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同志之间[注](节选)

    茹志鹃

    临出发前,领导说炊事房工作忙、人太少,又临时派了一个同志来帮忙,这是一件好事;可我一瞧来的这个人,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

    你道来的是谁,原来是团部通讯员小周,外号“机动员”。我知道他人虽小,完成任务却十分坚决,是个好小鬼、好同志。但是,他们三个人凑到一起……我,我说不上这关系有多么复杂、多么难以处理了。

    要把这关系闹清楚,话得从小周说起。小周只十六岁,是全团最小的一个。虽说他在团部当通讯员,可是全团各部门的工作,都会有他的份儿。舞台工作组忙了,他就去刷影片、敲钉子;服装组人手不够了,他就出去借服装;群众演员少了,他更是兴高采烈地把嘴巴子涂得鲜红,上台当演员;所以大家叫他“机动员”。全团的同志都喜欢他,他和同志的关系也都很好,但他对炊事房老张的感情,却又和一般同志不同,关系特别亲密。老张爱吸烟,有时宿营地比较偏僻,就会经常断档。这当口,小周就会挖空心思去想办法:发动驻地的孩子去找旱烟;死皮赖脸地到吸烟的同志身上去抄靶子;②出去送信的时候,则从首长那些洋铁皮烟盒里打算盘。弄到了一两支烟,他就飞似的跑到老张那里,把两支揉得皱巴巴的纸烟,悄悄递给他。老张对小周,更是无微不至:从把着手教他打绑腿开始,一直到政治思想,都顾得周周到到。每个月发了津贴费,要是不花几文在小周身上,他就会一个月都过得不痛快,所以小周把老张简直当做父亲看待,有时候还要撒个娇。这些都是好事,在革命队伍里,也原是平常的事情,可是问题复杂就复杂在不是他们两个人,如果光是老张和小周两个,当然没问题;如果光是老朱和小周两个,问题也还不会这么复杂。头痛的是他们三个凑到了一起。

    这种复杂的关系,还是上次过年前,部队在杨庄休整时产生的。有一次,老张跟我上城里去采买了一次,拉了高高一驮子的菜回来,青菜、萝卜、笋干、粉丝、牛肉,什么都有。老张一回来,就悄悄地叫小周晚上到伙房去一次。

    晚上,小周一路唱着《月光下》这支歌,高高兴兴地到伙房来了,他知道老张叫他去,一定有好东西等着他。果然,他一去,老张笑眯眯地从锅里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粉丝汤来,面上还浮着猪油、葱花,香喷喷的,馋人得很。小周最爱吃粉丝,一看这情形,知道是老张为自己做的,也就不客气,坐到小矮桌边,埋头就呼噜呼噜地吃喝起来。老张咬着旱烟袋,坐在一边草铺上,乐滋滋地望着小周。

    一个吃,一个看,两人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愉快。正在这时候,老朱忽从外面闯了进来。他和小周本来没什么特别好,也没什么特别不好的。这时候一见小周在伙房吃东西,特别又是晚上,心里就有些不乐意,脸也就拉长了。他掀锅看看,又到灶门望望,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但他还是憋不住问了:

    “老张,今天公家买回来的粉丝呢?”

    要是换了我听见这话,我马上就会联系到小周碗里的粉丝,就会赶紧来个声明。可是老张不,他慢慢地从嘴里拿出旱烟嘴,指了指房角说:“喏!不是搁在那里!”老朱朝屋角里望望,那里果然堆了一大堆干粉丝,也看不出什么问题。于是他盯着小周的碗,又说了:

    “老张,你可不能把公家的东西送人情啊!”

    这话说得再露骨没有了,谁听了都会跳起来,可是老张仍是不紧不慢地敲着烟锅,说:“嗯!那当然啦!”他们这么说着,③小周在一边早停筷不吃了,脸涨得绯红。这小鬼平时乐呵呵的,可是小性儿一发起来,头颈硬硬的,也是个不饶人的家伙。

    眼看一场小小的风暴已快酝酿成熟了。如果这时老朱有一点点历史的眼光,从老张一贯的忠实厚道来看问题,这也就根本没事了。可老朱又偏偏是个不会转弯想一想的人。他认为老张回答得还是含糊,就直截了当地问了:

    “老张,小周吃的这粉丝哪里来的?”

