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将下列语句填入文段,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提醒可以直对相知的亲友,也可以朝向 ;可以是简单的一个动作,也可以只是            。总之,不管你是受到提醒还是提醒别人,你都是幸福的。

    ①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 凶猛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的暗示   ④不停地絮絮叨叨

    A、③②④ ① B、②④①③ C、④①③② D、②③①④
  •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观看展现中国女排三十余年沉浮图景的电影《夺冠》,使我受到很大的鼓舞。 B、目前来看,直播带货市场火爆的同时,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虚假宣传、售后等方面的问题。 C、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的习惯和道理,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国家都意义深远。 D、是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要通过生动鲜活的方式,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
  •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广大青年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见异思迁 , 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去到农村建功立业。 B、自习课上,同学们翻开书本默读预习,教室里顿时人声鼎沸 C、童年生活怪诞不经 , 其中一定有许多人和事让你不能忘怀。 D、对于是否参加课外兴趣班,家长和孩子的意见大相径庭 , 无法达成共识。
  • 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落(zhuó)        一(shà)        徘(huái)        堂大笑(hōng) B、(hé)            酝(liàng)       怪(chēn)       轻怕重(niān) C、戒(chéng)       狭(ài)          抽(yē)            随声附(hè) D、(guǎng)       口(ào)        恿(sǒng)        咄逼人(duō)
  • 5、2024年11月9日冠城实验学校第十届阳光体育文化节圆满闭幕,请为本次运动会闭幕式拟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稿。
  • 6、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桂

    朱天衣

    ①人们都说八月桂花香,我们家的桂花却从中秋一直开到来年夏初,四季都不缺席,所以又被称为四季桂。

    ②父亲喜爱桂花。我家门前两株茂密的桂,快四十岁高龄了,虽种在花圃中,却恣意生长,不仅往高处伸展,更横向环抱,两树连成一气,漫过墙头,自成风景。

    ③桂花飘香时,便是父亲忙桂花酿的时刻,那真是一份细活,一朵朵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桂花,采集已不轻松,还要将如发丝般细的花茎摘除,那是只有细致又有耐心的父亲做得来的。接下来便会看到父亲将拾掇好的花絮,间隔着糖一层一层铺在玻璃罐里,最后淋上高粱酒,便是上好的桂花酿,待来年元宵煮芝麻汤圆时,起锅前淋上一小匙,那真是喷香扑鼻呀!

    ④除了桂花酿,掺了点桂花香的“寸金糖”,也是父亲写稿时的佐伴点心。我们姊妹仨会经常捎些回来,不是怎么贵的东西,父亲却吃得很省。他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总能有滋有味地享用,但也不贪多,几乎是给什么就吃什么、提供什么就用什么。

    ⑤父亲成家后,许多单身的伯伯叔叔,都把我们这儿当家,逢年过节周末假期,客人络绎不绝,练就了母亲大碗吃菜、大锅喝汤的做菜风格。即便是日常过日子,母亲也收不了手,桌上永远是大盘大碗伺候,也从不见细致的父亲有丝毫怨言。

    ⑥父亲半口假牙让味觉迟钝许多,且不时有杂物卡进假牙里,异常难受,但也少听他抱怨。他很少因为自己的不舒服扰人,不到严重地步是不会让人知道的,即便是身边最亲的人。

    ⑦父亲最后住院期间,一个夜晚突然血压掉到五十、三十,经紧急输血抢救了回来。隔天早晨全家人都到齐了,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平常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最后,父亲悠悠地转过头,对着蹲在床头边的我说:“家里有一盆桂花,帮你养了很久了,你什么时候带回去呢?”父亲那灰蓝色的眼眸,柔柔的,感觉很亲,却又很深远,好似飘到另一个时空去了。我轻声地说:“好,我会把它带回去的。”那时我还没有自己的家,我要让它在哪儿生根呢?

