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湖水水位监测报警装置。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定值电阻R0=30Ω;厚度均匀的长条形电阻片R竖直放置,浮子可带动金属滑杆AP即滑动变阻器滑片竖直上下移动。当电流表的示数达到设定数值时,表示水位达到警戒水位,装置发出报警信号。闭合开关,滑杆AP位于电阻片底端B点时,电压表示数为6V,电流表示数为0.1A。

    水位高度h/cm

    10

    15

    20

    30

    电流I/A

    0.1

    0.12

    0.15

    0.3

    (1)、求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
    (2)、求电源电压。
    (3)、浮子带动滑杆AP从底端B点上移到顶端C点的过程中,记录下几组水位和对应的电流表示数如表所示,当电流表的示数为0.25A时,水位达到警戒值,求警戒水位高度。
  • 2、在测量牛奶的密度实验中。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线处,横梁静止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移动;直至指针指在

    (2)将装有适量牛奶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牛奶的质量ma g。

    (3)将烧杯中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液面的位置如图丙所示。

    (4)测出烧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mb=88.6g。

    (5)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如表,表格中▲处应补充的内容是

    烧杯和牛奶的质量ma/g

    烧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mb/g

    ▲m/g

    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cm3

    牛奶的密度ρ/(g•cm1






    根据测量数据求得牛奶的密度ρ= g/cm3

    (6)小明在家清洗餐具时,发现瓷勺沉到水底,于是想测量瓷勺的密度。他用厨房电子秤、透明塑料杯、细线、厨具支架和水(密度为ρ),进行如下操作:

    a.用电子秤测量瓷勺的质量m1

    b.将适量的水装入塑料杯并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m2

    c.按照如图丁所示的方式组装,读出电子秤的示数m3

    瓷勺的密度ρ= (用ρ和所测物理量表示);若图丁中瓷勺接触杯底并对杯底有压力,会使测得瓷勺的密度

  • 3、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电路图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选用的实验器材有电流表,电压表,四个定值电阻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最大阻值为50Ω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1)、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 (选填“A”或“B”)端;
    (2)、将5Ω的定值电阻接入电路的a、b两点间,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电压表一直有示数但电流表始终无示数,造成这一故障的原因可能是电路a、b两点间发生
    (3)、排除故障后,用原器材继续实验,先确定a、b两点间一个保持不变的电压值U,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U,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A;
    (4)、用10Ω、15Ω的定值电阻分别接入a、b两点间,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每次都要使电压表的示数为U= V时,再记录电流表的示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当a、b两点间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 比;
    (5)、以上三次实验中,用 Ω的定值电阻做实验时,a、b两点间的电功率最大;
    (6)、在a、b两点间接入20Ω的定值电阻时,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不能完成该实验(元件没有损坏),分析可知,该电源至少用了 节新干电池串联。
  • 4、
    (1)、在“探究冰熔化过程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熔化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乙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如图丙所示的实验中,闭合开关,观察到铝棒向左运动,实验现象说明磁场对 有力的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
    (3)、如图丁,两只气球悬挂在空中。为使两只气球靠拢,你所采用的方法是 , 其中用到的物理知识是
  • 5、在“研究动能太小与物体速度关系”实验中,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上某一高度h由静止开始滚下,推动同一木块在水平面向前移动一段距离s后停下。

    (1)、小钢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自由滚下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是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的;
    (2)、甲、乙两图实验中,钢球动能大小是通过 (选填“高度h”或“距离s”)的大小来反映的;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 ,动能越大;
    (3)、如图丙,将钢球从光滑轨道OAB的O点自由滚下,依次经过A、B两点到达C点(忽略空气阻力),小球在A、B点的机械能E的大小关系为EA EB , 当小球离开轨道B点后斜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C时,假设小球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则小球将沿 (选填“a”、“b”或“c”)轨迹运动。
  • 6、请在图中补充完成两灯泡并联的电路图。

  • 7、如图所示是滑块沿斜面下滑的情景,请画出此时滑块受到重力的示意图。

  • 8、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可以调节。灯泡L1的规格是“2.5V,0.3A”,灯泡L2的规格是“6V,0.15A”,闭合开关使电源电压从零逐渐增加,先正常发光的灯泡是 , 此时通过另一灯泡的电流是A。