    “这……”老张不但没动气,反而朝老朱龇牙一笑,在自己小口袋里掏了一阵,掏出一个小纸球,摊开,抹平,递给老朱说道:“你看,这不是发票?是我自己另买的二两。……”他话还没说完,旁边小周可就开了口了:“老朱,你怎么尽用旧社会眼光看人,还这么不相信同志。”声音颤颤的,看得出他正压着好大一股气。老朱一听他说自己是旧社会眼光,也就来了气,加大了嗓门说道:

    “同志,人家都像你这样,伙房变成菜馆子了,公家的油盐柴火还不够用呢!”

    “不吃好了!”小周说着,一摔筷子,站起来了,“你头上带了两块疤,算了不起了。”小周说罢就气冲冲地走了。

    老张在一边一直插不下嘴去,只是皱起了脸,连连啧着嘴说:“你看看,你看看,这有多不好。”④老张大凡碰到什么紧要关头,他就会说你看看,你看看 , 好像他一说“你看看”,对方马上就会省悟明白过来似的。小周走了,老朱看老张还在说“你看看”,这一股气就冲着老张来了:

    “你看看,你看看,看什么?这就是你培养的好同志。”

    “你看看,你看看,你也不调查研究,就发言了。你看,这不是我现买的一两油?公家的东西,就能随便用了吗?”老张拿着一只盛油的洋瓷碗,心里直叹着气。他万想不到自己高高兴兴买的粉丝,会有这样的结果,而且最糟糕的是引起了同志之间的不团结。他觉得事情是由他引起的,他有主要责任,便叹了一口气,懊丧地说道:“是啊!得怪我不好。”

    老朱心里虽然余火未熄,可一看他这样,也就没了词儿,躺下睡觉了。

    【注】小说《同志之间》叙述了老朱、老张、小周三个人从拌嘴、意见不合到经历生死离别后的怀念以及最后重逢的过程,表现了同志之间真实、质朴且复杂的情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倒抽了一口冷气”表明了“我”对领导派一个同志来炊事房帮忙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同时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借“我”之口讲述了小周和老张关系的由来,为下文小周、老张和老朱三人的复杂关系做了背景式的交代。 C、结尾处“没了词儿”内涵深厚,能体会出老朱复杂的内心,既有对自己唐突行为的懊恼,也有误会老张和小周的愧疚。 D、小说中的人物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件也只是三个人拌嘴的小事,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了战士的另一面。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运用第二人称,将读者拉入到故事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B、句子②中“打算盘”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小周为了老张的爱好而到处找烟的机灵劲。 C、句子③中“脸涨得绯红”是对小周的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因受到指责而羞愧的心理。 D、句子④与下文的“你看看,你看看,你也不调查研究……”相互呼应,体现了叙事的完整。
    (3)、老朱看到小周吃粉丝汤后憋不住问了句“老张,今天公家买回来的粉丝呢?”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老朱此时的内心活动及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4)、读书小组想让大家在阅读此文后写一篇读后感,并确定关键词为“温情”。请围绕这一关键词写出你的写作思路。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但是自由主义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这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

    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者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们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不准备拿马克思主义代替自己的自由主义。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

    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它是消极的东西,客观上起着援助敌人的作用,因此敌人是欢迎我们内部保存自由主义的。自由主义的性质如此,革命队伍中不应该保留它的地位。

    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

    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他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

    (摘自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批评自由主义,相关讲话多次举出“迈过锅台上炕”等自由主义的表现,强调自由主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和破坏性。

    1937年毛泽东撰写的《反对自由主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病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揭示了自由主义的性质、危害、产生根源及克服的方法。今天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毛泽东曾经描绘的关于自由主义的病症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仍然存在,严重妨碍了党的思想、意志和行动的高度统一,切不可忽视。

