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光明中学开展“经典伴我成长”读书月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补全“名著阅读档案卡”内容。

    名著阅读档案卡

    《西游记》中孙悟空通过①(情节)展现其反抗权威的精神。

    《骆驼祥子》中虎妞的②性格成为祥子理想破灭的推手。

    《简·爱》的作者③塑造了追求独立与自尊的女性形象。

    (2)、活动设置了“人物精神品质”展板。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作品具体情节分析其“坚韧”品质的表现。

    ①孙悟空(《西游记》)   ②祥子(《骆驼祥子》)   ③简·爱(《简·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 , 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涯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扦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涯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元军统帅。②扦(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我所恶       国可乎(《陈涉世家》) B、为宫室之       吾妻之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C、行道人弗受       下车引(《陈太丘与友期行》) D、入涯山       风烟净(《与朱元思书》)
    (2)、翻译文中画线句。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3)、甲文的“鱼”和“熊掌”分别喻指①和② , 这一比喻论证的作用是③
    (4)、你认为甲文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甲乙两文并联系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坚守本心。
  •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题“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旧题,“行”是古诗体裁,这首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B、诗歌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绘激战中悲壮的战争场面,展现一种独特的雄浑壮烈之美。 C、“半卷红旗”是正面描写战况,展现出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凸显战事的紧张。 D、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歌颂守边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鲁迅评价李贺诗歌“用词如泼彩”。请结合诗句,分析李贺诗歌如何通过大胆用色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棵长在心里的树

    东西

    ①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屯风声呼呼的村口。它有两百多岁,身材粗壮,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

    ②小时候,我到邻村读小学,每天都从它身边经过,几乎没有注意过它。在我眼中,它只是一棵普通的枫树,普通得就像路边的一块石头而已。不过偶尔也有例外。[A]比如上山打柴累了时会想,为什么不把它砍来作柴火烧?比如放学遇雨时,会躲到它的伞盖下以免衣服被淋湿。

    ③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在小学三年级时。[B]一天,父母到公社去交公粮,一大早就挑着晒干的粮食,走出了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着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一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张变成一团团,一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虽然小路看不见了,枫树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漆黑,但我的目光仍然朝着树的方向,好像只要这么长久地看着,父母就会回来得快一些。

    ④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在那些跟着父母下地劳动的日子里,我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心里总还是隐隐腾起一丝丝希望。那时在大队工作的姐夫说了,只要在办公室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就会立刻飞奔而来。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远眺,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是的,那年夏天,我望着它的叶子从深绿变成浅绿,望着夕阳为它镀上满身的金光,望着夜色像浆糊般渐渐挂满它的枝丫。它静静地站在那里不言不语,却又分明像在告诉我,不要急。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

    ⑤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透过它的枝丫,我看到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父母和乡亲。[C]也就是从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只能作柴火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

    ⑥21岁那年,我到平腊村做基层工作。一次站在河岸,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远在天边又似乎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跑。上沟下坎,爬山越岭,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一看到它,我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去。当时交通不便,在县城工作的我快一年没回家了。终于,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跋涉,又饥又渴的我回到家里。不巧,父母下地干活去了,我家门头挂着一把铁锁。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站在儿时遥望树的位置再次望去,它还是曾经的样子,那一刻,我的心无比的踏实。

    ⑦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D]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散文和小说,成了一棵经常被我描写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树。

    ⑧如今,我已在城市定居多年,但只要想到故乡,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它。站在岁月中回首,蓦然发现,那棵长在村口的树,已经慢慢长到了我的心里。

    (选自《读者》合订本2024年第24期,有删改)

    (1)、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情节,概括“我”与“枫树”的故事。

    时间

    情节

    小学三年级

    “我”始终望向村口枫树,等待父母归来。

    高考后

    “我”去远方求学,端详枫树。

    21岁那年

    “我”看到家乡的枫树,跑回了家。

    (2)、比较作者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画横线的两处修改分别好在哪里。

    原稿

    改定稿

    乡愁瞬间涌上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跑去。

    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 , 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跑。

    (3)、文章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认为B、C、D句子哪一句与A句形成照应,请说明理由。
    (4)、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文中多次出现“枫树”的作用。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以“心怀天下”为终极指向,既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激励民族复兴的动力。