    ⑧中国人有个习惯,生养了女儿,便在地里埋上一瓮酒,待女儿出嫁时把酒瓮挖出来,是为“女儿红”。父亲没帮我们存“女儿红”,却有意无意地在家门前种上桂树;我并不知道他也一直为我留着一株桂,为这已三十好几还没定性的小女儿留了一株桂。

    ⑨父亲走后,时间突然缓了下来,我才知道过去的匆匆与碌碌,全是为了证明什么,证明我也是这家庭的一员?证明我也值得被爱?大姐曾说她与父亲的感情像是男性之间的情谊;二姐呢?该比较像缘定三生的款款深情;至于我,似乎只单纯地想要他像个父亲疼爱我。我一直以为作家、老师的身份让他无暇顾及其他,但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父亲的性情,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深情款款,却也安然处之,不耽溺也不恐慌。一直到父亲走了,我整个人沉静下来,才明白这世间有些东西是一直在那儿的,无须去搜寻,无须去证明。

    ⑩而今,我居住的地方,前前后后种了近百株的桂花,第一批已长得高过我许多。每当我穿梭其间,采撷那小得像米粒的桂花,所有往事都会回到眼前。我们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怀念父亲,我就在这终年飘香的四季桂中,天天思念着他。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桂树开篇,叙述父亲的生活琐事,饱含着“我”对父亲的深情,语言平实质朴。 B、第③段“那真是喷香扑鼻呀!”写出了“我”的感叹,表现了“我”对桂花酿的喜爱。 C、父亲对桂花酿和“寸金糖”的偏爱,体现了父亲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食的热爱。 D、父亲临终时看似随意说他一直帮“我”留着一株桂,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女儿深深的爱。
    (2)、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重在修改。比较原稿和改定稿,结合文本谈谈改定稿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郑重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

    父亲看着我们交代后事,大家很有默契地不惊不动,好似在做一件极平常的事,包括躺在病床上的父亲。

    (2)“我”前后状态有矛盾之处,请结合文本说说“我”发生的转变及原因。

    过去:匆匆碌碌,忙于搜寻被爱的证明。

    后来:沉静下来,明白世间有些东西是一直在那儿的,无须去搜寻,无须去证明。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四季桂”有何深意。
  • 7、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统筹做好安全生产和假日市场工作,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据初步统计,全国举办“村晚”、戏曲进乡村、图书馆里过大年等群众文化活动约15万场,线上线下约6.69亿人次参与。春节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63万场,同比增长52.10%;票房收入7.78亿元,同比增长80.1%;观演人数657.65万人次,同比增长77.71%。这个春节假期,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城乡居民出游意愿高涨,假日消费持续升温,出游人次和出游总花费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材料二:

    ①文化旅游是一种通过旅游活动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参观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从而增进旅游者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等传统的文化形式,还包括了一些新兴的文化体验方式,例如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节等。这些新形式的文化旅游也为旅游者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增加了旅游的乐趣和吸引力。

    ②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关联性强、耦合度高、具有很强的共生性和互补性。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能为旅游消费提供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不仅有助于更好满足民众旅游休闲需求,也有助于推动消费升级、拓展消费空间,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实际上,文旅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不仅蕴含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内在要求,更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比如消费者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型文旅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在供给端倒逼文旅企业不断加快理念变革、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这类产品和服务达到一定经济规模时,就可能由此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

    材料三:

    ①最近,一碗麻辣烫把甘肃天水送上热搜,城市文旅比拼中又一位“选手”脱颖而出。纵观近年来火爆出圈的城市,流量的加持作用不容忽视。吃烧烤、听音乐会……一座城市的走红,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热门话题就可以点燃。城市营销搭上“网红打卡”的快车,带来“泼天的流量”固然令人称羡,而由此伴生的“流量焦虑”同样也需要正视。