    我们要常念组织纪律“紧箍咒”。纪律严明是自由主义的克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政治纪律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纪律,自由主义是产生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土壤,要严肃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我们要夯实理想信念“压舱石”。自由主义源自西方个人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就必须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实的“堤坝”,这是有效抵制自由主义的可行之道。

    今天,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的原因不外乎是政治上跑偏和生活上走邪,其源头就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合格,首要的就是看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理想崇高,方能舍己为公;信念纯洁,才有为民情怀。精神上“缺钙”,“压舱石”不稳,必然使政治立场产生动摇甚至变质。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朝夕能够完成的,要营造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和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把灌输教育、情感传输及悉心引导相结合,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我们要用好思想斗争“新武器”。思想斗争是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明确地把思想斗争的锋芒指向了自由主义,并将反对自由主义作为保证党团结统一的重要手段。党内思想斗争的锐利武器,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它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体现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但一段时期以来,这个“锐利武器”竟成了喊在嘴上的政治口号,成了冠冕堂皇的掩盖问题的形式,成了摆样子、糊弄对付群众的“过场”,甚至被一些领导干部当作装潢门面的工具和自我炫耀的资本。何以如此?就是因为一些人错误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宝贵的思想斗争武器,认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打棍子”“整人”,把好端端的“利刃”变成了毫无杀伤力的“钝器”,在民主生活会上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单位和少数人身上,但危害极大,使党内生活严重庸俗化,损害了党的形象。

    因此,反对自由主义,必须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发现问题,及早提醒,及时纠正。广大党员干部要凝聚思想共识,增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性,充分认识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每一位党员应该履行的义务;要注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针对性,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切中要害;要敢于动真格,抛开面子、揭短亮丑,达到“治病”目的;探索新时期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的新方法、新途径、新路子,借助网络、报刊等,公开党员干部的查摆报告,接受群众评议,以逐步克服自由主义;要着眼于建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长效机制,做好领导、保障、监督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增强党员干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摘编自李红军《力戒自由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都应拿起积极的思想斗争的武器,让党内和革命团体内变得越来越团结。 B、自由主义会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会使某些组织和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C、纪律严明是自由主义的克星,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 D、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中,将反对自由主义作为保证党团结统一的首要手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由主义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自由主义者从不落实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为己服务的工具,口是心非。 B、毛泽东认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的,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C、两则材料都剖析了自由主义的来源,其来源是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的直接反映,是西方个人主义的错误价值观。 D、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内思想斗争的锐利武器,它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体现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由主义的一项是(     )
    A、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B、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 C、因为是亲戚或朋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做原则上的争论,以求得和平和亲热。 D、在党小组民主生活会中,自由表达观点,开展相互批评,让别人脸红,下不了台。
    (4)、材料二多处使用俗语、口语,请举例分析其论证效果。
    (5)、今天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自由主义的病症仍然存在,时常会有抬头现象,请结合材料,开出药方。
  •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在百年大变局、祖国正复兴的历史关口,仰望星汉苍穹,无数的热血青年洒汗九州,踔厉前行。苏翊鸣踏一滑板,驰骋冰雪,闪耀冬奥;韦东奕携一水一馒头,解码数学王国神秘;宋令东乘“神十九”,奔向太空,打开新世界大门……“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祖国向前,青春向上。时代需要我们,我们必不负时代!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讲述你我的青春故事,谱写你我的人生华章。

    上面语段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700字;③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亲的救援

    ①1992年,我在地区高师读书,父母亲在老家种田。父亲为贴补家用,不顾多年腰疼的老毛病,农忙之余帮人跑起了长途货运。这年父亲已46岁。

    ②正是这年,出了一件大事,父亲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所有的细节。

    ③那天正好是寒露,阴历的八月二十九。天黑且下着雨的时候,父亲从外地跑车回来,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支书迎头挡在车灯前面,朝父亲一个劲儿地摆手。父亲赶紧刹车。支书一脸焦急地说;“快!你娃出事了!”原来他刚刚从电视里插播的紧急通告里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在本市遭遇车祸,被紧急送往市医院,司机已逃逸,小伙身上只找出一些零钱,另有一本学生证,望家人紧急联系。学生证上写着我的名字,所以支书便急吼吼地来找我父亲。

