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方正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两学部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月考试卷
-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交河中学等校联测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阶段考试卷
-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 浙江省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 广东省东莞市众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国庆假期试卷
-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
1、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古时指山南水北,“阴”则指山北水南。如“泰山之阳”指泰山的南面。 B、“晦”为农历每月第一天,“朔”为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望”为农历每月十五。 C、“六艺”,可以指六经,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术(也作“数”)六种技艺。 D、古代常用天干地支配合来纪年或纪月、纪日,“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 羡长江之无穷 B、无以至千里 余始循以入 C、崖限当道者 僻不当道者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同心而离居
-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 疾:快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惟觉时之枕席 觉:醒 D、举酒属客 属:劝请
-
4、下列关于文化文学流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派: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所创立,战国时期荀子继承并发展这一思想,认为人性本善,能“制天命而用之”。 B、田园诗派: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表达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C、婉约派:古代词学流派。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有柔婉之美。李清照、秦观与李煜都属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D、桐城派: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方苞,经刘大魁、姚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
-
5、下列有关文体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言古诗产生于汉代,不刻意追求对仗,平仄,用韵较近体诗自由,《古诗十九首》为其代表作品,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B、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赤壁赋》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 C、古文经晚唐韩愈、欧阳修大力提倡与实践,风行一时。他们在古文运动中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影响深远。 D、杂文,是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五四运动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广泛运用了杂文。
-
6、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蹩脚 滥觞 蓊蓊郁郁 精神抖擞 B、自诩 精粹 鞠躬尽萃 出类拔萃 C、孱头 弥漫 残羹冷炙 闻名暇迩 D、消遣 谴责 猝然去世 装腔做势
-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脑髓(suǐ) 檄(xí)文 支着儿(zhāo) 面目可憎(zèng) B、城隅(yú) 裙裾(jū) 潭柘(zhè)寺 三更(gēng)半夜 C、纤(qiàn) 云 愀然 (qiǎo) 捋(luō)虎须 量(liàng) 体裁衣 D、癖(pǐ)好 邶 běi)风 文件夹(jiā) 亘(gèn)古不变
-
8、阅读以下作文题,将题目和作文写在答题纸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生活中,简单的小事常常可以带来丰富的乐趣;在艺术领域,简单的手法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有时,看似简单的事物也许并不那么简单。
请以“简单”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要求:思想健康,文体明确,内容充实;书写清晰。
-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nì( ),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⑧“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⑨“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⑩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⑪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⑫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的特别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xiāo( )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⑬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⑭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取材于郁达夫的同名散文)
(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问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一椽破屋 ②廿四桥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①细 nì ②xiāo索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意思是在领略秋的过程中不必过分注重细节的品察。 B、第③段虽未详细描绘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但从这些景物的选取中仍能看出作者的审美倾向。 C、第③段中数量词的使用耐人寻味,如“一椽”增强了形象感,“一丝”表现出细数日光的清静悠闲。 D、从第⑬段中“稀饭”“馍馍”“大蟹”“黄犬”等词语,可看出本文语言在古典雅趣中兼具生活化的色彩。(3)、文章叙写了作者在北平饱尝故都的秋味的体验。从全文看,作者是如何围绕“饱尝”行文的?(4)、北京,是我们求学成长的地方;北京的秋天,我们也刚刚领略和感受过。读完郁达夫《故都的秋》,其中定有一些内容能引发我们关于北京秋天的共鸣或联想,请写一段文字,可抒情,可描写,可议论。 -
10、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叠词具有摹声、绘形等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描摹了大弦小弦交错弹奏之音;杜甫《登高》中“”,描写了深秋时节草木摇落之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描绘了黑云低沉、烟雾升腾之景;李清照《声声慢》中“”,表现出主人公的悲愁哀伤之情。
(2)在即将来临的寒假,有同学计划登临泰山之巅,观赏姚鼐笔下红日初升前“ , ”的奇异色彩;有同学打算奔赴黄州赤壁,感受苏轼“纵一苇之所如,”的惬意自在;有同学将造访先贤荀子的故里,体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学习之道。