    ②城市营销与其纠结于流量的追逐,不如想想在文旅大热潮中展示本地本土的优势和特色。比如西安创新展示唐诗、秦腔等历史文化资源,重庆依靠长江索道、李子坝轻轨、洪崖洞等景观打造“8D魔幻城”形象,这些文旅目的地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放大自己的优点、展现自己的长处,做到差异化发展。其次,要明白文旅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旅游业的直接拉动,更在于对城市产业的间接促动与提升。城市要“宠粉”更要“促产”,把文旅需求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延长相关产业链,形成良性互动,比如推动数字经济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为智慧旅游添动力;又如推动“文旅+”平台建设,依托大闸蟹、小龙虾等千亿级产业实现生态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打响公共品牌。

    (整理自人民网、《新华日报》)

    (1)、关于文化旅游,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化旅游可以帮助游客了解和体验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来增强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B、文化旅游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化形式,而且包括多种新兴的文化体验方式。 C、文化旅游既有助于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也在推动消费升级、拓展消费空间方面发挥作用。 D、文化旅游的相关产品和服务达到一定经济规模时,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就能够由此形成。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组织多元的群众文化活动,就能提升城乡居民的出游意愿,刺激假日消费持续升温。 B、文旅融合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关键就是在于满足游客对沉浸式、互动型产品的需要。 C、近年来,一座城市的走红,只需借助一个热门话题,就能够在文旅市场比拼中脱颖而出。 D、城市“宠粉”和“促产”很难兼顾,所以要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3)、依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怎样才能推动文旅业可持续发展。
  • 8、根据下面情境,在横线上补写诗文名句。

    感受古诗文之魅力,体味语言之精妙。古诗文中有四季:“乱花渐欲迷人眼,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摹了春日郊野的美丽景致;“至于夏水襄陵,②”,郦道元在《三峡》中道出了三峡夏天水势之险恶;“树树皆秋色,③”,王绩《野望》中的山野秋意正浓;“④?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的寒冬中松柏傲雪凌霜。古诗文中有真情:“⑤”,崔颢在《黄鹤楼》江上朦胧的晚景中传达出游子的无限愁思。

  •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中秋夜,白居易因几年前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于浔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今昔对比,昔年的月圆之夜,诗人在皇家御园曲江杏园边赏月,今年的月圆之夜,诗人却居于浔阳。 B、颈联“西北望乡”“东南见月”浸透着诗人的孤寂愁苦,“何处是”“几回圆”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苦。 C、尾联“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表现出诗人历经磨难之后极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耐人寻味。 D、全诗慨叹物是人非,借“明月”和“秋风”等意象表情达意,更让诗人联想到自己谪居生活的郁闷愁苦。
    (2)、本诗中的“月”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 目

    [明]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 , 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有删改)

    【注】①庄:指天目山下的双清庄。②出缠:指超脱尘世。③子分:指缘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B、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C、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D、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2)、下面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系成语“鲜为人知”,可推知“峭削者迂曲”中“鲜”字意义为“少”。 B、查字典,“盈”有“满”“增长”等义项,“天目山皆壑”中“盈”应选择“满”。 C、联系诗句“山岛竦峙”,可以推知“石壁峭”中“竦”字的意义为“耸立”。 D、回顾课文“绝𪩘多生怪柏”,可推知“在壑下”中“绝”意义为“消失”。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目山有七绝,分别是:瀑多、石奇、庵精、雷微、云美、树巨、茶笋清香。 B、作者袁宏道认为天目山是个隐居深山修心悟道的好地方,于是就归隐山林了。 C、作者袁宏道在天目山游历了几天,天目的山水奇景极符合他清高脱俗的雅趣。 D、作者对山僧说“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并“大笑而别”表现了他的自在洒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2)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 11、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在四川成都开园。请阅读下面材料,概括本届世园会的特点,每点不超过6个字。

    材料一:

    本届世园会秉承成都热情开放、包容宽厚的特质,为各国园林花卉艺术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全球的参展者将通过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展园展示本土园林园艺特色和生物多样性。