    ②中国古代“天下观”蕴含平等、和平与公正理念。《老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强调德行需以天下为怀。《管子》“以天下为天下”主张超越狭隘视野。孔子“天下为公”以“公”规范人际关系与国家秩序,体现家国情怀向天下情怀的延伸。这些思想共同构成古代理想社会的精神图谱。

    ③宋代张载提出“为万世开太平”,以“开”字彰显实践自觉。任陕西眉县县令期间,他通过制度确立来保障农业社会中的人口获得最大限度的福祉,起到保障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作用。他晚年创办横渠书院培养弟子,使“为生民立命”理念通过教育延续。范仲淹则在庆历新政中实施十项改革,首创义庄制度济贫。他的《岳阳楼记》不仅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绝唱,更以“政通人和”的治理实绩,将天下担当转化为行政实践。张、范二人的制度探索与民生实践,使“心怀天下”超越理论范畴,形成“小我”与“大我”统一的文化范式。

    ④今日中国正迈向伟大复兴,古代理想通过奋斗渐成现实。从“天下为公”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精神始终贯穿民族血脉。文艺工作者当以创作传承家国情怀,用艺术语言诠释新时代的天下意识。当每个个体都能以天下为己任,中华文明的辉煌必将在创造性转化中续写新篇,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有删减)

    【材料二】

    ①3月16日上午,我市2025年上半年新兵入伍欢送仪式在柳州火车站站前广场举行。200余名新兵怀揣着报国之志,身着戎装,胸戴红花,肩披绶带,身姿挺拔,目光坚毅,展现出立志国防、报效祖国的龙城儿女风采。

    ②21岁女兵韦华静的爷爷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外公也曾有过7年的军旅生涯,从小听着祖辈军旅故事长大的她,早在心中埋下了参军入伍的种子。韦华静说,期待能够在军营中不断增长才干,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为祖国、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③不少新兵家属前来送行,虽满眼不舍但满怀骄傲。欢送仪式后,新兵们和送别的亲友告别,带着家乡人民的殷切期望,满怀激情地奔赴军营。

    (节选自2025年3月17日《柳州日报》,有删减)

    【材料三】

    (数据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古代“天下观”中的平等、和平与公正理念,共同构成古代理想社会的精神图谱。 B、由材料一可知,文艺工作者以创作传承家国情怀,用舞蹈艺术诠释新时代的天下意识。 C、材料二中的新兵入伍,怀揣报国之志,符合宋代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主张。 D、材料三中,广西某市中学生近年来参与“家国情怀实践活动”的人数占比呈上升趋势。
    (2)、根据材料一,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提出问题

    论点:①

    分析问题

    道理论证:②

    论证:以宋代张载和范仲淹的思想言行为例,进一步阐述天下情怀的深刻内涵。

    解决问题

    结论:今人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3)、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内容,从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角度,就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提出至少两条具体建议。
  • 6、根据语境,填写文学常识和古诗文名句。

    壮志抒怀

    面对困境,李白高唱:“①。”展现他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行路难》)

    登高望远,诗人②(作者)吟诵:“③ , 自缘身在最高层。”彰显他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登飞来峰》)

    爱国奉献

    临危受命,诸葛亮写道:“④ , 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他赤心报国的责任担当。(《出师表》)

    孤忠未已,陆游倾吐:“僵卧孤村不自哀,⑤。”抒发他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7、柳州解放纪念碑坐落于柳侯公园,是为缅怀解放柳州英勇献身的战士而建。假如你是讲解员,请借助相关信息,为参观者做现场介绍。要求:顺序合理,信息完整。

    纪念碑正面

    【资料夹】柳州市解放纪念碑

    ●碑身由钢筋水泥构成,刻有“柳州市解放纪念碑”八个大字

    ●碑塔基为八角形

    ●碑顶有象征胜利的五角星造型

    ●碑外观犹如一柄刺向苍穹的利剑

    介绍词:“朋友们,现在矗立在我们正前方的就是柳州市解放纪念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班级策划一次“红色研学”活动,设计了两条路线,请你为每条路线补写相关内容。

