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探讨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A.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B.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C.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D.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E.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明利用下列器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体积相等的铁块、铜块,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杯盐水,细绳.

    (1)、分析比较实验③④,可以验证猜想是正确的;分析比较实验④⑤,可以验证猜想是错误的.
    (2)、分析比较实验①⑤与②⑥,可以验证猜想是错误的.
    (3)、分析比较实验可得: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该实验探究主要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2、小敏对“物体在水中浸没前受到的浮力是否与浸入深度有关”进行了研究.

    (1)、将一长方体金属块横放,部分体积浸入水中时,在液面所对的烧杯壁作一标记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φ(如图甲)为N;再把金属块竖放浸入同一杯水中,当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Fz(如图乙).比较发现. F=F, , 小敏得出:浸没前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浸入深度无关.
    (2)、在图中两种状态下,金属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p.
  • 3、一个充气的气球下面挂一个金属块,把它们放入水中某处恰能静止,如图所示.如果把金属块及气球的位置轻轻上移一些,则金属块和气球(    ).

    A、仍能静止 B、向下运动 C、向上运动 D、上下晃动
  • 4、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着底面积相同、质量相同的甲、乙两容器,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于乙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B、甲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等于乙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C、甲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等于乙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D、甲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小于乙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 5、张老师在研究浮力产生原因时,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是由容器A和B构成的连通器,B容器底的中间部分有一个面积为( 80cm2的方形孔,将密度为( 0.6g/cm3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放在B容器中,且把容器底的正方形孔密合覆盖,然后向 B容器缓慢注入15cm深的水,发现木块没有上浮,静止在B容器底部.

    (1)、则B容器中水对木块压力的大小为N(g=10 N/ kg).
    (2)、为使B容器中的木块上浮,至少需要在A 容器中注入距离B容器底cm深的水.
  • 6、甲、乙两个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足够高)置于水平地面上,甲容器底面积为 6×102m2,盛有质量为8kg的水.乙容器盛有深度为0.1m、质量为2kg的水.
    (1)、求乙容器中水的体积 Vz.
    (2)、求乙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p.
    (3)、现从甲容器中抽取部分水注入乙容器后,甲、乙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相同.求抽水前后甲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变化量△p甲.
  • 7、下列设备没有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
    A、茶壶 B、船闸 C、橡皮膜向外凸出 D、下水道存水管
  • 8、三峡船闸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如图所示是轮船通过船闸的示意图.此时上游阀门A打开,下游阀门B关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闸室和上游水道构成连通器,当水不流动时,水对阀门A 两侧的压力相等 B、闸室和上游水道构成连通器,当水不流动时,水对阀门A右侧的压力大于左侧的压力 C、闸室和下游水道构成连通器,当水不流动时,水对阀门 B右侧的压力大于左侧的压力 D、闸室和下游水道构成连通器,当水不流动时,水对阀门B两侧的压力相等
  • 9、如图,a、b、c、d为某液体内部的四个点,它们刚好位于竖直平面内一长方形的四个顶点,液体在a、b、d三点的压强以及长方形的边长已在图中标注,则c点的液体压强沿(填“竖直”或“各个”)方向,大小为kPa,该液体的密度为kg/m3 , a.点的深度为m(g 取10 N/ kg).

  • 10、如图所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到700 m处所受海水的压强为Pa,此时,海水对“蛟龙号”外表面0.01 m2面积上产生的压力是N(ρ海水= 1.03×103kg/m3,g=10N/kg).

  • 11、如图所示,装满水的密闭容器置于水平桌面上,其上下底面积之比为4:1,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 F,压强为p,当把容器倒置后放在水平桌面上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    ).

    A、F、p B、4F、p C、14F、p D、F、4p
  • 12、如图所示,平静的湖中,下列哪处水的压强最小( (ρ=1g/cm3)(   ).

    A、a B、b C、c D、d
  • 13、将某圆台形状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装2kg水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p0;装3kg水时,刚好把容器装满,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2p0.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则(    ).

    A、容器如图甲所示,F>30 N B、容器如图乙所示, F>30N C、容器如图甲所示,F<30 N D、容器如图乙所示,F<30 N
  • 14、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液面高度如图所示.甲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 p1和F1 , 乙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p2和F2;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p1和F1 , 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p2和F2 , 已知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p1<p2F1<F2 B、p1<p2F1=F2 C、p1'=p2'F1'=F2' D、p1'>p2',F1'>F2'
  • 15、在探究实践创新大赛中,小明同学展示了他的“液体压强演示仪”,其主要部件是一根两端开口且用橡皮膜扎紧的玻璃管(如图所示),将此装置放于水中,通过橡皮膜的凹凸程度变化,探究液体压强规律.选项中描述的几种橡皮膜的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16、如图所示,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面的朝向不同.

    (1)、要观察到 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相等,必须控制金属盒面的中心在液体中的相等,由上述实验可知,液体内部某一点,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的.
    (2)、不增加器材,用这套装置还可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的关系.
  • 17、如图1 所示,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ρ盐水>ρ水).

    (1)、实验中,将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转换为用U形管两侧液面的来表示.
    (2)、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U形管中的液体最好用(填“有色”或“无色”)液体.
    (3)、将探头放在图2所示液体内部的A、B位置,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hB>hA,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说明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的增加而增大.
    (4)、将探头放在图2中所示液体内部等深的B、C位置,观察到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hc(填“<”、“=”或“>”)hB,这是为了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关系.
    (5)、由以上实验可知图2 所示液体内部A、B、C、D四个位置压强最大的是位置
  • 18、物体M的重力为G,它在力 F的作用下分别静止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则对接触面的压强(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三者一样大
  • 19、有一尊高大的人物雕像栩栩如生,这引起了小华的兴趣.他想测算雕像的质量以及它对莲花底座的压强有多大,为此,小华从黄河坛文化馆中获取了以下资料:①一枚用同样材质做成的按比例缩小的雕像样品;②雕像的实际高度 H;③从数学知识的角度获知,雕像与样品的体积比等于它们高度比的立方,在此基础上,小华又找到了天平、刻度尺、一个能够放入雕像样品的大号量筒、细线、清水等器材进行测算.

    (1)、要测算雕像的质量M,你认为小华至少需要进行哪些测量操作,并用字母表示这些被测量的物理量.
    (2)、请你用已知量、测得量,推导出测算雕像质量M的表达式.
    (3)、若莲花底座的受力面积为S,请你写出雕像对莲花底座压强的表达式p=(用已知量、测得量表示).
  • 20、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包,所受的重力为32N,与桌面总的接触面积为0.04 m2.求:
    (1)、书包的质量.
    (2)、书包对桌面的压强(g取10 N/ kg).
上一页 177 178 179 180 18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