    材料二:

    主会场所有建筑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树皮、木屑、青瓦、竹筒等园林废弃物作为建筑材料。采用自然通风采光,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

    材料三:

    走在主会场自然起伏的山丘之间,绛溪河从中蜿蜒而过,月亮桥、鱼凫桥等景观桥映入眼帘,摩诃湖清澈明亮、水平似镜,极具成都文化特色的历代锦官盛景,正在成都东部新区逐渐重现。

    材料四:

    为节约运营成本,世园会结束后,每个场馆将被赋予新的使命。综合服务馆将作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成都展园的核心建筑则将成为东部新区的婚姻登记中心……哪怕是一座200平方米的小建筑小驿站,也将会有各种新的功能植入进去。

  • 12、小墨搜集到一段关于新闻价值的文字,但顺序被打乱了。请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新闻传播恰好满足了这种媒介的需求

    ②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意识导向,而人类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需要一个有效的媒介

    ③既能够传递社会发展的信息

    ④同时也能够影响到人类本身的思维发展

  • 13、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亚锦赛男团乒乓球决赛中,中国队以锐不可当之势连下两城领先对手。对手不甘示弱,奋力反击,将比分扳成1:2。关键时刻,中国队教练殚精竭虑调整战术,队员们交头接耳 , 迅速调整状态,最终以3:1锁定胜局。赛后,教练和颜悦色地表扬了队员们的顽强拼搏精神。

    A、锐不可当 B、殚精竭虑 C、交头接耳 D、和颜悦色
  • 14、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题拔     喧嚣     眼花潦乱     一丝不苟 B、泄气     遂道     重峦叠嶂     白首起家 C、桥礅     城廓     络绎不绝     交头接耳 D、桅杆     翰林     春寒料峭     殚精竭虑
  • 1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jié)责        (nì)名       (líng)空       锐不可(dāng ) B、(zhǔ)       退(kuì)       轻(yín)       惟妙惟(xiào) C、首(qiáo)     取(shè)       遒(jìn)            长途涉(bá) D、青(lì)        怀(miǎn)     熟(xián)     息敛声(píng)
  • 16、微写作

    杰出人物具有非凡的气质,往往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平凡小人物身上也常常闪现出人性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请从七年级下册教材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运用一定的抒情方式,表达你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备选人物: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吕蒙、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

  • 17、阅读《骆驼祥子》,我们发现其中有一些人对祥子产生过影响,甚至改变了他的命运。

    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他(她)对祥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孙侦探        ②老马        ③虎妞        ④小福子

  • 18、老舍在谈人物描写时提到:“哭有多种,笑也不同,应依个人的特性与情形而定,如何哭,如何笑。”表情是人物在某一特定处境下自我心理与外界社会的投射,请参考示例完成批注,分析祥子表情背后的具体原因,并通过前后三处比较分析社会原因。

    祥子的表情

    语段摘录

    批注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从三处表“哭”“笑”“不喜也不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③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觉出来虎妞也有点好处,他居然向她笑了笑,一个天真的,发自内心的笑,仿佛把以前的困苦全一笔勾销,而笑着换了个新的世界,像换一件衣服那么容易,痛快!

    【示例】虎妞答应给祥子买车,祥子很感激也很高兴

    不喜也不哭

    祥子的生活多半仗着这种残存的仪式与规矩,有结婚的,他替人家打着旗伞;有出殡的,他替人家举着花圈挽联:他不喜,也不哭,他只为那十几个铜子,陪着人家游街。

  • 19、陈公弼

    申平

    ①苏东坡刚入官场时,还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字子瞻,另外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②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自不免有大材小用之感。说实话,他全靠“苏贤良”这个尊称活着呢!

    ③但是,自从那个陈黑子上任以后,这个称呼竟然被无情取缔了。

    ④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⑤“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⑥东坡心中熨帖,颔首微笑,口中回复,俨然谦谦君子。

    ⑦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以后谁敢再叫,重责四十大板!”