-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1】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3] ,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1】爱:同“薆”,隐藏。【2】彤管: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茅草。【3】荑:初生的茅草。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开篇两句写一位娴静又美丽的女子,与心爱之人约定在城墙的角楼会面。 B、第一首“爱而不见”两句意思是男子喜爱心上人却见不到,以手挠头,徘徊不定。 C、第二首“涉江采芙蓉”一句写主人公为采芙蓉而涉江,“涉”字可见其心意之诚。 D、第二首“同心而离居”两句写同心之人却分隔两地,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使用第一人称,男子的叙述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心上人的情真意切。 B、第一首中“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两句以反复的手法增强了表情达意的效果。 C、第二首中“长路漫浩浩”的“浩浩”巧妙地使用了叠字,突出路途的漫长遥远。 D、第二首诗用精丽的语言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语意环环相扣,可谓语浅而情深。(3)、这两首诗都以草木赠答来传情表意。请结合诗句分析。 -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取材于韩愈《师说》)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 或:或者 B、官盛则近谀 谀:奉承 C、君子不齿 不齿:看不起 D、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吾从而师之 而耻学于师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3)、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请从原文找到两处依据,分析韩愈这里所说的“道”指的是什么。 -
1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由着这个“己”推出的圈子,可伸可缩,大可“一表三千里”,而小可以缩到只剩家庭成员,并根据与中心“己”的距离远近来区分厚薄。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那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重在分别。《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砮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这和西洋把权利和义务分得清清楚楚的社会,大异其趣。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西洋社会的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 它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这种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团体的代表是无私的,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
我说了不少关于“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的话, 目的是在陪衬出“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来。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社会范围的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孔子常常提到那个“仁”字。但“仁”这个观念只是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材料三
乡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差序格局”,这已成为社会学中国化的经典概念。正是这种差序格局下乡土中国的乡土性,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影响着亲属关系、血缘关系甚至地缘关系,并扩大到家庭之外的家族,甚至影响着乡土社会的政治秩序和统治方式。从男女有别的“家族”到“礼治秩序”下的“无讼”,无为政治下的长老统治,以名实分离应对社会变迁。而近代以来从欲望到需求的文明转折,时势的权力迫使乡土中国进入了乡土重建。
费孝通晚年特别强调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他详细解释道:“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他不仅对文化自觉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定义,还强调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各种文化都自觉之后,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出现一个具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种文化的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目的就是通过“文化自觉”,掌握文化转型的主动权,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心,巩固国家和民族认同,建立“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取材于徐平《如何读懂费孝通(代序)》)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团体格局可以比喻为捆柴,是因为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其中找到同属于一个团体的伙伴。 B、以“己”为中心向外推的社会关系没有清晰的界限,范围上一定大于界限清楚的团体。 C、团体格局中各分子与团体关系相等,差序格局中个体从自身出发界定与他人的社会距离。 D、差序格局中的道德观念离不开具体的私人联系,团体的共同意志可以脱离个人而存在。(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链接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链接材料】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注释:【1】弟:同“悌”,敬爱兄长。 【2】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基础确立了,“道”就会产生。
A、从“为人也孝弟”到“不好犯上作乱”,由家到国的推论过程契合了差序格局的特点。 B、有子认为“本立而道生”,这表明儒家最考究的人伦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重在分别。 C、有子强调“孝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体现出克己复礼是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D、用亲属间的“孝弟”来诠释“仁”,反映了差序格局是由私人关系的道德要素维系的。(3)、在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过程中,有同学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纲。请你填写①-④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简要概括。><
西洋社会
中国乡土社会
社会结构
团体格局
①
②
③
安居的农耕生活
产生影响
发生了权利的观念
④
(4)、谈谈材料三对文化自觉的阐释对你认识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有何启发。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老师在班上作调查时问同学们:“什么样的品质是你最欣赏的?”排在第一位的是“助人为乐”;但当老师调查“如果有同学遇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办”时,选择“悄悄走开”的人不在少数。
这种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与孝牵住中国人,照礼不许远离。然而留在家有时更要挣扎。唐朝王建有首诗写被官吏差遣的水夫,胸被纤索擦破了,脚被石砾割裂了,曾想溜掉算了,却又觉得“父母之乡去不得”;孝思使他忍痛拉船。离家既然出于不得已,出门前就拜祖宗,保佑早回来;有的还从井里挖出一把土,在异地生病时当灵丹服,想家时当亲人抚,而识字的就写诗了。
开始是离开后,偶尔忆起的浓甘薯香;逐渐是流浪中,时常遇见的薄人情味;后来是泥泞思路上,一踏就滑倒的激情;再后来是拥抱祖乡的意识。结束前,惨的是归不得,“ a ”;悲的是不得归, b ;妄的是不敢归,被江南迷住的诗人甚至还吓别人“ c ”。但一般人的肠很有韧性,由于谋生、灾难、做官、放逐、当兵、亡国而离乡的,即使空肠也要回家。
