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默写古诗文。

    (1)水击三千里, ,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庄子)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3)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王安石)

    (4)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5)品读古诗文,感受景与情的滋养。杜甫面对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以花、鸟为喻,“。”(《春望》)来反衬内心的悲伤和忧愁;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梨花喻冬雪,更让我们耳目一新;李商隐在《无题》中的“ 。”用春风不再,百花凋零写尽了离别之痛。

  • 2、作文

    鲁迅笔下朦胧的江南月色,自由淳朴的少年;贺敬之笔下窑洞欢聚的热闹场景,延安的崭新面貌;吴伯箫笔下村口传递善意的灯笼,母亲充满爱意的纱灯;刘成章笔下后生们忘情的腰鼓表演,奇丽的舞姿……这些都成为了作者记忆深处的“风景”。

    在你的生命中,那些曾让你难忘的景物、场景、风俗、物件、人……都成为了你心中独特的“风景”,伴随你成长,给予你启迪。

    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以“记忆深处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时注意以下要求:①力求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会;②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③不少于600字,不要抄袭,不要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 3、《经典常谈》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一本书,与一般学术著作不同,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请你结合材料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至少从三个不同方面探究阅读经传统经典的意义。

    材料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经典常谈》序

    材料二: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节选

    材料三: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里引了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

    (选自《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

    节选材料四: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节选

  • 4、请参考《经典常谈》目录,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写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4/周易第二……11/尚书第三……18/诗经第四……25

    三礼第五……32/春秋三传第六………7/四书第七……42/战国策第八……47

    史记汉书第九……51/诸子第十……63/辞赋第十一……73/诗第十二……80

    文第十三……91

    张老师提出可以在《经典常谈》中的章节寻找关于“和”的知识。请补全以下对话。

    小爱:我想阅读《          》(篇目名),了解墨、道、法等不同学派对“和”有什么看法。

    小南:我想知道“和”字的本义以及演变,那我可以读《            》(篇目名)。

    小雅:“和”不仅是一种内在精神,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礼节。我可以看《            》(篇目名)尝试寻找儒家礼教中的“和”。

    A、《战国策第八》   《三礼第五》   《诗经第四》 B、《诸子第十》   《说文解字第一》   《三礼第五》 C、《尚书第三》   《诸子第十》   《文第十三》 D、《春秋三传第六》   《说文解字第一》   《诸子第十》
  • 5、瓜子道

    侯发山

    ①喜欢嗑瓜子的人,没有不知道“瓜子道”的。“瓜子道”是一种南瓜子的品牌名称,至今已祖传四代。与其他厂家生产的南瓜子不同,他们精选颗粒饱满的南瓜子,经过卤制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不像常见的那种瓜子一般干干脆脆,反倒湿润爽口,味道独特,老少皆宜,一吃大有欲罢不能的感觉。真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商超的杨老板在五月中旬一下子订购了20吨,要求“六一”前发货。“瓜子道”的老板喜春签了合同后,四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每天24小时连轴转。

    ②到了5月27日,还有5吨任务,不出意料的话,再有3天完全可以生产出来,5月31日走物流不成问题。

    ③这时候,发财、福安等四五个工人要回家收麦,说再高的工资也得回家。喜春愁上了。妻子美丽说:添个蛤蟆四两力,咱两个顶班。喜春白了她一眼,说:蛤蟆不行,孙猴子差不多。

    ④美丽建议:“再招几个临时工?”喜春摇摇头,说:“眼下是麦忙时节,人比大熊猫都宝贵。即便有人,新手培训需要三天,这个也不中。”

    ⑤美丽瞅着喜春的脸,犹豫了一下,说:“我倒是有个想法……”

    ⑥“有话快说,别吞吞吐吐的。”喜春着急地说。

    ⑦美丽说:“要不咱收购其他厂的瓜子,冒充‘瓜子道’……”

    ⑧“你这话等于没说,”喜春截断美丽的话,“人家看上咱的‘瓜子道’,咱不能胡来,不能坑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旦传出去,门缝里夹鸡蛋——彻底完蛋了。”

    ⑨美丽不高兴地看了喜春一眼,嗔道:“我只是随便一说,你还当真了。”

    ⑩“想都不要想。”喜春狠狠瞪了美丽一眼。他拿起身边一个瓜子箱,指头捣着上边的广告语,示意美丽看。美丽不用看也知道:“一个古老的村子,一颗有故事的瓜子,四代人的人文历史。自古诸事皆有道,道可道,瓜子自有其道,瓜子有道,瓜子之道,处世之道也。”她叹口气,迟疑了片刻,又说:“给杨老板打个招呼,拖两天发货咋样?”