    ⑧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已经见过面了。听说他是行伍出身,没多少文化。不过他自称是青神县人,和自己是老乡。正待有机会聊聊,不想这么不给面子。东坡不由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大家这样叫我,并无不妥!”

    ⑨不想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向他,厉声说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你的进士也是考的呢,难道也要叫出来吗!记住你现在的身份就是签判,赶快去给我整理文书,本官等着签发上报!”

    ⑩“陈黑子!”东坡心中骂道,自此便在心里恨上了他。

    ⑪不想这陈公弼比他心眼还小,竟然开始找他的麻烦。东坡很快将一些文稿拟就上报,自觉文采飞扬,也好让陈黑子见识一下新科进士的厉害,不想那厮一看,竟然又是牛眼一瞪;“我说苏轼,请问你写的这是公文呀还是花花文章啊,给我重写!”

    ⑫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他压起来不做回复。

    ⑬大名鼎鼎的苏轼,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⑭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凤翔任职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⑮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这么累哟!

    ⑯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他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要竣工了,要他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⑰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⑱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他看懂了,就会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这又让东坡十分郁闷。

    ⑲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⑳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㉑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㉒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他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㉓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点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㉔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㉕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以为没送吗?”

    ㉖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㉗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从这天开始,东坡和陈公弼成了忘年交。多年以后,陈公弼去世,轻易不为人作传的东坡满怀深情,为他写了墓志铭:“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苏贤良”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下是对此的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贤良,你早!”“你好,苏贤良。”
    【批注】此处用语言描写表现了同僚对苏轼才华的认可。
    B、“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批注】此处有陈公弼故意刁难之嫌。
    C、“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批注】此处是苏轼忍着满腹的怨气解释“贤良”称谓的来历。
    D、“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批注】此处为陈公弼称赞苏轼的文采和见识过人。
    (2)、全文讲述了苏轼和陈公弼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作答。
    (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

    (1)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从人物描写方法赏析句子)

    (2)多年以后,陈公弼去世,轻易不为人作传的东坡满怀深情,为他写了墓志铭:“轼官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从句段的作用)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 20、央视节目《国诗词天会》大热狂欢背后的思索

    ①“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的雍容大度,选手的从容镇定,嘉宾评点的深入浅出,以及形式新颖的赛场设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从涉及的诗词作品及参赛选手的表现来看,在这场诗词视听狂欢的背后,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

    ②一是题库的取材范围有些保守,片面追求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忽视了必要的提高。“爆竹声中一岁除”、“二月春风似剪刀”、“牧童遥指杏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春眠不觉晓”……当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古诗从主持人和选手的口中跳出来时,令观众仿佛置身于小学语文课堂。据笔者粗略核对,本场首轮比赛公之于众的诗词作品39首,主要是五绝和七绝,其中大约35首出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出自高中阶段的作品亦属寥寥。注重节目的娱乐性无可厚非,但参赛作品的选材范围,几乎全部限定在中小学语文课学过的篇目之内,未免过于谨慎。

    ③二是题目的设计流于单调,“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缺乏变化与美感,缺乏必要的中介性转换,甚至不少题目比语文课的考试题更加乏味。本场单人追逐赛中,题目共分填空题和选择题两大类。填空题,一类是根据给定的字数拼出诗句,从九字中找五言诗句,从十二字中找七言诗句;一类是根据一联诗的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选择题,一类是选一个字填空;一类是辨别诗句中的错别字;一类是解释个别词语。本场擂主争霸赛中,分图片线索题与文字线索题,前者看图说出诗句,后者涉及诗词内容和诗人,形式稍微活泼一些。