(1)、将下面这三句诗分别填入文中三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A、a: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b:我已无家,君归何里 c: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B、a:我已无家,君归何里 b: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c: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C、a:我已无家,君归何里 b: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c: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D、a: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b:我已无家,君归何里 c: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2)、上文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请从构成与表达效果两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现象,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②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③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和完全丧失。④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下,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a)地陷入困境,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
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祛魅”的再度深化。“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味触”的感知体验,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通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性。相比之下,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嗅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化学“质料”与主观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能提供的,只有咸、甜、酸、苦、鲜和金属味。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舌头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器,味觉的感知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而领略丰富的味道, 甲 。
嗅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身体的“守门人”,在寻求配偶、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上 乙 , 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b),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
(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根据文意,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描述浅薄的人探求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做法是“”;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与士大夫相关,因为“”。
(2)《诗经·静女》中“ , ”两句是男主人公对恋人赠物“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别具率真纯朴之美。
(3)“砧”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常被赋予思人怀乡之情。请写出两句诗,要求诗中包含有“砧”,如 , 。
-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田九判官①
杜甫
崆峒使节②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
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③。
陈留阮瑀④谁争长,京兆田郎早见招。
麾下赖君才并入,独能无意向渔樵。
【注】①本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时杜甫居长安。田九判官:田梁丘。哥舒翰天宝十一载(752)兼河西节度使后,田梁丘为哥舒翰幕府幕僚。后来,在潼关之战中,田梁丘为哥舒翰的行军司马。②崆峒,是西出关中之要塞;崆峒使节,指兼河西节度使哥舒翰。③嫖姚,原指霍去病,此借指哥舒翰。④阮瑀,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为曹操赏识,征召。这里借指高适,高适因田判官推荐应聘到哥舒翰麾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哥舒翰作为河西节度使镇守崆峒,威名远扬,河西陇右的藩王纷纷归顺朝廷的盛况。 B、颔联以春天宛马肥壮、苜蓿茂盛映衬哥舒翰的英勇善战,并将其比作名将霍去病,以颂扬哥舒翰的功绩。 C、颈联借“陈留阮瑀”的典故,暗赞田九判官是能识才荐才的人,委婉表达了对田九判官的认可与赞赏。 D、尾联既颂扬了哥舒翰麾下人才济济,又提醒田大人不要忘记功成身退的道理,希望他能够早日归隐。(2)、“干谒诗”是古代文人向达官贵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而作的诗歌,《赠田九判官》也是一首干谒诗。请问,从哪些地方可以推断出这是一首干谒诗?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氏文集序
[宋]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①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②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③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④ , 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⑤ , 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 , 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⑥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①苏子美:即苏舜钦,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新政推行者。②杜公:即杜衍,曾任宰相,参与“庆历新政”。③韩、李:指韩愈、李翱。④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废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⑤擿(tī)裂:割裂。这里指摘取古人文句。⑥二三大臣:指杜衍、范仲淹等,皇裕初年被起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材虽高A而B人亦不甚C嫉D忌E其击F而去之者G意H不在子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序”和《兰亭集序》的“序”,都是一种文体,是置于著作正文前的文字。 B、文中“公其可无恨”和《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两句中的“其”用法和意义不同。 C、“晏”意为“安定”,与《诗经·氓》中“言笑晏晏”一句中“晏”的用法和意义不同。 D、文中的“不牵世俗趋舍”和《屈原列传》中的“兵挫地削”,都应该翻译成被动句式。(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高度评价苏子美的文章,虽然其人处境困窘不得志,而其文光华自现,已流传天下。 B、文章回顾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感慨文章难得,人才难得,并为子美的不幸遭遇深感痛惜。 C、苏子美年长于欧阳修,在世人不学时学写古文,虽被世人非议耻笑,但苏子美却毫不在意。 D、政敌们借苏子美之过打击新政推行者,被打击者后来都得到了重用,唯独苏子美不幸离世。(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5)、欧阳修在文中简略回顾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他推崇苏子美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苏子美对“唐宋古文运动”的贡献。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读鞋
张拓芜
晨起读报,迎眼便是洛夫兄的《寄鞋》,稍早,洛夫诗成付邮前在电话中念给我听,不待放下话筒便已老泪纵横,今天再详读全诗及后记,则更禁不住涕泗滂沱!