    ⑪喜春的头跟拨浪鼓似的晃了两下,说:“我听杨老板说,当地有不少企业利用儿童节献爱心,订购‘瓜子道’。若是晚几天,黄花菜都凉了。”

    ⑫美丽眼珠一转,说:“咱可以租几台收割机,帮助工人们收割嘛。”喜春高兴地捶了美丽的肩膀一下:“这才像个主意。”

    ⑬听喜春说了租收割机帮忙的事,发财、福安他们几个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喜。发财说:“喜老板,感谢您一直以来对俺们的关照,收割机倒不是紧要的,今年的麦子遭雨了,湿漉漉的,收下来怎么办,这才是俺们发愁的。”他说这话的时候,脸色阴沉得可怕。

    ⑭啊?喜春大吃一惊。

    ⑮“听说村里有人收购湿麦,三四毛一斤,怕是成本都收不回来。”福安的脸色也不好看。“天灾啊,谁也没办法。”发财重重地叹口气。

    ⑯喜春垂下头,想了半天,忽然抬起头,眼睛一亮:“停止生产瓜子,烘干车间的设备全部用来烘干湿麦!”

    ⑰“啊?”“这?”福安和发财面面相觑。他们都知道,喜春的厂子正在加紧生产瓜子,若不及时兑现合同,损失不可估量。就这样,发信息,收湿麦!喜春挥了一下攥紧拳头的手。美丽给搞糊涂了,心想难道烘干麦子比生产瓜子更赚钱,能弥补瓜子厂毁约带来的损失?喜春似乎知道她的心思,说:“免费给麦农烘干湿麦!”美丽想阻止,但她清楚喜春的脾气,说了也是嘴上抹石灰——白说。

    ⑱“喜春两口子没有想到,杨老板没有责怪他们失信,收到15吨“瓜子道”后,依照合同上的价格给他们打了20吨的款。杨老板解释说:“瓜子有道,老杨也有道。多出5吨的款项,你们替我捐给当地小麦受灾的农民。还有,从此以后,我们商超的瓜子只进‘瓜子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写到“瓜子道”品质好,受青睐,但生产时间紧,营造了紧张氛围,吸引读者。 B、文中美丽考虑事情动辄“钱”字当头,表现出自私自利的一面,与春喜形成了鲜明对比。 C、文中春喜让美丽看看“瓜子道”经营的广告语,意在提醒美丽不要忘记初心。 D、第③段春喜夫妻俩的对话,采用方言俚语,语言粗俗,有损于喜春这个人物的形象。 E、故事情节巧妙,订单急,工人请假,天雨麦湿,全力烘麦等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⑰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就这样,发信息,收湿麦!”喜春挥了一下攥紧拳头的手。

    (3)、这篇小说的标题“瓜子道”内涵丰富。请结合内容和主旨,从多个角度说说你的理解。
  • 6、材料一:

    ①2025年电影春节档成功创下中国影史新纪录,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对票房的贡献度超过90%。截至3月25日20时16分,《哪吒2》内地综合票房(含预售)突破150亿人民币,成为全球首部在单一市场票房超过150亿的影片。在此之前,2024年对中国电影行业而言是异常艰难的一年。(详情见下图)

            

    ②《哪吒2》以其独特的叙事和现代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传统神话故事里哪吒与敖丙的友情羁绊、对命运的抗争,超越了文化边界。影片探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展现了当代青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抉择与担当,其传递的价值观既符合时代精神,又能引发观众共鸣。

    ③“我们把这个IP的价值(即知识产权)提炼出来,再结合当下的时代环境和精神,人们生活中的感悟,重新编出一个真正让大家相信的故事,而且用一种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体现出一种时代性,我觉得创作就成功了一半。”饺子说。

