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过程中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钻木取火 B、锯木头时,锯片发热 C、高温铸铁件放入冷水中,水温升高 D、卫星进入大气层外壳发热
  • 2、晓光坐在一列从济南开往泰安的动车上(动车做匀速运动),晓光想测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000m,晓光测得自己通过大桥的时间为20s,则动车速度是m/s,已知车长150m,则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用时间是s。
  • 3、如图,A、B两地相距4km,MN是与AB连线平行的一条小河的河岸,AB到河岸的垂直距离为3km,小军要从A处走到河岸取水然后送到B处,他先沿着垂直于河岸的方向到D点取水,再沿直线DB到B处。若小军的速度大小恒为5km/h,不考虑取水停留的时间。

    (1)、求小军完成这次取水和送水任务所需的时间。
    (2)、为了找到一条最短路线(即从A到河岸和从河岸到B的总路程最短),可以将MN看成一个平面镜,从A点作出一条光线经MN反射后恰能通过B点,请你证明入射点O即为最短路线的取水点。
  • 4、激光的亮度高、方向性好,利用激光束测量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是目前最为精确的方法。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的宇宙航行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在上边放置了一台角反射器(角反射器其实就是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镜,如图所示),角反射器刚放好,各国立即向它发射激光。宇航员还没有离开月球,科学家就捕获到了反射光。若光速c=3×108m/s,求:

    (1)请在图上画出所给入射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2)若从发射激光开始到接收到反射回的激光共用时t=2.56s,求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s。

  • 5、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实验得出结论“像与物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为了得到这个结论,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选填“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或“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3)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蜡烛A的像(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 6、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某种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装置,某同学根据实验中得到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请根据图线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物质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当温度为60℃时,它处于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3)这种物质的熔点是℃;

    (4)如图所示的图线中可反映此物质凝固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是

    A.     B. C. D.

  • 7、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像(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或“先变大再变小”)。

  • 8、如图所示的一块长方形玻璃,内部有一个很大的圆形空气泡,当一束平行光从左平行射向它时,它对这束平行光将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

  • 9、我国已经对玻璃幕墙的安装制定了限制性法规,因为玻璃幕墙会发生(选填“镜面”或“漫”)反射,造成污染。
  • 10、如图所示是爸爸陪孩子玩游戏的场景,爸爸站在孩子身后打开手机的闪光灯,孩子做出各种动作后,在墙面上形成不同大小的影子,想要让影子变大,爸爸可以将手机靠近孩子,影子形成的原理是

  • 11、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气体温度计,如图所示,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由此判断当气温下降时,玻璃泡内空气温度降低,该温度计的液柱面将填“上升”或“下降”

  • 12、英雄航天员叶光富在太空授课时为大家演奏了葫芦丝,在吹奏时用手按住不同位置的孔,是为了改变葫芦丝发出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 13、有一种鸟被称为鸟界的“打击乐高手”,这种鸟可以抓住一根木棍打击树干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这声音是由树干的产生的。
  • 14、如图所示,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继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1个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沸点

    物质

    沸点/℃

    酒精

    78

    100

    煤油

    150

    A、 B、酒精 C、煤油 D、水或酒精
  • 15、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B、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漫反射 C、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16、如图是亚运会田径赛场上机器狗帮助裁判员运送铁饼的场景,机器狗背负铁饼跑离裁判员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铁饼为参照物,机器狗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机器狗是静止的 C、以裁判员为参照物,铁饼是静止的 D、以机器狗为参照物,铁饼是运动的
  • 17、某机械制造厂的质量检测实验室中,工程师正在对一批新生产的合金零件进行密度检测。如图甲,底面积为100cm2 , 质量为100g的圆柱形容器(容器厚度忽略不计)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底部的阀门B控制出水口,容器中装入10cm深的水。现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挂合金零件A,将合金零件A浸没在容器中的水中。打开阀门B缓慢放水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随放水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整个过程中金属块始终不与容器底部接触。求:

    (1)、合金零件A浸没时受到的浮力。
    (2)、合金零件A的密度。
    (3)、刚打开阀门B时,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
  • 18、如图甲,物理创新实验小组制作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多功能演示仪:在一个可以测推力的测力计下面用轻质细杆固定一个重物,升降台上固定一个溢水桶,溢水桶的溢水口与烧杯通过溢水管相连。如图乙步骤A:对测力计(测力的变化量)和电子秤进行调零。当水超过溢水口时,水便流入电子秤上的烧杯中,电子秤可显示压力的大小。

    (1)、调试完毕,通过升降台推动溢水桶缓慢向上移动。由图乙步骤E可知,物体完全浸入盐水中所受浮力为N。
    (2)、比较步骤B与C,不能判断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的深度的关系,原因是
    (3)、比较步骤E与 , 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
    (4)、根据有关数据,可以计算盐水的密度为kg/m3
    (5)、比较步骤B、C、D、E,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从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6)、如果将电子秤上的圆柱形烧杯换成梯形容器,如图所示,升降台推动溢水桶向上匀速移动的过程中,水对梯形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Δp随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h的变化图像是如图中的(  )(选填“A”“B”或“C”)。

    A、 B、 C、
  • 19、小明同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不考虑杠杆自重和摩擦)

    (1)实验前没有挂码时,应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位置平衡;实验时也要求达到这样的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2)三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表所示,其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 , 实验中改变支点两侧的钩码位置和个数,用同样的方法一般要做三次,得到三组数据并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

    实验次数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2.0

    0.04

    4.0

    0.02

    2

    1.0

    0.02

    0.5

    0.01

    3

    2.5

    0.03

    1.5

    0.05

    (3)在探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测量和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个物理量,在进行多次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可以)同时改变多个量进行探究测量。

    (4)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得出入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填字母)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 20、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小明小明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受力面积有关,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

    (1)实验中,为了测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小明需要将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根据原理,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物体所受摩擦力;

    (2)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该选择两图(选填“甲”、“乙”、“丙”、“丁”);

    (3)小明通过用甲、丁两幅图得出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的结论,同桌指出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小明在操作中没有

    (4)小黑觉得在测量摩擦力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始终不稳定,于是将实验改为如图戊所示,这样改的好处是,无论怎样拉动木板,木块A始终处于状态,示数不变。

上一页 87 88 89 90 9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