    ④父亲的脸迅速变得煞白,他蹲在车下先抽了两分钟烟,然后抬头问支书:“你家里还有多少钱?”支书说:“也不太多。”父亲说:“有多少拿多少吧。”幸好父亲身上还装着代收的几千元货款。

    ⑤父亲不敢让我母亲知道,家也没回,当即发动车,准备直奔市医院。车开到镇子上,不敢再开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就从街上找到他的一名老战友,帮忙驾车直扑市里。从小镇到市区仅八十公里,一个小时后就到了。

    ⑥主治医生马上催他火速往住院部缴钱:“伤情非常严重,需立即手术,如果再晚几个小时联系不到家人,双腿将很难保住。”

    父亲再也隐忍不住,眼泪哗一下倾倒了满脸。他跌跌撞撞地赶紧往缴费处跑。

    ⑧从缴费处回来,不顾护士的拦阻,硬闯进急诊室。

    ⑨父亲看到的是一张清秀的面容。人已昏迷过去。父亲的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发现这个小伙并非他儿子——也就是说,并不是我。父亲从里面退出来,反复端详从小伙身上找出的那张学生证,学生证上的照片和名字都是我的,没有错呀。父亲迷惑了。

    ⑩这时来了几名警察,警察告诉父亲,这个小伙的身份刚刚弄清了,原来是一名小偷,刚刚在公交车上偷了几个学生,被人发觉后,就跳车狂奔,他做贼心虚,已经把所有追赶的人都甩掉了,还是不停地飞跑,结果就跑到了一个车轱辘上。

    ⑪(   A )父亲这才松了一口气。整个人虚脱得一身大汗,瘫坐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再也站不起来。

    ⑫这时,父亲的战友提醒道:“病人不是你儿子,你缴的住院押金怎么办?”

    ⑬父亲说:“当然要退了,他偷了我儿子,还害得差点吓死我,哪能再给他白扔钱?”

    ⑭父亲就到收费处去退钱。收费处让父亲找主治医生开退费说明。又去找主治医生,主治医生唰唰几笔就开好了。

    ⑮父亲却犹豫起来,说:“算了,这钱我不退了,你们接着给他治吧,长得那么漂亮的小伙子,要是少了两条腿多可惜呀,他家里应该也有父母,他的父母也一定会疼得心慌。”

    ⑯小伙的手术顺利进行。

    ⑰此时已是深夜,雨也停了,父亲想来学校找我,又怕打搅我睡觉,就和战友在车里胡乱挤了一宿。( B )第二日早上才来学校,看见我后,冲上来紧紧抱了我一下。父亲一贯性格刚强,平时很少流露感情,这次拥抱,还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

    ⑱那小伙在医院的精心治疗下,恢复得很好。小伙子出院的那天,阳光灿烂。他寻到我家,给我父亲磕了仨响头,非要认我父亲为干爹。

    ⑲我父亲担心他再学坏,就让他跟自己学开车。

    ⑳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他已成为本市运输业非常叫得响的一位老板。去年,他还被市里评为“2006年度最具爱心十大人物”之一。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⑮段说“父亲却犹豫起来”,请结合上下文,说说父亲犹豫的原因。
    (3)、请仿照对小说第⑦段画线句的评注,从文中A、B两处画线句中选择一处加以评注。

    评注:“再也”“眼泪哗一下倾倒”“跌跌撞撞”“赶紧”“跑”等词,写出父亲在得知“我”如此严重后的巨大悲痛,再刚强的父亲也承受不了如此的打击。

    (4)、文中的父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全文,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5)、联系全文,说说小说标题“父亲的救援”有什么含义?
  • 5、指出下面这则证明信在格式和内容上的不当之处并改正。

