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综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3+2试卷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7 文言文阅读 多元组材,增加考查厚度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8 文言文阅读 创新命题思路,打破思维定式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6 辨清用法效果,判断运用修辞手法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2 名篇名句默写(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37 明晰结构内容,赏析语句表达效果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3 据类及篇悟神,解读文本特征类题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4 语言文字运用(二)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题提升练11 名篇名句默写(一)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1 提高欣赏素能,准解语言技巧类题
-
1、指出下面这则请假条在格式和内容上的不当之处。
李老师:
您好。我因贵体欠安,特向您请假一天(星期四),恳请老师批准。
此致
敬礼
请假人:王华
-
2、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转述话语。
高三文化课教研组张老师对学生李明说:“我今晚要加班,请你去告诉体育组赵老师,今晚下班后我不能和他一起去打篮球了,请他不要等我了。”假设你是李明,请你将张老师的话转述给赵老师。
-
3、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
(1)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 不尽长江滚滚来”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青青子衿,”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和思慕,希望有才能的人能够来投奔他。
(3)《己亥杂诗》中,龚自珍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两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乎 B、庖丁释刀对曰 放下 C、善刀而藏之 好的 D、进乎技矣 超过(2)、下列句子中画线“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善刀而藏之 D、始臣之解牛之时(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蚓无爪牙之利(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娴熟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说明主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
5、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体——大自然的杰作——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工程学、化学、物理学方面的奇迹。人体,其构造之精妙,其效率之高超,其消耗之低微,最精巧的机器人也不能与之相比。
②人脑是一部最奇妙的机器,它和手结合,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人脑平均重1.2公斤,体积仅为1.5立方分米,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的数目相差无几,为150亿,耗能的功率仅在10瓦左右。如果用与脑神经元数目相同的相应半导体器件制造一台计算机,其体积将有1万立方米,是人大脑体积的600多万倍,需要电能100万千瓦,相当于一座大型水电站的发电量。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可以储存107-1010比特的信息,而人脑的信息容量可达1015比特。
③人的心脏像一部有双重功能的水泵,通过压力将血液注入循环系统。血液是生命的河流,沿着9000多公里长的血管永不停息地流动着。血液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人体细胞来发挥的。血液把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输送给细胞,然后再提取细胞排出的废物。血液从心脏流出再返回,一次完整的循环连一分钟也用不了。血液流动的血管粗细不一,粗的直径约2.5厘米,有自来水管那么粗;细的如毛细血管,细到血球必须排成一行才能依次通过。血液中有红血球和白血球。圆饼形的红血球数量约有25兆,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白血球约有250亿,它是卫士,一旦发现外敌入侵,就会迎上去攻击;同时它也是清洁工,帮助消除血液中的垃圾。
④呼吸几乎是不知不觉地进行的。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我们每分钟呼吸18次,每次吸进0.5升空气。我们体内的呼吸系统很像一个风箱,隔膜向下压,胸膛壁随之向外扩张,使空气流进,填补因体积变大后出现的真空。气管向下分成两个支气管,各与左肺右肺相通。两个支气管又分出许多小的支气管与肺连成许多小通道。从结构上看,肺的外形很像一棵树。因此有人把肺的结构称为支气管树。支气管树上最小的枝杈分别与肺泡相连,一个肺泡只有一粒米的1/10,人肺共有3亿个肺泡。肺泡之间是纵横交错的毛细血管网,肺泡与血管中间有透明的薄膜相隔,通过这种薄膜,红血球可以提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随着人体运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全身放松的情况下,肺和心脏可提供的空气和血液是实际需要的10倍。
⑤人体还是一座复杂的工厂,能够把原材料加工成能量和身体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消化系统是这座奇特工厂的主要车间,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人体所需要的物质,除氧是从呼吸获得以外,其他都必须从食品中提取。我们吃东西之前,口内就准备好了唾液。唾液中主要是水以及各种消化酶,唾液的功能是帮助咀嚼和吞咽食物。食道一直通到胃,是一根长20多厘米、直径不到2.5厘米的管子,食道壁布满肌肉,通过收缩和放松,使食物慢慢往下移动。胃壁可以蠕动食物,并可分泌酶和胃酸,使之与食物混合。胃在正常消化时所产生的胃酸能把地毯烧穿,胃壁上有一层光滑的黏膜,保护着胃壁不受胃酸的腐蚀。整个消化过程大部分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胃主要起原料堆积站的作用。小肠的内壁上有数以百万计的绒毛,绒毛的作用是促使营养变得更能使人体吸收。食物从进入口腔到排出体外需要一天时间,全程9米多。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人脑具有体积小、容量大、耗能低的特点。 B、血液有将氧气、水分和营养物输送给人体细胞的主要功能。 C、红血球通过肺泡与血管之间的薄膜提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D、小肠承担了整个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吸收过程的大部分工作。(2)、下列说法,与本文不吻合的是( )A、人脑神经元的数量与银河系中的恒星的数目相当,使人成为万物之灵。 B、人体轻微的炎症在不用药的情况下,可以靠血液中的白血球来消除。 C、在腹部作来回按摩有利于胃肠蠕动,有助于食物消化。 D、适量运动不仅能加速人体血液循环,促进人体对氧气、水分和营养物的吸收,还能增大肺活量,使人体气体交换更加完全。(3)、本文围绕着“人体”从不同方面来解说其特点,下列不正确的是( )A、奇妙的神经系统 B、多效的血液循环系统 C、结构复杂、功能奇特的消化系统 D、构造精妙、效率高超、消耗很多的人体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虽非最早,但却是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包含着开明与革新的思想。