    材料二:

    ①“哪吒”以脚踏风火轮的速度不断超越,走出了一条自强之路。

    ②《哪吒2》的成功,根本在于讲好了中国故事。《哪吒》系列所表达的孝道、正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那句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则诠释了反对偏见、追求自我的现代主题。坚守文化内核,创新内容表达,赋予古老故事新的生命力,让这部作品赢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

    ③《哪吒2》的成功,也受益于这个大好时代。它的成功,背后是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以及一群热爱动画、热爱电影的观众的合力托举。

    ④只要把创新思维贯穿始终,在技术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工业体系支撑等方面持续发力,中国动画定能从一次超越走向全面腾飞。

    材料三:

    ①曾经,电影特效被视为西方专利。如今,中国凭借前沿数字技术掀起一场新质生产力革命,以科技自主创新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大国”。

    ②《哪吒2》90%以上的3D动画图形渲染任务由GPU(一种图形处理芯片)承担,如“哪吒化身火焰巨人”场景,GPU凭借数千核心并行计算,将原本CPU需几小时的渲染缩短至几分钟,算力成本还降低了70%。

    ③成功研发的全球首个“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水墨牵染效果融入3D动画,破解了传统水墨数字化表达难题;粒子特效技术把火焰枪的火焰效果转化为3.2亿个火焰粒子,创造出超越肉眼极限的视觉奇观,构建起国产特效美学特有的语言体系

    ④总之,《哪吒2》的火爆,源于对科技自主创新的不懈追求。制作团队自主研发了多项技术专利,在角色建模、场景渲染、物理模拟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动画产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好莱坞对全球票房的垄断,更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关于《哪吒2》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止到3月25日20时16分,《哪吒2》内地综合票房突破150亿人民币,成为全球首部在单一市场票房超过150亿的影片。 B、《哪吒2》导演饺子的话体现了自信者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式,这也是他的创作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C、《哪吒2》代表了中国动画产业的巨大提升,从材料三中可知《哪吒2》标志着中国动漫从“制造大国”迈向“创造大国”。 D、《哪吒2》中90%以上的3D动画图形渲染任务由GPU承担,缩短了制作时间,算力成本大幅降低。
    (2)、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从图中可以知悉,2024年电影总票房较上年同比下降23%,年度观影频次6次以上的较上年下降3%。 B、材料二采用了逻辑顺序,其中第②段和第③段是并列关系,可以互相调换顺序,不影响表达的严密性。 C、材料三中划线句中“3.2亿”一词以精确的数字直观地说明运用粒子特效在视觉效果上的优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材料三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首先总说中国凭借前沿数字技术掀起新质生产力革命,然后分说《哪吒2》中的科技创新,最后总说科技创新的意义。
    (3)、《哪吒2》票房超过150亿人民币,创造中国影视记录。它的成功引人思考,请根据以上材料,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勃,字子安,太原人。六岁善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正其失。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尝遇异人,相之曰:“子神强骨弱气清体赢难以显贵然才华绝世。”后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惊悸而卒。年二十八。

    初,勃作《滕王阁序》,时阎都督新修阁成,大宴宾客,欲夸其婿吴子章之才,令宿构序。及宴,勃在坐,公故遣纸笔遍请,众辞,至勃,欣然受之。公怒,命吏伺其下笔即报。首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公曰:“老生常谈。”次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沉吟不语。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天才也!”遂请成文,极欢而罢。

    (选自《唐才子传·王勃》,有删改)

    【注释】①幽素:即“幽素科”,唐代的一种科举科目,选拔那些文词雅素、品行端方的人才。②交趾: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包括今越南中北部等地,此处为地名。③宿构:指已写成的诗文。④矍jué:惊讶。