    证明信

    海派公司领导:

    王浩同学是我校2020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该生关心同学热爱生活,上学期间成绩优异,荣获多种奖项。已于2023年7月学业期满毕业,准备9月3日到贵公司应聘。但中专毕业证丢失,经查实,确系我校毕业生。

    ××××职业中专

    2024年8月15日

  • 6、把下面的几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单句。不得遗漏信息,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①智能手机集合了通信、互联网接入、多媒体娱乐、办公以及各种智能应用等多种功能。

    ②它以触摸屏幕为主要操作方式。

    ③智能手机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

    ④它拥有丰富的应用软件,是一种移动电子设备。

  • 7、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

    (1)苏轼《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写出了他泛舟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美妙感受。

    (2)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表演非常感人,在演奏结束后,诗人用“ , 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来衬托演奏技艺之高超。

    (3)杜甫《登高》中的“ , 不尽长江滚滚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材料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辅助 B、与余同                                        殆:大概 C、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                    阳:山的北面 D、非常之观                                        非常:不同寻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郦元所见闻/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今其智反不能及 C、不舍,金石可镂/群聚笑之 D、此余之所得/赤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A、此世所以不传也 B、君何以知燕王 C、冠者五六人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认为要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志、有力、有物相助,尽志无悔。 B、苏轼在《石钟山记》中阐述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看法,提醒我们在认识世界、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避免盲目臆断。 C、王安石和苏轼都强调了实地考察、深入探究对于获取正确认识的重要性。 D、王安石在仆碑处感叹古书不存是因为后人不能深思慎取,苏轼写石钟山记是为了批判渔工水师的无知。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而非地表。

    英国《每日邮报》12月9日报道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这为35亿年前地球上生命源自何处的问题提供了线索。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与世隔绝的生命形态分布在不同大陆,但都创造出了拥有相似基因的个体。

    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与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团队从约翰内斯堡地区一处矿井通道内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获取的样本高度相似。其DNA序列也与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相似。这表明,这些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特·施伦特说,现在还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施伦特博士说:“两年前,我们还不太了解现在的地下微生物是怎样的,以及它们吃什么。自那以来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大幅扩充了这方面的数据。我们正在掌握的信息不仅包括在这些生态系统下发现的是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而且还包括在全球不同地点发现的微生物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目光所及之处,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微生物。”

    报道指出,这些生命形态不是依靠太阳光为生,而是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施伦特博士说:“人们容易理解为何远隔重洋的鸟类或鱼类有可能会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很挑战人的想象力。”

    研究人员麦科洛姆说:“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热泉,那里环境变化剧烈,催生了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处的缝隙,那里的生态系统是隔绝的,只有少数几种细菌能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

    报道指出,这一最新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生命并非诞生于地表湖泊和海洋的“原生汤”中,而是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

    该理论认为,35.5亿至38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起因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一个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科学家说,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医疗目的,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人们能够理解和描述这些现象,是得益于通过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

    (1)、下列不属于“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的依据的一项是(     )
    A、在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的DNA序列相似。 B、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 C、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那些生命形态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 D、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彼此相似的微生物可以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使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迅速摧毁。 B、施伦特博士认为人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竟然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 C、通过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描述某些微生物的特殊现象。 D、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3)、科学家认为这些地下微生物具有多种潜在价值,以下哪项不是基于文中内容所推测出的其潜在应用领域?(     )
    A、可能被用于医疗领域中疑难病症的特效药物的研发。 B、有助于工业生产中新型材料的研发。 C、可直接参与地表生态系统的改善。 D、有利于研究地下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的社会氛围。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二。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