    ④三是选手答题不尽人意。五名选手中,一名俄罗斯留学生大卫,纠结于用“尽”还是“进”止步于第五题“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填空题,倒也情有可原:另一位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曾颖,折戟于“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上句,未免遗憾。而由精挑细选出来的“诗词达人”组成的百人团,答题正确率却令人大跌眼镜,绝大多数题目的答错人数都在10人以上。参加节目录制的选手,不是随机找来的,而是经过十比一的遴选,同时肯定做过功课,是有备而来的。凡事都有个见怪不怪的过程。当等到要求说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句,有37人答错时,当从12个字中识别“江枫渔火对愁眠”,有65人答错时,主持人董卿也只好沉默了。

    ⑤但作为观众,却不宜沉默。可以说,本场节目的宗旨和舞台形式的设定可圈可点,现场的“比拼”也较好地体现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这个宗旨。但是,作为央视平台,节目受众似乎需要设定恰当的目标人群,节目难度也应当体现应有的梯度。从本场节目来看,由于比赛内容过于简单不能不令人怀疑“全民参与”的比赛型“诗词大会”的意义何在?如果仅属娱乐,恐怕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北大博士和川大本科生在众人的注目下,站在灯火辉煌的演播台上,就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上的诗词作品展开角逐,是否有些滑稽?“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难道一定得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或高中阶段语文课本的范围么?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一]

    16岁的武亦姝在2月1日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中,凭借丰富的诗歌储备量赢得比赛。她的一名同学称,武亦姝在该节目中背诵的带“月”字诗句,大多出自该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这套校本教材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却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的担忧。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黄荣华说,一个学生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长质疑: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背?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让语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就拿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举例说,“如果失去了去追究为什么是沉郁顿挫,不去追问为什么是杜甫这样一个诗人,成为唐代站在诗歌顶峰上面的人,他对中国文化前代有什么接受史,对后代有怎样的影响史,我在他身上获得了什么?其实这个就不是基础教育,而是技术教育。”黄荣华强调,武亦姝只是个例,“谁编《诗经》不会把《七月》编进去?但我可以说,这届学生学完这本书(指《中华古诗文阅读》),能背出来的可能就她一个。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不仅是我们当年上小学的时候没学过格律知识,就是今天的人也未必就懂得格律知识的。例如,“敢教日月换新天”里的念成阴平读音的“教”字,经常被人误写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去声字“叫”字,就是因为不懂诗词格律知识的缘故。同样的常见错误,还有“不教胡马度阴山”“教”字也要读成阴平,而不能读成去声的。通过举例,我们可以知道,古代诗词知识包括格律和音韵知识,但在当今社会竟然成了很少人知道的文化知识。很多人学习古代诗词,还仅仅是停留在背诵一些古代诗词作品的层次上,却没有深入了解其含义,而且动手书写古代诗词的能力是大大弱化了。在中小学校里,语文教育应该注意安排必要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不能在我们这个年代,让无比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发生断层现象。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大会”比拼的是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但对荧屏前的观众来说,看点不只是选手对诗词的识别和背诵而已。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才是更让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正如嘉宾王立群在微博上所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有网友感慨,“看了几集《中国诗词大会》。收获很多,最喜欢的就是蒙曼、郦波、王立群等老师对诗词的解读,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为了体现“全民参与性”,题库取材范围全部出自于中小学语文课本。 B、《中国诗词大会》单人追逐赛有填空题、选择题,擂主争霸赛有图片线索题和文字线索题。 C、《中国诗词大会》擂主角逐赛中,武亦姝胜出全赖于有学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 D、古代诗词知识包括格律和音韵知识,在当今社会很少人知道,这种文化知识已经断层了。
    (2)、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取材范围过于保守,设计的题目流于简单,不能赛出选手的真实水平。 B、当今古代诗词格律知识缺失,应该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安排一些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专题。 C、复旦附中黄荣华教研组长认为古诗文的教学,除了强调一定数量外,还要了解诗人的风格。 D、《中国诗词大会》上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的解读,更是观众享受的文化大餐。
    (3)、嘉宾王立群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上一页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