    研学主题

    研学路线

    研学内容

    红色①之旅

    线路一:百色乐业天坑→东兰红水河→②(备选景点:柳州卡乐星球/南宁动物园/桂林老山界)

    探秘山水画卷,感受红色壮乡

    红色文化之旅

    线路二:全州湘江战役纪念园→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百色起义纪念馆

  • 9、中华文明mián(     )延数千载,华夏民族对信仰的坚守从未动摇。战国时期,孟子以“大丈夫”气节为尺,将“养浩然正气”的信念镌刻进中华文化的血脉。南宋末年,文天祥深陷牢狱,写下《过零丁洋》,把忠贞气节化作闪耀时空的星辰。新中国创业艰苦,邓稼先_____放弃海外优渥生活,隐姓埋名扎根戈壁,满怀“许身国威壮山河”的赤子之心,将科技报国的星火铸就成民族脊梁。

    从先哲的睿智箴言到元勋的动人事迹,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地追寻信仰,代代传承。这些信仰激励着华夏子孙在荆棘中开展道路,于困顿中书写传奇。正是这种历久弥新的信仰与情怀,让中华民族屹立不倒,以坚定的姿态昂首迈向未来。

    (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为文段中的加点字注音。

    mián延       姿

    (2)、请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1)勇往直前(2)屹立

    (3)、填入文段横线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心翼翼 B、如释重负 C、义无反顾 D、轻而易举
    (4)、文段中的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提出修改意见。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成长最美。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 “沙漠英雄树”。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困境中的不屈,挫折中的不惧,奋斗中的坚持,迷茫时的坚毅,悲伤时的豁达……这都是“向下”的努力,相信当我们一次次通过努力不断壮大起来,定能“向上”绽放绚丽的色彩。

    请以“越向往光明,越要默默扎根于黑暗”为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④叙事完整,感情真挚;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⑥不少于500字。

  • 11、小雯在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时,有一些问题弄不明白,于是借互联网助力,将问题留在网络上,如果你看见后,会怎样帮她解答,请把你的解答写在表格相应位置。

    小雯问题

    你的解答

    A.问题一:在“序言”中,斯诺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他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

    A.

    B.问题二:斯诺为什么对“红小鬼”特别感兴趣?

    B.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遇见白玉兰

    赵克红

    ①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间,白玉兰竟开得这么热烈和奔放!

    ②那天下午,我外出回家,途经小区花园,忽见一树晶莹洁白的玉兰花,兀自吐露着优雅的芬芳。那树玉兰花,如冰雪雕饰而成,让我沉郁一冬的心情瞬间明朗起来。

    ③玉兰花又名望春花。每年惊蛰,小区里、街道边、公园中,一树树玉兰花舒展花蕾,在离地面数米的高空熙熙攘攘地绽放,它花色如玉、婀娜多姿,尽情拥抱着春天的阳光,将那些曾经的艰难曲折,化作欣喜和感动。

    ④玉兰是一种落叶乔木,也称木兰,花先放,叶后至。雨水前后,每次途经玉兰树下,我总会抬头打量一下这棵玉兰树,它昂首挺立在众多矮小的植物中,初看和其他树木没什么区别,光秃秃的枝干伸展向上。仔细观察,你会惊喜地发现,它的枝上已冒出毛茸茸的芽,那微微突起的芽是花芽,跟树枝颜色非常接近,若不仔细留意是不易发现的。

    ⑤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玉兰树可谓一日三变、幻化惊人。先是花芽孕育成苞,片片花瓣,层层相裹,不过婴孩嫩指般大小。忽然一天,花苞儿伸伸腰,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它们缓缓睁开眼,接连伸出手臂,倏然爆棚似的炸开。白色的花瓣铺展开来,空中萦绕着丝丝缕缕的花香。

    ⑥多少次,我凝视如绢似纱、如锦如缎的白玉兰,那在枝叶间若隐若现的白玉兰飘散的花香是不用你靠近去闻的。“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蓦然想起宋代曹组的《卜算子·兰》里的这句词来,玉兰花香清淡幽远,不必刻意招揽,不会曲意逢迎,颇有君子之风,文人雅士、词人骚客莫不愿与玉兰为邻。屈原就曾以木兰明志,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