读诗竟读成这个样子,记忆中从未有过。
这双鞋我穿不下,我并未量脚给莲子。正如诗中所说:“鞋子也许嫌小一些/我是以心裁量,以童年/以五更的梦裁量”的,我别她时双方均是十二岁的少年,虽然近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但她记得的仍旧是分别时才十二岁的表兄(那是1940年的春天)。
莲子是大舅舅的长女,母亲怀着我时回南陵县娘家,舅母则刚好怀着她,姑嫂们谈着谈着就谈到肚子里的小生命,舅母提议指腹为婚,不管谁生女娃儿,一定嫁给对方的男囝子,当然,若是生的全是小壮丁或全是“赔钱货”那就不算。
在半个世纪以前,表兄妹结婚是理所当然的,是最亲密的亲上加亲。以前的人重信约、重然诺,说了就算,绝不反悔。上一代的一句话往往决定了下一代的一整生,对女人尤然。
听说她到了三十岁才被我父亲强迫出嫁,舅舅去世得早,舅母早已认定她女儿是张家的人,所以她出嫁我父亲便做了证婚人。
父亲只在1948年和我通过一封信,知道我那时在高雄当兵。三十余年生死茫茫,了无音讯,父亲想他这个不成材的儿子多年不在人世了,兵荒马乱,烽火硝烟的,一个随时要调上火线打仗的军人,生命犹如疯汉手中的玻璃灯——哪有不随时随地砸碎完蛋的!同时看到莲子年华老大,觉得我们张家对她大有亏疚,就强迫性地逼她嫁了出去。
前年夏天,一位同乡长辈寄来一张照片,一见这照片,始而悲恸莫名,号啕大哭,继而全身发冷,心头茫然!我正在烧开水泡茶,那一壶刚滚的开水竟然大半浇在下腿及脚背,伤到的部位,热辣辣作痛,我知道若不及早作处理治疗,这条腿会溃烂、发炎,而这条腿正是我赖以行动的惟一的一条健康的腿!
但电话离我尚有两三尺,我又不敢移动,痛就让它痛下去,烂也只好让它烂下去吧,这光景,我心中想的只是那张照片,其他全不存在!
照片是父亲的坟墓,其实只是一抔黄土,别说碑、石,连小草也没有一根,是真正的一抔黄土!
自从接到这张照片,心情丕变,在此之前从未想到要与海峡那边的家人联络,从此之后就积极地寻找通道,要问清楚:父亲是哪年哪月哪日过世的?享年多少?同时我要设法托人寄一点钱去,为父亲修个稍微像样的水泥坟,立块碑,碑的左下方刻上我们诸兄弟姊妹的名字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以及莲子的姓名。她在父亲膝下算不得媳妇,也算不得女儿,那就老老实实地称姨侄女或表侄女吧。
三位弟弟我都不认识,连名字也不知;他们不是我的同胞弟,是我在1940年离家后,继母陆续生的。
看到照片,我知道他们实在没有力量为父亲筑一座稍微像样的水泥坟,这个担子应由我这个不肖的长子来挑。诸弟虽然穷困,但都在父亲膝前尽了菽水之欢,而我这个当长子的,不但未能在膝前承欢,甚或数十年不通音讯,生死茫茫……这样的人子真正不肖不孝至极,真乃牲畜不如也!然则,我能尽的儿子的责任,也只有这些了。
莲子早就知道我已残废,离了婚,目前与惟一的儿子相依为命,便一再表示要来我这里,照顾我父子。我想她没有这责任,而且分别处于大陆与台湾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她如何能来?又怎样来得了!她不但是个大字不识半个的“睁眼瞎子”,并且是个十足的没见过世面的乡下老妪,别说来台湾,离家才二十五华里的县城有没有到过都成问题!她不会说国语,广东话、闽南话更是闻所未闻,不会看路标路牌,她怎能出得来,又怎能入得了境!