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如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如班彪所说的“从谏如顺流”,这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也是治国的要求。三是举贤授能,《礼记》说:“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四是以法为准,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法治思想。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些盛世都是比较开明的。以唐为例,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玄宗任命姚崇为相,姚崇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事”,玄宗从谏如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宋璟继姚崇之后贯彻姚崇的政策。宋代的政治设计也有一定的开明性,宋代健全了一整套文官制度,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相配合也相制约。宋仁宗表示,处理天下事不专由自己一个人决定,这便是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中还包含着变易革新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诗经》赞美周文王的话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便是对“维新”的赞美。《周易》中“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指出了不断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周易》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从穷到通的关键。其实,《周易》的这个“易”字,就是变易的意思。关于中国哲学中的变易思想,张岱年先生举了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王夫之等系列哲学家的言论,总结说:“中国哲学承认变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这种变易的思想,常常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和曲;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学的突飞猛进。
中华文明中也包含着因循守旧的因素,所谓“祖宗之法具在,务行故事,慎所变改”,诸如此类。回顾历史,凡是革新的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文明就得以健康发展;凡是因循守旧的势力占据上风的时候,文明的发展便受到阻碍。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开明,唯开明才能广得人心,唯开明才能云蒸霞蔚;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节选自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1)、下列关于中华文明的开明,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民为贵”思想、班彪的广开言路论都提出了明君的首要条件是有开明思想。 B、《礼记》说的举贤授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唐太宗据此提出了最早的法治思想。 C、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比较开明的盛世。 D、皇帝和大臣、中央和地方、行政和监察既配合又制约,证明宋代政治是非常开明的。(2)、对中华文明的变易思想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诗经》中有赞美周文王、实质上赞美“维新”的话语。 B、《周易》的“易”就是变易的意思,《周易》指出,不断变易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C、孔子、老子、庄子、张载、二程等哲学家的观点都含有中国哲学的变易思想。 D、变易的思想历来被用作变法的依据,中华文明历史中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中有开明与革新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B、我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新型士人的成长,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变革带来的文明发展成果。 C、唐太宗与唐玄宗分别任命开明的姚崇、宋璟为相,从谏如流,重视民本,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 D、革新的力量与因循守旧的势力的并列存在,使得中华文明有时健康发展,有时受到很大的阻碍。 -
7、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是( )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A、首联下句是上句的说明,李白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愤世嫉俗、离群索居。 B、诗歌前两联从成就地位、气质个性、作品风格三个方面高度评价了李白其诗其人。 C、尾联中“何时”一词表明了作者对相聚的热切期待,而“重与”是说曾经如此过。 D、全诗由诗到人,又由人回到诗,文题中的“忆”字贯穿始终,勾连衔接,极其自然。 -
8、下列语句,表达得体的是( )A、朋友经常请我到他家中聚会,每次他都喊我一声:“来吧,欢迎叨扰。” B、“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啊!” C、“看到您老98岁高龄还这样硬朗,我们从心里高兴,祝您长命百岁!” D、小明丢失了书包,他在“寻物启事”中写道:“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
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A、《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C、春节、元宵、清明、夏至、重阳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D、《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
10、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是( )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有悲伤,也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②③① -
1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是( )A、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B、在这次家长会上,家长们就学生的减负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 C、老师走进教室,班长从里面走出来,他马上把获奖的消息告诉他。 D、他们精神饱满,谁能相信他们是年逾古稀甚至年过花甲的老人呢?