    ⑦白玉兰的美,美在花姿,硕大的花朵、片片花蕊直立向上,朵朵花,在料峭的春风中摇曳生姿;美在花色,如池塘的白莲,洁白而温润;美在花香,它清幽淡雅,轻唤淡淡馨香,眼前鼻尖尘埃尽净。美在独特的气质,群芳谱上,没有任何一种花能像白玉兰这样既有一种冰清玉洁的高冷,又有一份绚烂喧闹的热情。而我认为,玉兰花还美在它独自绽放的孤勇,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强烈和震撼的,往往不经意间,给你带来一份惊喜和感动。它不同于梅花的冷艳、桃花的妖娆,更不同于牡丹的雍容华贵。它开在料峭的早春,卓尔不群,尽显风流,有着几分凛然的傲气。

    ⑧玉兰花的花期是短暂的。花谢了,那一片片花瓣,若春燕剪翼,从枝头从容落下,轻盈又厚重,带着一份完成人间使命的释然。我小心地绕过花瓣的空隙来到树下,生怕一不小心踩疼了它们。我知道,凋谢的花瓣,也是有灵魂有知觉的。恰在此时,一片玉兰的花瓣落在我的身边,我弯腰捡起这瓣落花,放在手心仔细端详,那微微卷曲的花瓣,茎脉间,分明还有汁液在流淌,但它却主动辞别枝头,没有一丝凄楚与眷恋,我不由得对玉兰花生出几分敬意来。

    ⑨我爱白玉兰,爱它独自灿烂的孤勇,还有悄无声息魂归泥土时的那份从容。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白玉兰的“美”,内外兼备。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表格。

    白玉兰之美

    外在美

    花姿直立向上

    (1)

    (2)

    内在美

    高冷又热情的气质

    (3)

    魂归泥土的从容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句子。

    (1)忽然一天,花苞儿伸伸腰,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它们缓缓睁开眼,接连伸出手臂,倏然爆棚似的炸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群芳谱上,没有任何一种花能像白玉兰这样既有一种冰清玉洁的高冷,又有一份绚烂喧闹的热情。(从重音的角度设计朗读,并说明理由)

    (3)、文章第⑥段两处引用古诗词名句有何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托物言志是文学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下面的小贴士,简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

    小贴士

    所谓“托物言志”,即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关键要有细致的观察和悉心的体验,找到物象的主要特点与所要抒发的情志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在此基础上写景状物,寄寓情思,抒发志向。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魏顺南见楚王曰:“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交乎?”楚王曰:“奈何?”魏顺曰:“天下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王令之勿攻市丘。五国重王,且听王之言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①从长:盟主。②伤:使……受到损害。此处意为“打败”。③成皋:地名。④魏顺:人名,战国时纵横家。⑤市丘君:韩国人,封地在市丘。⑥兵费:军费、战争经费。⑦卜:占卜。此处意为“检验”。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视之/卿言多务,若孤 B、吾妻之美我者,我也/不宜偏 C、之/太守即人随其往 D、然则王之轻重必矣/至若春和景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五 国 约 而 攻 秦 楚 王 为 从 长 不 能 伤 秦 兵 罢 而 留 于 成 皋。

    (4)、【甲】文中的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的政治主张与诸葛亮提出的“诚宜开张圣听”的政治主张有何相似之处?简要分析。
    (5)、邹忌和魏顺都善于劝谏,结合【甲】【乙】两文探究其劝谏的艺术。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俞鸿儒。俞老今年96岁,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致敬俞鸿儒院士,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材料二:

    4月8日,“风洞技术”理论奠基人俞鸿儒院士当选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他的颁奖辞是: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材料三:

    ①鸿儒听风六十载,科技创新吾自强。“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很多人做铺路石”,为确保科研工作活水涌流、基业长青,俞老甘当铺路石,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代代传承。

    ②王宁:您说过,不和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去争他们喜欢做的项目,要协助他们成长,这有点像郭永怀先生铺路石的理念。

    ③俞鸿儒:他们接手后做出成就,更好开展工作,等他们老了再交给下一代。

    ④王宁:______________?