莲子六七岁时即来我家,一直职司婢女使唤工作,母亲在世时只担任洒扫庭除,尚无人轻视她的地位(她是母亲的亲侄女),但母亲去世,继母进门之后,她的地位就一落千丈,砍柴挑水照顾弟妹、种田烧饭洗衣等等粗重分内工作之外,尚得忍受父亲和继母的叱责!
我离家出走,逃到孙家埠油坊当学徒之后,姑母、姊姊和父亲、继母决裂。在我未成年成亲之前,她们决不回娘家,莲子受了气,连个哭诉吐冤的对象都没有了。舅舅曾想接她回去,等我们长大了再送过来,但舅母认为她已是张家的人,不必接回家;而继母是因为憎恨我而祸延及她,我不在家中碍继母的眼,久而久之她的处境会好转些。如此,她只得认命了。
她受到这些罪,我全然不知,我也不怎么关心她,因为我在店里当学徒的苦日子并不亚于她,我是泥菩萨过河啊!
这些,都是姊姊亲自踅着小脚走了三天来孙家埠探望姊夫和我时,亲口对我说的。但我也只听听而已,那是我当学徒的第三年。老实说,那光景我还不把她当回事,我根本没想到将来要和她拜堂成亲,因为我自己还养不活自己,我只是对舅父、舅母有一点点抱歉而已,对她还不曾想到!我和莲子表妹都已是花甲之人,还能活几天?见面的机会,此生恐怕是没有了。唉!我比莲子幸运,至少我还能捧着一双布鞋仔细研读,她呢,她有什么!
后记:
谢谢好友洛夫的好诗,谢谢杨子先生的专栏,谢谢各位挚友来电话慰问,我已拥有一双千言万语的鞋,能够经常捧着仔细地读,理该感恩、知足,这比以往四十余年的空洞的思念,要实质得多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寄鞋
洛夫
闯关千里
寄给你一双布鞋
一封无字的信
积了四十多年的话
想说无从说
只好一句句
密密缝在鞋底
这些话我偷偷藏了很久
有几句藏在井边
有几句藏在厨房
有几句藏在枕头下
有几句藏在午夜明灭不定的灯火里
有的风干了
有的生霉了
有的掉了牙齿
有的长出了青苔
现在一一收集起来
密密缝在鞋底
鞋子也许嫌小一些
我是以心裁量,以童年
以五更的梦裁量
合不合脚是另一回事
请千万别弃之
若敝屣
四十多年的思念
四十多年的孤寂
全都缝在鞋底
后记:
好友张拓芜与表妹沈莲子自小订婚,因战乱在家乡分手后,天涯海角,不相闻问已逾四十年;近通过海外友人,突接获表妹寄来亲手缝制的布鞋一双。拓芜捧着这双鞋,如捧一封无字而千言万语尽在其中的家书,不禁涕泪纵横,欷歔不已。现拓芜与表妹均已老去,但情之为物,却是生生世世难以熄灭。本诗仍假借沈莲子的语气写成,故用辞力求浅白。
(1)、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出于善意,但父亲强迫莲子出嫁,也从侧面反映了旧时代家长对女子命运具有掌控权。 B、指腹为婚造成莲子一生的悲剧,作者为此深感痛心和愧疚,体现其对封建婚俗的深刻反思。 C、作为童养媳在夫家任劳任怨,老了还愿照顾离异残疾的“我”,体现了莲子对命运的屈从。 D、莲子一生不曾接受文化教育,她和“我”存在隔阂,所以“我”与莲子并没有深厚的感情。(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从“读鞋”起笔,通过倒叙由鞋引出莲子、父亲、继母等人事,形成了今昔交织的叙事结构。 B、写同乡寄来的照片,作者设置悬念,先写见到照片时的惊痛,再写照片上的坟墓,读来令人断肠。 C、文本一结尾以平实的语言叙述莲子境遇,以“我”的幸福反衬莲子的不幸,饱含同情、愧疚、伤感。 D、洛夫诗的第二节用排比展现空间的拓展和时间的延续,表现主人公无处不在的、绵绵不绝的思念。(3)、请结合文本思考,该如何理解“鞋子也许嫌小一些/我是以心裁量,以童年/以五更的梦裁量”这几句诗的丰富意蕴?(4)、散文《读鞋》和诗《寄鞋》都以“鞋”为核心意象,请结合两则文本,分析“鞋”这一意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