    (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和本文“正其失”的“以”用法相同,都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B、“年未及”中的“冠”指的是古代男子的十八岁成年礼——冠礼。 C、遇异人”和“贻余核舟一”的“尝”用法不同。前者理解为“经历”,后者理解为“曾经”。 D、“故”字在文言文中有“缘故、因此、故意、原来的”等多个义项,结合上下文,“公遣纸笔遍请”中的“故”意思是“特意,故意”。
    (2)、对画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神强骨弱/气清体羸/难以显贵然/才华绝世。 B、子神强/骨弱气清/体羸难以显贵/然才华绝世。 C、子神强骨弱/气清/体羸难以显贵/然才华绝世。 D、子神强骨弱/气清体羸/难以显贵/然才华绝世。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后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惊悸而卒。

    (4)、班上开展“唐代诗人大推荐”的活动,王勃在被推荐之列。依据本文和诗歌《别薛华》,概括王勃的形象特点。
  •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别薛华

    [唐]王勃

    送送多穷路 , 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释】①薛华:字曜华,以诗文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②此诗写于王勃被贬漂泊蜀地时所作。③穷路:为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阮籍因不满现实,常独自驾车至穷途而哭。④遑遑(huáng):惊恐不安;匆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切题,通过写送别友人来感慨世途艰难,感伤友人独去,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B、整首诗描写离别场景,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C、尾联写离别后都会出现在对方梦中,表明两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D、诗中使用叠词“送送”“遑遑”,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2)、这首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所写的送别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请你完善下面的表格。

    相同点

    都体现了诗人对友人①的情感。

    不同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传达出了诗人②的胸襟。

    《别薛华》中流露出诗人③和④之情。

  • 9、八年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小礼想整理一本主题诗集,她准备把下列诗句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主题之下,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帮助她进行主题词的拟写和诗句的选择分类。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④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⑤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主题一:送别怀人

    选择诗句:                 

    A.①④       B.②④       C.③⑤       D.②⑥

    (2)、主题二:(参照主题一写四字词语)

    选择诗句:①⑤

    (3)、为营造活动氛围,请给本次“古诗苑漫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 10、古诗文默写

    (1)走进桃花源,陶渊明笔下描写桃花源人精神和乐、悠闲自在的句子是:“。”

    (2)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水汽升腾,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的句子:“。”

    (3)《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配偶的句子是:“。”

  • 1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用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鼠”“丑牛”。2025年是乙巳年,这一年出生的人属蛇。 B、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从内容上看,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从表达方式上看,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和议论。 D、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鲁迅曾以此创作短篇散文,收录在《呐喊》里。
  • 12、班级《经典常谈》阅读讨论中,一位同学提出:“这些古代经典离我们生活太远了,学《诗经》《尚书》不如多读现代实用书籍。”你作为主持人,最得体的是(     )
    A、你连传统文化都不尊重,还讨论什么经典? B、经典的价值在于跨越时空的对话,比如《诗经》中的情感与现代人的心灵仍有共鸣。 C、按你的说法,所有古人智慧都该被淘汰了? D、今天只分析文本内容,不讨论现实意义。
  • 13、下列是对“世界读书日”活动邀请函的修改建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尊敬的王校长:

    ①您好!最美人间四月天,草长莺飞,生机盎然,我们即将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②为了在书页间聆听智者低语,在思想碰撞中开启奇妙的旅程,在书香中感受知识的力量,校图书馆特发起此次活动。③兹定于2025年4 月23日19:00在学校图书馆召开“读书与成长”主题读书沙龙活动。④目的是为了激励更多同学热爱阅读,我们特邀请您担任活动嘉宾,并做读书分享。⑤真诚期待您的到来!

