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要求作图。
    (1)、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图是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请画出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进入空气中的折射光线。

  •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1∶3,运动路程之比是4∶1,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3、航天员叶光富在空间站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按压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改变吹葫芦丝的力度,可以改变声音的
  • 4、光在水中是沿传播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若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 5、早上爸爸送小明上学,车子向南行驶,小明前后两次从后视镜中观察到一辆越野车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设两车均匀速行驶,则以地面为参照物,越野车是运动的,越野车在向行驶,且越野车的车速(选填“>”“=”或“<”)小明车的车速。

  • 6、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渔民利用声呐发出的次声波探测鱼群 B、医院利用B超发出的次声波检查胎儿在母体内是否正常发育 C、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海啸等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 7、下列数据是小宇同学对身边的一些物理量的估计,其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八年级学生的身高约为 165dm B、教室地面到天花板的高度大约 30m C、成人正常步行速度大约为1m/s D、人的心脏正常跳动一次时间约为 3s
  • 8、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成反比,速度决定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 B、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C、物体运动所用时间越长,物体速度就越小 D、速度不随时间和路程而变化
  • 9、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

    A、甲与乙 B、乙与丙 C、丙与丁 D、甲与丙
  • 10、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海市蜃楼 B、镜花水月 C、雨后彩虹 D、立竿见影
  • 11、下列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水中倒影 B、日食 C、小孔成像 D、“折断”的铅笔
  • 12、小明漫步惠州西湖湖边,忽然闻到阵阵花香,这是现象;走近一瞧,花瓣上的两滴露珠接触后合成一滴,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力;中午,太阳高照,此时花香更加浓郁,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
  • 1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

    A、甲车的速度最快,丙车最慢 B、甲车在5s内运动的路程为20m C、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是静止的 D、甲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乙车和丙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 14、超速行驶非常危险,高速公路上除了设置标识距离的指示牌,还有限制行车速度的指示牌如图1.小明一家利用元旦假日到武汉玩,他看到了如图2所示的表盘。

    (1)、从图1可知,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最快时速为多少?
    (2)、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武汉至少需要的时间是多少h?
    (3)、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 15、如图所示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

    (1)、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选填“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选填“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由(1)(2)可得出结论:
    (4)、若光线延沿FO入射,那反射光线将沿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16、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如图所示,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放在玻璃板前后的刻度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并如图那样观察,当蜡烛B移到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选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2)、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的过程中,则蜡烛A在玻璃板中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光屏观察,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选填“虚”“实”)
    (4)、由刻度尺分别读出物(蜡烛A)到玻璃板、像(即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分别是u和v,得到的结果是vu(选填“>”“=”或“<”);
    (5)、有时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无论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都无法使蜡烛B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重合,是因为
  • 17、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 ,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在月球上做此实验(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乒乓球弹起;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选填“减弱”或“增强”),由此可推理得
  • 18、如图,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 19、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折射光线是 , 反射角是度;界面的(选填“上”、“下”、“左”、“右”)侧是空气。

  • 20、小丽站在距穿衣镜前1m处,看到的“镜中人”是她的(选填“实像”、“虚像”),镜中的像距小丽m;当她远离镜面时,她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小”、“不变”、“变大”)。
上一页 163 164 165 166 16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