻家老人进行的访谈。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 )A、奶奶,请问您小时候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 B、奶奶,您的生活水平这些年有什么变化吗? C、奶奶,我听您的口音较重,在日常生活中会影响到与人沟通吗? D、奶奶,现在时代发生巨变,科技迅猛发展,阁下有没有不适应啊?
-
16、依据《念奴娇》词牌特点,下列选项中,填入横线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念奴娇·井冈山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______。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______。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A、车子飞如跃 九死一生如昨 B、旧游飞燕能说 九死一生如昨 C、车子飞如跃 帘底纤纤月 D、旧游飞燕能说 帘底纤纤月 -
17、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 B、久在樊笼里 C、大弦嘈嘈如急雨 D、卷起千堆雪
-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期末考试后,众多莘莘学子们将开启期盼已久、令人振奋的寒假生活。 B、顺义图书馆促进了顺义人民的文化生活,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典范。 C、同学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D、通过“绿色生活”主题实践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意义。
-
19、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往往借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B、《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经》的内容。 C、“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篇幅可短可长,句式、格律等方面没有严格要求,平仄不拘,声韵也比较自由。 D、婉约派为宋词流派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柔婉之美。
-
20、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万类霜天竟自由 B、指点江山,击扬文字 C、怅寥廓,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