-
12、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A、经过武警官兵多日奋力扑救,森林大火基本得到控制,因而不再生灵涂炭。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 , 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D、学校出台新举措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真是大快人心。
-
1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淡泊,是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平和;淡泊,是人生境界,表现了一种超越。 B、“非常抱歉,孩子,”老人说:“我现在年纪大了,没有什么可以帮你的了。” C、他不爱学习,喜欢运动,为人热情正直,人缘挺好,我知道的就是这些。 D、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
1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
①作为一名军旅作家,他对军队有着一种本能的难以割舍的______。
②戴望舒把这深厚的感情______在他的《雨巷》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______偶然因素所致,______新自由主义长期泛滥的必然结果。
A、情结 灌注 不是/而是 B、情节 贯注 不是/而是 C、情节 灌注 不仅是/而且是 D、情结 贯注 不仅是/而且是 -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稀罕 诘难 与日俱增 相形见绌 B、豁达 祈祷 举世闻名 消声匿迹 C、帷幕 笼罩 语无纶次 骇人听闻 D、聒噪 癖好 老谋深算 汗流夹背
-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A、洗濯(zhuó) 酝酿(niàng) 河水汤汤(shāng) B、霎时(shà) 猝然(cuì) 头晕目眩(xuàn) C、贮满(chù) 症结(zhēng) 春华秋实(huá) D、雏形(chú) 磅礴(bó) 玲珑剔透(tì)
-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网上一则关于成都一高中设置“学霸就餐区”的短视频火了。学校回应,这是学校每次月考后对优秀同学的奖励,奖项包括每班的总分第一名、单科第一名和进步第一名等。获奖者可以凭借奖状到食堂指定区域免费享受一顿美食,同时还赢得一套学校的文创产品。学校负责人反复强调,“所有考好的,达到标准的都可以获奖,不存在区别对待学生的问题”。
即便如此,在视频的评论区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评论,如:
“难道从小就要区分三六九等?成绩差的会怎么想?”
“现在的孩子怎么啦?成绩差不能批评,成绩好还不能奖励啦?”
“这是在引导一种唯成绩论的错误的价值观!”
“学生不按成绩行赏,难道拼爹吗?”
“挺好的,从小培养竞争意识和争优意识!”
“制造教育不公,引发学生对立!”
“学生没说什么,家长们先破防了。”
“还应该有最佳值日生、最佳运动员、最佳劳动者、最佳艺术生等等也来一起吃饭。”
…………
作为高三的学子,你认同学校的做法吗?试结合新闻内容和相关评论,参照自己的学习生活现状,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残雪而言,①被写的对象给她仅仅提供了各种表象。就像古典主义作家笔下的细节,章回小说作者讲故事的效果,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叙述方式与情节贯通等(甲),但残雪不想和他们一样罗列这种表象,而是要把这些表象通过各种关系组合起来,使其通过语言的视觉和想象,达到一种内在的逻辑效果。
②《天堂里的对话》同时又是她对自己创作态度的一种隐晦的表明。“我”坚守在“屋后的那片荒坡” , 哪怕“他们兴头十足地在远处比画着讥笑我,还用竹子做成的弓箭来射我的背,把我那件白色的外衣射得 A ”。“我”依旧不改初衷,因为“我”在等候着你的到来。
真实、恳切、诗意、本真,是“我”要去约会和对话的基本情绪,它来自一种本能的冲动,是作者与艺术神灵之间情感交错的情绪体验。③散文、诗歌通常表达的便是此类情绪。对某种事物的热切企盼和渴求,类似于一种天然的生物需求,“我”只能由着性子去约会和对话,④然而,心里的矛盾不可化解。但是,由于其独特的语言和叙述方式,这种看起来似乎属于形式范畴的因素,但实际上又不是形式表现本身,⑤而是形式特征的某些内在含义。所谓逻辑的与直观的,有秩序的与混沌的,内向的与外向的等等范畴,恰恰都是关于文章自身结构特征的总结。是什么体裁已经根本不重要。
如果一定要把它作为散文来分析,它也具备了散文的许多特征。传统散文与另类文字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美学范畴上,比如传统散文的展开脉络 B , 非常清晰,前后的感情逻辑关系也非常清楚。而残雪的散文,它的展开路径缺乏必然的逻辑性。一些出乎意料的画面不期而至,它需要一个沟通渠道或者中介,那就是想象和联想。同样,阅读这样的作品,需要一种能力:情感体验的能力。与阅读残雪小说一样,( 乙 )就难以进入。然而,残雪的散文好就好在,由于文字的诗意美,以及画面和视觉形象的杰出表现,读者停留在任何一个层次,都会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它的深层次表现力,人物的多棱镜式变幻和挪移,每个单元细胞的再生能力等,又同时具有小说的特征。这是残雪作品的魅力。
(1)、材料第二段加点的“我”都有双引号,请解释这个双引号的作用。(2)、材料中五个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说明语病类型,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亮,如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来烘托离愁,借“ , ”来衬托琵琶声,借“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来表现时光飞逝。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3)《琵琶行》中的“”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弹奏的手法,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一句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月夜【注】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月夜》是杜甫被叛军囚禁时写就的望月思家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为“月夜”,可谓匠心独运,既交代了环境背景,又触发了思亲之情,还成为统摄全诗的经典意象。 B、诗歌前两联可看出杜甫在鄜州,妻子在长安,两地分隔,却彼此思念,而年幼的儿女却难解其中的辛酸味。 C、诗歌颈联强调妻子头发被打湿,手臂生寒意,着力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守候之久,思念之深,孤独之甚。 D、诗歌尾联表达了对团聚的渴望,并坐床上的夫妻悲喜交集的画面如在眼前,让人心有共鸣,深受感染。(2)、现代评价论此诗,多推崇其“虚实相生”的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就此进行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