    (摘编自陈吴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现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匠气”,而且需要追求突破创新,这对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意义重大。 B、从社会层面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应双管齐下,既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又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 C、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有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 D、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这得益于我国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坚守。 B、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也非常浓厚。 C、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D、两则材料话题相同,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二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施品芳加工大型客机C919的一个小小零件,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 B、吴书瑞“十年磨一剑”,探索并掌握了古建筑彩绘修复的沥粉技巧。 C、顾秋亮安装深水载人潜水器的零部件,精密程度达到了0.01毫米。 D、钟芳蓉在2020年高考中获取佳绩,不顾非议选取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 11、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A、从前两句诗中可以看出王昌龄隐居于深山之中,只有“孤云”作伴。 B、颔联中的“清光”是指明月洒下的“清辉”,借以赞叹王昌龄。 C、颈联写了夜静时花影如眠,飘荡芍药芳香的庭院里到处的斑斑苔痕,烘托隐居者幽静的环境。 D、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规劝王昌龄不要隐居,不然,我也要远离世俗归隐山中了。
  • 12、我国某代表团在访美期间,一美国记者采访团长时问:“您觉得美国怎么样?若将中国与美国比,您认为谁更强大?”这位团长将如何作答?请选择最合适的语言表达(     )
    A、这次美国之行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至于谁更强大,对不起,记者先生,我无可奉告。 B、这次美国之行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中美两国在当今世界上都是举足轻重的大国,我相信两国人民都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C、我们共产党人最讲究实事求是。坦率地说,贵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许多方面都强于中国。相形之下,当然是美国强大些。 D、这次美国之行给我的印象一般。我们中国是个相当古老的国度,她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我可以自豪地告诉您,没有哪个民族能胜过伟大的中华民族。
  •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风”。 B、汉乐府指汉时民间所采制的诗歌,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C、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等同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丑时”相当于3时至5时。 D、悲剧《窦娥冤》《威尼斯商人》的作者分别是元代的关汉卿和英国的莎士比亚。
  • 14、把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是(     )

    ①刚刚进客厅门,我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我太熟悉了,是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

    ②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大约12岁的少年正在那里抚摸我的小提琴。

    ③那天中午,我驾车回到离尤莉金斯湖不远的花园别墅。

    ④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某些东西。

    ⑤我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跑的路,这时,我看见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胆怯和绝望。

    ⑥“有小偷!”我一个箭步上楼。

    ⑦我一眼瞥见自己放在床头的一双新皮鞋失踪了,看来他是个贼无疑。

    A、③①⑥②④⑦⑤ B、①⑥②⑦③⑤④ C、③②①⑤④⑥⑦ D、①⑥④②③⑦⑤
  •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是(     )
    A、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信心。 B、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C、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小明多年的夙愿。 D、他从各方向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 1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檞树生意盎然 , 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 B、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 , 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 C、有人将他们比作无所不为的超人,事实上,他们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一样,坚守着平凡的岗位,默默地发光发热,展现出新时代奋斗者本该有的模样。 D、五名记者完成了赴大西北雪山哨卡采访边防战士的任务,明天就将飞回南方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
  • 1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是(     )
    A、评判时,我一直觉得他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B、“有小偷!”我一个箭步冲上楼。 C、最后,在我准备告辞时,她给我拉了一首小提琴曲《希芭女王的舞蹈》。 D、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
  •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中,最恰当的是(     )

    ①科研部门与生产单位经常______情况。

    ②王大夫正在给病人______穿刺手术。

    ③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欧洲近代的大航海时代,______秉持探索、开放、勤奋的精神,______不断登上新大陆。

    A、沟通             实行       只要       就 B、勾通             实行       只有       才能 C、沟通             施行       只有       才能 D、勾通             施行       只要       就
  • 19、下列几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抽搐       迁徙       脉搏       提纲挈领 B、崇奉       虐待       绿州       声名雀起 C、帷幕       精萃       钦定       惩前毙后 D、拂逆       闲遐       和煦       蛛丝蚂迹
  • 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A、(liáo)落             追(dǎo)                    曲高(hé)寡 B、(àn)然             宝(cáng)                    济(jì)一堂 C、(hái)             不(dàn)                    千(shèng)之国 D、(yū)昧             (fēi)红                    爱(zèng)分明
上一页 165 166 167 168 16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