    雅礼中学图书馆

    2025年4月11日

    A、第②句中的逗号应该改为分号。 B、第③句中的引号使用不准确,应改为书名号。 C、第②句搭配不当,“开启”应改为“开创”。 D、第④句句式杂糅,应删掉“目的是”。
  • 14、小雅在阅读《成长记录》,请帮她找出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这件校服已破旧,经过妈妈的精心修补,简直是天衣无缝 , 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 B、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的时候,整个晚会现场异常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C、雪夜的凤凰山上,各种动物销声匿迹 , 只剩下宁静与美丽。 D、落霞村远离喧器的闹市,环山傍水,朝花夕月,幽静得宛如世外桃源
  • 15、小爱同学阅读《神奇的汉字》后,做了以下笔记,请帮他找出正确的一项(     )
    A、注意一字多音现象,例如:龟(jūn)裂、地壳(ké)、白羊肚(dǔ)、归省(shěng)。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脑畔(pàn)、山麓(lù)、两栖(xī)、眼眶(kuāng)。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物候”应为“物侯”,“迁徒”应为“迁徙”,“蓦然”应为“摹然”。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风雪载途”不要写成“风雪在途”,“销声匿迹”不能写成“消声匿迹”,“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
  • 1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粒种子诞生了,但它不知道自己是谁,于是开始寻找答案。刚开始,它认为自己是小鱼,结果差点被淹死;然后,它认为自己是猴子,结果从树上摔下来。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种子,伤心地哭泣着。后来,花开的声音引导种子来到花园,它意外地发现自己是一粒可以开花的种子。找到自我的种子欣喜若狂,不再自我怀疑,不再感到迷惘。最后,它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开花。

    你对上述材料有着怎样的感悟和理解,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 17、题目:无声处,亦有深味

    作文要求:(1)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 18、阅读经典名著,同学们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常谈》中带来了“语言之美”,朱自清先生用现代汉语重新诠释经典,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古代经典讲解得生动有趣,让人感受到汉语的魅力。 B、《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小说,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C、《儒林外史》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对王冕、范进、周进等典型人物进行批判和嘲讽,揭露了当时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 D、《水浒传》采取先合后分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第七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环环相扣,线索分明。
  •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二】

    在当下的非遗传承中,出现了一批“95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也让中国非遗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郎佳子彧(y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创作了“烟熏妆”哪吒、“熊猫瘫”、动漫灌篮高手等一些造型可爱的面人,将流行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这些作品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以往的面塑大都注重写实,郎佳子彧却更偏爱表达内心感受。他高中时的面人作品《花季》,生动地表现了高三学子面对高考压力时的心理、学习状态。由于现代人更在意作品传达的意义,于是他不仅创作反思当代人社交生活的作品,也用面塑作品回应社会热点事件。这些作品让人感到,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郎佳子彧或以影像的方式传播面塑作品,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的粉丝都等着他更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将非遗引入潮流,让非遗走进大众有了可能。

    (摘编自《北京日报〈“95后”传承人捏面人20年:把“面人郎”变网红〉》)

    【材料三】

    ①“国风穿搭”“新中式”等概念,在青年群体中迅速风靡。探索青年人“衣柜之变”背后的原因,蕴含文化自信提高、消费理念升级的积极因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启示。

    时尚离不开文化的根基,而新中式正是文化传承和时尚创新的结合。以往消费者更关注些国际品牌和奢侈品牌,但是现在随着消费理念的升级,他们更看重的是服装设计是否能够展示个性,选择更加多元化。例如   A   新中式热度攀升,并非消费者突然间心血来潮。其中,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底蕴的支撑,还有中国消费者与日俱增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③时下,更多年轻人不再热衷于追求“大牌”,他们偏爱“国潮”、相信“万物皆可平替”……年轻群体的穿搭偏好正在悄然生变。这背后,是年轻一代消费理念的巨变,他们不再追求虚幻的品牌符号,拒绝消费主义,回归理性消费。所谓消费降级的背后,实则是消费观念升级——更加注重性价比和服装真正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重视精神的满足,关注自我实现和个性表达。而这,才是这场穿搭之变背后的价值所在。

    ——(选自《半月谈内部版》2024.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但不含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B、“95后”“非遗”传承人都能捕捉潮流元素,让中国“非遗”更有活力,更加自信地走向国际。 C、文化自信、消费理念升级等因素影响中国消费者对“国风穿搭”的热爱。 D、更多年轻人不再热捧“大牌”,是因为他们偏爱“国潮”、相信“万物皆可平替”。
    (2)、下列说法不能用来作为支撑【材料三】划线观点论据的一项是(     )
    A、将汉字、山水花鸟印在T恤上。 B、汉服、马面裙,在青年群体中迅速走红。 C、盘扣、对襟等元素,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穿搭。 D、将外国文化元素融入到中国服饰当中。
    (3)、结合【材料二】写出郎佳子彧的面塑作品比寻常面塑作品更能赢得人们喜爱的原因。
    (4)、学校开展“行走的文化自信”主题活动,你所在的时装达人社团准备参演。你建议穿新中式参与,小明却觉得新中式太老气,而国外大牌价格昂贵,新潮时尚,穿上它走秀一定闪亮全场。结合上面的材料,请说服小明支持你的建议。
  • 2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印象汪曾祺