    ⑤俞鸿儒:人的时间有限,谁也不能干一辈子,这个工作没人接手可不行。我觉得现代年轻人要多想一想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别人老欺负你怎么行。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仿照示例简要概括。

    示例:他有独到的创新思维和突破的勇气。

    (2)、材料三是《吾国吾家》栏目对俞鸿儒先生的专访,试根据访谈记录补写采访问题。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入挖掘经典内涵,可以更好发挥书法美育价值。千百年来,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书写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涌现了大批       、令人tàn wéi guān zhǐ的精品力作。行楷草篆, 或yì li如山, 或piān rán若鸿, 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即使键盘输入正在代替笔墨书写,但书法依然通过其他形式传授着文化艺术之美。譬如,一些博物馆、美术馆依托馆藏碑帖精品,推出抱枕、文件夹、帆布袋等文创产品,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感受书法之美。还有一些年轻设计师从书法艺术中          养分,结合时代审美风尚,创新设计出当代年轻人喜爱的饰品、摆件等。传统与潮流的融汇,不仅让书法艺术绽放新光彩,也       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tàn wéi guān zhǐ                           (2) yì lì

    (3) piān rán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抑扬顿挫 汲取 彰显 B、抑扬顿挫 吸取 凸显 C、文质兼美 吸取 凸显 D、文质兼美 汲取 彰显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键盘输入正在代替笔墨书写,但书法依然通过其他形式传授着文化艺术之美。 B、尽管键盘输入正在代替笔墨书写,但书法依然通过其他形式传递着文化艺术之美。 C、即使键盘输入正在代替笔墨书写,但书法依然通过其他形式传递着文化艺术之美。 D、即使键盘输入正在代替笔墨书写,书法也依然通过其他形式传授着文化艺术之美。
  • 16、默写古诗文。

    (1)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

    (2)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启发我们要不畏险阻,坚定信念。

    (4)青年想要志存高远,须淡泊名利、内心宁静,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 ”。

    (5)古代诗文的独特魅力,在于我们观水,不只见其平静,更能在曹操的笔端领略①“”(《观沧海》)的波涛汹涌;我们看山,不只见其高大,更能借杜甫的②“ ”(《望岳》)来赞叹它的秀美;我们赏花,不只见其娇媚,更能感悟其凋落时③“ ”(龚自珍《己亥杂诗》)的奉献精神。

  • 17、回首成长岁月,总有那一次遇见,给你温暖,让你奋进,使你反省,令你警醒,给你力量,促你改变,让你进取,助你成长……

    请将“那次遇见,____________了我”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 18、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认为阅读经典已经过时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谈谈阅读经典的意义。
  • 19、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下面是四位八年级同学的阅读需求,请你为他们推荐《经典常谈》中的相应篇目进行阅读。

    《经典常谈》篇目

    阅读需求

    推荐篇目(填字母)

    A.《说文解字》第一       B.《周易》第二

    C.《尚书》第三             D.《诗经》第四

    E.“三礼”第五                 F.《春秋》三传

    G.“四书”第七                 H.《战国策》第八

    I.《史记》《汉书》第九

    J.诸子第十                      K.《辞赋》第十一

    L.《诗》第十二             M.《文》第十三

    同学想了解太极八卦的常识


    同学对先秦帝王将相有探究兴趣


    同学对汉字的前世今生很感兴趣


    同学想了解诗词的源头


           

  •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有删改)

    【注释】①欹(qī):倾斜。嵌:张开。②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③置州:设置州郡。④彰示:宣扬,告示。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空游无所依      此溪在山野 B、潭西南望     置州以来 C、潭中鱼百许头            不名状 D、其境过清   溪在州右
    (2)、下面对甲乙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水尤清冽”直接表现了潭水清澈见底的特点。 B、甲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愉悦心情,“心乐之”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乙文采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怪石嶙峋的右溪盘曲回旋,竹木掩映,清静怡人的特点。 D、乙文元结由小溪的环境清幽秀美引起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
    (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以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4)、【甲】文作者游览小石潭感受到“悄怆幽邃”,【乙】文作者结尾也写到“为之怅然”,两文在写法上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
上一页 447 448 449 450 4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