  • 9、博物馆门口旁边设有便于轮椅通行的斜坡,斜坡地砖上密布着细小的凹槽,这是为了增大 力;斜坡的坡度要设计小一些,目的是使推轮椅上坡时更 (选填“省力”或“省功”)。
  • 10、熟透了的芒果从树上直落地上的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芒果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在下落过程中,芒果的惯性
  • 11、如图所示是一款“智能照明灯”的电路,其控制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R1为可变电阻,R2为光敏电阻,其阻值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当电流达到某一值时,电磁铁会将衔铁吸下。灯L天黑时自动发光,天亮时自动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 B、S闭合时,电磁铁的上端是N极 C、若将R1调小,灯泡工作时间会变短 D、R2的阻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12、小明参考课本自制了两个测量仪器,如图甲所示为温度计,如图乙所示为气压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瓶浸入热水中,其玻璃管内液面会上升 B、甲瓶口朝下倒置,水会从吸管中全部流出 C、乙瓶中玻璃管选粗一点时液面变化更明显 D、将乙瓶从山脚带到山顶,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 13、如图,《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下列关于其涉及的物理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

    A、制成的冰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削冰令圆”就是把冰块制成凹透镜 C、用于矫正近视眼的透镜与该冰镜形状相似 D、若要“火生”,把“艾”放在冰镜的一倍焦距处最好
  • 14、如图所示是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的一种“省油灯”,其灯盏上方容器中盛油,在夹层中注水以降低油的温度,达到省油的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燃烧时将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B、油充分燃烧可以提高油的热值 C、通过水吸热降低油温来减慢油的蒸发 D、油黏在灯盏壁的原因是分子间存在斥力
  • 15、为了提醒车辆司机夜晚注意中小学生道路安全,校服上增加了反光警示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校服上的反光条是光源 B、光在透明介质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C、光被反光条反射后传播速度大于3×108m/s D、能够看到校服是因为光在衣服表面发生了反射
  • 16、春季“回南天”到来时,课室的黑板、墙壁和玻璃都容易“出水”,这些“水”的形成属于(  )
    A、熔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汽化现象
  • 17、如图所示,质量为0.3kg的薄壁长方体容器甲放置在水平地面上,里面装有10cm深的水。另有密度大于水,且完全相同的实心长方体A、B置于水平地面上,已知L<8cm。

    (1)、求薄壁长方体容器甲的重力;
    (2)、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3)、将A以不同底面朝下的方式放人长方体容器中,稳定后,在A对容器底部有压力作用的所有方式中,A对容器底部的最小压强为750Pa;再将B按照A的方式放入水中,且置于A上方。在这两次放人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1300Pa和1500Pa。求放人B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大小。
  • 18、假期是大家外出旅游的大好机会,近年来房车旅游更是得到了大众的青睐,如图是小恒一家人乘坐房车旅游时的情形。该车在平直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2km,行驶中人和车的总质量为3000kg,车受到的阻力是总重的0.05倍,则:(g=10N/kg)

    (1)、人和车的总重力?
    (2)、房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牵引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3)、房车的功率是多少?
  • 19、实验小组在做“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如图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提升高度h/m

    拉力E/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机被效率η

    1

    2

    0.1

    0.9

    0.3

    74.0%

    2

    4

    0.1

    1.7

    0.3

    78.4%

    3

    6

    0.1

    0.3

     

    (1)、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沿方向匀速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进行实验。
    (2)、第三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第三次实验对应的机械效率是%。(结果精确到0.1%)
    (3)、有小组成员提出,最后要计算三次实验机械效率的平均值,这个想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20、小华同学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前,他们观察到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右”调节。
    (2)、如图乙所示,改变两边所挂钩码个数及钩码与支点的距离,并使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多次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数据。由数据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用物理量符号表示)。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3.0

    0.10

    2.0

    0.15

    2

    1.5

    0.10

    1.0

    0.15

    3

    2.5

    0.20

    2.0

    0.25

    (3)、如图丙所示,在杠杆左侧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也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实验中所用钩码每个重0.5N,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
上一页 248 249 250 251 25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