    杨文利

    ①汪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听他谈天说地,道古论今,真乃赏心乐事。

    ②一日,在汪先生寓处煮茗清谈,从客厅墙上的荷花图谈到昆明翠湖的水浮莲,从水浮莲谈到昆明的花,最后,话题转到云南茶花。汪先生极口称赞,说当年在昆明一寺庙见过一株茶花,树高丈余,花大盈寸,开至三百余朵,甚为壮观。说到这里便顿住了,用食指敲敲额角,自言自语道:“那个寺庙叫什么来着?”我记起书中提到昆明归化寺植有一株茶花,名曰“狮子头”,为滇中第一。汪先生听了,拍掌大笑道:“对,对,是归化寺。”

    ③赞叹了一会儿,由狮子头谈到茶花品种。汪先生掰着指头列举:紫袍、恨天高、童子面……滔滔汩汩,一口气说了十多个。在他端起茶杯喝茶的当口儿,我趁机说道:“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对茶花有一段极精彩的描写。”

    ④汪先生眼睛一亮,忽然来了兴趣。我随即讲起金庸借段誉之口,将茶花品种一一道来:红妆素裹、抓破美人脸、落第秀才、十八学士、十三太保、八仙过海、七仙女、风尘三侠、二乔、满月、眼儿媚、倚栏娇,共十几种之多。汪先生饶有兴味地听着,点头笑道:“一点儿也不错,我见过一本《云南山茶花》画册,里面有这些名字。”

    ⑤又一日,欢谈之际,不知怎么说起了高邮(高邮是汪曾祺的故乡)湖的茭白。汪先生告诉我,清代烹饪书《调鼎集》述茭白烹调之法,有拌茭白、茭白烧肉、炒茭白、茭白鲊、茭白脯、糟茭白、酱茭白、糖醋茭白和酱油浸茭白,计九道菜式。他抿了一口茶,咂着嘴说:“若论鲜美,都比不上昂嗤鱼烧茭白。”

    ⑥我的家乡也产茭白,“昂嗤鱼”这个名字倒是头一次听说。汪先生端起茶杯又放下:“此鱼头扁嘴阔,口角有须,背黄腹白,有褐色斑纹。”见我一脸茫然,又接着说道,“背上有一根硬刺,若捏住硬刺,便‘昂嗤昂嗤’地叫。”我听了这话,不觉恍然大悟,原来是黄颡鱼,吾乡呼为“黄鸭叫”,因其叫声酷似鸭子。乃相与一笑。

    ⑦正谈得起劲,汪先生眉头一蹙,笑容渐渐敛起,一言不发,直着眼睛在那里出神,连烟蒂烧到手指都全然不觉,良久乃道:“不尝此等珍味,已将近五十年了。”说完这话,仍是低头不语,怅然若失。

    ⑧呆了半晌,重新点燃一支烟,吧嗒吧嗒地吸了几口,始恢复常态。

    ⑨说了几句闲话,又谈起高邮湖的咸鸭蛋。他喷了一口烟,启颜一笑道:“高邮人吃咸鸭蛋,不像其他地方切成两瓣或四瓣,而是敲破空头,用筷子剜着吃。”一面说,一面用手比画,“筷子戳下去,‘吱’的一声,红油就冒出来了。”他咂嘴若有余味,只觉人生至乐,无逾于此矣。

    ⑩停了一会儿,忽然将头一偏,嘴一噘,慨然叹道:“我走过不少地方,所食咸鸭蛋多矣,比起高邮咸鸭蛋差远了。别的地方的咸鸭蛋,我实在看不上眼。”说到这里,鼻子里哼了一声,一脸鄙夷不屑。

