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量杯盛某种液体,测得液体体积V和液体与量杯共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图像中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量杯的质量是20g B、该液体的密度是1.25g/cm3 C、液体质量80g时体积是60cm3 D、该液体的密度是1×103kg/m3
  • 2、荞麦是庆阳市的特产,是中国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小明家的晒粮场上有一堆荞麦,体积为6m3。为了估测这堆荞麦的质量,他进行了如下操作:先测量出一个空桶的质量为1kg;再用这只空桶平平地装满一桶荞麦,测得桶和荞麦的总质量为9.5kg;将荞麦倒出后,再用这只桶装满水,测得桶和水的总质量为11kg。(忽略荞麦之间的空隙,水的密度为1×103kg/m3)求:
    (1)、桶的容积;
    (2)、荞麦的密度;
    (3)、这堆荞麦的总质量。
  • 3、区间测速”可以有效监管汽车超速。在一段道路上布设两个监控点,分别记录车辆到达“测速起点”和“测速终点”的时间,通过计算车辆在此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来判断汽车是否超速。图甲为暑假小明和爸爸自驾去兰州旅游时经过某一区间测速的提示牌,通过该测速路段的时间如图乙所示。

    (1)、小明和爸爸自驾的汽车通过该区间测速路段所用的时间为多少小时?
    (2)、通过计算说明该汽车在区间测速路段是否超速;
    (3)、汽车驶出区间测速终点后,驶向一座高山,鸣笛后6s听到回声,从发出鸣笛声到司机听到回声,鸣笛声传播的距离是多少?(v340m/s
  • 4、小丽将热水倒入柱状玻璃杯中,然后发生了以下两个现象:
    (1)、喝热水时,为了不烫嘴,她向水面不停地吹气,水很快就凉了一些。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盖上杯盖后,她透过杯子看到自己的手指变粗了。请解释这一现象。
  • 5、在“天宫课堂”的水球实验中,小玉看到王亚平老师的倒立、缩小的像,如图甲所示。于是她利用实验室的光学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乙所示,用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束光照射凸透镜,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此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3)、如图丙所示,将蜡烛放在较远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实像,观察像的性质,测出物距和像距。逐次改变物距,重复上述操作,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cm

    像的性质

    像距/cm

    1

    24.0

    倒立、缩小的实像

    17.2

    2

    22.0

    倒立、缩小的实像

    18.8

    3

    20.0

    倒立、等大的实像

    20.0

    4

    18.0

    倒立、放大的实像

    22.4

    5

    16.0

    倒立、______的实像

    27.0

    ①第5次实验中,光屏上成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的;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

    (4)、图丙中,小玉把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要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她可以将光屏适当向(选填“左”或“右”)移动;
    (5)、如图丙所示,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5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时应从(选填“左”或“右”)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
    (6)、小军认为在实验过程中用蜡烛作为发光体除容易变短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写出合理的一条即可)
  • 6、如图所示,小丽在实验室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直至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位置,使天平的横梁水平平衡;
    (2)、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液体,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上,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当加入最小的5g砝码时,指针向右偏,取下5g的砝码后,指针向左偏,接下来应该;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所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g;
    (3)、将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为mL;
    (4)、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杯内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为81g。根据以上测量的数据,计算出液体的密度为g/cm3
    (5)、小娟发现将烧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时,有少量液体附着在量筒内壁上,你觉得测得的液体密度值会(选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 7、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束光斜射入水中,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 8、请画出光线经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 9、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纸板ENF竖直立在镜面上,ON垂直于镜面。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多个角度射到O点,在纸板上记录每次的光路。记录时,为了区分每次的光路,可采用的方法是;如图乙所示,实验中把纸板ONF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

  • 10、如图所示,这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知,甲物质的密度(选填“大于”或“小于”)乙物质的密度;当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相同时,甲物质的体积较

  • 11、如图所示,这是一架望远镜的示意图。小乐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这样的望远镜,如果在制作望远镜时,缺少一个目镜,你建议他可以选用合适的(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片来代替。望远镜目镜的成像原理与(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 12、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透镜。据统计,12~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爱眼护眼势在必行,图(选填“甲”或“乙”)表示近视眼的成像原理。

  • 13、如图甲所示,这是一张“泼水成冰”的照片,在北方室外气温极低时,泼出温度较高的热水,热水先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冰晶,就会出现图中的壮观场景。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的过程中会(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如图乙所示,这是“液氮冰激凌”,冰激凌周围弥漫着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的实质是(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 14、如图所示,这是我国运动员参加巴黎奥运会田径女子4×100米接力决赛的场景。运动员听到发令声立刻起跑,说明声音可以传递;比赛全程运动员做(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 15、漫步在南湖公园湖畔,风光尽收眼底。如图所示,在平静的湖面上,桥与它的倒影相映成趣。当水面下降时,桥在水中的“倒影”和桥的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人站在桥上看到的是水中鱼的(选填“虚”或“实”)像。

  • 16、众多诗句中蕴含着物理现象。例如,“转轴拨弦三两声”中,拨弦发出的声音是由弦的产生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声”描述的是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 17、南梁红色旅游景区位于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是西北高原上的红色地标。如图所示,这是小明国庆去南梁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对光有发散作用 B、若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f,拍摄时镜头到景物的距离要大于2f C、景物通过照相机镜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照相机靠近被拍摄景物时,所成的像变小
  • 18、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嫦娥六号”携带月壤样品返回地球,样品的质量变小 B、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因为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C、发生火灾时,有害气体因受热密度变小而下降,受困人员应直立跑步撤离 D、为了减轻质量,航天器材常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新型合成材料
  • 19、如图所示,“圭表”是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根据“表”在“圭”面上影长的变化就能知道时节的更替。下列现象与“圭表”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树下圆斑 B、杯弓蛇影 C、池水变浅 D、海市蜃楼
  • 20、2024年10月30日,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如图所示,火箭在加速升空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发射塔是运动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火箭是静止的 C、以发射塔为参照物,火箭是运动的 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