    ⑪我知道高邮咸鸭蛋名闻天下,但还是忍不住插嘴道:“敝乡也出咸鸭蛋,分黄泥、盐水二种,起沙流油,一想起就流口水。”汪先生理解地看了我一眼,继续说道:“我在北京吃过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略无红油,也不松沙,简直味同嚼蜡。”说罢,嘴角一撇,眼皮一翻,像极了多年前那次讲座当被问及“中文系能不能培养作家”时,汪先生的那副神情。

    ⑫又一日,汪先生适从湖南郴州讲学归来,兴致很好,抽着烟、啜着茶闲谈。先谈了些路上风景,而后谈到郴州的风物,由郴州又谈到几年前的桃花源之游,以及观桃花、品擂茶的往事。一说到擂茶,汪先生难掩兴奋之情,不禁跷起拇指,啧啧称赞道:“桃源擂茶,味清香而甘甜,别具风味。连饮几大碗,只觉齿颊留芳,心脾顿爽,乃平生未有之满足。”人生快意之事,时隔多年犹不能忘。

    ⑬汪先生对擂制擂茶的用具,长两米开外、用油茶木制作的擂槌,俗呼为“擂茶杵”者,印象甚深。惊讶赞叹之余,提起《武林旧事》中的一段记载:“擂槌。俗谚云:‘杭州人一日吃三十丈木头。’以三十万家为率,大约每十家日吃擂槌一分,合而计之,则三十丈矣。”忽而想起桃源人江盈科所撰《雪涛谐史》中有一则笑话,大意云桃源人嗜擂茶,其擂槌长五尺,半年而尽。若以六十岁计算,桃源人吃进肚子里的擂茶杵,可盖三间小房子。汪先生听罢,拊掌大笑。

    ⑭又一日,汪先生多喝了一点儿酒,两颊微酡,叙了一会儿闲话,忽然向我眨了眨眼睛,抿嘴一笑道:“我给你写一幅字吧。”言毕,站起来便往书房走。我闻言大喜,也跟了进去。这是我第一次参观他的书斋,房间甚逼仄,只有一桌、一椅、一床、一沙发,还有一排书柜。趁着他拂砚伸纸之际,我好奇地朝书柜瞟了一眼。他的庋藏远谈不上丰富,书柜都没摆满。

    汪先生铺好宣纸,左手插兜,右手执笔,闭目凝思片刻,嘴角微扬,援笔立就: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龙蛇飞动,一笔到底,颇有仙风道骨。书毕,他歪着头欣赏了几秒钟,似乎很满意,落款,钤印 , 然后掷笔而出,回到客厅继续与我海阔天空地闲聊。

    ⑯这副联语出自宋儒程颢的《秋日偶成》,寓静观万物、怡然自乐的情趣,颇堪玩味。宋代理学家讲“静观”“静坐”,汪先生极为欣赏。内心宁静,方能享受自适之乐。以汪先生的恬淡、平和,在我看来,他理应寿享遐龄。谁知世事难料,几个月不见,忽然听到他遽归道山的消息,为黯然者久之。

    ⑰汪先生的字,已装裱成轴,配上镜框,悬于壁间,晨夕相对。见字如见人,往昔谈笑教诲,——如在目前。这位可爱有趣的老头儿,可亲可敬的温厚长者,一直在这里。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节)

    【注释】①高邮湖:流经高邮市。高邮是汪曾祺的故乡。②庋(guǐ)藏:放置的藏品。③钤(qián)印:盖上印章。④遽归道山:指人逝世。

    (1)、选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忆了与汪曾祺先生相处的几件事。请为其他几件事拟写小标题。

    漫谈云南茶花→①→②→③

    (2)、第①段有总领全文的作用。请为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概括汪曾祺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印象”。
    (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选文第⑮段中画线的句子。

    汪先生铺好宣纸,左手插兜,右手执笔,闭目凝思片刻,嘴角微扬,援笔立就:“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龙蛇飞动,一笔到底,颇有仙风道骨。书毕,他歪着头欣赏了几秒钟,似乎很满意,落款,钤印,然后掷笔而出,回到客厅继续与我海阔天空地闲聊。

    (4)、文中多处引述名家名作中的内容,请结合原文一处引用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上一页 361 362 363 364 365 下一页 跳转